蔣夢琿
(宜興市中醫(yī)醫(yī)院急診輸液室 江蘇 宜興 214200)
急性心力衰竭簡稱急性心衰,指的是心臟發(fā)生急性病變,引起心排血量快速降低,多組織、器官灌注不足[1]。一旦患者未得到及時搶救,可能危及生命安全。因而,急診救護工作至關重要,是與時間的一場賽跑,如何所短患者急救各環(huán)節(jié)用時、提高救護時間是急診護理人員需深入研究的內容。預見性護理是近幾年臨床十分常用的護理模式之一,通過對患者進行綜合判斷,預先評估可能出現的風險,采取有效應對策略,提高護理質量[2]。本文選取2020 年3 月—2021 年3 月我院急診科收診54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簡述預見性護理干預的具體措施與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0 年3 月—2021 年3 月我院急診科收診急性心力衰竭患者54例,根據雙盲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7例。對照組男15例,女12例,年齡51~78 歲,平均年齡(62.34±1.55)歲;觀察組男16例,女11例,年齡52~79 歲,平均年齡(62.35±1.57)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guī)急診護理,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及時對其生理指標進行檢測,配合醫(yī)生完成相應檢查及救護工作等。觀察組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干預,具體過程為:(1)院前指導干預: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院前指導干預,如患者已處于自行前往醫(yī)院就診的途中,則叮囑家屬始終保持電話的暢通,由接聽人員具體詢問患者的發(fā)病時間、既往病史、臨床癥狀、服用藥物種類等,并大致評估患者的病情,指導家屬為其選擇適合的體位休息,保持持續(xù)的呼喚,確?;颊叩竭_醫(yī)院前可始終保持一定程度上的自主意識,但不強制要求家屬為其提供非急救類藥物,以免錯誤操作導致病情加重。如遭遇交通阻塞情況,可由接聽人員聯系交管部門進行協(xié)調,確保其在最短時間內到達醫(yī)院。如患者無法自行前往醫(yī)院就診,則急救電話接聽人員需立即聯系急診小組和救護車待命,并快速詢問發(fā)病地點、病情狀態(tài),為急救車相關設備、藥品的準備提供參考,要求自接到急診通知起,急救車需在3 min 內出發(fā)。在急救車前往發(fā)病地點的過程中,接聽人員仍需和家屬保持通話狀態(tài),并指導其對病情進行早期處理,將患者日常使用藥物準備齊全,方便急救人員到達后立即確認,同時將患者病情變化情況及時反饋至急救車,確保急救人員可在第一時間了解病情。(2)現場預見性護理:急救護理人員到達現場后,需幫助患者快速恢復呼吸功能,有效清理口腔、鼻腔內的分泌物,如患者已經喪失自主呼吸功能時可采取氣道插管給氧的方式,如癥狀相對較輕者可使用氣囊給氧干預。同時建立至少2 條靜脈通路,至少1 處放置靜脈留置針,以方便后續(xù)院內護理操作,及時為患者輸藥和補液。待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立即使用擔架將其轉移至急救車內,快速返回醫(yī)院。在返院過程中需和院內取得聯系,上報患者大致情況,并針對評估的高風險并發(fā)癥給予重點說明,且在轉運過程中需和家屬進行溝通,進一步了解患者的基本狀態(tài),包括既往病史、手術史、用藥史、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等,評估急性心力衰竭發(fā)生的原因,以做好相應的預防對策。(3)院內預見性護理:在急救車到達醫(yī)院后,委派專職護理人員和院內急診科人員交接患者基本信息,重點對其既往病史、病情發(fā)展狀態(tài)、疑似并發(fā)癥等進行說明。如患者此時已處于意識模糊或喪失意識的狀態(tài),則需適當對其軀體進行固定,以免誤動給自身造成損傷。如患者意識處于清醒狀態(tài),則需全程對其心理進行安撫,說明下階段開展的急救措施,穩(wěn)定其情緒、血壓、心率等。院內急救室需預先根據院外急救人員提供的信息準備相應藥品、設備,并保持搶救時內的安靜,并盡量降低設備產生的噪音,以免給患者帶來不良心理影響,快速監(jiān)測各生理指標數值,根據其變化趨勢評估是否存在病情惡化的可能,并及時向醫(yī)生上報異常情況,根據醫(yī)囑及時開展相應的處理。
對比兩組患者急診各環(huán)節(jié)用時情況,包括急診檢查時間、急診救治時間、急診轉至科室時間。待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征求配合對急救護理工作滿意情況進行評估,設定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3 個選擇,總滿意度=滿意率+基本滿意率。
采用SPSS 26.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急診各個環(huán)節(jié)用時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急診各環(huán)節(jié)用時對比(,min)
表1 兩組患者急診各環(huán)節(jié)用時對比(,min)
觀察組患者急救護理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急救護理滿意度對比[n(%)]
預見性護理是基于對患者病情綜合評估下,針對可能發(fā)生的各類惡化、并發(fā)癥等情況采取預先干預護理,從而最大程度降低不良癥狀的發(fā)生概率,有效緩解患者的病情[3]。實際操作時,護理人員不僅需對已經存在的病情給予評估,還需判斷可能潛在的各種問題,及時向急救醫(yī)生進行報告,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具有針對性的護理和急救方案。該護理模式應用在急診患者群體時,可以為其創(chuàng)造更充足的搶救時間,從而在提升搶救成功率的同時確保整體預后效果[4]。
急性心力衰竭屬于較為嚴重的心血管病變,其具有發(fā)病急、病情進展速度快、病情較重等特點,且患者往往還未做好足夠的心理準備,使得其心理大多處于負面狀態(tài),很容易對病情產生不良影響,甚至可能引起患者抗拒治療的情況,而這些均會對急救醫(yī)護工作產生巨大的影響[5]。預見性護理則可以更好地對患者狀態(tài)進行掌握,從接到急診電話開始即需對患者病情進行了解,通過不斷交流實施快速評估,并及時匯報至急救車內。院外急救護理人員需根據實際情況制定護理方案,在到達現場后開展快速護理,為其建立靜脈通路、疏通呼吸道,并及時注射治療藥物,待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立即轉運至醫(yī)院[6-7]。在轉運過程中還需進一步測量各生理指標,及時向院內匯報患者具體病情,方便院內急救科室做好準備。在患者到達院內后立即轉運,由專人負責和院內護理人員交接患者各類基本信息,在檢查結果出具后快速進入急救室內進行搶救。搶救過程中盡量減少外界因素對患者產生的干擾,盡量安撫其情緒狀態(tài),降低設備噪音[8]。
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急診檢查時間、救治時間、轉至科室時間等均短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急救后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預見性護理可以有效縮短檢查和救治時間,從而為急救創(chuàng)造更多的時間,確?;颊吣軌虻玫接行е委?,也可提升其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