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攀 編輯 | 王芳麗
位于成都市郫都區(qū)西南部的望叢祠蓮池景觀 攝影 /視覺中國
成都作為天府之國,得到歷代詩人無盡的寵愛和贊美。杜甫詩云“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張籍詩記“錦江近西煙水綠,新雨山頭荔枝熟”,陸游詩贊“劍南山水盡清暉,濯錦江邊天下稀”……歌詠成都美景與繁華的清詞麗句中,總少不了“水”的字眼,其實正是環(huán)繞成都的條條錦江蜀流,自古滋養(yǎng)和溫潤了這座“喧然名都會”。
望帝(杜宇)、叢帝(鱉靈)時代,蜀先民已經(jīng)從岷山石室中遷移到成都平原開始農(nóng)耕,《華陽國志》記載:“王曰杜宇,教民務農(nóng),移治郫邑,或治瞿上。以玉壘、峨眉為城郭,以江、潛、綿、洛為池澤。會有水災,其相開明決玉壘山以除水害,遂禪位于開明。開明立,號曰叢帝。自夢廓移,乃徙治成都。”在古蜀國多次遷徙和優(yōu)選中,成都究竟何以在眾“都”之中勝出呢?這是治水事業(yè)發(fā)展的結果。
正如上引“以江、潛、綿、洛為池澤”,蜀王多次遷都應與水患相關??脊虐l(fā)現(xiàn)商代至西周的成都十二橋遺址,有保存完好的干欄式木結構建筑,干欄建于水濱,埋柱起架,地板凌空,茅草鋪頂,可以從側面說明彼時的成都平原應該卑濕而多洪澇。管子云:“于廣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足用;下毋近水,而溝防省?!笨疾齑ㄎ魉档乩?,億萬年前古巴蜀湖隆起為陸地,新構造運動時龍泉山、龍門山抬升,其間相對下陷,發(fā)源于松潘的大江(岷江)擺脫龍門山之束縛,江水蕩譎,湖沼遍布,常年沖積而在山前形成沖洪積扇,就是成都平原。從地勢來看,川西平原西北高東南低,以都江堰口為至高點,成都平原的洪水出路只有三條:西南向的新津河谷(今天岷江外江河道),東向的金堂河谷,南向的華陽河谷。
成都水系圖 制圖 /木易
先王治水抗洪由堵到疏,因地制宜,也正是利用了這三條水路。《禹貢》傳說大禹“岷山導江,東別為沱”,《華陽國志》記載“開明決玉壘山以除水害”,就是說,在岷江上游沿今日毗河方向,從金堂峽(在今金堂縣)東分洪水到沱江;下游在廣都(今華陽、新津部分地區(qū))一帶疏導大江,從新津泄洪減災;以都江堰為頂點的若干條輻射狀河流,流經(jīng)郫都、成都,容易沖淤河道,也需要不斷疏浚。這些大規(guī)模的治水難度可想而知,《水經(jīng)注》說“江水又東別為沱”,一個“又”字正說明工程必不是一人之力、一日之功。
隨著常年累世與洪水的斗爭,古蜀國從郫都遷徙新都,輾轉廣都,開明九世時定都成都,在成都平原上畫出了一彎弧形軌跡。
都城之所以花落成都,從治水方略上講,是由于經(jīng)過前代的分洪與導江,對抗水患已經(jīng)卓有成效;從地理位置來說,成都位于沖積平原的幾何中心,在幾個城邑中位置最適中,方便交流;從利用水利角度看,成都瀕臨大江,享有航運之利。所以正是出于“除水害,近水利”的樸素需求,古蜀先民以其古老的理性選定了黃金位置,以汗水打造了成都河清海晏的基礎,此后幾千年成都城址始終沒有變化并非出于偶然。
公元前316 年,秦沿金牛道南下滅蜀,始置蜀郡與成都縣。五年后,首任郡守張若和政治家張儀主持創(chuàng)筑成都城,“周回十二里,高七丈”,號張儀城,此為成都建城之始(此采用譚繼和說,也有學者認為始于開明定都)。張儀城又號“龜城”,《蜀本紀》有言“筑成都城,屢有頹壞,有龜周旋行周,巫言依龜行跡筑之”。這種傳說當然不可輕信,成都當代杰出的文豪李劼人指出,神獸助城之說在古代原極平常,“成都澤洳多水,云得其助者,便是龜了”。唐代王徽在《創(chuàng)筑羅城記》中稱“蜀城既卑且隘,像龜形之屈縮”亦可謂明察。成都因水而生,依水形地勢而立,從不規(guī)則的形勢出發(fā),書寫了2300年無與倫比的光彩篇章。
第二任郡守李冰的到來,揭開了興水利的劃時代篇章,并使成都平原一躍而成為著名的“天府之國”?!妒酚洝ず忧酚洠骸坝谑?,蜀守冰鑿離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則用溉浸,百姓饗其利?!崩畋_離碓(即都江堰),一能防洪減災,二可灌溉農(nóng)田,三供行舟航運,可謂澤被百代,陸海無雙。都江堰渠首工程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大主體組成,實現(xiàn)了無壩引水,壅江排沙,自流灌溉,變水害為綜合水利,蘊含了古蜀文化乘勢利導、道法自然的高超智慧。
“壅江作堋”,選岷江彎道處建魚嘴,分大江為內(nèi)外,因水流動力學的原因,可實現(xiàn)動態(tài)地“四六分水”:汛期四成洪水涌入內(nèi)江,枯水期春灌時內(nèi)江則吞進六成江水。魚嘴后筑金剛堤引水,堤尾修飛沙堰,而堰的高度要略低于堤,在汛期時發(fā)揮二次分洪和排沙的作用。據(jù)說李冰帶領民眾用火燒水激的方法,歷時八年才劈開玉壘山鑿出這二十米寬的水口,離碓設水則,埋石人,“枯水不淹足,洪水不過肩”,根據(jù)汛枯旱澇控制灌進成都平原的水量。為減少下游灌溉河渠水道的淤塞,離碓暗藏玄妙:內(nèi)江水來到離碓(今寶瓶口),進水口呈喇叭狀,相對狹窄,而且不正對內(nèi)江,江水一時就堵在棲鳳窩前形成漩渦,不斷涌動翻騰,水中泥沙乘勢就被甩到飛沙堰外,達到“二八分沙”的效果,于是一渠清江水得以源源不斷地灌溉下游萬頃良田。
《華陽國志》說:“灌溉三郡,開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號為‘陸?!?。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天府原意是天子寶庫,被張儀用來指土地肥美、物產(chǎn)豐饒的關中平原(得益于鄭國渠),自從享用都江堰之利后,成都平原富庶異常,天府之國的頭銜便由關中轉移到成都頭上。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這是首次稱四川為天府,到了東晉常璩作《華陽國志》時,這一說法已是共識,所以用“故記”。
因都江堰造福川西,李冰父子遂光耀史冊,二王廟楹聯(lián)曰:“六字炳千秋,十四縣民命食天,盡是公賜予;萬流歸一匯,八百里青城沃野,都從太守得來。”有宋一代李冰被追封為王,明清時四川各地紀念李冰的川主廟遍布城鄉(xiāng),每年清明開水春灌時,都江堰都要舉行盛大的開水典禮,敬二王,祭江神,鳴炮三聲,砍榪槎放水。隨著江水如脫韁野馬涌入成都平原的渠網(wǎng),兒童們追著水潮,投石“打水腦殼”,老婦爭舀“頭水”祀神,農(nóng)人們則又開始播種春天的希望。六月二十四,川西百姓還利用農(nóng)閑為二王慶祝生日,《灌縣鄉(xiāng)土志》說:“每歲插秧畢,蜀人捧香燭,祀李王,絡繹不絕?!?/p>
李冰受人代代敬仰,其治水的經(jīng)驗也被勞動人民總結和傳承。如治水常用的“深淘灘,低作堰”六字訣,又如“逢正抽心,遇彎截角”的八字格言,興利除弊的智慧一直啟發(fā)著后來的治蜀者。漢朝蜀郡郡守文翁“穿湔江口,灌溉繁田千七百頃”,擴大了成都平原北部的灌溉區(qū),“世平道治,民物阜康”又為文翁開辦“石室”——中國第一所地方公立學校,推動“蜀學”興盛提供了條件。
古代都江堰還形成了歲修制度,每年冬春季,用竹籠裝石做榪槎截斷江流,對渠首和河道進行淘灘清淤,延長工程壽命。遲至1877 年,四川總督丁寶楨主持大修,疏河道、筑石堤、建南橋惠澤今日,二王廟旁的定公祠就是為紀念他。
從李冰到丁寶楨,正是世代治水的努力,使得都江堰于今不廢,源遠流長;無數(shù)先賢們的接力,使得成都平原河渠輻輳,終于造就今天以都江堰為水口、環(huán)抱成都的輻射性水系,滋潤川西。
蒲陽河(下游為清白江)、柏條河(至石堤堰二分為毗河和府河)、走馬河(至郫縣稱清水河至成都西郊稱南河)、沙河、江安河、楊柳河、金馬河(岷江外江)、羊馬河比肩并流、環(huán)抱成都,宛若成都平原上的一條條玉帶和瓔珞,實在是蔚為大觀。治蜀先治水,水流一脈,物阜民豐,鐘靈毓秀。
錦江,成都的母親河,溫柔地敞開臂彎環(huán)抱著成都城,一左一右的手臂就是府河和南河。因為雙流環(huán)抱,成都成了一座名副其實的活水之城,濱水而居,因水而盛,親水而美。
不過這兩江抱城的城市格局并非自古如此,從最初的“兩江并流”到如今的“二江抱城”,轉折發(fā)生在千年之前的唐末。
秦漢時期成都雙江并流示意圖 制圖 /木易
司馬遷記載,李冰鑿都江堰之外,“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則用溉浸,百姓饗其利”,這疏通的兩江即是都江堰渠首工程的延續(xù)?!度A陽國志》明確說:“穿郫江、檢江,別支流雙過郡下,以行舟船?!睓z江,因外近岷江又稱外江、流江;郫江,稱內(nèi)江。二江引都江堰水,從西面和南面迤邐而來,在成都城南部并列東流,所謂“雙過郡下”。蜀中才子揚雄描繪說“二江珥其市,九橋帶其流”,“珥”即耳環(huán),是說兩江像一對耳環(huán)點綴南城,“九橋”可見橋之多,據(jù)說李冰依天河修造了萬里橋、市橋、笮橋等“七星橋”,于是有“江眾多作橋”之說。
從錦江、錦里得名中,也可窺見兩江并流的故跡。《水經(jīng)注》記:“夷里道西,則錦官也。言錦工織錦,濯之江流(應作流江),而錦至鮮明,濯以它江(即沱江),則錦色弱矣,遂命之為錦里也?!睂Υ死顒氯讼壬芯畹姆治觯禾热翥诔潜崩@東而南流,那么錦工在城南江邊織錦,無論如何也不會舍近求遠去沱江洗濯,而又批判它不好。流江清澈異常,適于濯錦鮮明,此一段才被稱濯錦江,簡稱錦江,周邊片區(qū)即名錦里。漢代時設錦官,筑錦官城進行官營織錦業(yè)的生產(chǎn),后世遂用“錦官城”代指成都。唐詩中李白的“春江繞雙流”,岑參的“里巷盤二江”,張籍的“錦江近西煙水綠”,都是對兩江并流景致的如實刻畫。
成都這種二江并流的格局,一直從秦漢延續(xù)到唐朝,終于在唐末乾符三年(876),一件改變成都水系格局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發(fā)生了:西川節(jié)度使高駢興筑羅城,改道郫江。
唐朝高駢筑羅城后兩江抱城格局示意圖 制圖 /木易
唐懿宗、唐僖宗時期,南詔兩次圍攻侵犯成都,百姓入城避難,擁擠污穢,連飲水都成問題,實在苦不堪言?!顿Y治通鑒》唐紀六十八說:“西川之民聞蠻寇將至,爭走入成都,時成都但有子城,亦無壕(護城河)。人所占地,各不過一席許。雨則戴箕盎以自庇,又乏水,取摩訶池泥汁,澄而飲之。”
為防備南詔和炫耀武功,高駢遂調(diào)集八州十縣民夫分段擴筑城垣,十天一輪換,眾志成城,只用了96 天便告竣工。新筑城墻,“以襞甃之”(用磚包土墻),“東西南北凡二十五里”,城區(qū)面積因此擴大了6 倍左右。因新城墻包羅子城位于子城之外,故按通例稱羅城。為了增強防御,城外再鑿“壕”開河。高駢在城西筑縻棗堰(今九里堤),將原來南流的郫江改道,使其環(huán)繞城北、城東,稱清遠江(今府河前身),由此羅城北面、東面開始有護城河環(huán)繞,形成了封閉的防御工事。完工后作記曰,“其外則繚以長堤,凡二十六里,或因江以為塹,或鑿以成壕溝”。2018 年成都北教場附近,考古發(fā)現(xiàn)了一段羅城城墻遺址,呈東西走向,城墻寬九米到十二米寬,兩壁包磚,羅城跨越千年姍姍來遲,以證歷史記載并非虛言。
位于府河南河交匯處的合江亭 攝影 /圖蟲創(chuàng)意
高駢改造府河的創(chuàng)舉,使成都有了能“御大寇、抗大旱”的高城深池。同時由于郫江改道,城南防洪壓力減小,護城河水量豐沛;而郫江被保留的一支余脈,從西北向東南穿城而過,再溝通解玉溪與金水河,從而改善了內(nèi)城的排污、消防、航運,可謂是一舉多得,普惠萬眾。自此成都呈現(xiàn)出煥然一新的“兩江抱城、內(nèi)河穿城”格局,成為一座令人艷羨的親水型都市,極大促進了錦城經(jīng)濟社會繁榮。
宋代詩人范成大入蜀所作《吳船錄》載:環(huán)城兩江交于合江亭,“綠野平林,煙水清遠,極似江南。亭之上植梅甚多,故事臘月賞梅于此,每花開及三分,一兩日開燕。蜀人入?yún)钦撸宰源说侵?,其西則萬里橋?!痹鷷r馬可·波羅游歷錦江,以不可思議的筆調(diào)寫道:“有一大川,經(jīng)此大城。川中多魚,川流甚急,廣半里,長延至于海洋。水上船舶甚眾,未聞未見者,必不信其有也。商人運送商貨往來上下游,世界上之人無有能想象其盛者?!?/p>
一切水濱薈萃,一切隨水而至,一切若水之善。對著兩江碧波,品一口香茶,云影天光流不盡,鳥聲花氣襲人來,錦江蜀流是成都永葆生機的“源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