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龍?bào)耍ㄉ希?/h1>
    2022-01-07 06:19:24趙焰
    滇池 2022年1期
    關(guān)鍵詞:鮑魚文化

    趙焰

    趙焰?安徽省作協(xié)副主席。出版有長篇小說《異瞳》《彼岸》《無常》,中短篇小說集《與眼鏡蛇同行》,歷史傳記《晚清民國四部曲》(《晚清有個曾國藩》《晚清有個李鴻章》《晚清有個袁世凱》《晚清之后是民國》),文化散文集《思想徽州》《行走新安江》《千年徽州夢》《風(fēng)掠過淮河長江》,電影隨筆集《人性邊緣的憂傷》,散文集《此生彼愛野狐禪》等30多種。

    吃為文化,更為信仰

    最早人類,茹毛飲血,食物是不用火燒的。起初有烹飪,最大的目的,是把食物燒出香味,讓香味縹緲地升上天宇,讓神靈聞得到,以起到祭祀的作用。遠(yuǎn)古的“燎祭”,指的就是送味道上天,《詩經(jīng)》和《禮記》中也有這類的描寫。屈原的《夢辭·招魂》,開場白是無數(shù)佳肴名稱和做法,意在歷數(shù)人間烹調(diào)美味,誘亡魂歸來。高雅的文學(xué)經(jīng)典,還是一本食譜。祭禮過后,人們覺得燒過的食物不吃掉,未免暴殮天物,開始吃烹飪的食物,這才發(fā)現(xiàn),用火燒過的食物好吃多了,便有意識烹飪各種食物,也就有了吃文化。

    中國吃文化的特點(diǎn):總體上是風(fēng)味多樣,國土幅員遼闊,帶來了飲食上的巨大差異。其次是四季有別,注重時令:春天最好吃的,是各式各樣的野菜和蔬菜。夏天里,各式各樣的魚蝦,是飲食的上品。秋風(fēng)起時,江南一帶最流行吃的,是河湖里美味的大閘蟹;其他地區(qū),開始流行各種葷素搭配的火鍋。至于冬天,吃的主角變成了琳瑯滿目的咸貨、甜食,還有各種各樣的湯煲。受傳統(tǒng)醫(yī)學(xué)養(yǎng)生觀念影響,中國吃文化,講究食醫(yī)結(jié)合、藥膳同功。吃是名義上的,實(shí)質(zhì)上是養(yǎng)生和調(diào)理。中國人聰明,想著的是在滿足口腹之欲的同時,也達(dá)到祛百病延年壽的效果。

    人類最初,應(yīng)是食肉動物,只是在肉食不足的情況下,才慢慢學(xué)會以植物性食料來填充。中國傳統(tǒng)飲食結(jié)構(gòu),以植物性食料為主,主食是五谷,輔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這一習(xí)俗的主要原因,還是農(nóng)耕文化。不過在不同階層中,食物的配置比例不盡相同,古代有權(quán)有勢有錢的人相對食肉較多,被稱之“肉食者”。唐宋之前,中國的烹飪并不特別講究,飲食也比較單調(diào),肉類大多為烤著吃。宋朝相對富庶,文人和商人在吃上面用心,烹飪由此發(fā)達(dá)??鬃拥睦硐霠顟B(tài)“食不厭精,膾不厭細(xì)”,也就是糧食越精致越好,肉類切得越細(xì)越好,到了宋朝時基本實(shí)現(xiàn)。宋朝相對富庶,世俗生活,是歷朝歷代中最為發(fā)達(dá)的,吃的穿的用的,從質(zhì)量和精細(xì)度上,明顯上了一個檔次。相關(guān)文化和習(xí)俗,也開始興盛起來。

    明朝之后,禮教嚴(yán)酷,人們不敢亂說亂動,各方面限制頗多,倒是在吃上面,沒有什么禁忌,何以解憂,唯有吃喝。晚明之后,東南經(jīng)濟(jì)發(fā)展,世俗化現(xiàn)象嚴(yán)重,吃喝蔚然成風(fēng)。滿清入關(guān),漁獵游牧民族像下山的東北虎一樣,張著血盆大口胡吃亂咬,不僅吃得多,吃滿漢全席,而且還特別敢吃,一個個吃得體闊腰圓虎背熊腰腸肥腦滿。像李鴻章那樣“鶴立雞群”身材的,在清朝官場上,是少之又少。

    中國人的農(nóng)耕生產(chǎn)方式,國土的跨度,烹任方式上佐以油料的爆炒方式,使得中國人與蔬菜的關(guān)系,更為緊密。中國飲食結(jié)構(gòu)中,蔬菜的比重和種類,應(yīng)是最多的。

    飲食方式上,中國人先是聚食制,而后分餐制,再后聚食制。聚食制的起源很早,從許多地下文化遺存的發(fā)掘中可見:氏族公社時在火上燒飯,就食者圍火聚食。周朝變成分餐,主要原因有兩個:食物不足,必須要分;講究禮儀,必須要分。就這樣,分餐制一直傳承到宋朝,各人面前一張方桌,吃餐時各人一份,各吃各的;敬酒,或站起來敬,或在原地坐著敬。就這樣一直到了唐朝,唐朝胡風(fēng)蒼勁,北方民族和西部民族吃東西喜歡圍在一塊,也帶動漢族人開始聚食制了。宋朝市井文化發(fā)達(dá),教坊酒樓、勾欄瓦舍等公共飲食空間出現(xiàn),促進(jìn)了聚食制的發(fā)展。此后一直到明,既有分餐制,也有聚食制:官家吃飯,是分餐制;家庭吃飯,是聚食制。女性地位低不許上桌,孩童不守規(guī)矩不許上桌,都在一旁吃著分餐。清朝,滿人有部落習(xí)慣,一直是聚食制,漢人受滿人影響,不論官家也好,民間也好,都圍在方桌或者圓桌吃飯,又算是恢復(fù)了聚食制。

    食具方面,中國飲食最大特點(diǎn)是使用筷子??曜右魂栆魂帲瑯O簡又極高妙,吃蔬菜、米飯極其方便,合乎農(nóng)耕社會的飲食特點(diǎn)??曜悠鸪醭匀獠惶奖?,不方便怎么辦?就把筷子放在一邊,用手抓著吃。后來刀工火工發(fā)達(dá),烹飪進(jìn)步,食不厭精膾不厭細(xì),筷子吃肉食,也變得方便了。

    中國烹飪特別,還有一個表現(xiàn),就是講究鮮,重視鮮,會用“鮮”——中國菜的烹飪,是唯一講究高湯的。高湯是什么?就是用豬骨、火腿、老母雞、菌菇等熬出來的湯。將高湯當(dāng)佐料,放入各種各樣的菜,起到提鮮作用。中國菜,少不了高湯,也少不了鮮。外國菜,很少有這樣做的。

    中國味道的“鮮”,跟中國文化的“仙”,有異曲同工之妙——“鮮”與“仙”,都是模糊概念,都是超乎尋常,虛渺飄曳,捉摸不定。西方文化,沒有“仙”的概念,也難有對“鮮”捕捉。

    世界各國家之人,中國人似乎最敢吃,也最會吃。漢代《淮南子》,就有越人吃蟒蛇的記載?!稘h書》還記載,漢代君臣曾分食貓頭鷹。唐代《嶺表錄異》說廣東人吃鸚鵡、貓頭鷹;閩浙地區(qū)愛吃青蛙蛤蟆,江西人冬天吃紅糟燒穿山甲。宋人周去非簡要的概括道:嶺南人“不問鳥獸蛇蟲,無不食之”。至于果子貍,唐代就出現(xiàn)在宰相的宴席上,到清代幾乎是公認(rèn)的美食,《隨園食單》《紅樓夢》中有,徽菜中也有“紅燒果子貍”。古人為什么熱衷吃果子貍,主要是油多味美。尤其是雪天里的果子貍,皮脂淳厚,又肥又膩,一口咬下去,油滋滋往外直冒。中國古人,一直喜歡肥膩的食物,果子貍肥而膩,口感好,吃起來過癮,自然受到歡迎。不過這一特性,顯然已不符合現(xiàn)代飲食的要求。

    中國人還吃“四大美味”:燕窩、鮑魚、海參、魚翅。當(dāng)其他地區(qū)的人尚不知曉得“四美”為何方神圣時,中國人早已奉為“珍饈”,堂堂地進(jìn)入美食行列了。吃鮑魚的歷史可以一直追溯到漢朝,史書記載王莽就是一個“鮑魚控”,每當(dāng)心情不好之時,就要喝酒吃鮑以排遣情緒。曹植寫文章悼念曹操,曾提到曹操生前喜食鮑魚,后人論證曹孟德精力如此旺盛,應(yīng)跟長期食用鮑魚有關(guān)。

    魚翅燕窩的記載要遲一點(diǎn),魚翅曾出現(xiàn)在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上:“(鯊魚)背上有鬏,腹下有翅,味并肥美,南人珍之?!薄督鹌棵吩~話》第五十五回寫蔡京官邸的管家招待西門慶:“都是珍饈美味,燕窩、魚翅絕好下飯。只是沒有龍肝鳳髓”。說明當(dāng)時吃燕窩、魚翅已比較普遍。史書中還發(fā)現(xiàn)了明熹宗的常用食譜,其中有一道用魚翅、燕窩、鮮蝦、蛤蜊等十幾種原料燴成的“一品鍋”,很像是后來的“李鴻章大雜燴”。明朝海外走私嚴(yán)重,皇帝啟用海鮮大補(bǔ),實(shí)屬正常不過的事。

    燕窩在中國古代典籍記載較多。比較統(tǒng)一的說法是鄭和下西洋,將東南亞烹食燕窩的方法帶進(jìn)了中國。之后,燕窩開始大量進(jìn)口中國。萬歷年間,上等燕窩一百斤稅銀為一兩,中等貨七錢,下等貨二錢。民間曾有詩云:“海燕無家苦,爭銜白小魚。卻供人采食,未卜爾安居。味入金齏羹,巢營玉壘虛。大官求這物,早獻(xiàn)上林書?!痹娭械拇蠊伲傅氖钦乒苡车墓獾撍虑?。從這首詩中,能看出宮中對燕窩的需求很大。清朝時從乾隆皇帝到慈禧太后,每日早朝前都須服用一盞燕窩粥。燕窩煲粥,成了富貴人家的代名詞。

    相比燕窩、魚翅,海參上餐桌似乎較遲,清代《本草從新》記載,海參有“補(bǔ)腎益精,壯陽療痿”的功效。

    明清之后,“四大美味”已成為上層社會的風(fēng)氣,清代官場筵宴的最高規(guī)格“滿漢全席”,“四大美味”是其中必備的混搭。宮廷之中甚至還有全鮑宴,以鮮鮑和干鮑做各種各樣的菜肴。當(dāng)時沿海各地方官來京,大都以鮑魚為貢品:一品官員進(jìn)貢一頭鮑,二品官員進(jìn)貢二頭鮑……直至七品官員進(jìn)貢七頭鮑?!耙活^鮑”不是數(shù)量是重量,是說一斤鮑魚只能是一頭,這就是巨鮑了!不僅如此,中國古代宮廷廚師還專門摸索出了一整套鮑魚烹飪要求和方法:燒制不能太軟也不能太硬,入口要軟糯,齒頜要留香;一般備炭火瓦罐,用小火煨制近二十小時,配以魚翅或者刺參……如此這般,真可謂錦上添花,追求極致了。

    “四大美味”好吃嗎?當(dāng)然好吃,尤其是鮑魚、海參和魚翅,口感和嚼頭尤其好。有人說美食就是“滋味”,“滋”是質(zhì)感,“味”是味道,對于老饕客來說,食材的質(zhì)感更重于味道。鮑魚就是這樣:鮮鮑有鮮鮑的味,干鮑有干鮑的味,鮮鮑鮮而細(xì),干鮑綿,軟硬適中,咬起來有些彈性,喉嚨眼散發(fā)著特殊的香味。鮑魚和魚翅烹飪時需加入云腿、老雞、赤肉文火慢煨,使之吸味調(diào)和,真正變得有“滋”有“味”,芳香十足。

    張大千當(dāng)年曾對北平譚家菜“紅燒鮑脯”有評價:“滑軟鮮嫩,吃鮑魚邊里如啖蜂窩豆腐,吃鮑魚圓心,嫩似熔漿,晶瑩凝脂,色同琥珀?!边@一個比喻,除了“晶瑩凝脂,色同琥珀”比較準(zhǔn)確外,其他的,都可以說是“隔山打?!保谜Z言文字來形容味道,基本上都是隔靴搔癢。

    “四大美味”除了稀罕之外,形狀也是直接吸引國人的一個重要原因——很多年前我沒吃過鮑魚,對于鮑魚沒有直觀概念,有一天無事看電視中一個鮑魚養(yǎng)殖的節(jié)目——這就是鮑魚???我一下子恍然大悟?!把圊U參翅”成為“四大美味”的原因有很多種,不過最根本的是其不可言傳的會意;海參也是,是無味之料,之所以讓人鐘情,是它的口感,還有就是形狀。醫(yī)者,癔也,如此臆度猜測之下,“燕鮑參翅”在東土大受歡迎,也就一點(diǎn)都不奇怪了。

    如果“認(rèn)死理”進(jìn)行“科學(xué)分析”的話,“燕鮑參翅”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也沒有什么特殊味道:燕窩是金絲燕的唾液分泌物和著泥巴、羽毛等粘成的巢穴,若撇開冰糖、銀耳、蓮子等佐物,這絲塊狀的鳥類口腔分泌物恐怕味同嚼蠟;鮑魚原本是海洋里的普通貝類,吃起來稀松平常,營養(yǎng)等同一枚雞蛋,只是韌勁和口感稍好;海參分子結(jié)構(gòu)與營養(yǎng)成分也泛泛,與一般的海產(chǎn)品相差不大;翅則是鯊魚的鰭,只是鈣成分略多一罷了……科學(xué)往往就是這樣寡趣,不過以現(xiàn)代科學(xué)“九牛一毛”對世界的了解,如此結(jié)論似乎匆忙武斷,實(shí)在有商榷空間。

    中國人的吃,到了后來,越來越“劍走偏鋒”。農(nóng)耕民族在其他方面不敢冒險(xiǎn),在吃上面,無所畏懼,富有冒險(xiǎn)精神。尤其是南方的中國人,受楚文化和道家影響,思想奇崛,有探索精神,喜歡吃別人不敢吃的東西——先是把目光伸向熊掌、駝峰、犴鼻(駝鹿鼻子)、蛇膽,再把舌頭卷向猩猩的嘴唇、獾狗的腳掌、肥燕的尾巴、怪獸述蕩的腳腕、大象的鼻子等,很多人還吃娃娃魚、穿山甲、猴腦、蝎子、蝗蟲、竹蛆蟲等等,吃得渾身是膽。吃的目的,既是大膽獵奇,品堂稀罕的味道,也是希望吃出個長生不老。這兩種追求,骨子里都有“征服”二字!

    吃是口腹之欲,又不只是口腹之欲,還夾雜著其他的欲望。吃文化,涉及到生理、心理和社會。人在嬰兒期,什么都想往嘴巴里塞,并不是要吃,而是想經(jīng)過嘴來體驗(yàn),因?yàn)樽彀妥蠲舾小o論是從生理上還是心理上,把一個東西咬在嘴里,吞進(jìn)肚子里,都能給人以安全感和幸福感。

    明清之后,中國人如此熱衷吃,胡吃海喝一氣,還是因?yàn)槿狈Π踩泻托腋8小绻缘枚谴笱鼒A,就覺得心安理得了。

    《西游記》中,每一個妖怪都想吃唐僧肉,不是因?yàn)樘粕夂贸?,讓人長生不老,而是其他妖魔都想吃,于是便想豁出命來比拼一番。吃了唐僧肉哪會長生不老呢,只是以訛傳訛罷了,以致于那些一心想吃唐僧肉的妖魔,斷送了自己的性命。

    過度重視吃,是一種沉迷,也是一種反彈——因饑渴和不足引起的反彈。中國人重視吃,說明什么?說明中國人的創(chuàng)造力,在諸多領(lǐng)域難以實(shí)現(xiàn),在開拓吃的范疇上,無道德是非約束和羈絆,可以大膽嘗試。也說明中國的資源緊缺,食物匱乏。中國的鰣魚,一直被認(rèn)為是“河鮮”的至品,張愛玲說:“人生三恨: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多刺,三恨《紅樓夢》未完?!卑选蚌堲~多刺”等同于《紅樓夢》未完,可以想象鰣魚多名貴了。據(jù)說在美國,鰣魚在河里無人去捕捉,隨便弄一個釣鉤去河里釣魚,竟可以輕松釣上個百把斤。中國人把鰣魚捧得那樣高,根本原因,還是因?yàn)樘?,物以稀為貴。中國歷朝歷代江河里的魚為什么那么少?還是因?yàn)楦F,捕魚的、釣魚的人太多了,魚自然就少了。

    “民以食為天”,說明吃的重要,還說明什么?說明窮。中國歷史上經(jīng)常有戰(zhàn)亂和饑荒,經(jīng)常性的吃不上東西,使得中國人對于食物,有一種特別饑渴的占有欲。只有吃到肚子里才是屬于自己的,也是最安全的。中國每鬧一次饑荒,就能發(fā)現(xiàn)一些新的能吃的東西,味道好的,歸于叫食材;味道不好的,能治病的,歸以藥材。

    夏丏尊在《談吃》中戲言:“中國人是餓鬼投胎來的”,言下之意,是吃不夠,不夠吃。話雖刻薄,卻入木三分。

    中國人見面,互相問候,說“吃了嗎?”——對于吃的過分關(guān)心,其實(shí)也是因?yàn)樨毟F。

    中國人什么都吃,對人類學(xué)家而言,現(xiàn)象不難解釋——中國是農(nóng)業(yè)地區(qū),相比游牧民族,肉食攝入量偏低,身體里需要,不得不借助各式稀奇古怪的野生動物補(bǔ)充動物蛋白和脂肪,野生動物種類越多的地區(qū),就越容易成為現(xiàn)代人眼中的“異食癖”地區(qū)??此撇徽5氖虑?,細(xì)細(xì)分析起來,其實(shí)有不正常中的正常。

    吃,有時候還不僅僅是吃,有更大的文化內(nèi)容。中國人的吃,有很多,是說不清道不明的人情和世故。很多重要的事情,日常中如冰塊一樣磕磕絆絆,只要放在飯桌上,推杯換盞的熱烈中,往往能輕松化去了?!都t樓夢》中,大富大貴的賈府,不斷上演著一場接一場的宴席,不完全是吃的學(xué)問,那里面涵蓋了多少人情世故??!李安拍《飲食男女》,父女三人,生活中最重要的內(nèi)容,就是飲食,就是吃。親情也好,關(guān)系也好,以飲食為緊密連接的。李安這一部電影意在告訴世界:吃,是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的;中國人,就是飲食男女。

    中國吃文化發(fā)達(dá),五花八門,五光十色。對應(yīng)的排泄系統(tǒng),卻單薄寡淡,無心問津。中國古代,不僅沒有抽水馬桶,連像模像樣的廁所都難找到。為什么會這樣?大有深意?!邦欘^不顧尾”的后面,還是觀念、文化和存在狀態(tài)。

    中國吃文化,如果以“理”判斷,有扭曲的成分——正確的吃,簡單、干凈、健康、營養(yǎng)就行了,而不是劍走偏鋒,在量、奇、稀上發(fā)力。過度重視吃,講究吃,有“慧根”不夠之嫌疑——以弗洛伊德的理論來解釋,是“力比多”沉潛,“升華”不夠?;鄹?,一般都很善良,不鐘情于物,也不拘泥于事,更不墜于男女之情,不落纖塵,難有癡癖,靈智為上。英國人的吃,非常簡單,堪稱“黑暗料理”,可是在哲學(xué)、經(jīng)濟(jì)學(xué)、政治學(xué)等方面異常發(fā)達(dá)。這一點(diǎn),不知能不能作為佐證?

    吃,到底是不是抵達(dá)幸福的路徑?很難說。幸福,有感官生理的成分,也有精神屬性。幸福,一定是虛實(shí)結(jié)合的。

    不要以為外國人都認(rèn)為中國吃文化博大精深。其實(shí)只要深入了解一下,這樣的言論“水分”不少——有不少外國人認(rèn)為中國菜不好吃,食材太亂,味道亂串,吃得一頭霧水;還有外國人認(rèn)為中國菜只有一個味道,就是味精的滋味。這也沒有辦法,現(xiàn)在中國廚子已懶得像古代廚師那樣熬高湯了,他們最簡便的方法就是:要是湯不夠鮮的話,會抓一把味精丟進(jìn)去。

    玉是潔凈的精神

    中華文明就像賈寶玉銜玉而生——當(dāng)中華文明破曉而出,升騰起第一縷曙光,天邊還是蒙蒙亮的時候,玉,就存在那里了,散發(fā)著淡雅的光芒,映照著對神性的向往。玉是什么?玉是美石。漢字中,“玉”就是“王”,“王”就是“玉”。“玉”之所以為“王”,是因?yàn)樗搅耸^,集天地之靈氣,成為石頭中的“王”。

    學(xué)界公認(rèn),世界上三個地區(qū)有喜歡玉石的傳統(tǒng),除中國之外,還有中美洲(主要是墨西哥)和新西蘭,其中以中國最為源遠(yuǎn)流長。古希臘也有玉石,不過卻沒有形成大規(guī)模的玉石傳統(tǒng)。中國早期玉文化的高妙,我是從巢湖凌家灘出土的文物中看出的——我沒想到距今近萬年的人類氏族公社,竟然有那么多的玉石器:玉人、玉虎、玉龍、玉璜、玉璧、玉龜背與腹甲、玉豬、玉勺、玉管、三角形玉片、玉鉞、玉斧、玉鷹等等。雕刻繁華精細(xì),飾紋有獸面紋、人面紋、鳥紋等;拋光技術(shù)運(yùn)用得十分熟稔,有的玉器甚至呈現(xiàn)玻璃般的光澤。

    那么多種類繁多的玉,是用來做什么的呢?玉作為王權(quán)的象征,古代王者的一切,都與玉有關(guān):以玉為檔,以玉為飾,以玉為禮,以玉為兵,以玉為葬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將玉作為祭禮的神器,也作為權(quán)力的象征。

    祭祀怎么祭?《周禮》中有說法:“以蒼壁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北凇㈢?、圭、璋、琥、璜,都是玉的種類——壁,內(nèi)圓外圓;琮,外方內(nèi)圓;圭,長條形,上尖下方;璋,形狀如圭,兩頭帶尖;琥,弧形,雕成虎形;璜,弧形,一般雕成龍形或魚形。古代的方位順序是“天地東南西北”,用六種有色玉器代表,說明當(dāng)時祭祀很嚴(yán)格很講究。

    除去上方的天和下方的地,玉器的擺放,也很講究——“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什么意思?不是指左邊的方位代表青龍,右邊的方位代表白虎,而是指玉品的擺放,得左邊放青色的,雕刻成龍形的玉;右邊放白色的,雕刻成白虎形狀的玉……古人禮六合八荒,不僅在玉的形狀上很講究,在玉的顏色上也很講究。這還是因?yàn)殛庩栁逍械脑省?/p>

    不僅僅是凌家灘,七八千年前左右的氏族公社遺址,都出土了大批精美的玉器——位于遼河的紅山文化如此,位于黃河中上游的龍山文化如此,位于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也是如此……人類莽荒初立,按理只注重實(shí)物器用,卻如此沉耽審美,并且還出人意料地表現(xiàn)出一致,為什么?

    丹麥古人類學(xué)家湯普森以人類生產(chǎn)工具的變化和發(fā)展,把人生活的時代分為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這說法從西方文明的發(fā)展歷程中來,可是對于中華文明來說,這樣的劃分顯然簡單粗暴。就中華文明而言,在石器和青銅時代之間,應(yīng)該存有一個玉器時代,中國的文明的走向應(yīng)該是:石器時代——玉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這樣的說法,看起來很大膽,不過卻符合實(shí)際,中國各氏族公社出土的大量玉器,說明了這一點(diǎn)。

    玉石天長地久,具有時間上的長遠(yuǎn)性,可以象征祖先,也象征源遠(yuǎn)流長;

    玉有光芒,如天、地、日、月、虹;

    玉集天地之精華,具有靈性,勝過金銀,也勝過寶石——在玉面前,金銀過于俗氣,寶石過于俗艷。

    玉有潔凈的精神,故“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中國文化早期直覺的成分很重,玉文化,即可作為代表。玉作為天地之美物,對中國文化有滋養(yǎng),人在同玉的肌膚之親中,從玉的溫度和質(zhì)感中,體悟到把矛盾的東西統(tǒng)一起來,是一種智慧和修養(yǎng),比如,玉是石頭,卻看起來如肉脂一樣柔軟;玉有光芒,卻不刺眼而悅目。人把自己對玉的感覺人性化、神性化、神圣化,就形成了一系列相關(guān)的文化。

    玉有啟迪性。早期禮樂政治,有玉的光澤。中國人以玉為神權(quán)、政權(quán)、軍權(quán)的象征物,奠定原始國家的形態(tài),也就決定了禮樂政治的風(fēng)格。君子文化,也有玉的通感?!抖Y記》轉(zhuǎn)述孔子的話,說玉有“十一德”:“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隊(duì),禮也;叩之,其聲清越悠長,其終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傍達(dá),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于山川,地也;圭璋特達(dá),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詩云: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p>

    “十一德”: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可以說是儒家道德規(guī)范大全。

    與孔子同時代的管仲稱玉有“九德”,大同小異,暫且不表。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化繁為簡,把玉歸納為“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yáng),專以遠(yuǎn)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這一個五德,被后人簡化為“仁義禮智信”,自然屬性和道德提倡完美地融合起來。

    不管是“十一德”、“九德”,還是“五德”,中國人以玉擬人,是因?yàn)橛裼邢笳餍院蛦⒌闲?,可以賦予意義,可以類比及人。

    玉有色澤,天然生成,從內(nèi)部滲到外部,此所謂“潤”。玉之色澤,與鉆石之類不一樣,鉆石之光,是暴發(fā)之光,不像玉,是天然單純之光。中國士大夫最喜歡這種自內(nèi)而外的色澤,認(rèn)為君子就應(yīng)該這樣具有內(nèi)在修養(yǎng)。君子之德,首當(dāng)其沖為“溫潤”?!皽貪櫋笔鞘裁??想象玉的剔透光華就明白了。中國文化講究通感,玉和人之間,“溫潤”即成通感。

    玉是君子文化的圖騰。和氏璧的故事,為什么一直流傳?懷美玉不被欣賞,是中國君子的共同困頓。

    玉文化的發(fā)達(dá),意味著中國審美文化的發(fā)達(dá)。中國人喜歡玉,西方人不喜歡玉,喜歡鉆石,這已能表明中國文化與西方的區(qū)別:中國人喜歡玉,偏重于美感,注重的是感覺,是人與物的感應(yīng)和交融。西方人喜歡鉆石、紅寶石、綠寶石等,偏重于理性,注重成分、質(zhì)地、結(jié)構(gòu)以及市場價值。西方人把寶石當(dāng)商品,多從晶體結(jié)構(gòu)、內(nèi)部構(gòu)造、物質(zhì)組成方面去判斷,是一種純理性純商業(yè)的文化需求。西方的鉆石和寶石,有確切的市場價格,多少錢一克拉,是固定的。中國的玉呢,“黃金有價玉無價”,主要看你喜歡的程度:你不喜歡,它就不值錢;你喜歡,就價值連城。

    中國文化有“玉性”,就是喜歡一切跟玉的習(xí)性相一致的東西。中國的瓷,也是玉文化的延伸。中國人為什么喜歡瓷?因?yàn)榇墒恰巴林兄瘛?,也是人工之玉,有幻變的意義,有光澤,有潔凈的精神。中國瓷器,尤其是宋瓷造型簡潔、流暢,沒什么裝飾,也不強(qiáng)調(diào)色彩,一般都是單色釉,沉靜而簡淡。宋瓷不僅看起來雅致,還象征了傳統(tǒng)士大夫的精神操守,跟當(dāng)代藝術(shù)提倡的簡約雅貴不謀而合。中國人情感豐沛,喜歡寄性和移情,人情和物件之間情感一互動,就很快難舍難分了。

    玉無價,中國的瓷器也無價。

    玉不僅有著潔凈的精神,而且可以鑒賞玩味。中國人喜歡賞玩的藝術(shù),可以賞玩的東西,都是安全的,也是可以掌握的。中國人不喜歡苦痛,也不喜歡悲劇性的、控制不住的、會導(dǎo)引進(jìn)入未知領(lǐng)域的東西。喜歡一切盡在掌握,即使是模糊,也是深諳“三昧”的模糊。

    除了瓷器之外,中國的很多好東西,其實(shí)都有“玉性”——君子,是“人中之玉”;絲綢,是“衣中之玉”;硯臺,是“石中之玉”;宣紙,是“紙中之玉”。

    中國的詩詞文章,都有“玉性”,閃爍著靈光。好的詩或詞,就像美玉一樣,潤滑、流暢、清冷,有光澤度。沒有“玉性”,詩詞會成“老干部體”。

    文章也是。中國文化有“錦繡文章”的說法,這是形容文章像綢緞一樣華美。綢緞的屬性,其實(shí)是從玉當(dāng)中延伸出來的——先秦散文,如璞玉般大氣質(zhì)樸,重本色,露瑕疵,一派渾然天成。漢賦駢文,韻散兼行,精雕細(xì)琢,多打磨,重技巧,重音聲,華麗、整齊、凝煉。魏晉文章,重回新玉般質(zhì)樸,清麗脫俗,天朗氣清。唐宋大家文章,質(zhì)樸大氣,如老坑掘出之玉。明代小品,如賞玩小件玉器,重性靈,重情趣……玉須有精,方可存活——可是中國文章,較內(nèi)在而言,更注重外在——四六駢體,若無情懷,易走死板,只留形式無精神;明清小品,若無真情,又無真性和真識,易太滑太活太假,流于輕薄和矯情……至于八股,裝模作樣,盡是功利,也是套路,無潤澤,無生氣,無彈性,如石頭般死板,根本不是活玉。

    以玉喻文,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還是重一個“通感”。通感好的,說不明確,全然懂了;通感不好,說的太明,反而不通。

    中國文化推崇“玉性”——凡與“玉”相連的,都是秀外慧中:纖纖美女為玉女,倜儻男兒為玉郎;男才女貌為一對璧人。玉容、玉面、玉貌、玉手、玉體、玉肩等,都是好詞;相關(guān)好詞還有“亭亭玉立”、“玉樹臨風(fēng)”等。“玉人”的比喻尤好,玉不只是漂亮,還有光澤;真正好看的人也是這樣,不僅漂亮,而且有一股氣韻,散發(fā)著玉一般的光芒。好看的女子,往往是你看不清她到底長什么樣,可就知道她漂亮,讓你看不透也看不夠。

    不僅人采玉氣,神仙也采玉氣,天上的皇帝叫玉皇大帝,天上的皇宮叫玉虛仙境、瓊樓玉宇,美好的勝境,都離不開一個“玉”字。皎潔的月亮中有一團(tuán)黑影,古人不知其奧秘,臆想出“月中何有,玉兔搗藥”的故事。這只兔,不是一般的兔,而是玉兔。玉兔是什么樣的?想不出,不過肯定比人間的兔子晶瑩透亮。

    玉表達(dá)的是富庶、堂皇、潔凈,還有一絲神秘。玉還是權(quán)力和和平的象征:“金科玉律”指不可變更的法律;“化干戈為玉帛”指從戰(zhàn)爭走向和平;玉還會用來比喻貞操和節(jié)義,純白素雅的花,常常冠之以“玉”字,如白玉蘭、玉茗花(白山茶)等。一個珍愛自己的人,同樣用玉來比喻她,說她“守身如玉”。

    圍繞著玉,還有很多晶瑩的故事:“和氏之璧”,不只是一塊玉受冷落的故事,表達(dá)的是人堅(jiān)韌不拔的情懷;“完璧歸趙”何嘗只是藺相如出使秦國的故事,頌揚(yáng)的是“舍生取義”的君子精神。

    顧隨說:“中國文學(xué)、藝術(shù)、道德、哲學(xué)——最高境界是玉潤珠圓?!边@一個標(biāo)準(zhǔn),是通感,也是天道。天以玉示人,作為標(biāo)桿,擇之而立,轉(zhuǎn)為內(nèi)在的精神。

    “玉潤珠圓”,是就美感而言,可在事物的性質(zhì)上,并非如此——世界的荒誕性,就不是“玉潤珠圓”;康德所說世界“二律背反”的本質(zhì),肯定也不是“玉潤珠圓”。

    “玉潤珠圓”,更接近于理想,而不是本質(zhì)。

    中華文明的整體情懷,民眾的思維方式,等等,似乎都與玉的特性,與玉文化,有很大的相似和關(guān)聯(lián):它一直具有儀式性,也具有某種模糊性和寫意性——重想法,輕嚴(yán)謹(jǐn);重實(shí)踐,輕理論;重觀念,少方法;重直覺,輕精確;重審美,輕實(shí)用……反正,中國文化的很多東西,都可以在美玉之中,窺見幢幢的影子。

    責(zé)任編輯?包倬

    猜你喜歡
    鮑魚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人生的鮑魚
    意林彩版(2022年2期)2022-05-03 10:25:08
    鮑魚紅燒肉
    意林彩版(2022年4期)2022-05-03 00:07:57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鮑魚有什么營養(yǎng)價值
    誰遠(yuǎn)誰近?
    新西蘭地震震出上萬只超級大鮑魚
    國內(nèi)鮑魚的養(yǎng)殖

    龙泉市| 通河县| 古浪县| 卢龙县| 丽水市| 陵川县| 阜宁县| 凤山县| 兴仁县| 咸宁市| 图们市| 乌拉特前旗| 富锦市| 浮梁县| 岳阳市| 峨眉山市| 盐津县| 贵港市| 德江县| 南充市| 石棉县| 临澧县| 封丘县| 江门市| 铜梁县| 安远县| 广平县| 望谟县| 西藏| 钟祥市| 石台县| 藁城市| 陆丰市| 垦利县| 饶阳县| 鲁甸县| 台州市| 贞丰县| 紫阳县| 梨树县| 芦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