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愛平,王文,杜陳
(德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神經外科,四川 德陽 618000)
顱腦損傷多由高能量創(chuàng)傷導致,在神經外科的患者中較為常見,其中重型顱腦損傷(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占所有顱腦損傷的15%~20%[1]。sTBI患者致殘率和死亡率較高,常伴有急性顱內高壓或腦腫脹,保守治療效果差。去大骨瓣減壓術(large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LDC)是臨床治療sTBI的常用術式,可有效清除顱內血腫、防止顱內壓的升高從而降低病死率[2],但也會發(fā)生嚴重并發(fā)癥,并影響患者預后。遲發(fā)性顱內血腫(deleyed traumatic intracranial hematoma,DTICH)是sTBI患者行LDC后常見并發(fā)癥之一,由于會促進患者病情的進展,且針對病灶本身再次手術會加重患者致殘率和致死率[3]。因此,近年來逐漸引起臨床醫(yī)生廣泛關注。目前,國內外研究多數(shù)以病理分析對DTICH進行報道,而關于sTBI患者LDC術后發(fā)生DTICH的系統(tǒng)性研究較少。本研究以臨床診斷為sTBI且均行LDC的患者為研究對象,通過建立sTBI行LDC后發(fā)生DTICH的Logistic風險回歸模型,旨在對危險因素進行量化分析。
選擇2018年1月至2021年4月于德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125例行單側LDC的sTBI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jù)患者術后是否發(fā)生DTICH(顱內非手術區(qū)原有血腫增大超過25%或出現(xiàn)新的血腫)分為DTICH組(n=40)和非DTICH組(n=85)。本研究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或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1)頭部外傷史明確且經影像學檢查(CT)符合《現(xiàn)代顱腦損傷學》[4]中的重型顱腦損傷診斷標準;(2)年齡≥18歲;(3)入院時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評分(glasgow coma scale,GCS)標準[5]評分為3~8分;(4)所有患者術后完成3個月以上的隨訪。排除標準:(1)有腦出血病史及頭部手術史;(2)既往口服抗凝藥物者; (3)凝血系統(tǒng)疾病史;(4)合并心、腎等重要臟器損傷者;(5)臨床資料不全者。
1.2.1 手術方式 風險評估[6]后患者行LDC,手術要點如下[7-8]:(1)切口:從耳屏<1 cm開始,盡量保留顳淺動脈,向后向上延伸至頂骨結節(jié),然后沿中線至額發(fā)際;(2)采用游離骨瓣,切除范圍約為12 cm × 15 cm;(3)硬膜外血腫清除術;(4)切開硬腦膜,懸吊硬腦膜;(5)減少張力并縫合硬腦膜和頭皮。
1.2.2 術后處理 患者術后送入神經重癥監(jiān)護室(NICU),動態(tài)監(jiān)測生命體征、凝血功能,頭顱CT動態(tài)跟蹤顱內情況。顱內壓監(jiān)測儀動態(tài)監(jiān)測顱內壓(ICP),及時分析判斷顱內情況。同時給予抗感染藥物和早期腸外營養(yǎng)支持。
1.2.3 術后隨訪 術后3個月跟蹤隨訪,使用國際通用的格拉斯哥預后量表分級(glasgow outcome scale,GOS)[9]進行預后評定:死亡記1分;植物生存(患者呈現(xiàn)出去皮質或去腦強直狀態(tài))記2分;重度殘疾(患者生活無法自理)記3分;中度殘疾(患者在術后可獨立進行基本的生活及日?;顒?記4分;預后良好(患者可以正常生活)記5分。
(1)一般臨床資料:包括患者年齡、性別、糖尿病史、高血壓病史、創(chuàng)傷類型等;術前GCS評分[10]、術前瞳孔改變情況、創(chuàng)傷至手術時間、手術時間、術后3個月GOS評分。(2)顱腦CT檢查指標:術前對患者行顱腦CT檢查,記錄中線偏移、顱骨骨折發(fā)生情況、術前病灶分類,計算Rotterdam CT評分,該評分系統(tǒng)包括中線移位、基底池情況,腦室或蛛網膜下腔是否伴有出血情況以及是否出現(xiàn)血腫或占位性改變4個方面,分項的評分為1~6分,分值越高表示病情越嚴重[11]。(3)實驗室指標:采集所有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10 mL,離心后使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邁瑞生物醫(y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BC-5380型)檢測血小板計數(shù)、白細胞計數(shù); TEG凝血分析儀(美國Haemoscope公司,5000型)檢測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時間、凝血酶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
非DTICH組患者術后3個月GOS分級優(yōu)于DTICH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3個月GOS分級比較[ n(%)]
DTICH組和非DTICH組術前Rotterdam CT評分、合并顱骨骨折、術前病灶分類、受傷至手術時間、纖維蛋白原、凝血酶時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余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sTBI患者LDC術后發(fā)生DTICH的單因素分析
將DTICH組和非DTICH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變量賦值后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并賦值(表3),所得回歸方程為:ln(P/1-P)= -4.315+0.548術前Rotterdam CT評分+1.612合并顱骨骨折+2.306術前病灶分類-1.648受傷至手術時間-1.580纖維蛋白原+0.161凝血酶時間。似然比檢驗結果顯示該模型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1.325,P<0.01)?;貧w分析結果表明,術前Rotterdam CT評分、合并顱骨骨折是sTBI患者LDC術后發(fā)生DTICH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受傷至手術時間、纖維蛋白原是sTBI患者LDC術后發(fā)生DTICH的保護因素(P<0.05)。見表3及圖1。
表3 各因素賦值
4個獨立危險因素納入預測模型后建立sTBI患者LDC術后發(fā)生DTICH的列線圖預測模型。從該模型可得出每個預測指標對應的分數(shù)值,并相加得出總分,與總分相對應的預測概率即為sTBI患者LDC術后發(fā)生DTICH的風險概率。列線圖模型顯示,纖維蛋白原為23.4分,受傷至手術時間為35.1分,合并顱骨骨折為37.9分,術前Rotterdam CT評分為35.6分,所得總分為132分,該分數(shù)預測的sTBI患者LDC術后發(fā)生DTICH的概率為32.00%。見圖2。
ROC曲線分析顯示,構建的預測模型AUC為0.882,95% CI為0.820~0.955,臨界值為30.4%,P<0.001;特異度為0.852,靈敏度為0.938,準確度為0.932。
預測模型的GiViTI校準曲線帶的80%~90%置信區(qū)間區(qū)域均未穿過45°角平分線(P>0.05)。對預測模型進行Hosmer-Lemeshow擬合優(yōu)度檢驗無統(tǒng)計學差異(χ2=6.804,P=0.581)。見圖3。
預測模型的DCA曲線顯示,當閾概率分別為9%~90%及2%~99%,患者凈獲益最高[水平線(None)表示假定所有患者術后均未發(fā)生DTICH,均不治療,凈獲益為0];斜線(All)表示所有患者均在術后發(fā)生DTICH,均接受治療,凈獲益為一條斜率為負值的反斜線,在該范圍內模型具有臨床有效性。ROC曲線截斷值(30.4%)同時在DCA曲線閾概率范圍內,說明模型預測效能較好。即當設置30.4%作為sTBI患者LDC術后發(fā)生DTICH并采取干預措施患者凈獲益最大。見圖4。
sTBI是全身性損傷的常見病,其致殘率及致死率明顯高于其他外科損傷類型。據(jù)統(tǒng)計[12],隨著經濟的發(fā)展,我國sTBI年發(fā)病率達1%~2%,其中交通事故是最導致疾病發(fā)生的最主要因素。雖然隨著醫(y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sTBI患者可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但其死亡率仍高達35%左右,約占全部顱腦損傷患者的1/5[13-14]。sTBI臨床上以廣泛性腦挫裂傷合并腦干損傷、多發(fā)顱骨骨折或發(fā)生顱內血腫為表現(xiàn)癥狀。研究[15]發(fā)現(xiàn),sTBI合并腦水腫以及惡性顱內高壓升高均會導致殘疾、死亡的風險顯著增加,手術干預已成為sTBI患者救治的首選。使用LDC可快速改善急性顱內壓增高患者的惡性顱內高壓,緩解腦組織低灌注狀態(tài),臨床效果顯著。然而,外科手術的介入會改變患者顱內血液循環(huán)動力學狀態(tài),提高患者術后發(fā)生復雜的術后并發(fā)癥風險,而DTICH是顱腦創(chuàng)傷開顱術后早期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可對患者的預后造成嚴重影響[16]。本研究發(fā)現(xiàn),sTBI患者術后DTICH發(fā)生率為32%,DTICH組患者術后3個月GOS分級優(yōu)于非DTICH組(P<0.05),與既往研究[17]結果一致,提示DTICH會影響sTBI患者行LDC術后預后。
CT影像學資料可有效判斷患者出血部位、出血量等特性性變化,因此臨床上常借助CT判斷sTBI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從而確定最佳的治療方案[18]。目前CT檢查結果主要有臨床醫(yī)生根據(jù)經驗進行評定,有較強的主觀性。Rotterdam CT評分作為一種客觀評價方法,可全面反應顱腔內部損傷情況。有研究[19]證實,術前對患者進行Rotterdam CT評分可預測術后DTICH的發(fā)生。還有研究[20]報道,顱骨骨折同樣可導致患者術后DTICH發(fā)生風險的增加,可能是由于顱骨骨折時造成顱內高壓,壓迫硬腦膜后與顱骨發(fā)生粘連,血腫在術前CT檢查中無法清晰識別。sTBI患者病情進展較快,一旦具備手術指證,需及時行手術治療,但也有研究[21]發(fā)現(xiàn),受傷至手術時間越長,sTBI患者術后DTICH的發(fā)生率越低,可能是由于受傷后,在短時間內采取手術治療,手術區(qū)域以外的損傷部位仍為穩(wěn)定,因此在術后更容易出現(xiàn)新的血腫,從而引發(fā)DTICH。本研究也發(fā)現(xiàn),受傷至手術時間是DTICH的保護因素(P<0.05)。腦組織因外力作用出現(xiàn)損傷后,組織會分泌大量細胞因子通過血腦屏障參與到血液循環(huán)中,導致凝血、纖溶功能異常,從而促進新的血腫形成。DTICH組患者的纖維蛋白原低于非DTICH組(P<0.05),纖維蛋白原是術后發(fā)生DTICH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與以往研究結果一致。
本研究通過建立列線圖預測模型,根據(jù)患者術前術后的臨床資料預測sTBI患者術后DTICH發(fā)生的概率,為個體化治療提供理論參考。本研究中將ROC曲線的截斷值30.4%作為DCA曲線的閾值,患者的臨床凈獲益率最高,提示當模型預測出患者LDC術后DTICH發(fā)生風險高于30.4%時,采取有效干預措施,低于30.4%時可暫時不干預。
綜上,DTICH會影響sTBI患者LDC術后預后。術前Rotterdam CT評分、合并顱骨骨折是sTBI是LDC術后發(fā)生DTICH的獨立危險因素,受傷至手術時間、纖維蛋白原是sTBI患者LDC術后發(fā)生DTICH的保護因素。鑒于此,本研究建議對于sTBI患者,若LDC術前Rotterdam CT≥4分、合并顱骨骨折、受傷至手術時間<9.73 h、纖維蛋白原<1.82 g/L時,應提前告知患者LDC術后發(fā)生DTICH的風險并考慮早期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