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微, 馬新利, 黃紫琪, 蔣于晏
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2型糖尿病發(fā)病率超過20%,并成為致死的主要原因,嚴重影響老年人健康狀況和預期壽命[1]。健康賦權是世界衛(wèi)生組織提出的為改善慢性病患者健康結局與生活質量而產生的一種積極的合作關系和患者的自我護理策略,它由慢性病患者自我責任信念和外在支持系統(tǒng)共同作用而形成,被認為是健康的先決條件[2-3]。安全感是個體對可能出現(xiàn)的身體或心理危險的預感和應對問題時的有力或無力感,能反映個體的心理狀況[4]。國外有關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賦權的研究比較多,已將健康賦權理念廣泛應用到疾病治療等方面[5]。然而,國內近幾年才開始聚焦于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賦權方面的研究。目前,尚缺乏老年糖尿病患者健康賦權與安全感之間的關系研究,因此,本文探討二者相關性,為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健康賦權水平,改善其健康狀況提供參考。
運用分層隨機抽樣方法,在長春市7個行政區(qū)中,根據(jù)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選擇朝陽區(qū)、寬城區(qū)、二道區(qū),分別代表高、中、低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再從每個區(qū)隨機抽2個社區(qū),對符合納入標準的老年人進行調查。納入標準:①年齡≥60周歲;②被確診為糖尿??;③本地居住時間≥6個月;④知情同意,能配合完成調查者。排除標準:認知障礙、無法有效溝通交流、患嚴重疾病等不能完成問卷填寫者。
1.2.1 調查問卷①一般資料調查表:包括性別、合并慢性病數(shù)量(如高血壓、冠心病、COPD、慢性腎病、慢性關節(jié)炎等)、是否獨居等。②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賦權量表:由楊陽等[6]編制,共26個條目,分為參與治療(5個條目)、責任信念(4個條目)、增長知識(6個條目)、獲取支持(6個條目)、重建自我(5個條目)5個維度。各條目采用5級評分法,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別計1~5分,得分越高說明健康賦權水平越高??偭勘鞢ronbach'sα系數(shù)為0.927,各維度Cronbach'sα系數(shù)依次為0.863,0.878,0.832,0.899,0.875。③安全感量表:采用叢中和安莉娟[7]編制的安全感問卷,共16個條目,分人際安全感(8個條目)和確定控制感(8個條目)2個維度,前者能夠反映老年人在人際交往中的安全體驗,后者可反映對生活的預測和確定感、控制感。各條目采用5級評分法,從“非常符合”到“非常不符合”分別記1~5分,得分越低說明安全感水平越低。總量表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796。
1.2.2 調查方法先與社區(qū)管理者取得聯(lián)系,征得同意后發(fā)放問卷。調查時先向老年人解釋調查目的,指導老人如何有效填寫,保證問卷調查質量。問卷當場發(fā)放并回收,本次發(fā)放問卷330份,回收330份,其中有效問卷319份,回收有效率為96.67%。
運用SPSS 21.0進行數(shù)據(jù)整理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構成比描述,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描述,組間比較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Pearson相關分析和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用于研究健康賦權與安全感之間的關系,以P<0.05認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男183名(57.37%),女136名(42.73%);年齡60~79歲,平均(70.83±3.16)歲;文化程度上,專科及以下196名(61.44%),本科及以上123名(38.56%);合并慢性病≤2種191名(59.87%),≥3種128名(40.13%);獨居者78名(24.45%),未獨居者241名(75.55%);自覺健康狀況良好146名(45.77%),一般131名(41.07%),較差42名(13.16%);自覺經(jīng)濟條件良好117名(36.68%),一般152名(47.65%),較差50名(15.67%)。
健康賦權得分均分為(3.22±0.51)分,各維度由高到低依次為:責任信念(3.39±0.68)分、參與治療(3.28±0.73)分、重建自我(3.20±0.69)分、獲取支持(3.15±0.68)分、增長知識(3.14±0.75)分。見表1。
表1 調查對象一般資料健康賦權得分差異比較
安全感得分(2.87±0.46)分,人際安全感(2.99±0.63)分,確定控制感(2.75±0.58)分。不同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安全感得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合并慢性病數(shù)量、是否獨居、自覺健康狀況、自覺經(jīng)濟條件各組間的安全感得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調查對象安全感得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組間得分比較
分析顯示,健康賦權與安全感呈顯著正相關(P<0.01)。見表3。
以健康賦權均分為因變量,將一般人口學資料和安全感均分作為自變量,賦值后進行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合并慢性病數(shù)量、是否獨居、安全感是影響健康賦權的主要因素。見表4。
表4 社區(qū)老年糖尿病患者健康賦權的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結果
本研究的健康賦權得分為(3.22±0.51)分,處于中等水平,低于楊陽和曾鐵英[8]調查結果。表明老年糖尿病患者健康賦權水平有待提高,尤其是合并慢性病數(shù)量較多、獨居的老年人。研究發(fā)現(xiàn),健康賦權能夠增強老年人參加體育活動意愿[9],運動鍛煉對于控制血糖水平非常重要[10],實施參與式健康素養(yǎng)培訓活動能夠提高健康賦權能力[11]。本研究發(fā)現(xiàn),增長知識維度得分最低,說明老年人對于糖尿病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不佳。調查顯示,老年人獲取知識多來源于電視,而來自醫(yī)務工作者所占比例較小,老年人對于在社區(qū)成立病友交流會等方面需求度較高,且希望知曉中醫(yī)特色治療技術[12]。提示社區(qū)工作者應采取多樣化形式進行健康宣教,提高疾病知識掌握度。安全感得分為(2.87±0.46)分,處于中等偏下水平。說明老年人對于自身疾病所帶來的危險存在不良預感,在應對病情變化等問題時無力感較多,對于疾病發(fā)展缺乏控制感,心理狀況不佳,增加社區(qū)老年人社會支持度能改善其心理健康狀況[13]。提示應增加對老年人的關心和支持,尤其是合并慢性病數(shù)量較多、獨居、自覺健康狀況不良、經(jīng)濟條件較差者,以增加其內心安全感。
Pearson相關分析顯示,健康賦權與安全感呈顯著正相關(P<0.01),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顯示,安全感可正向預測健康賦權水平(P<0.001),即安全感越強,健康賦權水平越高,該結論與其他研究相似[14]。分析原因可能是安全感越強的老年人,人際交往過程中的安全體驗感越好;喜歡與他人建立并維持良好的親密關系,越善于主動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越不容易發(fā)生述情障礙,能夠積極樂觀地面對疾病和困難,因此,健康賦權水平越高[15]。健康賦權各維度與安全感均呈顯著正相關。責任信念反映患者照顧自己或親人的責任心和信心,增強老年人安全感,能夠增加他們內心的勇敢和堅強,提高其處理生活中突如其來變化的能力,增強責任心,從而提高責任信念水平,增強健康賦權能力。但有研究表明,老年人由于責任心過強等原因導致照顧(外)孫子(女)的負擔過重,容易影響老年人健康自我管理狀況[16]。安全感越強的老年人心態(tài)更加樂觀,能夠積極地與醫(yī)護人員溝通,自我管理狀況也較好,因此參與治療程度較高。重建自我包括患者樂觀面對疾病、懂得緩解不良情緒、對生活充滿希望等,提高老年人安全感水平,能夠改善其重建自我狀況,有利于身心健康。越有安全感的老年人,人際交往情況越好,能夠積極參加各種社交活動,與他人關系越親密,越能得到照護和幫助,因此獲取支持度越高。老年人安全感越充足,對疾病和生活的確定感越強,越有信心控制疾病發(fā)展,更加關注自我保健常識和疾病相關知識,因此增長知識程度越高。
社區(qū)老年糖尿病患者健康賦權處于中等水平,安全感處于中等偏下水平。應積極關注老年人身心健康狀況,尤其是患慢性病數(shù)量較多和獨居的老年人,采取措施提高其安全感水平,從而提升健康賦權能力,降低糖尿病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改善健康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