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關聯(lián)翻譯理論將最佳關聯(lián)性看作譯者努力追求的目標,翻譯的過程就是譯者對原文推理的過程。就雙關語翻譯而言,譯者需要同時跨越語言障礙和文化障礙。雙關語是交際者在交際過程中使用一句話能夠表達兩種意思的一種說話方法。因此,翻譯過程中需把交際作用放在首位,然后根據原文作者的意圖,譯者進行推理,再考慮到目標讀者的可接受性進行解碼,以使譯文最大限度地達到原作者的寫作意圖。
◆關鍵詞:關聯(lián)翻譯理論; 最佳關聯(lián); 雙關語; 交際
1引言
在關聯(lián)理論基礎上,Gutt提出了關聯(lián)翻譯理論,實現(xiàn)了翻譯與關聯(lián)理論的結合。隨著關聯(lián)翻譯理論的發(fā)展與傳播,關聯(lián)翻譯理論對翻譯的指導性意義逐漸凸顯。雙關語翻譯既要給譯文讀者傳達出原作者的雙重意思,還要達到與原作同樣的或詼諧或諷刺或贊揚的語用效果。語言與文化的雙重障礙導致雙關語翻譯成為一個難題。因此,筆者試圖從關聯(lián)翻譯理論來探討雙關語的翻譯。
2Gutt的關聯(lián)翻譯理論
Gutt認為翻譯是包含兩輪交際活動,分別是:原作者是交際者,譯者是受體;譯者是交際者,譯文讀者是受體。即:譯者既是信息接收者,也是信息發(fā)出者。在接受信息與發(fā)出信息時,譯者需要尋找最佳關聯(lián)性才能盡量完整地傳達原文含義。
3關聯(lián)翻譯理論對雙關語翻譯的指導作用
翻譯也可以看作是一場交際活動。雙關語廣泛應用于各類場景,跨文化交流時,雙關語成為一大難點。但關聯(lián)翻譯理論可為雙關翻譯提供一定思路。
3.1 雙關語
雙關語巧妙地利用同音異義或同形異義現(xiàn)象使一個詞語或句子具有兩種不同地含義,不直接表露,顯得含蓄婉轉,而又十分幽默新奇。[3]在不同文體中使用雙關語會達到不同的效果,尤其是幽默故事、腦筋急轉彎、廣告和文學作品等。
3.1.1幽默故事中的雙關語
雙關語通常利用同音異義或同形異義來達到混淆視聽,產生歧義的目的。雙關語常常在笑話中使用,以達到幽默或者諷刺效果。下面分別從中文和英文中找兩個例子進行佐證。
例1:紀曉嵐為侍郎,和珅使尚書。一次,二人同飲,和珅指著一條狗問:“是狼(侍郎)是狗?”紀曉嵐還擊:“垂尾是狼,上豎(尚書)是狗?!?/p>
分析:此例是紀曉嵐與和珅利用對方的官職進行暗諷。若紀曉嵐沒有聽懂和珅的暗諷,怕是要回答:是狗。那在和珅理解看來,紀曉嵐承認自己是狗。但是,紀曉嵐很好地給了回擊,他沒有正面回答是狼是狗,而是從尾巴的狀態(tài)告訴和珅狼與狗的區(qū)別:垂尾是狼,上豎(尚書)是狗,同時也諷刺了和珅(尚書)是狗。這一幽默小故事,很好地說明了雙關語的諷刺效果。中國古代官名的翻譯已是不易,再加上雙關語的翻譯更是難上加難。
例2:Father: Tom, remember to be good while I’m away.
Tom: Sure, I will, Dad-for a dollar.
Father: Why, when I was your age, I was good for nothing.
分析:此例是父子之間的日常對話:爸爸告訴兒子在家聽話,兒子說會聽話的,并趁機要錢。爸爸就說,為什么要錢呢?我像你這么大的時候,表現(xiàn)好從不是為了要獎勵。劃線處不僅有表現(xiàn)好不為獎勵的含義,又有“飯桶”、“草包”之意。這樣就產生了幽默詼諧的雙關效果。雖然在理解層面,原文中的雙關含義我們能夠理解,但是譯文很難做到雙關。
3.1.2腦筋急轉彎中的雙關語
由于使用了雙關語,腦筋急轉彎常常會讓猜謎語的人打破常規(guī)思維去思考答案。正是因為其出其不意,所以雙關語常常可以解開腦筋急轉彎謎底。同樣通過中英的例子進行分析。
例1:——布和紙怕什么?
——布(不)怕萬一,紙(只)怕一萬。
分析:因為不怕萬一,只怕一萬。這里就是通過我們平常所說的俗語來進行急轉彎,同樣也是巧用同音異義來解謎。腦筋急轉彎的翻譯,既要考慮到語言層面的含義,還要考慮到它背后隱藏的俗語文化。
例2:-Do you know why it is easy for a hunter to find a leopard?
-Because a leopard is always spotted.
分析:你知道為什么豹子總是容易被獵人發(fā)現(xiàn)嗎?因為豹子有斑點/總是被發(fā)現(xiàn)。劃線處既可以表示“被發(fā)現(xiàn)”,還有“斑點”的意思。這樣的一語雙關從兩個層面都可以解釋腦筋急轉彎的問題。
3.1.3廣告中的雙關語應用
雙關語常常出現(xiàn)在廣告當中,給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更容易讓觀眾記住自己的產品。例如:
例1:補血,我就服紅桃K。
分析:紅桃K是一款補血沖劑。其雙關語的應用既有:補血,我很佩服紅桃K的效果;又有:補血,我只會服用紅桃K。不管是哪一層意思,都很好地凸顯了這款產品的功效。可以說是很成功的一個廣告語了。
綜上所述,雙關語的應用范圍廣。在本國的文化和語境之中,原語的受眾是很容易就可以理解雙關語背后隱藏的含義的。翻譯雙關語面臨的是語言和文化的雙重障礙。關聯(lián)翻譯理論可指導雙關翻譯。
3.2關聯(lián)翻譯理論下的雙關語翻譯
雙關語的使用同樣是達到某種交際效果,因此,譯者在進行雙關語翻譯時,應細細品味原文當中的雙關語含義,不拘泥于語言形式,盡量趨近于原文作者的寫作意圖。在關聯(lián)翻譯理論的指導下,雙關語翻譯大致有三種譯法:
3.2.1直接關聯(lián)法
所謂直譯關聯(lián)法,就是指對原語信息成分用接受語中的對等成分直接再現(xiàn),使譯文和原文產生最佳關聯(lián)。
例1:原文:If we don’t hang together, we shall assuredly hang separately.
譯文:如若我們不能共赴沙場,必定會分赴法場。
分析:劃線處有團結和絞死的含義,構成雙關語。譯文將原文地兩重意思很好地傳達給譯文讀者,表達了團結的重要性:要么團結一致,要么共赴黃泉。此例原語的信息用接受語中的對等成分直接再現(xiàn)給譯文讀者,由此得到了最佳關聯(lián)。
綜上所述,譯者在采用直譯關聯(lián)法翻譯雙關語的時候,根據原作者的寫作、說話意圖,可進行適當?shù)恼Z用調整。雙關語的翻譯采用直譯關聯(lián)法是因為原語的信息在接受語中能夠找到基本對等的成分。若不能找到基本對等的成分,可使用意譯關聯(lián)法。
3.2.2意譯關聯(lián)法
所謂意譯關聯(lián)法就是指譯者擺脫原文的表層結構重新組合,使譯文能夠準確地傳達出原文的雙關意思,即譯出雙關的兩重含義,以獲得最佳關聯(lián)效果。
例1:原:Try our sweet com, you’ll smile from ear to ear(ad for com)
譯:嘗一嘗甜玉米,您會胃口大開,笑口常開。
分析:該句利用ear的雙重含義:耳朵/玉米穗頭達到雙關的語言效果:笑得合不攏嘴/玉米。一個個的甜玉米會讓你胃口大開,將原文表層結構重新組合,使譯文的雙重語境與廣告中的玉米產生聯(lián)系,生動地描繪出玉米的受歡迎程度,同時也產生了讓消費者購買玉米的廣告效應。
綜上所述:雙關語的翻譯存在著文化和語言的雙重障礙,不可能每一個雙關語在譯入語中都能找到直接對應的相似結構的雙關語。因此,譯者有必要脫離原文雙關語的結構,重新組合,使譯文同樣能夠表達原文的雙重含義。
3.2.3超脫關聯(lián)法
所謂超脫關聯(lián)法就是指抽出雙關語各語義之間的核心,加上有關詞語與這個詞共有的雙關意義,再用帶有譯語文化色彩的詞語加以表達。即采用靈活變通的方法以雙關譯雙關,以獲得最佳關聯(lián)效果。
例1:原文:Why is river rich? Because it has two banks.
譯文1:為什么河流是富裕的?因為它有兩個河岸。
譯文2:為什么河流是富裕的?因為它有兩個銀行。
分析:譯文從字面意思來講,它的意義并沒有出現(xiàn)問題。但是,原文隱含的意義并沒有很好地傳達給譯文讀者,甚至可以說是無意義的翻譯。譯者可用超脫關聯(lián)法。banks既有河岸也有銀行的意思,譯文1因果毫無關系,會讓讀者產生:富裕與河岸有何關系的疑問。譯文2因果關系清晰,但還是無法體現(xiàn)雙關。
譯文3:為什么河流是富裕的?因為它向前(錢)流。
通過超脫關聯(lián)法,進行適當?shù)恼Z義調整,把河岸和銀行這兩個語義核心抽出來,加上向前(錢)流:既與河岸有關,又與銀行有關的詞語,很好地把原文的幽默展現(xiàn)給譯文讀者。
綜上所述:當直譯關聯(lián)法和意譯關聯(lián)法不可取時,需要采用更加靈活的超脫關聯(lián)法,抽取原文中雙關語核心語義,付出更多的努力以達到語境效果。然后再用帶有譯語文化色彩的詞語加以表達。
4結語
雙關語翻譯不僅停留在語言層面,還關乎文化交流。不論是直譯關聯(lián)法,還是意譯關聯(lián)法,又或是超脫關聯(lián)法,都是關聯(lián)翻譯理論對雙關語翻譯所做的重要貢獻。譯者有在譯文中增添或刪除相關的背景知識以幫助譯文讀者更好地理解交際的權利和義務。[3] 不論是翻譯還是雙關語的使用,都旨在達到某種交際效果。譯者在翻譯雙關語的過程中扮演者重要角色,根據原作者的意圖和對譯語讀者認知的預估,選擇合適的語言,使譯文最大程度地貼近原作。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雙關語翻譯的跨交際功能。
作者簡介
趙玲(1996—),漢族,女,湖北省,在讀研究生,英語筆譯。
參考文獻
[1]黃任,英語修辭與寫作[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2]馬紅軍.翻譯批評散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
[3]張新紅,何自然.語用翻譯:語用學理論在翻譯中的應用[J].現(xiàn)代外語,2001,(3):286-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