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澤濱 趙明宇 許金璐
精神分裂癥屬慢性且嚴重的精神類疾病,腦部神經結構改變、遺傳、社會環(huán)境等因素均為發(fā)病誘因,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感知、情感及行為等多方面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生存質量[1,2]。物理療法是緩解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癥狀的有效手段之一,其中改良電抽搐療法(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reatment,MECT)是在電休克療法基礎上,以一定量的電流通過患者腦部,使有效數量的抽搐神經元去極化,引起全身性、中樞性的電刺激,進而達到治療目的,具有安全、快速、有效等特點[3,4]。近年來發(fā)現(xiàn)[5],針對精神分裂癥患者,MECT 聯(lián)合藥物治療效果更加顯著,但如何選擇藥物與電休克結合尚未完全明確。既往研究發(fā)現(xiàn)[6],氟西汀作為選擇性血清再吸收抑制劑,可抑制神經突觸細胞對神經遞質血清素的再吸收而增加血清素水平,具有抗抑郁、抗強迫的效果,對神經功能也有良好的促進作用。為進一步了解氟西汀在改善神經功能的效果,本研究以120 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MECT聯(lián)合氟西汀的效果及對其應對方式的影響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9 年4 月~2021 年4 月收治的120 例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60 例。對照組男34 例,女26 例;年齡26~51 歲,平均年齡(38.16±10.07)歲;病程7 個月~9 年,平均病程(4.01±1.67)年。實驗組男35 例,女15 例;年齡25~54 歲,平均年齡(37.99±10.12)歲;病程9 個月~8 年,平均病程(4.10±1.34)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獲取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患者直系親屬知情同意。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精神分裂癥防治指南》[7]中相關診斷標準且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評分≥60 分;②近1 個月內未服用過抗強迫癥、抗躁狂癥類藥物;③對本研究涉及藥物無過敏者;④治療依從性較好。排除標準:①合并腦器質性病變、軀體功能障礙等疾病者;②合并酒精依賴癥者;③存在溝通交流障礙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婦女。
1.3 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MECT 治療。①MECT前準備:治療前8 h 禁食禁飲,并對患者進行心肺功能、呼吸循環(huán)系統(tǒng)等實驗室檢查,確認可接受電療刺激后靜脈注射0.5 mg 阿托品(天津藥業(yè)集團新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1021257),給予持續(xù)加壓純氧呼吸,根據患者實際情況追加肌松麻醉藥,于患者口中插入保護器后行MECT。②MECT 過程:全程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并于麻醉師同意后進行MECT 治療,將醒脈通Ⅳ型電痙攣治療儀(西安百德儀器設備有限公司)設置為DGX 程序,脈寬為0.25 ms,頻率為30 Hz,刺激時間≤4 s,以患者手指及腳趾輕微抽動為宜,持續(xù)時間≤30 s,第1 周治療3 次,第2 周起2 次/周,共治療4 周。
對照組在MECT 基礎上服用奧氮平(江蘇豪森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0799),10 mg/次,1 次/d。實驗組在MECT 基礎上服用氟西汀(常州四藥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80139),20 mg/次,1 次/d,兩組均治療4 周。
1.4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及治療前后應對方式指標。
1.4.1 臨床療效判定標準[8]采用PANSS 進行評價,基本痊愈:治療后PANSS 評分較治療前減少≥75%;顯效:治療后PANSS 評分較治療前減少50%~74%;有效:治療后PANSS 評分較治療前減少25%~49%;無效:治療前PANSS 評分較治療前減少<25%。總有效率=(基本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2 應對方式 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2、4 周后采用Yale-Brown 強迫量表(Yale-Brown obsessive compulsive scale,YBOCS)、醫(yī)學應對問卷量表(Medical coping modes questionnaire,MCMQ)進行評價。YBOCS 共包括10 個條目,采用1~5 分評分法,分值與強迫嚴重程度呈正相關。MCMQ 包括面對、屈服、回避3 個項目,分別包括8、5、7 個條目,采用1~4 分評分法,分值與嚴重程度呈正相關。
1.4.3 不良反應 記錄治療期間患者發(fā)生頭痛頭暈、錐體外系反應、惡心干嘔、血糖升高等發(fā)生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實驗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為95.00%,與對照組的93.33%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應對方式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YBOCS 評分、MCMQ 評分對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2、4 周后,兩組患者YBOCS評分、MCMQ 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且實驗組患者YBOCS 評分、MCMQ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YBOCS 評分、MCMQ 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YBOCS 評分、MCMQ 評分對比(,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對比,bP<0.05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 治療期間,實驗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n(%)]
MECT 是治療精神分裂癥的常用物理手段,通過微電流刺激大腦,引起可控抽搐發(fā)作而達到治療作用。有研究證實[9,10],MECT 可抑制大腦神經組織突觸前膜五羥色胺(5-HT)的敏感性,使5-HT 再攝取降低,進而提升突觸后5-HT 水平,緩解精神分裂癥神經異常癥狀,避免了傳統(tǒng)電休克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抽搐效應而致患者焦慮、痛苦等現(xiàn)象。本研究在MECT 治療基礎上輔以不同藥物治療,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為95.00%,與對照組的93.33%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組臨床療效相當,均可有效緩解精神分裂癥患者感知、行為異常等臨床癥狀,但實驗組略高,猜測原因為:氟西汀是選擇性5-HT 再吸收抑制劑,可有效抑制神經突觸細胞對神經遞質血清素的再吸收作用,且對多巴胺、α-腎上腺素能受體等無結合力,進而提高腦內5-HT 含量而達到治療目的。
多數精神分裂癥患者伴有強迫癥狀,當強迫與反強迫在自我意識中共存時,發(fā)生激烈沖突可致患者出現(xiàn)絕望、痛苦等負性心理,進而致自身應對方式發(fā)生改變,故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強迫癥狀也是治療目的之一[11-13]。本研究將聯(lián)合方案應用于精神分裂癥患者發(fā)現(xiàn),治療2、4 周后,兩組患者YBOCS 評分、MCMQ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且實驗組患者YBOCS 評分和MCMQ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在MECT 治療基礎上輔以氟西汀治療,在改善患者精神癥狀的同時,有助于緩解患者的強迫癥狀,對遠期預后有積極意義。短暫性脈沖能使患者大腦發(fā)生短暫性休克,在此期間中樞神經系統(tǒng)功能受到抑制,大腦皮層神經細胞恢復活力,加之氟西汀可使腦部神經元去極化,兩者共同發(fā)揮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強迫、情感障礙等陰性癥狀的作用[14,15]。此外,治療期間,實驗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8.33%,低于對照組的23.3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氟西汀聯(lián)合MECT 治療精神分裂癥安全性更好,值得推廣。
綜上所述,MECT 聯(lián)合氟西汀可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神經異常、強迫等癥狀,臨床價值高。但因本研究選取樣本量有限,相關結論仍需多中心大樣本臨床實驗進一步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