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志強
高血壓是臨床常見三大基礎疾病之一,好發(fā)于中老年人群,已成為世界范圍內人類健康的主要殺手。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改變、社會競爭壓力增大,原發(fā)性高血壓發(fā)病率也不斷增長。盡管醫(yī)學水平不斷發(fā)展和進步使得高血壓控制起到一定作用,但是由血壓長期高水平狀態(tài)導致的血管內皮功能受損、冠狀動脈和頸動脈血管粥樣硬化和斑塊形成病變風險逐漸升高,且各種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生率和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也明顯升高,在嚴重影響居民健康和生活質量的同時,也給家庭和社會發(fā)展帶來沉重的經(jīng)濟負擔[1]。相關研究資料表明[2],頸動脈血管粥樣硬化性病變是高血壓患者發(fā)生腦梗死的獨立危險因素,同時也是影響預后成效和致殘率的危險因素。因此,探究高血壓合并腦梗死患者與頸動脈血管病變的相關性,對降低腦梗死發(fā)生率、改善高血壓患者病情控制和預后效果具有顯著積極意義[3]?;诖?本研究特選取149 例高血壓合并腦梗死患者(研究組)和143 例單純高血壓患者(對照組)行對照研究,旨在探究高血壓合并腦梗死患者與頸動脈血管病變的相關性,為腦梗死臨床防治提供依據(jù)?,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1 月~2018 年12 月本院149 例高血壓合并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組,另選取143 例同年齡段、同時期、相近性別分布的單純高血壓患者作為對照組。所有的研究對象都符合醫(yī)院的倫理審查。研究組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1]和《神經(jīng)內科學》(2008 年)[2]中對高血壓病和腦梗死的相關診斷標準;對照組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中高血壓病的相關診斷標準。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研究組符合高血壓合并腦梗死臨床診斷標準,對照組符合高血壓診斷標準;②性別無限制,年齡相近;③符合倫理要求。排除標準:①繼發(fā)性高血壓者;②合并其他類型高血壓病并發(fā)癥者;③合并嚴重臟器功能不全者;④合并其他嚴重系統(tǒng)性疾病者;⑤合并精神疾病,難以配合研究者;⑥合并頸動脈創(chuàng)傷史、頸動脈斑塊破裂出血者;⑦不符合倫理要求,或參加其他研究者。
1.3 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對頸動脈血管病變進行檢查評估診斷,具體方法如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型號:DC-5,購自深圳邁銳生物醫(y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分別對兩組患者進行亮色頸總動脈、頸內動脈和頸動脈分叉處進行彩色超聲檢查,檢查項目主要包括斑塊、粥樣硬化、性質以及CIMT 等。檢查均嚴格按照《超聲影像學》[3]具體方法進行。依據(jù)《超聲影像學》中的相關標準對頸動脈超聲檢查的結果進行判定,其中,頸動脈粥樣硬化定義:雙側椎動脈、大腦中動脈血流速降低、長T1W1,短T2W1 雙側額葉見多發(fā)斑點狀的病變;斑塊形成定義:CIMT>1.2 mm;頸動脈內膜增厚定義:1.0 mm<CIMT≤1.2 mm;頸動脈正常者定義:內膜光滑,且完整。硬斑塊定義:回聲增加,且聲影圖像明顯;軟斑塊定義:斑塊向管腔內突出,且回聲較低或呈混合回聲,無明顯聲影;混合斑塊定義:軟斑塊和硬斑塊混合質。
1.4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頸動脈血管病變相關參數(shù),包括頸動脈動脈粥樣硬化和斑塊檢出率、CIMT、血脂指標(TG、TC、HDL-C、LDL-C),分析高血壓合并腦梗死患者和頸動脈血管病變的相關性。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四分位法表示,采用獨立樣本非參數(shù)檢驗(Mann-whitney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多樣本間對應數(shù)據(jù)比較用非參數(shù)檢驗。相關性采用非參數(shù)Spearman 相關分析方法,0<r<1 表示正相關,-1<r<0 表示負相關。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頸動脈粥樣硬化和斑塊的檢出率 研究組頸動脈粥樣硬化和斑塊的檢出率分別為86.6%、71.8%,均高于對照組的21.7%、18.2%,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Spearman 相關分析顯示:頸動脈粥樣硬化、勁動脈斑塊均與高血壓合并腦梗死具有顯著正相關(r=0.630、0.538,P=0.000、0.000<0.05),且相關關系密切。見表3。
表2 兩組頸動脈粥樣硬化和斑塊的檢出率對比[n(%),%]
表3 頸動脈粥樣硬化、勁動脈斑塊與高血壓合并腦梗死的相關性分析
2.2 CIMT CIMT 經(jīng)正態(tài)性檢驗,P<0.05,表示結果有差異,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研究組左側CIMT、右側CIMT 和平均CIMT 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Spearman 相關分析顯示:左側、右側和平均CIMT 與高血壓病合并腦梗死具有顯著正相關(r=0.624、0.601、0.612,P=0.000、0.000、0.000<0.05),且相關關系密切。見表5。
表4 兩組CIMT 對比(mm)
表5 左側CIMT、右側CIMT 和平均CIMT 與高血壓病合并腦梗死的相關性分析
2.3 血脂 兩組血脂經(jīng)正態(tài)性檢驗:研究組TG、TC、HDL-C 和對照組TG、TC、HDL-C 的P<0.05,表示結果有差異,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研究組LDL-C、對照組LDL-C 的P>0.05,表示結果無差異,符合正態(tài)分布。見表6。兩組TG、TC、HDL-C、LDL-C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7。研究組高脂血癥(TG升高、TC 升高、HDL-C 降低、LDL-L 升高)108 例、占比72.5%,非高脂血癥41 例、占比27.5%;對照組高脂血癥104 例、占比72.7%,非高脂血癥39 例、占比27.3%;兩組高脂血癥占比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02,P=0.963>0.05)。
表6 兩組血脂指標的正態(tài)性檢驗
表7 兩組血脂指標對比(mmol/L)
腦梗死是目前常見的疾病之一,也是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一種較為常見的并發(fā)癥,而動脈粥樣硬化又為心腦血管疾病的病理學基礎,兩者可互為因果關系,相互影響,成為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4]。而動脈粥樣硬化是腦梗死主要的病理基礎,且頸動脈屬于最容易受累的血管之一。頸動脈斑塊形成也是動脈粥樣硬化主要的特征,可反映動脈粥樣硬化程度。
高血壓患者并發(fā)腦梗死的機制,目前的醫(yī)學水平下尚未清楚,但高危因素研究較多,有學者研究認為[5-9],不良的飲食習慣(飲酒)、不良的生活習慣(吸煙)、行為方式(避孕藥)、環(huán)境因素、社會壓力因素以及遺傳因素(腦卒中家屬史)等均是高血壓患者發(fā)生腦梗死的獨立危險因素,在此類疾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中有顯著的推動作用,且隨著年齡增高,腦梗死發(fā)生風險也顯著升高。也有學者研究表明[10-13],頸動脈粥樣硬化和斑塊形成是腦梗死患者最為常見的病因,也是導致各種急性不良腦血管事件發(fā)生的主要危險因素,而高血壓患者由于機體收縮壓和舒張壓長期處于高水平狀態(tài),使得頸動脈血管發(fā)生過氧化損傷,并產(chǎn)生炎癥反應,加快頸動脈血管病變進程。由此可知,頸動脈血管病變和高血壓合并腦梗死患者存在一定的臨床相關性,對促進腦梗死發(fā)生、發(fā)展作用巨大。
頸動脈粥樣硬化和斑塊形成在高血壓病的患者中發(fā)生風險很高,結合國內外相關研究資料[14-17],分析原因為:高血壓可以使血管順應性降低,而動脈的僵硬程度則明顯增加,從而造成惡性循環(huán),這樣促使收縮壓升高程度更高,然而,血壓水平持續(xù)升高又將會增加血管壁張力,嚴重影響血流動力學,對正常血供也產(chǎn)生嚴重不良影響。另外,本研究兩組間的血脂無明顯差異,但兩組的高脂血癥比例均較高,達73%,有研究[18-20]報道高血壓患者合并血脂異常高達53%,由此可考慮高脂血癥和高血壓合并腦梗死存在一定的正相關。另一方面,動脈彈性蛋白減少,促使纖維沉積,動脈順應性降低也會加快脂質的沉積,多方共同作用,最終造成頸動脈粥樣硬化,隨著時間推移,逐漸發(fā)展形成斑塊[21-23]。
CIMT 是頸動脈血管狹窄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其數(shù)值越大,血管堵塞程度越嚴重,腦梗死發(fā)生風險也越高,故而CIMT 和高血壓病合并腦梗死存在顯著正相關。相關研究指出[15],高血壓合并腦梗死患者和頸動脈血管病變臨床關系明顯,可將其作為評估腦梗死發(fā)生風險和預后的指標在臨床推廣應用。
本研究結果中,高血壓合并腦梗死和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以及左側、右側和平均CIMT 均存在明顯正相關,提示頸動脈血管病變越嚴重,高血壓患者發(fā)生腦梗死的風險越高。
綜上所述,高血壓患者頸動脈血管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及CIMT 均和腦梗死發(fā)生風險存在顯著正相關,可以為腦梗死的防治提供參考,改善高血壓患者的預后和生活質量。本研究仍存在不足之處:高脂血癥與高血壓合并腦梗死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和頸動脈血管病變的相關性仍需積極探究。但是頸動脈血管病變對高血壓病合并腦梗死的不良影響已較明顯,期待更多的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