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楠
摘要:文章從一節(jié)“另類”的閱讀教學設計分析入手,提出了基于認知學徒制的閱讀教學模型,并對其具體操作作了說明。文章闡述的觀點及策略,對改進當下的閱讀教學,是有益的嘗試,具有積極的參照意義。
關鍵詞:閱讀教學;認知學徒制;閱讀模型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閱讀教學的基本流程,大體離不開文本閱讀、做題、解題等基本環(huán)節(jié)。偶爾機會,聽了一位老師的閱讀教學探究課,教學設計出乎意料,當時頗有爭議,筆者覺得值得研究?,F(xiàn)將其基本教學設計概括如下:
教學內容:陳所巨的散文《煙雨桃花潭》
教學安排:高二年級,課前準備一課時、課堂教學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初步掌握文本研讀的一般方法:質疑、解疑
2.結合選修內容,初步了解李白生平及思想情感
3.體悟江南的自然、人文之美
教學過程:
1.課前準備:
①提供閱讀文本《煙雨桃花潭》及有關李白的相關資料(李白傳(節(jié)選《新唐書》)、李白詩句摘錄、文章引詩選錄)
②設置學習任務“為高一學生設計單元考試現(xiàn)代文閱讀考題,4-5題,25分”
③教師示范擬題的方法及提出題目的內容范圍,從字詞句理解、篇章結構、主題手法等角度設計,并列舉高考考題解說印證
④組建學習小組,分別領取任務,分組研究
2.課堂教學:
①各小組展示交流設計的題目并解說設計理由
②交流整合,提煉考題
③合作研討,確定答案及評分標準。
從課堂學習氛圍看,學生學習非常投入,交流、質疑比較深入,探究意味濃;從教學結果看,比較好地完成了布置的學習任務,所擬考題雖然頗顯生澀,但確實切中文章幾個主要疑問點,較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當然,學生的收獲有許多地方值得進一步探討。
擬題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深度閱讀的過程,需要借助對文本的閱讀,進行質疑、分析、整合;需要對文本的語言、形式及內容等方面的疑問點,提出問題,對問題進行分析整合、提煉;問題擬定后還有答案的擬定。因此,以擬題作為閱讀訓練的方式,是促進深度閱讀的有利舉措,而且與一般“做題式”閱讀訓練相比,有其優(yōu)勢之處。
其一,繞開了大部分學生做題的抵觸情緒,“為別人出題”,引發(fā)了極大興趣;其二,覆蓋了閱讀訓練的全要素,如審讀文本、推敲字詞句、理解篇章結構和各類手法、理解文本的意圖及主旨等,因為題目設計涉及這些層面;其三,有發(fā)現(xiàn)問題的環(huán)節(jié),填補一般閱讀訓練的缺失,符合閱讀的自然流程,有利于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其四,問題的解決有賴于學生的共同探究和研討,體現(xiàn)了主體性、探究性、合作性、過程性。
閱讀是人類學習的一個重要途徑,如何“學習”,是一個持續(xù)了千年的研究主題。盡管目前還沒有真正弄清人類學習的機理,但已經取得了較大進展。關于學習,比較前沿的認識有:建構主義理論、情境認知理論、社會文化理論、發(fā)現(xiàn)學習理論、認知學徒制理論及實用主義理論等。
從整體看,《煙雨桃花潭》的教學設計,與認知學徒制教學模型比較吻合。
認知學徒制是由美國的柯林斯和布朗提出的,該理論整合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關于教與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了先進的學習和教學理念,符合人類學習特點,已經在多個學習領域有了成功的實踐;其在閱讀教學上的經驗,能夠為閱讀教學變革提供有利參照。
認知學徒制理論認為,理想的學習環(huán)境包括內容、方法、順序和社會性四個維度。其中“內容”指構成學習者專長所需的知識,包括領域知識、啟發(fā)策略、控制策略和學習策略;“方法”指促進學習者專長發(fā)展的方式,包括示范、指導、搭腳手架、清晰表達、反思、探究;“順序”指對學習活動排序的關鍵原則,包括復雜性遞增、多樣性遞增、全局技能先于局部技能;“社會性”指學習環(huán)境的社會特征,包括情境學習、實踐共同體、內部動機、利用合作[1]。
因此,基于認知學徒制的理論,可以建構這樣的閱讀教學模型:
明示閱讀目標→提供內容知識、策略→創(chuàng)設任務情境→教師示范→搭腳手架→共同體閱讀實踐→教師指導→學生探究討論→成果展示(表達)→評價指導→學生反思→達成建構。在這一模型中,“提供內容知識”指有關閱讀的領域知識,如語法知識、修辭知識、篇章知識、作家作品、背景知識等文本閱讀的相關內容。在《煙雨桃花潭》的教學設計中,提供了有關李白的相關資料,即屬于內容知識,這些知識有助于對文本理解提供知識性支撐。
“策略知識”一般包括解決問題的策略,如《煙雨桃花潭》的教學設計中,教師提供示范擬題的方法,從字詞句理解、篇章結構、主題手法等角度設計,并列舉高考考題解說印證,這樣能夠為閱讀問題的解決提供方法支撐。
“創(chuàng)設任務情境”即將學習任務設置在真實的情境中,以引發(fā)興趣,引領探究。通過情境中知識的學習,學生能夠明白所學知識的目的、用途,在主動的學習中能夠較好地促進知識遷移?!稛熡晏一ㄌ丁返慕虒W設計中,教師設計“為高一學生出閱讀卷試題”,即屬于貼近學習生活實際的任務情境設計。
“示范、搭腳手架、指導”是傳統(tǒng)學徒制的核心策略,能夠幫助學生通過觀察和有指導的實踐而獲得技能。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解析典型文本閱讀,能夠為學習提供觀察、發(fā)現(xiàn)具體情境中的策略如何運用;搭腳手架指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提供的支持,可以是學習過程中的一些建議或啟發(fā)性的一些問題、線索等。
“表達”是認知學徒制學習策略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表達,能夠顯現(xiàn)學生解決問題過程中的知識、策略的運用,能夠顯示思維的過程,為指導、評價提供抓手,能夠有效促進反思。《煙雨桃花潭》教學設計中,“各小組展示交流設計的題目并解說設計理由”就屬于這一策略的運用。
另外,認知學徒制教學特別強調學習共同體的建構。學生在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既有合作、交流,也有比較、競爭,能夠促進優(yōu)勢互補,促進反思。
盡管認知學徒制理論對學習的認識有其先進性,并且應用領域十分廣闊,對改進當下的教育有非常重要的借鑒價值,但在我國還沒有得到廣泛推介和應用。筆者提出的基于認知學徒制的閱讀模型,也僅僅是一個粗淺的設想,還需要通過實踐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R.索耶·基思編.徐曉東等譯.劍橋學習科學手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