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航職業(yè)技術學院 林慧
紅色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育人”價值和功能,是增強教師政治自覺和理論自覺的重要人文資源,用好、用活、用足紅色文化資源,有助于教育引導廣大教師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人使命,自覺做堅定理想信念、涵養(yǎng)道德情操的表率。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既有利于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也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師思政工作水平,為高校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創(chuàng)造、積累的精神文明成果,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體現(xiàn),具有無產階級思想意識的根本特性,其所蘊含的豐富革命精神和厚重文化內涵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人民的思想寶庫和精神寶庫,對高校教師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有著非常重要的教育引導作用。紅色文化資源與高校教師思想政治教育聯(lián)系密切,是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載體和優(yōu)質資源,對加強和改進高校師德師風建設十分重要而必要。
紅色文化是民族文化發(fā)展的歷史性產物,是民族文化的內生性環(huán)節(jié),紅色文化作為重要資源,具有鮮明的民族特性。中華民族有著歷史悠久的師德傳統(tǒng),師德建設既是一個古老的話題也是一個嶄新的課題,黨的會議中關于教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講話中,將師德師風建設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戰(zhàn)略高度,強調新時代全面加強師德師風建設要扎根“中國”大地,立足“中國”國情,辦好“中國”教育,“師德”作為一個動態(tài)性概念,既具有發(fā)展性更具有民族性。無論是紅色文化還是師德建設都根植于中華民族文化,都不可能脫離中華民族這一文化背景而獨立存在,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fā)和利用,師德師風建設工作的開展都身處在同一文化環(huán)境中。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經(jīng)過波瀾壯闊的革命史、驚天動地的建設史、披荊斬棘的改革史所孕育出來的,蘊含著堅定篤行的理想信念、時刻鐫刻的初心使命、愛國主義的高尚品德、艱苦奮斗的精神風范……在當前多元文化交融的社會背景下,全面加強師德師風建設,著力提升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必須不斷加強教師理想信念教育,引導教師樹牢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筑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教育信仰,堅定扛起立德樹人的使命重任。紅色文化資源蘊含的豐富精神內涵和強大精神力量,與師德師風建設的核心內容有很多共通之處,是對高校教師進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高校教師的政治品格和道德品質。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偉大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力量,充分挖掘和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對堅定文化自信、培育時代新人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有助于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奮力前進。抓好師德師風建設是培養(yǎng)造就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內在要求和重要保證,大力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教育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努力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實人才保障??梢姡t色文化資源的時代價值與師德師風建設的目標追求具有一致性,最終都落腳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一當代理想上。
近年來,黨的會議十分關注紅色文化,多次強調要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紅色文化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中華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務高度契合,是高校開展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鮮活教材。紅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不容小覷,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師德師風建設,不僅是增強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現(xiàn)實需求,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提升廣大教師師德修養(yǎng)的迫切需要。
中國的高校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高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校,高校肩負著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歷史使命,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推進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堅決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紅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核心的先進文化,紅色文化資源具有鮮明的政治標識,利用好紅色文化資源,將其有機融入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有助于高校進一步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從而進一步筑牢高校思想意識主陣地,為立德樹人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高校教師頭腦,是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內在要求,加強教師隊伍思想政治工作要健全教師理論學習制度,推進理論學習系統(tǒng)化、常態(tài)化,引導廣大教師通過學習汲取精神力量、強化使命擔當、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做好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路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yǎng)劑,紅色文化資源蘊含著馬克思主義豐富的理論內涵和中國共產黨人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一部鮮活的教科書,是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優(yōu)質資源,把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師德師風建設,使抽象的理論具體化,有助于增強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滲透力,是提高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水平的重要舉措。
“師者,人之模范也”。教育引導廣大教師增進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認同和情感認同,強化教育強國的責任擔當,增強立德樹人的緊迫感、使命感,自覺涵養(yǎng)高尚師德,是新時代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任務。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凝結,紅色文化資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能夠為高校教師提供豐富的思想滋養(yǎng),是高校教師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載體。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用黨的光榮傳統(tǒng)和優(yōu)良作風堅定高校教師潛心教書、用心育人的初心和使命,引導廣大教師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鑄牢思想之魂,夯實師德之基,切實提高師德修養(yǎng)的行動自覺。
紅色文化形成于特殊的歷史時期,在新形勢下,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師德師風建設要適應新時代提出的新要求,充分彰顯紅色文化資源的時代特色和當代價值。高校要明確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師德師風建設是大勢所趨,是提升教師政治品德和道德修養(yǎng)的關鍵之舉,充分開發(fā)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將其蘊含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等多途徑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融入教師思想政治實踐中,讓紅色文化資源在高校師德師風建設工作中“活”起來、“火”起來。
中國共產黨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社會實踐中,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可以說,紅色文化資源是歷史發(fā)展的產物。新時代,要將紅色文化資源有效融入師德師風建設,必須因時求新,要結合時代要求,深刻闡述紅色基因的時代內涵,充分彰顯紅色文化資源的時代特色。信息化時代,我們要重視利用網(wǎng)絡信息技術,不斷創(chuàng)新教育手段和方法,用活、用好紅色資源,通過制作微視頻、動漫,設立網(wǎng)上紀念館、博物館等手段,將紅色資源形象化、立體化,突破紅色資源的時間和空間限制,使其更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社會,充分展現(xiàn)紅色文化的思想魅力,讓紅色文化直抵教師內心。
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環(huán)境教育力量,對高校教師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著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對高校師德師風建設具有積極意義。紅色文化資源是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的優(yōu)質資源,具有滲透力強、教育作用顯著等特點,將“紅色”元素融入校園文化建設,能夠進一步優(yōu)化師德師風建設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培育重德養(yǎng)德的良好校園風尚,充分發(fā)揮出紅色文化資源的隱性育人功能,讓紅色基因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觸動教師心靈,引導廣大教師自覺強化師德意識、規(guī)范教育行為,使校園紅色文化成為高校鑄魂育人的強大精神動力。
著力提升教師思想政治素質是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主要目標,要激發(fā)廣大教師涵養(yǎng)師德的內生動力,自覺加強師德修養(yǎng),不僅要創(chuàng)新紅色教育方式方法、打造紅色校園文化,更要利用紅色文化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體驗,讓高校教師在實踐中深化對紅色文化的感悟,讓思想在實踐體驗中升華。紅色文化資源的實踐體驗具有直觀性和形象性,可以通過生動的場景將教師帶到特定的歷史時空,使其對紅色文化有更為直接和生動的認識,身臨其境地感受紅色文化精神的熏陶,進一步激發(fā)他們堅定理想信念、勇于擔當作為的情感共鳴,引導他們自覺將內化的紅色精神外化為實際的育人行動,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學生,真正做到教書、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