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 聞
辦公樓下是太原的文瀛公園。
公園里,一年四季都有大媽們在跳廣場舞。人,基本固定就是那些人;曲,大致就是那些曲。時日一久,我發(fā)現(xiàn)這些大媽們舞跳得不僅僅是動作整齊劃一,而且在連貫與協(xié)調中不乏舞姿的柔美。大媽們跳廣場舞,本是沖著鍛煉身體而來,在實現(xiàn)健康目的之后,就逐漸走向了舞蹈的柔美。
由此,我想到了陶瓷。在人類早期,人們?yōu)榱私鉀Q盛物問題,用黏土做成器皿來裝東西;為了結實耐用,就把制作好的黏土胎坯放在窯火中焙燒,出窯后就成了土陶。之后,不僅有了形狀各異的土陶,而且開始想著給土陶加紋飾、上色……此時,陶器除了其本身實用價值之外,也開始作為擺設出現(xiàn)在部落氏族頭領的居室或墓室中。在之后,人們發(fā)現(xiàn)將彩釉涂在土陶表面燒制,會燒制出更加結實、精美的陶瓷,于是瓷器就發(fā)展并興盛起來……陶瓷一方面承襲它的實用性,一方面走向工藝制作,成為極具欣賞價值但缺乏使用價值的工藝品。
我們的文章呢?人類最初發(fā)明文字的時候,是用于記事,是要記錄生活中發(fā)生過的大事或值得保存的成果。因為它屬于上層建筑,相當長時間里,為部落氏族領導層或國家掌控,用于記錄征戰(zhàn)殺伐、占卜、祭祀等??鬃又氨4娴奈墨I,都是由國家培養(yǎng)并組織的人員來記錄,只記事,不抒情,歷史上對這一時期文職人員的培養(yǎng)有一個專業(yè)說法——學在官府??鬃油ㄟ^畢生的身體力行,周游列國,廣收門徒,打破了“學在官府”的格局,并且編輯了《詩經》。自此,文字走出了以記事為主的單一功能,讓抒情與記事合而為一,出現(xiàn)了文學。諸子百家的先秦散文,都是事與理的完美結合,是中華文學瑰寶。到了漢武帝時期,為了歌頌國力強盛,為了展示太平盛世,文章在記事時通常借助鋪排氣象來蓄情造勢,于是“賦”這種文體開始流行。賦,在“事”與“情”外,更多的是文字的“浮”與“華”。因為這個原因,漢代在文學史上以“賦”而聞名,但流傳的經典卻是《史記》。魏晉,是文學發(fā)展史上文字最華美的時代,它追求性靈、辭藻綺麗、韻律和美,以文字的華麗與意境的幽美為上乘,讓文章成為一種為文字而文字、為綺麗而綺麗、為音律而音律的符號書寫。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為了消除魏晉時期文章遺風的影響,出現(xiàn)了以柳宗元、韓愈、歐陽修、王安石、蘇軾等八人為首,反對“駢文”,提倡以寫“實”、寫“真”為核心的“古文運動”,散文創(chuàng)作上推崇先秦為宗,將文章追求從“唯美”拉回“樸實”,為人記錄生活和情感所用。唐詩重“莊”,宋詞又偏向了“媚”,元曲在“雅”與“俗”之間游走。明清時期官方流行的是毫無活力的“八股文”,民間盛行的是“詞話”“小說”。官方尚“雅”,民間重“俗”;官方的“雅”淹沒于故紙堆里少有人問津,民間的“俗”被奉為了古典名著,至今為人喜讀。
通過以上對古代文學史的梳理,我們發(fā)現(xiàn),文章與廣場舞、陶器有著完全一致的發(fā)展規(guī)律,起初都是為著解決生活問題的實用而來,滿足基本目標后,就自覺不自覺地、一點點地向“美”而行,當對“美”的追求達到一個極致,背離初衷時,就重新回到“用”上來?!坝谩迸c“美”就這樣交替進行,不變的是對“用”的需求,不歇的是對“美”的追求。這一點,在文章上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
能用語言文字表情達意,是作為現(xiàn)代人的一項基本必備的素養(yǎng)。辭美及雅,是我們的教學理想,而不是我們的教學目標。孩子在日常教學下能有“美”與“雅”的表現(xiàn),很多時候,不是我們教學的功勞,而是來自孩子的天賦。所以,不要把來自人天賦的表現(xiàn),作為我們教學的目標與追求。我們習作教學的重中之重,是要解決孩子運用文字來表情達意的問題,辭美與不美,那是極為其次的問題,不要將其作為所有孩子要到達的地方。
“雅”與“美”,是專業(yè)發(fā)展所向;“實”與“情”,是現(xiàn)實素養(yǎng)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