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平
(廣州市增城區(qū)永新中學 廣東·廣州 510000)
物理是初中階段的主要學習科目之一,長期以來,在升學考試的壓力下,學校和家長過于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忽視了物理學科的趣味性和科學性,從而導致物理教學單一、忽視學生課堂主體地位,讓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滋生厭學的情緒,導致物理課堂效率低下。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通過營造一定的物理學習氛圍,讓學生身臨其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從而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
感受到物理學科的奧秘,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物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物理教師要充分發(fā)揮物理科學的特點,并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物理道具等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物理是自然學科的研究基礎,是一門基礎學科,也是一門實驗學科,注重知識的邏輯性和推理性。初中生是小學到高中的過渡,學生進入初中后,學習的科目逐漸增多,在語文、數學、英語的基礎化學、物理、地理、生物等科目,理論知識越來越系統(tǒng),大大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學生容易產生畏難情緒,影響到教學效果。隨著新課改不斷推進,新課改要求物理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的物理學科思維,并將學習的物理知識應用到生活實踐,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創(chuàng)設學科教學情境成為教師專業(yè)能力的重要標準,讓教師模擬現實生活、學科場景,讓學生深入其境,感知到一定的學習氛圍,去感知、體驗學科理論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讓抽象的物理知識,轉變?yōu)橹庇^、生動的物理知識,從而促進學生理性思維的發(fā)展。
愛迪生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背踔须A段的學習科目多,學生的學業(yè)壓力大,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很容易讓學生感覺到枯燥乏味,失去學習的興趣。通過創(chuàng)設物理教學情境,讓學生深入其境,引發(fā)學生的自主探究欲望,在課堂上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激發(fā)師生思維的火花,在課堂上師生相互啟發(fā)、誘導,達到預期教學目標。通過創(chuàng)設物理教學情境,不僅可以轉變物理教師教學理念的轉變,讓教師更好地適應現代化教學要求,而且有助于學生循著物理學科的脈絡去學習。通過教學情境,教師模擬物理規(guī)律產生的過程,從而幫助學生深刻理解物理課本理論知識,幫助學生發(fā)展物理核心素養(yǎng)。
根據新課改對初中物理教學的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yǎng)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并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培養(yǎng)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信息處理等能力,可以運用物理知識分析生活中的現象和問題,也就是物理知識的遷移能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物理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物理教學情境,讓學生認識到物理學科的奧秘、學科的特點,物理在我們生活的作用,從而讓學生了解物理知識應用的條件和變式,從而靈活將物理知識遷移到生活和實踐活動中。
通過創(chuàng)設物理教學情境,教師將物理課本上抽象的知識、概念轉換為生動形象的生活場景,這些生活場景往往接近我們現實生活,讓學生理清物理知識與人、物理與環(huán)境、物理與自然之間聯系,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
物理是一門專業(yè)性、邏輯性的學科,具有獨特的表達方式,物理公式、知識定義、定理等在表達過程中,必須遵循物理學科特有的范式和要求。這種嚴謹的學科性和邏輯性,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課堂教學效率,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按照教材設計講述物理知識,很多學生聽到公式、定律就覺得索然無味,并產生畏難情緒,這給教師教學增加了一定的難度。在教學前,物理教師綜合課堂教學知識點,并結合實際生活問題,基于真實性、接近性原則創(chuàng)設問題,引發(fā)學生對情境問題的思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比如在學習第十章《浮力》第二節(jié)阿基米德原理的時候,首先教師簡單介紹一下阿基米德這個人物,國王讓工匠幫他做一頂純金王冠,王冠做好后,國王懷疑工匠私吞了制作王冠的金子,但是這頂王冠的重量和當時國王給工匠的純金一樣重。國王一時無法判斷出這個王冠的真假,于是找到阿基米德,阿基米德來到王宮,一時也無法判斷王冠的真假。教師向學生提問:“同學們根據你們所學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你們知道如何判斷王冠的真假嗎?”學生紛紛陷入沉思,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說可以稱重,有的學生說可以打開看看?在這個過程,教師不要否定學生的答案?而是在一旁一一解決學生的問題。學生回答以后,教師可以繼續(xù)播放阿基米德故事的動畫片,看看阿基米德是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的。有一天阿基米德坐在澡盆的時候,看到澡盆的水往外溢出來,聯想到皇冠重量問題,立即想到一個好的測定方法,他激動得跳起來,立即從房間拿出王冠,并找來與王冠一樣重的金子,一起放在裝滿水的盆中,水慢慢溢出來。最后阿基米德發(fā)現,國王新造的王冠那個水盆溢出來的水比放純金的那個盆更多。王冠體積比純金大,但是密度不同,所以產生的浮力不同。由此,阿基米德判斷王冠中摻雜了金屬,阿基米德通過實驗發(fā)現了浮力定律。在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利用歷史人物故事,設置物理問題,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由此引出課堂教學的主題內容,將浮力的定理生動形象的表述出來,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新課改要求物理教學要從學科轉向生活,強調學生實際應用能力,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側重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在物理課堂教學時,物理教師必須結合學科特色和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一定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通過學習物理知識,認識身邊的自然現象、客觀世界,并學會利用物理學科知識解決日常生活實際問題。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我們要以自己的經驗做根,用經驗發(fā)生的知識做枝,這樣別人的知識才能接得上去,別人的知識才能成為我們知識的有機部分?!蔽锢韺嶒炇俏锢斫虒W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認識自然、發(fā)現自然的重要途徑,通過物理實驗,可以將抽象性、概括性的知識轉化為實驗過程,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在物理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將物理學科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在學生的日常生活、自然現象,挖掘物理教學情境素材,才能真正做到知識的融會貫通。影子、彩虹、倒影、眼鏡等都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初中生對這些日常生活現象有了一定的認知,但是不了解這種現象產生的原理。在教學過程中,物理教師可以將生活現象用一些實驗表現出來,引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比如在《光的直線傳播》章節(jié)知識,物理教材是這樣定義的:光均勻地在介質中沿著直線傳播,就是光的直線傳播,這是光學的基礎。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師可以用激光筆、防曬噴霧等作為道具,在課堂上噴射防曬噴霧,然后用激光照射過去,學生可以看到光線沿著直線傳播。教師演示完成后,可以讓學生進行實驗。學生三人一組,其中兩人各自準備一張帶小孔的紙板,對著黑板或者白色的墻壁,另一個學生用激光筆對準其中的一個小孔,墻壁和黑板看不到激光斑點,拿著紙板的兩個學生不斷調整紙板的距離,直到紙板小孔完全重疊,這個時候就可以看到紅色的斑點。根據實驗過程,學生發(fā)現只有紙板小孔和光源在同一直線位置,才能看到光源。由此得出,光在空氣中沿著直線傳播。
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應用比較早,隨著教育信息化步伐加快,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教師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豐富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根據物理教學內容,利用信息技術,營造物理教學情境,將抽象的物理定理、原理、定律轉化為形象生動的畫面、視頻,配合文字解說,增強教學的感染力。通過設置這樣的教學場景,才能闡述學科知識在實際生活的應用價值,幫助學生了解物理學科知識內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比如在學習第九章《壓強》第四節(jié)的《大氣壓強》,通過課堂教學,可以讓學生了解大氣壓強的存在,產生的原因,解釋日常生活的大氣壓強現象,在這樣基礎上了解托里拆利實驗的原理,并掌握大氣壓強測定方法。在上課前,教師向學生展示我們生活的大氣環(huán)境圖片,根據過去學生學習的科學知識,學生了解基本的大氣層,那么大氣層是否也像液體一樣流動,是否也像液體一樣內部存在一定的壓強。在三百多年前,德國馬德堡市市長奧托·格里克在馬德里市的廣場,用馬匹證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他首先將兩個直徑30cm的銅制空心球密封合攏,并用抽氣機將空心球的空氣抽光,在半球的環(huán)上系上繩子,首先他叫兩個大漢去拉兩個球的兩邊。教師可以通過計算機,用多媒體工具向學生展示實驗設計,讓學生客觀地了解到實驗。兩個大漢使了吃奶的勁也沒有分開。最后奧托決定用馬匹去拉開鐵球,從最初的一匹馬,逐漸在兩邊加到八匹馬才將銅制空心鐵球分開。由此證明大氣壓強十分強大。在實驗過程,為了讓學生真實感受到大氣壓強的強大,教師可以通過VR技術、AI技術,給學生營造一個真空環(huán)境,親身感受到大氣壓強的狀態(tài),從而對大氣壓強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和了解。
通過創(chuàng)設物理教學情境,可以將物理抽象的理論知識轉變?yōu)樯鷦?、形象的具象,降低物理教學難度,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識和概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創(chuàng)設物理教學情境的時候,教師要貼近生活、貼近物理學科特點,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