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海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安媚,閔雪
川藏公路、青藏公路的修筑是世界公路修筑史上的一篇壯美華章,在公路的修建過程中,地形、氣候、補給條件等都給筑路人員提出了極大的挑戰(zhàn)。功不唐捐,玉汝與成。在中國共產(chǎn)黨英明政策的領導下,在千千萬萬筑路英雄的堅持下,歷時5個春秋,他們憑借頑強的意志,用鐵鍬和雙手、用鮮血和生命,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世界屋脊,在荒無人煙的“生命禁區(qū)”,筑起了川藏、青藏兩條交通大動脈,創(chuàng)造了人間奇跡,而3000多名英烈也長眠于“兩路”沿線,與“兩路”一道細數(shù)著春去秋來的旖旎風光。
中國地勢的顯著特征就是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作為第一階梯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過4000多米,而川藏公路翻越了十幾座大山,橫跨了眾多江河和大斷裂帶,穿越了草原、森林以及冰川泥石流地帶。公路所經(jīng)過的地形地貌的多樣與奇特,自然風景的多彩與壯闊,是一般人難得見到和難以想象的。[1]川藏公路全長兩千多公里,翻越了十四座高山,但為了找出科學合理的路線,探勘人員跋涉了一萬五千多公里,翻越了200多座空氣稀薄的高山,這才初步揭開了川藏公路沿線地理的真面目?!白尭呱降皖^,叫河水讓路”,在這場與大自然的斗爭中,筑路人員取得了絕對的勝利,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更讓我們備受感動與鼓舞,他們?yōu)槲鞑厝嗣窠⒌牟恍喙?,將永載史冊。
青藏高原氣候情況極差,由于海拔高,氣溫低,山上終年積雪,年平均氣溫低于0℃,風大、水冰、雹多正是其嚴峻氣候條件的真實概括。時至今日,在面對這兩條鬼斧神工、大氣綿長的公路時,我們都不禁感慨其修建過程是何等艱難。
在公路的修筑過程中,筑路英雄在面對不同路段氣候提出的新問題時,不斷地克服困難,勇于創(chuàng)新,一次次地將公路修建進度持續(xù)向前推進。即使外部環(huán)境再惡劣,身體再受摧殘,都沒有擊倒眾人修路的決心。十八軍筑路部隊,在修筑川藏公路的全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精神面貌,感人至深、可歌可泣。那種建設西藏的積極性,那種與大自然、與自身病痛頑強拼搏的精神,足可同萬仞雪山永矗千古。
青藏高原行百里不見一人是常有的事,在修路過程中,有許多的路段,借宿無處,做飯無柴。由于路途遙遠,交通不便等狀況,筑路大軍的糧食和物資經(jīng)常得不到及時的供應,糧食短缺,工程量又大,身心俱疲,這似乎在不斷地考驗著每一個筑路人身體的極限。自然條件的荒涼、生活的艱苦沒有擊潰高原筑路人的初心,在他們每一個人的身上,我們看到了“頑強拼搏、甘當路石”的進取意識和無私品格。正是他們以高度的責任感,用生命方才鑄就了高原天路。
川藏公路歷時4年多終于建成通車[1]。1954年12月25日,在拉薩舉行的“康藏、青藏公路通車典禮大會”上,我們終于向世界宣告:西藏,這只獲得了新生的大鷹,翅膀上又長出來兩根最長最寬永折不斷的羽毛。西藏交通的開辟值得紀念,十多萬人的勞動、三千多人的犧牲值得我們敬重,而川藏、青藏公路的改建和整治工程也從未停止。
筑路大軍結束了進藏沒有公路的歷史,但由于川藏線、青藏線地質情況復雜,通車至今,我們一直在不斷地建設公路。但氣溫的升高降低,會引起凍土層的變化,隨之而來就會影響公路安全。為了解決這樣的世界性難題,一代又一代的交通科學家們前赴后繼,致力于研究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凍土地區(qū)公路修筑技術。
難題不解,科研不止,六十多年來,中交一公院的3代人將這句話牢牢地踐行著。這種持續(xù)近半個世紀的研究技術和沉淀,在土木工程界可稱得上前無古人,也由此確立了中交一公院在凍土工程研究的國際領先地位。1972年,以武憼民老總為代表的第一代凍土科研團隊,解決了多年凍土區(qū)公路建設的許多重大技術難題;以汪雙杰、章金釗同志為代表的第二代凍土科研者,使得我國的凍土研究水平再上一個新臺階,走到了世界前列;陳建兵、劉戈、朱東鵬、金龍、李金平等是第三代凍土科研者的典型代表,他們不斷地攻堅克難,為青藏高速公路建設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1977年,川藏線進行大范圍改造,一大批養(yǎng)路人兢兢業(yè)業(yè),埋頭苦干,將原本的三級路面升級為六級路面,提高了道路質量,改善了路況。在新的時代發(fā)展下,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重要批示:新形勢下,要繼續(xù)弘揚“兩路”精神,養(yǎng)好兩路,保障暢通。細數(shù)公路的養(yǎng)護歷程,是黨中央領導人的關注,是一輩又一輩的養(yǎng)路人的默默奉獻,辛勤付出。早在20世紀60年代,在風火山一帶就留下了養(yǎng)路工人奮斗的身影。老一輩養(yǎng)路工人在艱苦的環(huán)境里也一直戰(zhàn)斗在自己的崗位上,不懼風雨,不怕考驗,勤勤懇懇地干著護路的工作。隨著時間的推移,青藏公路的養(yǎng)護工作也更具考驗。在青海湖公路甲乙工區(qū)這一段上,12名養(yǎng)路工人承擔著47公里的養(yǎng)護任務。有限的工作人員承擔起無限的整治任務,他們不僅要錯峰清掃路面,保持干凈,整治道路病害,還要清除道路兩旁的雜草,美化路容路貌。正是在這樣一批批一心撲在路上,整日圍著道路轉的養(yǎng)護工人的努力下,才使得公路能一直保持通暢、安全、美麗。
青藏高原的獨特地形造成了地質災害頻發(fā)的局面,這使得護路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們長久地堅守。1996年,武警交通部隊組建了川藏公路機械化養(yǎng)護支隊,一批批高原護路官兵扎根高原,堅守在公路上最為險要的地段。多年來,在遠方的溫暖和高原的凄苦中,他們選擇了“堅守”。正是在這樣十幾年如一日的守護下,才使得川藏公路全線車輛事故率有了60%的下降。川藏線于護路官兵而言,是挑戰(zhàn),是孤獨,是堅守,也是溫暖和真情。他們?yōu)槲鞑馗髯迦罕婁伨推桨泊蟮赖耐瑫r,藏族同胞也將這份溫暖深深地刻在心里,為護路官兵送上了錦旗,上面寫著:“共產(chǎn)黨是活菩薩,筑路造福暖人心。”質樸的語言中是多年團結互助、堅守初心的情感積淀。
回首川藏、青藏公路成功修筑通車的過往,有太多的“兩路”故事足以讓那段歲月在我們腦海里鮮活起來。時光不敗英雄,我們永遠不會忘記那些在時光長河里熠熠生輝的筑路英雄,也將永遠傳承他們[2]“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拼搏、甘當路石、軍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路”精神。在新時代,繼續(xù)大力倡導繼承和弘揚“兩路”精神,有著深遠的現(xiàn)實意義。
進入新時代,我國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同時,我們也對自己的發(fā)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黨的十九大明確了建設交通強國的宏偉目標,開啟了建設交通強國的新征程。而建設交通強國,離不開強大的精神動力支撐,“兩路”精神正是引領和推動新時代交通精神的不竭動力源泉。[3]“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建設交通強國的堅定和大無畏的革命英雄氣概的凝練;“頑強拼搏,甘當路石”是建設交通強國的奮斗進取和擔當意識的展現(xiàn);“軍民一家,民族團結”是建設交通強國的團結互助,攜手并進的期待與要求。在“兩路”精神的助推下,新時代的交通精神必將更加豐富,中國的交通事業(yè)也更加繁榮,早日書寫出屬于交通強國的有力篇章。
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①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皟陕贰本褡鳛橹腥A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兩路”精神,有助于踐行愛國主義的要求,也有助于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進程?!皟陕贰本袷切聲r代我們進行優(yōu)秀文化傳播的重要思想資源,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底氣之一,是我們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著力點。在當前我國由文化大國向文化強國的轉型過渡期,“兩路”精神的感召力不容忽視。
川藏、青藏公路的修建,見證了各民族同胞的團結互助,展示了中華民族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這是西藏文明進步、走向富裕的道路,是各民族的“連心路”。五十六個民族共同組成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我們也從來沒有放棄過這其中任何一員。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日,我們黨就看到了西藏的重要性,始終心系西藏人民,改善西藏人民生活為己任。1952年,在昌都通車后,國家領導人為筑路人員題詞:“為了幫助各兄弟民族,不怕困難,努力筑路?!盵3]在今天,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wěn)藏?!睆氖贾两K,從上到下,我們一直在緊密地團結西藏人民,努力使各族人民始終圍繞在以中國共產(chǎn)黨為中央的領導下進行特色發(fā)展。只有各民族的相互聯(lián)結,緊密配合,中華民族才能早日實現(xiàn)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以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時代新人,新在新面貌,新在新要求。黨和國家對青年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寄予厚望,極盡可能地對學生提供保護與優(yōu)惠政策,全國各地的人才引進政策比比皆是,這其中透露出的是對人才的渴求與珍視。而在個人的發(fā)展過程中,精神信念的力量不容置疑。“兩路”精神中所展現(xiàn)的吃苦耐勞、頑強拼搏、團結友愛、樂于奉獻正是當代青年所應具備的良好品質,以“兩路”精神來引導青年大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并為之矢志不渝地奮斗,是培育時代新人的要求所在。
川藏、青藏公路的修建和養(yǎng)護,是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進行的,這是用智慧和意志,用生命和鮮血凝結而成的富裕之路、進步之路和團結之路。通過生動的兩路建設和養(yǎng)護的偉大實踐,我們對“兩路”精神的內(nèi)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兩路”精神的引領下,廣大青年必將建立更加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并且通過積極的人生追求去傳播“兩路”精神的精髓。
注釋
①中央文獻出版社《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