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實驗小學 湯衛(wèi)芳
赫爾岑曾說過,不去讀書就沒有真正的教養(yǎng),同時也不可能有什么鑒別力。閱讀就是以對優(yōu)秀人物思想的解讀和理解來構建和塑造自身的思想,所以,在小學閱讀教學中融入作文訓練特別重要,有利于小學生將自身抽象的思想轉化成具體的文字?;诖?,本文就閱讀和作文在小學階段的教學現狀,閱讀教學在小學階段融入作文訓練的必要性以及有效路徑等問題進行闡述,旨在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小學閱讀教學將課文內容作為教學的基礎,卻沒有進行課外知識的適當補充和延伸。不僅如此,通常情況下,教師在教學中,首先會帶領學生將課文朗讀一遍,接著安排學生自讀,在此過程中,教師僅僅讓學生把生字和生詞圈畫出來,對這些字詞進行重點講授。這種教學方式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及寫作能力沒有太大幫助,其關注重點在于讓學生掌握生字和生詞,卻忽視了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品格,無法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也無法實現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目標。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進行作文訓練的次數較少,通常以每次的考試作文作為作文訓練開展的契機,導致作文訓練乏味且單一。雖然這樣的教學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也是基于小學生的情感表達能力所做出的教學選擇,但是單一乏味的作文訓練卻讓學生產生厭煩和抵觸情緒,難以有效提升他們的寫作能力。
閱讀和寫作本就是兩種聯系緊密、相互促進、相互提升的學習方式,然而,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沒有將兩者緊密結合,沒有把閱讀材料與寫作聯系起來開展作文訓練。
教師可以利用課文中的相關情節(jié),指導學生進行續(xù)寫或改寫訓練,有效鍛煉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想象能力。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大部分教師仍采用閱讀與作文相分離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忽視了閱讀文本中的寫作技巧,沒有進行作文訓練的教學遷移,不能有效提升小學生的寫作能力。
將作文訓練融入閱讀教學是提升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較差,尤其是低齡段的小學生,他們在敘述事件的過程中存在前后矛盾、含糊不清等問題,或只會使用相對簡單的詞語來描述寫作對象。而小學語文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表達能力與基本語文素養(yǎng)。
在閱讀教學中融入作文訓練,有助于小學生在閱讀課文或其它文章后進行深入思考,并記錄自己的想法。在學生記錄自己的想法時,教師可以抓住這個契機,鼓勵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進行寫作訓練。在寫作之前,學生會先將自己的寫作思路理順,然后再進行下一步的寫作,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強寫作的條理性,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教師按照這樣的方式開展教學工作,就可以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解決學生之前的前言不搭后語的問題,提升小學生閱讀和作文水平。
小學生樂意分享,而將作文訓練滲透到閱讀教學中,可以激發(fā)小學生的分享欲,使他們產生表達的欲望,潛移默化提升他們的閱讀興趣,從而引導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通過大量的閱讀,小學生會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也逐漸認識到良好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有利于自身作文水平的提升。因此,為了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學生會更加積極主動地閱讀各種課外書籍,在閱讀結束之后,進行相關的寫作訓練,從而養(yǎng)成定期閱讀和寫作的好習慣。
小學教材中的課文大多節(jié)選自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教師在講授這些課文時,可以從寫作的角度進行分析,教給小學生相關的閱讀方法和寫作技巧,從而使小學生的作文水平和遣詞造句能力得到提升。
教師可以讓學生仿寫,先講解某種寫作技巧,然后仿寫,比如講解排比、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使學生了解使用這些修辭手法的效果。
教師還可以引導小學生寫作同題作文,讓他們深入理解課文,體會作者的情感,然后寫作。比如節(jié)選自《城南舊事》的課文《東陽·童年·駱駝隊》,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和藝術價值。教師在講解這篇課文時,不僅要引導學生學習文章的寫作手法,還要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往事,并寫作。這樣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鑒賞水平,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改變學生害怕寫作的現狀。
為使閱讀和寫作活動有序開展,并收到理想的效果,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活動:
一方面,將教材中的范文挑選出來,采用科學的方式,開展仿寫訓練活動,并將該活動作為突破教學的媒介,傳授給小學生具有實效的寫作方法和技巧。
另一方面,對語言形象生動、樸素自然、清新明快或結構巧妙、能夠引人入勝的范文要特別重視,將具備以上特點的范文歸類,引導學生學習并吸收這些文章的優(yōu)質元素,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
最后,對自身的教學方法不斷地調整和改進,使作文訓練模式更加貼近學生實際,具有更強的針對性。教師可以提供不同類型的范文,讓學生仿寫,品味文章優(yōu)美的語言,探究文章的寫作技巧。
通過綜合運用以上教學策略,教師可以不斷提升小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幫助學生積累大量適用的寫作素材,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以《火燒云》為例,這篇課文中有很多精美的短語,如威武、鎮(zhèn)定、恍恍惚惚、紅彤彤等,還有許多富于變化的句式、富于想象的段落。教師可以將這些短語、句式、段落挑選出來,讓學生細細品讀,并進行仿寫練習。可以太陽、月亮或自然界的風、雨等為寫作對象,讓學生仿寫,領會課文用詞的精妙,學習和借鑒作者的寫作手法。
為了使仿寫練習的針對性更強,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感受能力和品讀語言的能力,教師還可以挑選以前的不同類型的范文,將這些文章的優(yōu)美詞句分享給學生,再進行仿寫練習,促進學生吸收和掌握。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應對范文的質量嚴格把關,將閱讀和作文緊密結合起來,從整體上提升學生的作文水平。
如教授《黃山奇石》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整篇課文,然后摘錄其中的優(yōu)美段落,并引導學生說出這些文段最吸引自己的地方,同時組織學生朗讀或背誦。這篇課文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教師可以講解這一修辭手法,并引導學生進行仿寫訓練,使學生在充分把握文章特點的同時,進一步提升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和仿寫水平。
新課改要求教師要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各級教育部門也非常重視小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為了提高小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確保學生能夠將自身觀點準確地表達出來。要引導學生在文章中融入更多真實情感,用真摯的情感打動讀者,打動閱卷教師。對此,教師應對相關的范文進行深入講解和剖析,讓學生能夠理解和把握文章的真情實感。
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傳授給學生必要的寫作方法和技巧,使他們能夠靈活運用,不斷提高自身的情感表達能力和作文的感染力。
例如,在學習寫與母親、父親有關的作文時,很多學生不知該如何融入情感,這樣就很難寫出真摯感人的文章,導致作文的質量不高,不能感染讀者。
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教授《慈母情深》一課時,就可以指導學生閱讀相關的段落,讓他們從多角度去感受母親的愛,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題,同時拉近學生和文章作者之間的距離,使學生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并引導學生找到寫作的切入點。
除此之外,教師可以給小學生布置任務,讓他們?yōu)楦改缸隽λ芗暗氖拢热缬秒婏堨易鲲?,餐前擺放碗筷,餐后洗碗、掃地,洗衣服,為父母擠牙膏,給父母做按摩等。這些日常小事既可以增進父母子女之間的感情,又可以進一步豐富小學生的情感體驗,讓他們感受到父母對自己濃濃的愛,在寫作時,他們就會流露出真摯的情感。
在閱讀文章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優(yōu)美詞句進行賞析和記憶,不斷積累各種寫作素材和寫作技巧,當然,這些都建立在學生對閱讀內容感興趣的基礎上。學生只有對閱讀內容感興趣,才能在閱讀過程中,自覺學習借鑒作者的寫作手法,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和質量。
隨著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教師應引導學生對語言素材進行積累和運用,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調動他們閱讀課外書籍的積極性。例如,在“故事新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對童話故事、寓言故事、神話故事等興趣較濃的特點,推薦小學生閱讀此種類型的書籍,讓他們在課堂上或利用課余時間開展閱讀活動。
同時,采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扮演角色,根據故事書中的內容,為學生分配角色,分工合作,以小組的方式進行角色扮演。通過這一活動,學生對文本理解得更加透徹,會更喜歡閱讀,進而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這種活動的定期開展,不僅有利于學生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而且有利于教學效率的大幅提升。除了這種教學方式之外,教師還可采用其它趣味性強且易于吸引學生注意力的作文教學模式,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作文水平。
再如,在教授《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了解魯迅的生平事跡和生活軼事,然后通過講故事的形式,讓學生描述魯迅先生的外貌特征、性格特點和生活小事,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掌握人物描寫的方法。這樣既有利于學生順利開展閱讀活動,并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又有利于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讓學生積累更多的寫作素材,從而達到提升小學生作文水平的效果。
閱讀是輸入知識,而寫作則是輸出知識,若是學生的作文素材積累得不夠,就很難有效提升自己的寫作效率和寫作質量。通過閱讀大量文章,學生可以學習許多優(yōu)美詞句,積累大量作文素材,在寫作時,將這些素材靈活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能夠提高作文質量和語文綜合素養(yǎng)。積累大量的寫作素材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寫作效率和質量。
除此之外,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積累的素材,使學生感知這些文章的情感,正確地將這些情感滲透在自己的作文當中。例如,在寫“助人為樂”相關題材作文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述雷鋒助人為樂的事跡,但由于年代久遠,學生可能完全明白雷鋒的行為方式,這時,教師就可以播放相關的圖片、視頻等,讓學生自己觀看和體會,并借此機會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讓學生真正明白:雖然在不同的年代,但是助人為樂的精神永不過時。
教師可以此題材為切入點,推薦大量的課外書籍,比如黃蓓佳的《我要做好孩子》、章紅的《為什么不長大》等,讓學生品讀和分析。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更多的優(yōu)美詞句,積累足夠的素材,而且有助于學生深入把握作者的情感,提高學生的共情能力,進一步提升他們的寫作能力。
綜上所述,教師應引導學生開展仿寫課文的練習,增強小學生的情感體驗,不斷培養(yǎng)他們的閱讀興趣,督促他們開展相應的閱讀活動,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從而不斷提高他們的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