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茜
(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湖南張家界 427000)
在五千多年光輝燦爛的華夏文化發(fā)展史中,愛國主義一直是激勵華夏兒女自強不息、努力奮斗的強大力量,熱愛祖國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與社會主義教育和集體主義教育共同構成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
新時代大學生要接受深入的愛國主義教育,繼承和弘揚愛國主義傳統(tǒng),自覺做新時代的忠誠愛國者和優(yōu)秀的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
中華文明有著五千多年連綿不斷的悠久歷史,“波瀾壯闊的中華民族發(fā)展史是中國人民書寫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的!歷久彌新的中華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培育的!”[1]中華民族有5000多年燦爛的傳統(tǒng)文化,百折不撓的民族精神,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為建立新中國浴血奮戰(zhàn),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努力的奮斗史。愛中華民族文明史,就是要在認真學習和真正了解祖國歷史的基礎上,積極推進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傳承和發(fā)展。
5000多年光輝燦爛的歷史文明,170多年不屈不撓的英勇抗爭,70多年改革創(chuàng)新的高歌行進,是團結進取的民族精神給了中華民族取之不盡的動力,是努力拼搏的民族精神給了我們國家絕處逢生的支撐?!皭蹏髁x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團結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盵2]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是華夏兒女的“魂”,是中華民族的血脈和民族精神的標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凝聚著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
經濟全球化的推動和現代社會的飛速發(fā)展,促進了新時代大學生不斷形成獨立創(chuàng)新的思維方式、開放自我的奮斗動力,面對著多元文化沖擊、多種思潮交織、網絡媒體交匯的大背景,給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也帶來了新挑戰(zhàn)。
國家認同感表現為國民對國家及其歷史文化具有永恒持久的愛,關心國家的發(fā)展動向,在該國人民危難之際,愿與之同生死、共患難。新時代的大學生普遍追求自由和平等,自主意識強烈,遇事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想法,但大多數學生對國家大事的了解不深,不重視國家的發(fā)展方向,對國家認同感的認識不夠準確。如大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的重要性多呈無所謂的態(tài)度,但是西方的文化和節(jié)日以及電商發(fā)展起來后興起的網絡節(jié)日在大學生群體中逐漸呈盛行趨勢,甚至超過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情與追捧,大部分學生對傳統(tǒng)節(jié)日的關注點僅僅是能否有幾天的法定假日而已。還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表現出對異國生活的強烈渴望和對國外風土人情的強烈向往,甚至有學生將投資移民、定居國外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即使面對國家需求,多數學生寧愿優(yōu)先考慮物質因素,諸如此類缺乏民族自豪感和國家認同感的表現比比皆是。
“5000多年來,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經受住無數難以想象的風險和考驗,始終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傳,同中華民族有深厚持久的愛國主義傳統(tǒng)是密不可分的?!盵3]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如2020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強調的“右玉精神”,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給參與“東方紅一號”任務的老科學家的回信中提到的“兩彈一星精神”,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強調的“延安精神”,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西遷”老教授時強調的聽黨指揮跟黨走、與黨和國家、與民族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西遷精神,還有耳熟能詳的“中國女排精神”“塞罕壩精神”等,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形成了強有力的向心力,為民族精神增添了更加深刻的內涵底蘊。因此,全面理解民族精神、弘揚優(yōu)秀的民族精神尤為重要。
國內高校每年都會舉辦一些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的校園活動,學生通過這些活動提高愛國熱情和政治覺悟。新時代的大學生應將自己所學的知識應用于社會實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然而多數大學生沒有正確認識國家需求與個人理想、社會發(fā)展與個人目標的關系,面對祖國號召,沒有勇氣和行動投身到偏遠地區(qū)去提高自我、建設祖國,對于畢業(yè)之前的社會實踐活動存在應付心理,選擇一些簡單輕松的差事應付檢查,對支教等服務基層的工作敬而遠之。即使剛畢業(yè)的大學生選擇考選調、扶貧、支教等編制崗位,也沒有扎根基層的勇氣和打算,沒有把改革創(chuàng)新的責任擔當、愛國奉獻的精神品質融入到實際行動中。
針對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具體內涵和面臨的新挑戰(zhàn),分析愛國主義教育的推進路徑是強化愛國主義教育效果的必然選擇。單靠理論教育而脫離社會實踐活動等做法都是不切實際的,要做好新時代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工作,需要將社會、學校、個人等多項資源進行整合,提高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
高校思政課教師或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師必須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探索出符合時代特征、符合新時代學生個性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的教學方法,尤其是在平時的理論課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盵4]
發(fā)揮思政課理論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首先要豐富思政課的理論教學內容。采用生動精彩的信息化教學手段,將愛國主義教育理念與熱點新聞、經典案例、典型人物等內容有機結合,在愛國主義教育理念的灌輸過程中,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加深學生的愛國主義意識,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yǎng)。現如今信息化教學方式多樣,很多高校采取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在線上教學中,可選擇“雙一流”高校中關于愛國主義教育的視頻推薦給學生,增強學生對愛國意識和民族精神等理念的理解和熱愛,豐富思政課的理論教學內容。其次,要堅持理論灌輸性、教學開放性和思維啟發(fā)性相統(tǒng)一。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內容,改變一言堂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思政課教師在線下教學過程中可針對某一熱點新聞或社會現象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將大學生自身實際與社會熱點事件相結合,理論聯系實際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社會發(fā)展與自身成長是密切相關的。除此之外,還可以組織愛國主義相關內容的知識競賽等活動,給學生積極參與和交流的機會,讓學生掌握更多愛國常識,在思考與交流中提升愛國意識,做到理論性與實踐性并存,開放性與啟發(fā)性統(tǒng)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一面鏡子,從歷史中,我們能夠更好看清世界、參透生活、認識自己;歷史也是一位智者,同歷史對話,我們能夠更好認識過去、把握當下、面向未來?!盵5]中華民族歷經2400年左右的封建社會統(tǒng)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過程中,中國的社會矛盾由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轉為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這兩大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誕生后,中華兒女逐步迎來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新中國成立、中華民族獨立自主、改革開放等重大歷史性飛躍。自1840年以來的近180年的歷史足以證明,中國的歷史發(fā)展和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新時代大學生更應尊重和傳承中華民族歷史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現代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絕大多數學生對中華民族歷史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也漸趨漠視,轉而注重與自身專業(yè)相關的應用性較強的專業(yè)知識,這就要求要培養(yǎng)新時代大學生對中華民族歷史的學習興趣,加強他們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認知,拓寬對歷史文化的學習渠道。比如利用微課不斷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教育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積蓄愛國、報國的正能量,深刻理解中華民族歷史,引導學生尊重和傳承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比如利用學習通App中的書單等網絡教學資源,或在課堂教學中詳細講解中華民族歷史,地方性高??善刚埳贁得褡鍖W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民族技藝大師等典型人物進思政課堂開展講座,或在通識選修課中增加書法、繪畫、戲劇鑒賞、樂器演奏、樂曲欣賞、影視鑒賞、民族傳統(tǒng)體育等傳統(tǒng)藝術類課程,豐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載體,普及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加深學生對傳統(tǒng)習俗、當地風土人情等方面的了解,增強文化底蘊。將專業(yè)思政與課程思政相結合,讓歷史文化知識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領略中華民族歷史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加強學生的文化自信,使其切身感受到文化強國的責任重擔。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的壯闊進程中,形成了偉大的抗戰(zhàn)精神,中國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不畏強暴、血戰(zhàn)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盵6]紅色文化資源蘊含著抗戰(zhàn)精神、革命精神和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紅色文化是黨員同志的精神之“鈣”。高校是新時代大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陣地,更應積極結合紅色文化的教育資源,給大學生帶來歷史文化的熏陶和革命精神的激勵,增強大學生的民族歸屬感和愛國主義意識。
高校思政課教師可帶領學生共同開展紅色文化課題研究,思政教研室也可以組織教師編寫紅色文化校本教材,通過推進紅色文化資源進教材、進課堂的方式,激發(fā)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如湖南省內的紅色文化資源十分豐富,有湖南黨史陳列館、平江起義紀念館、長沙新民學會舊址、秋收起義會師舊址里仁學校、秋收起義會師紀念館、桑植起義舊址洪家關、紅一方面軍成立地舊址瀏陽李家大屋、八路軍長沙通訊處舊址、芷江受降和飛虎隊紀念館、南岳抗日烈士忠烈祠、毛澤東故居及紀念館、劉少奇故居及紀念館、彭德懷故居及紀念館、賀龍故居及紀念館、羅榮桓故居、向警予故居、林伯渠故居、譚震林故居、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紀念館等大批紅色文化資源。湖南高校教師可在此基礎上,結合2018版《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教學大綱和教材內容,準確把握紅色文化資源的深刻內涵和重要意義,積極開展紅色革命文化熏陶。高校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紅色文化紀念館,或就近建立紅色文化教育基地,讓學生深刻體會革命先輩崇高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信仰,以此激勵自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激發(fā)愛國情懷。
目前很多高校都響應國家號召,開展了有效的信息化教學,高校思政教師也可以選擇自媒體作為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新載體。比如可由思政課程教師牽頭,拓展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平臺,利用微信公眾號或微博等形式,發(fā)布紅色文化資源相關的熱點話題,也可以在此平臺上組織看望老兵等線下活動,還可以發(fā)布與紅色文化常識或紅色文化基地相關的知識競答、交流評論活動等,增加學生對紅色文化資源的關注度,增強學生的民族責任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愛國,不能停留在口號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獻國家?!盵7]引導大學生把個人理想與祖國未來緊密結合,以奮斗之“小我”成就民族之“大我”,營造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濃厚氛圍,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并將愛國熱情融于愛國之行。
開展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既要在課堂教育中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又要在實踐活動中形成學生的愛國自覺,積極地把學生愛國情感、愛國自覺、愛國動力轉化為理性的愛國行動和愛國實踐。大到面對我國遭遇的種種不公平的輿論壓力,西方社會對我國意識形態(tài)的滲透,引導學生能夠將堅持愛黨、愛國與愛社會主義相統(tǒng)一,關注國際國內的形勢與政策,明辨是非,冷靜分析問題,正確對待負面新聞,牢固樹立大局意識,敢于運用正確的渠道表達自己的愛國追求;小到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引導學生時刻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踐行愛國之舉。針對大一大二的學生,高校應做到理論教育與實踐活動相結合,鼓勵學生走出校園,在公益活動中加深對愛國主義的理解,鞏固愛國主義的教育成效,在參觀紀念館或講述名人事跡中強化學生的榜樣意識,增強愛國主義教育,避免學生對愛國主義教育僅僅停留在認知層面上。針對已經進入實習階段的大三、大四的學生,教師應指導學生抓住面向社會、了解社會的機會,用心感受不同行業(yè)者舍棄小我為大我的無私奉獻精神,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愛國是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意識到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要用自己的所學、所長為祖國的建設和改革奉獻自己的全部力量。總之,學生要在愛國之行中找準自己的定位與價值,把精忠報國的愛國熱情轉化為正確規(guī)范的具體行動,把赤膽忠心的愛國情懷轉化為思想品格的修養(yǎng)、道德品質的恪守,真正做到將愛國熱情融于愛國之行。
大學生處于人生的“拔節(jié)孕穗期”,經濟全球化的到來和自媒體時代的飛速發(fā)展都會給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帶來一定程度的沖擊和影響,加強新時代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總結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推進路徑,對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三觀、振奮民族精神、領會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fā)展道路,為國家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影響和深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