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勝彪
(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土門鎮(zhèn)雙廟小學 湖北·十堰 442613)
小學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基礎和起始,是人生中一個重要的學習階段,也是為人生奠基的關鍵時期。而數學作為基礎教育中的一門抽象學科,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就顯得尤為重要。數學思維反映的是一個人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直接突顯出學生如何利用已有的數學相關認知去理解、思考、解決問題的方式,數學思維能力則是在這個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各種能力的綜合運用。
《2011版義務教育小學數學課程標準》對于小學數學課程性質的定義中直接指出要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促使教學過程中三維教學目標的達成與實現,進而提升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小學數學核心素養(yǎng)中也提出要提高小學生的數學能力,必須要加強數學思維、方法的訓練,讓學生具有數學探究思維能力,主動探索、自主構建、求同存異、質疑問難,基于數學問題的由無到有、由粗到精的過程,則剛好是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數學核心素提升的基礎。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比祟惿鐣倪M步離不開想象,世界的所有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是在想象力的推動下,由不可能變?yōu)楝F實。
小學生的思維非?;钴S,有著超于常人的豐富想象,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充分利用這個特點,不拘泥于枯燥的課堂學習,大膽放手,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去探索求知,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促進數學思維的發(fā)展。例如在講物體的測量時,不是直接告訴學生哪個物體多長,然后記下來,而是先讓同學們測一測書本的長度、鉛筆盒的長度、課桌的高度……再讓學生思考教室的長和寬,一步的距離,房屋的高度,再過渡到生活中所接觸到的各種物體的長度,讓學生體會想象的力量,幫助學生形成空間想象力。再比如在講物體的表面積的計算時,首先不直接告訴學生表面積的計算公式,讓學生借助魔方、書本等正方體、長方體對物體表面進行感知,觀察各個面,再畫一畫立體圖,想一想,表面積是指什么,該怎么計算,逐漸將實物抽象到大腦中,在大腦中進行分析,最后總結出公式,由特殊到一般。這種教學方式利用了學生的空間想象,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也讓學生習得了知識,更發(fā)展了思維。
新的課改在不斷推進中,核心素養(yǎng)對學生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小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不強,很多僅僅停留在表面,對很多數學問題認識不深刻,再加上教師長期采取傳統(tǒng)的灌輸教學模式,使課堂枯燥乏味,導致一部分學生失去了學習興趣,更嚴重的是對數學產生厭惡心理?;诖艘痪€的教師們也正在為探索更加高效的課堂努力,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而問題情境教學不失為一條有效途徑。有效的問題情境一方面降低學習的難度,減輕學生的壓力,活躍課堂氣氛,另一方面能夠讓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引發(fā)學生進行主動思考和探索,從而有效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發(fā)展甚至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例如,在講“角的初步認識”這部分內容時,先讓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動手用不同大小的圓片折出一些角,比一比誰的大,讓同學們爭論,再順勢拋出問題:角的大小跟什么有關?再讓學生動手做一做,利用筆做出一個活動的角,通過動手操作和觀察,學生就很容易發(fā)現邊張開的大小決定角的大小。
學生數學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如果僅僅依靠理論知識的學習,則會顯得低效而乏味,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借助一些實際動手操作的方法,與此時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比如在學習人民幣時,學生對1元錢是多少的概念不是很清楚,在和學生一起學習認識人民幣這部分知識時后,讓學生自己從家里帶一些小物品放在班級,自己定價,用紙幣進行真實交易,在實踐中學生更容易熟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對于元角之間的換算掌握得也更牢固。再比如學習認識時鐘和時間時,提前讓學生動手做一個時鐘,在課堂上真正地動手去撥一撥三根針,根據老師的提示,撥動秒針走一圈,感受一分鐘。觀看分針走一圈,而時針走一格數字,感受一個小時。在理解一分鐘有多長時,讓學生進行跳繩、寫字、鼓掌、做口算等活動,加深對時長的理解,提升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1)重視教師語言的引導作用。數學教育家斯拖利亞爾認為,數學教學很大程度上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同一個數學知識,不同的教師教授,或者用不同的語言,學生接受理解的程度就不一樣。作為一線數學教師,要注重數學語言的應用,規(guī)范課堂用語,為學生數學學科的學習起到示范作用。由此,在教學時我們要結合學生的認知、興趣、心理特征等不同特質,使用平易的數學語言,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fā)展。如在學習“租船、乘車”問題時,就可以引導:“假如我們現在要去秋游,有兩種不同座位數的車可供選擇,價錢也不同,要怎么選擇呢?”讓學生動腦思考方案,學生可以從不角度出發(fā),會給出各種方式的組合,雖然方法多樣,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會全都采納,所以老師再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哪種方案最實惠呢?”學生們通過計算競相發(fā)言,習得了知識,發(fā)展了思維。
(2)注重學生主體地位。《數學課程標準》中提道:“注重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是提高數學教學成效的重要策略之一?!痹谡n堂教學中,老師要時刻明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課堂中教師要學會把課堂還給學生,把課堂做為學生進行知識交流,展示的舞臺,讓數學語言有效地進入學生心里。
(3)發(fā)揮教師評價語的積極作用。教師的評價語不僅直接反饋學生的學習,而且直接關系到學生能否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和學習,所以對學生思維的發(fā)展起著間接的作用。數學課堂中合理運用豐富有啟發(fā)性的評價語,可以有效彌補傳統(tǒng)數學關于對、錯評價的不足,方便師生溝通情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發(fā)學生進一步思考,進而促進學生發(fā)散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當學生出現觀察、計算、分析等方面的錯誤時,教師則可提醒學生“再仔細觀察一下,相信你一定會有不同的發(fā)現?!薄安恢?,一步一步來,看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薄罢艺疫@道題的關鍵點是什么,老師相信你可以表現得更好。”學生在老師的提示下自己去思考、改正。根據老師的一步步評價和引導,學生不但能及時發(fā)現自己的錯誤,而且了解了自己產生錯誤的原因以及該如何改正。再比如當一道題有多種解題方法,而學生只用了一種時,則可以用這樣的評價語“愛動腦筋的你肯定還有高招!”“其他同學還有更好的解法嗎?”這樣不斷地鼓勵學生動腦思考,發(fā)散思維,打開解題的思路,找到不同的解題方法,既避免學生形成思維定勢,又打破了學生的畏難情緒,讓學生學會知識的遷移,獲得定題成功感和喜悅,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是一個兼具抽象性、邏輯性的學科,而小學生正處于儲備基礎知識,思維發(fā)展的初期,因此由于各種局限性,比較多的問題特別是偏向探究性的任務,單靠某個學生自己的力量很難完成。針對這種情況,在教學時,教師們就可以充分發(fā)揮小組合作的優(yōu)勢,布置任務,讓學生組成小組,再進行個人明確分工進行探究,完成后組內交流、整合信息,小組向全班匯報,最終由教師進行啟發(fā)性地引導和點評。這樣教師成為課堂的組織者和引領者,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才能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和思維的發(fā)展。如在學習“平均分”這一內容時,就可以以小組合作動手操作的方式進行。先將全班分成9個小組,每組5人,每組給36根小棒,然后分派任務:請將小棒平均分給組內的每個同學。學生自己討論確定自己的活動角色:組長、記錄員、觀察員、操作員、匯報員,然后開始任務探究,到底應該怎么分?在小組活動中,教師則可以觀察到,各小組學生思維的水平是不同的:在分小棒的過程中,有的小組是1根1根輪流分,有的是2根2根輪流分……而此時,教師并不急于直接告訴學生應該怎么分,他們在自己動手比較的過程中就會觀察、對比,自然會知道哪種分法是最節(jié)省時間的,而分到最后,他們就會發(fā)現一個共同的問題,不管怎么分,最后都會剩余1根,怎么辦呢?分給誰呢?此時教師就要趁機引導,是否可以繼續(xù)分給組內的某個同學呢?如果分下去,這個同學就比其它同學多了一根,這樣就會不公平,所以剩余的1根不能再分了,每個人都分得一樣數量的東西就是“平均分”了,學生自然也就理解了。
總之,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立足課堂,以學生的終身發(fā)展為導向,關注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努力促進小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