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小說《異秉》里提到王二的熏燒攤子上,春天賣一種叫作“鵽””的野味。鵽這種東西我在別處沒看見過?!谤z”這個字很多人也不認得。多數(shù)字典里不收。
《辭?!防锏褂羞@個字,標音為(duò又讀zhu?。huā與我鄉(xiāng)讀音較近,但我們那里是讀入聲的,這只有用國際音標才標得出來。即使用國際音標標出,在不知道“短促急收藏”的北方人也是讀不出來的。
《辭?!贰谤z”字條下注云:“見鵽鳩”,似以為“鵽”即“鵽鳩”。而在“鵽鳩”條下注云:“鳥名。雉屬。即‘沙雞’?!边@就不對了。沙雞我是見過的,吃過的。內蒙、張家口多出沙雞。
《爾雅·釋鳥》郭璞注:“出北方沙漠地”,不錯。北京冬季偶爾也有賣的。沙雞嘴短而紅,腿也短。我們那里的鵽卻是水鳥,嘴長,腿也長。
鵽的滋味和沙雞有天淵之別。沙雞肉較粗,略帶酸味;鵽肉極細,非常香。我一輩子沒有吃過比鵽更香的野味。
(選自《故鄉(xiāng)的食物》)
【賞析】汪先生寫這類文章,一定是要作考證的。這不,一種叫做“鵽”的野味,又被汪先生查了家底。
從《辭?!返健稜栄拧め岠B》,從“鵽”的名字讀音,到它究竟是哪種動物,細細道來,且與自己的經驗一一核對,汪先生對書上說的內容并不盲從。他指出沙雞與“鵽”是兩種動物,尤其是從肉味上看,沙雞肉粗帶酸味,而“鵽”肉極細,非常香,甚至說“我一輩子沒有吃過比鵽更香的野味”,這個評價太高了。
從經驗來看,一般水鳥以吃魚為生,都會比較腥臭,需要用較重的香料來去其氣味。廣東這邊有十幾種鷺鳥,大白鷺、大蒼鷺、夜鷺、牛背鷺,大家一般也不太去捕來吃,就是這個原因?!谤z”的香味,不知是本身的香氣,還是香料的氣味。
這個問題可能無解,因為今天“鵽”這種鳥多半已經是國家保護動物,那就讓它繼續(xù)存在于汪先生的文章里,成為傳說中一道不可觸及的人間美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