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中,第一個登場的女性人物,是金陵十二釵副冊之首,原籍姑蘇的香菱(甄英蓮)。這是一個身世坎坷、命運多舛的女子。原本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卻在上元節(jié)被傭人抱著賞花燈時因看護不當遭人販子拐走,賣到僻無人煙的地方,彼時她才四歲。待她長大,先被賣給金陵公子馮淵,再有三天便過門,半路卻殺出個呆霸王薛蟠,將馮淵打死把她搶回家去,作了他的妾。妾,站立在旁邊伺候主子的女子,沒有地位,沒有尊嚴,更沒有自由。但因得到薛蟠妹妹薛寶釵的愛護,借薛蟠外出學做生意之契機,被寶釵帶進大觀園,迎來她生命中最燦爛的一段時光。
這燦爛的一段時光,第一件幸事,是薛寶釵帶她進大觀園,給予了她充分的自由和尊重,允許她“做自己”。第二件幸事,是拜大觀園第一才女林黛玉為師學寫詩。第三件幸事,她——學成了。
在《紅樓夢》中,曹雪芹塑造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女子形象:一類如黛玉、妙玉、晴雯之冷僻高傲;另一類如寶釵、襲人之世故練達。而獨獨在塑造香菱時,卻拋開這兩種典型,把她塑造成渾融天真、毫無心機的“癡”女子。香菱的“癡”,表現(xiàn)在幾個方面,最值得深挖的是“癡心學寫詩”。
話說香菱進了大觀園,某日獨獨去見了黛玉。黛玉新病剛愈,二人相談甚歡,香菱提出來讓黛玉教她寫詩。黛玉說,詩這么簡單,還用得著學嗎?不過就是起承轉(zhuǎn)合,當中承轉(zhuǎn)是兩副對子,平聲對仄聲,虛的對實的,實的對虛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又教她:回去先把王摩詰(王維)、老杜(杜甫)、李青蓮(李白)三個人的詩讀上一兩百首,有了基礎(chǔ),再去讀陶淵明、應玚、謝靈運、阮籍、庾信、鮑照等人的,不出一年,不愁不是詩翁。此處,曹雪芹是借林黛玉之口講學詩的奧妙,還是這理論本就出自林黛玉(原型)呢?不得而知。但是這套“寫詩”理論放到現(xiàn)在,都是非常經(jīng)典非常實用的,活脫脫一堂內(nèi)涵深刻的作文課。
先王維,再杜甫,后李白。為什么要這樣安排呢?表面上看,好像是隨意說起,實際上,像曹雪芹如此細膩的作者,這樣安排有其深意。按照當時“詩必盛唐”的主張,將此三人放在突出位置,目的是為了給香菱定下一個審美基調(diào),打開她的整體認知,提高她的審美情趣和品味。有了這一點,黛玉才說,若有了奇句,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奇句,是靈感,是詩眼,若是渾然天成,那當然是什么都不論也使得——不被外在的形態(tài)和規(guī)矩所束縛(好比超脫了嚴格的律詩技法要求,達到一種純真天然的狀態(tài)),臻于至美,給人直擊心靈之震撼與共鳴。讓香菱讀格律對仗最工整細膩的王維,是因為王維經(jīng)歷過人生的大難,五言律詩寫得非常自然,沒有故意雕刻的痕跡。先讀他,容易讀懂,也容易進入到初步的自然和淳樸狀態(tài)。杜甫的詩,風格多樣,無所不工。安史之亂以后,他憂國憂民,關(guān)注現(xiàn)實,可以說是用生命在寫詩。再讀他,可以從“出世”轉(zhuǎn)“入世”,從“天然”到“天運”。李白的詩,自由奔放,神來之筆,如入無人之境。從意境豁達清淡的王維到滄桑厚重的杜甫,最后來到天馬行空放浪不羈的李白,學寫作,這樣一個過程,對個人文學創(chuàng)作的拿捏和張力的釋放,就有一個徐徐展開的心路歷程,容易水到渠成,達到收放自如。不得不佩服,黛玉這位“作文”老師,真是高明得很吶。
香菱聽了黛玉的話,拿了黛玉給她的幾套詩集,并按照她的要求日以繼夜、沒日沒夜、日夜顛倒地讀、磨、研究、咀嚼——這也是香菱癡心學寫詩的第一階段。她按照黛玉的要求:以“月”為對象,寫出來這樣一首作品:
月掛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團團。
詩人助興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觀。
翡翠樓邊懸玉鏡,珍珠簾外掛冰盤。
良宵何用燒銀燭,晴彩輝煌映畫欄。
黛玉讀了這首詩,評:意思有了,措辭不夠優(yōu)雅,要再寫,而且,叮囑她放膽去寫。
曹雪芹的厲害之處,在這里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初學者,才會用“詩人助興”這樣淺白的字眼。在香菱學詩這樣短的片段(相較于整部《紅樓夢》而言),卻能夠“安排”三首境界高低差異很大的詩,讓人一眼就能讀出香菱學詩的心路歷程和收獲精進。這里面的曲折和用心,令人驚嘆。
話說香菱聽了黛玉的話,又回去“癡學”“癡練”,這次是茶飯不思、寢食難安的狀態(tài)——這也是香菱癡心學寫詩的第二階段。這一次,她得了八句如下:
非銀非水映窗寒,試看晴空護玉盤。
淡淡梅花香欲染,絲絲柳帶露初干。
只疑殘粉涂金砌,恍若輕霜抹玉欄。
夢醒西樓人跡絕,余容猶可隔簾看。
這一首,如何呢?
黛玉點評說:自然算難為她了,只是還不好。這一首過于穿鑿了,還得另作。
這一首較前面一首,措辭和意境已進步許多,但也跑題了,寶釵也評道: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個“色”字倒還使得,句句倒是月色。
香菱不肯認輸,再回去“癡磨”“癡熬”,這次的“癡”,已經(jīng)到了物我兩忘、生命都要熬盡的狀態(tài)。只見她殫精竭慮,眼黑臉白,最后倒在床榻之上,在睡夢中,也在作詩——這便是香菱癡心學寫詩的第三個階段,也是“成功”的階段?!鞍V香菱”嘔心瀝血,在夢中得來八句,如下:
精華欲掩料應難,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輪雞唱五更殘。
綠蓑江上秋聞笛,紅袖樓頭夜倚欄。
博得嫦娥應自問,何緣不使永團圓!
這首一出來,眾人皆贊:這首不但好,且新巧有意趣。又嘆道,可知俗語說: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這一首詩,好在哪里?用詞典雅含蓄,立意新穎別致,對仗工整,言淺意深,精妙絕倫。最重要的是,這首詩,是香菱結(jié)合自身的悲慘身世,借月抒情,情真意切,再不是為寫詩而寫詩,自然也不會空洞乏味了無情趣。
這一段香菱癡心學寫詩,實在是太妙了。創(chuàng)作是很難的,能夠?qū)⑦@樣“難”的理論與實操,化成一段故事穿插在書中,巧妙地塑造了一個“癡”香菱的好學、上進的可愛形象,又讓讀者心神領(lǐng)會——無論學什么,沒有“癡迷”,是不能成就的。只有全力以赴,講究策略方法,設計思辨路徑,“癡”心專研,才能夠“成型”“成熟”,才能出“成績”,才會有“成就”。不癡不成魔,不“癡”不極致——“癡迷”般訓練,“癡狂”般投入,最后才能得道成真。
雖然曹公無意教化民眾,但香菱癡心學寫詩這一段的確是讀起來唇齒留香,方法簡單實用,內(nèi)涵豐厚深邃,著實是一堂很好的“作文課”啊!
明師檔案
朱洛嬉(本名朱曉敏),廣東省河源市東源縣崇文學校教師。河源市十佳青年,河源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小說、散文作品散見于《河源日報》《東江文學》《梅州日報》《文學百花苑》《河源晚報》《河源鄉(xiāng)情報》《海豐文藝》《五月詩社》等。散文作品《煙雨古鄉(xiāng)》曾榮獲廣東省報紙副刊好作品三等獎。已出版長篇小說《左手創(chuàng)業(yè) 右手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