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見過獵人打斑鳩。
我在讀初中的時候。午飯后,我到學(xué)校后面的野地里去玩。野地里有小河,有野薔薇,有金黃色的茼蒿花,有蒼耳(蒼耳子有小鉤刺,能掛在衣褲上,我們管它叫“萬把鉤”),有才抽穗的蘆荻。
在一片樹林里,我發(fā)現(xiàn)一個獵人。我們那里獵人很少,我從來沒有見過獵人,但是我一看見他,就知道:他是一個獵人。這個獵人給我一個非常猛厲的印象。他穿了一身黑,下面卻纏了鮮紅的綁腿。他很瘦。他的眼睛黑,而冷。他握著槍。他在干什么?樹林上面飛過一只斑鳩。他在追逐這只斑鳩。
斑鳩分明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獵人了。它想逃脫。斑鳩飛到北面,在樹上落一落,獵人一步一步往北走。斑鳩連忙往南面飛,獵人揚頭看了一眼,斑鳩落定了,獵人又一步一步往南走,非常冷靜。
這是一場無聲的,然而非常緊張的、堅持的較量。斑鳩來回飛,獵人來回走。我很奇怪,為什么斑鳩不往樹林外面飛。這樣幾個來回,斑鳩慌了神了,它飛得不穩(wěn)了,歪歪倒倒的,失去了原來均勻的節(jié)奏,忽然,乒——,槍聲一響,斑鳩應(yīng)聲而落。
獵人走過去,拾起斑鳩,看了看,裝在獵袋里。他的眼睛很黑,很冷。
(選自《故鄉(xiāng)的食物》)
【賞析】汪先生寫斑鳩,不是循規(guī)蹈矩地介紹斑鳩的情況,而是開門見山一句“我見過獵人打斑鳩”,驚起人們閱讀的興趣。
接下來汪先生不慌不忙,開始描寫野外的環(huán)境,看似閑筆,其實是在暗地介紹斑鳩生活的環(huán)境。連續(xù)“有……有……有……”的鋪陳結(jié)構(gòu),給我們展開了一長幅的野地畫卷。
終于到了寫獵人的地方了,卻并沒有描眉畫眼地詳述,而是說“這個獵人給我一個非常猛厲的印象。他穿了一身黑,下面卻纏了鮮紅的綁腿。他很瘦。他的眼睛黑,而冷。”抓住獵人最讓人難忘的地方,快筆勾勒,寥寥數(shù)語,卻能直追靈魂。
打斑鳩的過程在汪先生的筆下不是簡單的動作描寫,而是復(fù)雜的心理記錄。反復(fù)走動的場面,顯示出人與鳥相持時雙方繃緊的神經(jīng)。
隨著乒的一聲槍響,鳥被拾起來之后,汪先生又一次刻畫:“他的眼睛很黑,很冷?!?/p>
好一幅電影的定格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