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遇到了新的知識,便不再敢擅自發(fā)言,大眼睛盯著黑板看。而此時張老師則神秘兮兮地問大家:“同學們知道什么是乘法嗎?”
“不知道!”那幫小學生喊得理直氣壯,仿佛“不知道”三個字就是答案似的,一點都不覺得害臊。
也難怪,孩子們的知識是被一點點灌進去的。他們已經有了本能反應,知道老師定是有了答案,才會發(fā)問,便也就坐享其成似的,等著老師把答案拋出來,他們好從左耳朵塞進去,再從右耳朵溜走。
張老師頓了頓,回頭在黑板上寫著:
3×2=6
“同學們,算術的魅力在于,他是正確的,是真理,不可撼動。蘋果會腐爛,算術卻不朽;所謂‘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但是算術放之四海卻不變?”
小學生哪里聽得懂這些,只有小明好像聽明白了一樣,又高高地舉起他那風帆似的小手,并配合親切的喊聲:“老師,老師!”
“怎么了?!?/p>
“老師,這道乘法題能不能也放個蘋果上去?”
“呃!”張老師顯然對這種無厘頭的想法并不感冒,便搪塞過去,“別岔開我的思路,我得接著——我講哪兒了?”
“就是說,三個蘋果乘以兩個蘋果,是不是等于六個蘋果?另外,蘋果乘蘋果又等于什么呢?”
張老師的腦門卡殼了,他是第一次被學生問住,被學生問住可不是好事,那是要掉面子的,職業(yè)生涯也就抹了一層啞光的灰。
于是張老師故作淡定,推了推他黑皮眼鏡,思索著小明的奇怪問題。但是他很快發(fā)現(xiàn),他的大腦已經習慣了用純粹的數學符號來理解算術,換成蘋果的乘法——無從思維。
再說了,他讀書那會兒,乘法口訣也是空口背誦的,哪個老師告訴過他乘法究竟是什么,可不可以換成蘋果進行相乘呢?
張老師思考了很久,一時頭腦發(fā)熱,仿佛像中暑一般,跌跌撞撞地扶著黑板,坐到了椅子上。他尋思良久,方才喘著氣說:“蘋果個蘋果!什么是蘋果個蘋果?”
孩子們聽了張老師在講臺上念念叨叨,私下交流起來。雖然聽不懂,卻覺得“蘋果個蘋果”像一句跛腳的繞口令,充滿喜感。他們也跟著念叨起來,仿佛學會了什么“咒語”似的相互流傳。
張老師沒有制止亂哄哄的課堂,下課后他便乜呆呆地離開了,此后病了一個多星期。辦公室里也把這件事傳開了,說張老師在本子上畫了許多蘋果,說了很多胡話,成天像念經似地默念著蘋果,醫(yī)生還差點要送他去精神科檢查。
張老師看到了小明身上獨特的東西,雖然他的想法非??尚?,但那是難能可貴的作死似的追問。
重要的不是得到答案,而是提出一個新的問題,讓真理所謂的基石晃動片刻,那么,固執(zhí)的知識才知道,腳下的地基其實并不牢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