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 倩
(無錫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 師范學院,江蘇 無錫 214153)
學前教育專業(yè)教法課程是學前教育專業(yè)的核心課程,承載著提升師范生幼兒教學能力的重擔[1]。該課程基于心理學和教育學理論,對應幼兒園教育的健康、語言、社會、科學和藝術五大領域,揭示各領域教學活動的特點和規(guī)律,為幼兒園教學提供理論指導,幫助師范生將掌握的幼兒教育理論知識靈活運用于相應的活動設計與組織中,提高教學實踐能力。但學前教育專業(yè)教法課程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模仿輕創(chuàng)造、重灌輸輕引導等問題,如何通過重構教學模式來提高課程的教學實效,是亟待研究的課題。
學前教育專業(yè)教法課的教學過程是學生主動的知識建構過程,取決于學習者根據(jù)自身經(jīng)驗去建構有關知識的意義的能力,而不僅僅取決于學習者記憶和背誦教師講授內容的能力[2]。美國教育家杜威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做?的過程,即?在做中學?,在問題中學習,只有通過?做?才能獲得經(jīng)驗,通過探究使學生在思維活動中獲得?有意義的經(jīng)驗?,方可獲得知識。杜威的觀點涉及兩個問題:知識源于行,知行不可分;知識與經(jīng)驗的獲得來自于主體與客體積極地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教法課程要提供給學生一個環(huán)境,在做中學,在學中做,運用理論知識指導實踐,在實踐中反思理論知識。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學理論指導下,依據(jù)教學規(guī)律,在豐富的教學實踐基礎上,創(chuàng)意概括設計的教學諸因素的結構框架、活動組合程序及其實施要點。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施行如下?LIEC?教學模式,?LIEC?的得名是由學、模、探、創(chuàng)這四個關鍵詞的英文首字母組合而成,該模式有助于把教育理論知識運用于幼兒園各領域教育活動的設計與組織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作設計與組織實施能力[3]。
學即在教育案例中滲透領域教育理論的學習[3]。教育理論案例是教育理論的運載工具,用于例證和闡明教育理論,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案例進行分析、討論和歸納。
1.案例設疑。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性質特點,依據(jù)學生學習規(guī)律,精選隱含教育原理的典型案例,圍繞案例,設置一系列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
2.分析討論。學生在獨立思考分析案例的基礎上,對案例進行更全面、深入地探討,從而初步領會案例所包含的理論。
3.理論升華。教師對學生的分析、討論作評析,對于案例涉及的知識系統(tǒng)地總結,幫助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掌握案例蘊藏的教育原理或規(guī)律[4]。
階段目標為在案例中初步感知理論,初步形成理論框架。
模即在學的基礎上嘗試模仿設計活動方案并實踐反思。
1.模仿設計。教學理論的學習為學生模仿設計活動方案提供了可操作性條件,根據(jù)理論知識,把所學習的優(yōu)質教育活動、典型活動方案片段轉化為完整的活動方案。
2.初試模擬教學。嘗試將活動方案付諸實踐,精選同學扮演幼兒、教師角色來模擬幼兒園集體活動,另一部分同學分組觀摩、交流總結。
3.初評。通過實踐,結合理論,分組進行初步的討論交流、總結,初步檢驗、評析活動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階段目標為在模仿中初步體會理論在實踐中的運用,嘗試運用現(xiàn)有的理論對活動進行分析,初步建構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體系。
探即在實習中通過全面系統(tǒng)地觀摩并初步嘗試教學,探索發(fā)現(xiàn)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對比反思教學原理并在園方、校方指導教師的幫助下,同學間的互助下把所學、所見、所思初步綜合運用于教學實踐。
1.任務導向。明確具體的實習任務,需觀摩、記錄的環(huán)節(jié),從哪方面思考評析,教師跟蹤了解,指導學生選取教學展示內容。
2.初試教學實踐。理論的學習、實踐的探索,師生、生生間的互助是學生形成初步教學思想的基本要素,成為他們自主探索尋找更多活動資源的驅動力,學生在初步嘗試整合以上要素的基礎上,把活動方案運用于幼兒園教學實踐中。
3.初試改進教學實踐。通過觀察、分析、探討等方式,解決初次教學實踐出現(xiàn)的問題,并把改進后的方案運用于教學實踐中,驗證并提升方案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4.對比反思。理論?鑲嵌?于實踐時,面對諸多現(xiàn)實因素,在對比、思考、討論的過程中?生疑—解疑—釋疑?,學以致用。
階段目標為初步體會并反復探究理論知識在實踐中的運用,對今后模擬教學的科學性起到指導性作用。
創(chuàng)即立足實踐,綜合運用各級教學理論,從抽象的理論到提煉出的具體活動的組織設計框架,基于實踐經(jīng)驗及理論的整合,進行獨立設計集體活動方案并反思延伸。
1.提煉設計方案。就領域內各部分內容,了解各年齡段幼兒的具體學習內容和意義,結合幼兒對該內容的認知特點,以小組探究形式嘗試提煉出活動設計框架并展示于課堂。
2.獨立設計。在實習積累、課前探討、課堂展示并調整的基礎上,小組合作對所搜集到的活動案例,就各要點進行深入分析,凝練出本組的活動設計方案。
3.再試模擬教學。各組以模擬教學的形式展示、檢驗本組磨合后的活動設計。
4.再評析改進。模擬教學后,綜合小組自評、師生互評,結合實踐中構建的知識經(jīng)驗體系,改進得出科學的活動方案。
階段目標為能綜合分析教學規(guī)律,運用教育原理結合幼兒發(fā)展獨立設計與組織活動,就活動中每一具體要素進行深入反思并延伸,主動完善知識經(jīng)驗體系。
模式中四個階段相互聯(lián)系、滲透與遞進,以資源庫為依托,學思不斷深入,實踐不斷深化,學思行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
教法課程是理論性較強的專業(yè)技術課,僅靠理論教材難以滿足課程所承載的實踐要求,需建立豐富的課程資源庫,資源庫內容包括視頻、文字案例和材料等。本階段,教師應從資源庫的優(yōu)質活動案例中精選典型性案例材料,既蘊涵教學原理,又有視頻供學生觀摩,并配有活動方案,學生通過觀摩感受,結合文字方案對活動進行剖析,便于學生在幼兒園教育情境中從整體上把握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與學科知識的邏輯魅力。推薦公眾平臺,了解最新動態(tài)訊息,與時俱進。教師結合理論有針對性地提問引發(fā)思考,學生通過解決問題來探索蘊含在問題中的教育原理,在多維互動、對話和研討中,發(fā)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展示探討問題的思維方法,講解突出重點,留余地、空白,讓學生思索、補充、推測、解答,得結論;講授的內容嚴格壓縮,一目了然或無需論述的,只需提供資料供學生自行查閱。
在上階段對教育活動感知的基礎上,本階段以資源庫中的文字材料和教學具為素材,通過小組模擬教學、各類評析等開展實踐活動。以模仿為主,教師的指導由集體指導過渡到集體指導與個別指導相結合,挑選優(yōu)秀小組對小組成員進行個別化的專門指導,溝通修改建議,商量小組分工,依據(jù)幼兒發(fā)展規(guī)律,?教師?修改教學方案,?幼兒?制作教學具,雙方配合練習,熟練模擬教學過程,如?教師?的活動組織、語言,?幼兒?需配合的操作和互動,確保順利展示模擬教學。分組討論環(huán)節(jié),模擬教學中的個人見解在小組討論中交流匯總,有主持人、記錄員、發(fā)言人,各抒己見,相互穿插補充,綜合整理成統(tǒng)一建議的發(fā)言稿,教師加入學生的討論,了解進度、引導合作。評析特點雖較粗、略、淺,但學生的參與,是一個喚醒創(chuàng)新意識的過程,為探索、創(chuàng)造鋪墊基石。基于教育實踐重要性的考慮,對三個階段均涉及的教育實踐,在評價方面應加大考核力度。
學生在幼兒園教育實習時獲得教育實踐經(jīng)驗,要充分開發(fā)利用這些資源服務于教學。學生在教育實習前,應明確實習任務,帶著問題觀察、記錄、實踐,作業(yè)中要有精選的集體活動、區(qū)域化學習活動和游戲的整理,其中集體活動要運用所學的具體的領域知識理論對每個環(huán)節(jié)進行簡評;每個實習點的全體同學于實習后期小組討論,把教育教學現(xiàn)象聯(lián)系課堂所學理論進行對比分析,對思考矛盾或奇思妙想思維碰撞,教師參與中以傾聽為主,輔以引導。通過學生預習自學,與雙方指導老師溝通探索,充分利用實習的寶貴機會,嘗試在幼兒園進行初次教學實踐以及改進后的教學實踐,以期探索出科學的適合幼兒的行之有效的活動方案,為后階段的創(chuàng)作提供素材。
與?模?階段相比,?探?階段僅接觸少量集體活動,且只知某種集體活動的一種設計方案,評析僅以感覺為主,而?探?階段,能在幼兒園的真實教學環(huán)境中較全面地接觸到各種集體活動以及同一種活動的不同設計方式,在集體活動前后支持該活動的區(qū)域操作和日常游戲,不僅作為旁觀者而且作為參與者親歷一個好的活動需從初稿到初實踐,再到探討改進最后再實踐的過程,對幼兒園活動有更全方位的感悟、思考和分析。?探?階段的小組合作討論形式更靈活多樣、更開放,目的更明晰,驅動力更強,參與度更全面,為下階段做好充分準備。
?創(chuàng)?階段需建立在豐富多樣、各種層次的活動案例的基礎上,含幼兒園實踐過的、記錄過的,學姐學長們曾經(jīng)模擬教學的,本地的、全國的名師設計的活動案例,有優(yōu)秀典型的也有需完善改進的范例。案例選擇考慮的角度有:正面示范、在學生情感上的接納程度、案例中存在的待學生發(fā)現(xiàn)和解決的錯誤及問題。將資源庫里所有零散的內容按照某種思路重新編排,如按教材章節(jié)配置成套,編寫操作說明,便于與理論教材配套使用??山柚诰W(wǎng)絡平臺上傳補充資料以及學生的優(yōu)秀作品,方便學生隨時學習。
此階段的學習中評價有一定改變,課前提供具體的課堂學習要點與活動案例,每組學生選取個別活動內容通過小組探討學習,嘗試解決課前提出的問題,并把探討成果的展示融入到課堂中;經(jīng)過課堂交流改進,課后以小組交流、與教師交流的方式形成有效的活動方案,再把活動方案于課堂展示交流,達到?精一個、通全部?的效果。每一部分教學內容選取兩個考核點:一個是預習作業(yè)的展示,考核本組學生承擔的課前探討出來的活動設計框架,融入在課堂教學中考核;另一個是該部分內容教學內容完成之后,每組活動設計完整的展示。以上口試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在探討創(chuàng)作過程中,每人都有相應的經(jīng)驗習得和更新的設計構想,于期末以筆試的形式完成個人獨立的活動設計。實行動態(tài)評價,以評促學、以評促教,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跟蹤學生的實時學習情況,不斷調整、改進教學方案。
小組分工合作逐步明確,由在教師親自指導下的合作逐漸過渡到課后的自主組織小組活動,完成活動任務。學習形式,在學、模階段是教師引導下的獨立學習,集體討論。?探、創(chuàng)?階段學生以實踐思考帶動學習,獨立學習、小組互學相結合,教師提供幫助;其中探階段,教師幫助提煉,學生沿著框架逐步攀升;創(chuàng)階段,即進入各知識模塊內容逐個學習階段,此時學生已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和獨立思考能力,以自主學習、小組討論為主要形式,把學習意識提前,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課堂時間僅用于成果分享整理與問題匯總解決,教師幫助提煉學習的方法和路徑,形成一個好的活動設計。對活動案例的分析重在以幼兒對該模塊知識的認知特點為基準,具體到教學目標的制定怎樣符合幼兒發(fā)展以及活動設計怎樣緊扣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活動的材料和經(jīng)驗準備如何以幼兒為出發(fā)點,情境的設計怎樣才能合理、簡潔清楚,教師語言、提問的意圖和方式,以及關鍵性提問之后所需預設的幼兒互動、進而需要合作總結出的核心經(jīng)驗,操作時教師如何根據(jù)個別差異進行個別指導,教學法選擇建議和組織形式建議,活動延伸的操作、游戲設計思路,把理念融入到每個具體的環(huán)節(jié)中。模擬教學的創(chuàng)作設計、評析同樣以學生為主體、以上具體內容為標準,有據(jù)可依、有章可循。教師對所評析內容的總結,既要概括教科書及全體學生發(fā)言的內容,又要高于這些內容,從而幫助學生匯總活動設計各要素,形成說課稿并開展說課活動,進行更進一步的理論探究。再開展形式多樣的院園合作的開放實踐活動,請幼兒園一線骨干教師分享他們執(zhí)教的活動視頻,分享活動設計思路,幫助學生解惑。
教學模式一個重要的內在運行機制就在于?以學定教??;趯W的教,教師在課堂上按照并遵循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和知識邏輯鏈的結構梯次,層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嚴密、系統(tǒng)地組織教學,教學知識講解邏輯縝密,厚重凝練,摒棄那種只注重自己如何把理論講全講透,忽視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存在與積極性的調動和發(fā)揮的觀念。
在教師設置的教學環(huán)境中,課堂成為學生暴露、分析、解決問題的平臺,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教師講授的教科書的內容,而是需要帶著一系列問題在完整的教學案例中自己閱讀、觀摩、思考、組織,學生需要自主搜尋已有理論知識用于解決新問題,討論中需要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與他人觀點碰撞、與經(jīng)驗融合,不斷推動知識更新,整個探尋過程就是知識網(wǎng)絡的自主建構過程,同時經(jīng)歷了知識獲得的探索方法,這些方法的習得又為學生自主探索指明路徑。小組學習從形成到發(fā)展,逐漸由教師引導下的學習發(fā)展為同伴間的陪伴學習,相互影響、互助合作,完成共同的學習目標,學習形式更寬松、靈活、自主,自主學習能力隨著小組合作的進步而提升,把枯燥平淡的學科理論的教學過程變成生動有趣的學習研究過程。
建立開放的實踐教學體系,全方位強化學生的專業(yè)技能。其一表現(xiàn)在時間上的連續(xù),實踐貫徹于整個教學過程,學生的教育實踐能力不斷邁向新的臺階;其二表現(xiàn)在空間上的拓展,課上實踐與課下實踐、校內模擬與幼兒園實踐,充足的實踐機會,滿足學生不同發(fā)展階段、不同發(fā)展程度的需要。
學生在整個理論聯(lián)系實踐的過程中,發(fā)展了教學認知和實施能力、教學設計能力、教學反思能力、團隊協(xié)作能力、行動研究和教育創(chuàng)新能力,彌補了長期以來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脫節(jié),或者理論不能同步聯(lián)系操作實際、缺乏同步指導的缺陷。而對于每一位學生來說,在活動過程中承擔相應的任務,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相應的發(fā)展,增加了自我認同感和社會存在感;且通過集體指導與個別指導相結合,以點帶面,達到提高全體學生教育實踐能力的目的。
前三個階段的目的是為最后?創(chuàng)?階段一步一步搭建基石。其中評析的過程,需要綜合運用理論知識,匯總他人建議,組織語言表達,是一個經(jīng)歷創(chuàng)新的過程;探索是發(fā)現(xiàn)問題尋求解決的過程,也是經(jīng)歷創(chuàng)新的過程。實踐不斷深化的過程即為不斷積累創(chuàng)作元素的過程,學生創(chuàng)新的潛意識被喚醒,潛在的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訓練和開發(fā),教法的學習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講道,而是一個積極主動、極富創(chuàng)新色彩的探求過程,從而保證了對學生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為畢業(yè)后卓有成效地搞好教育教學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論基礎。
總而言之,?LIEC?教學模式,育核心素養(yǎng)、強專業(yè)能力、奠基終身發(fā)展,突出學生的人格情懷和保教能力,取得明顯的教育教學成效。今后進一步深化教法課的教學改革,在課程整體觀上,加強教法課五大領域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和滲透;對實習時幼兒園各領域的活動做提前準備,提早融入到實習前的教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