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丹萍
(長春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長期以來,日本對學前教育發(fā)展持有高度重視,其教育水平一直居于世界前列。日本以1876 年東京女子師范學校附屬幼兒園的成立作為其學前教育的起點,時至今日,雖歷時不長,然不斷吸收、借鑒歐美先進教育理念,并把意大利教育學家瑪利婭·蒙臺梭利(Maria Montessori)的先進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融入本國幼兒園課程中,融會貫通,使日本學前教育水平得以飛速發(fā)展。其中日本人最引以為豪的是其教育體系中的“身體教育”課程。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傳統(tǒng)文化和地域環(huán)境有其獨特相似性,學前教育體系也具有其共同點,但因國情不同,差異也是存在的。
中國幼兒園由各級教育部門管控,接收對象一般為3~6 歲兒童,其目的是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等全方位教育,促進其身心健康發(fā)展。而托兒所隸屬衛(wèi)生部,其招收對象是1~3 歲的幼兒,帶有更多保育色彩。日本學前教育機構主要包括幼兒園、保育所和認定兒童園。日本的幼兒園隸屬文部省,基于《學校教育法》設立,接收對象是滿3 歲的幼兒(有一些部分幼兒園開始接收2 歲幼兒),其目的是為小學后教育奠定基礎,提供適合幼兒成長的教育環(huán)境等。保育所隸屬于厚生勞動省,基于《兒童福利法》設立,招收對象是0~6 歲的幼兒,其目的是對欠缺保育的乳幼兒進行保育[1]。而認定兒童園是日本2006 年開始實行的一種“幼保一元化”的新型學前教育體制,隸屬部門、設立依據和接收對象要涵蓋前兩者,其目的是對學前幼兒進行教育、保育,并向家長提供保育咨詢。
中國學前教育受儒家思想影響深遠,在重視生活中的基本禮儀的同時更看重書本的知識,而幼兒園和家庭等方盡可能地為幼兒提供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日本的學前教育則重視培養(yǎng)幼兒的獨立意識和責任意識,幼師的作用只是確保兒幼兒的基本安全,并認為獨立性強的孩子,長大后才能直面困境,這也是日本極為推崇的教育理念。這一理念的灌輸不只體現在學校,更重要的是學校教育后的家庭延伸教育。無論是放學還是外出,家長仍向孩子灌輸獨立意識,家長從不主動幫幼兒做其力所能及的事,如幫助孩子背書包,這與中國的家庭教育存在很大差異。
中國的幼兒教師以通過幼兒師范學校、高等教育師范大學和綜合性大學師范專業(yè)為培養(yǎng)途徑,需具備中等師范或以上學歷、教育學、心理學、普通話等條件,且經過相應的申報程序,最終獲得幼兒園教師資格。而日本對幼兒教師任職資格要求相對更嚴格,幼兒園教師需大學四年以上學歷,保育園也要大學兩年以上,有學位證書的同時,還要經相關資格考核方可任職。
隨著先進的幼兒教育流派和理念涌入中國,在給中國基礎教育改革帶來福音的同時,也在逐步削弱我國幼兒教育的獨立自主性。此外,多數家長迎合應試教育而萌生的“超前教育”意識,迫使其強迫孩子自學齡前就進行文化知識學習,奔走于各大學堂之間,忽視幼兒身體素質的提高,給尚在成長中的幼兒帶來極大的心理和生理壓力,導致近年來幼兒體力指標持續(xù)下降。盡管我國正在運用各種改革措施改變這一格局,但運行與成效之間,尚需一段時間。
二戰(zhàn)后,日本的教育環(huán)境受到嚴重破壞,學前教育體系亟需重建。為此,日本以1956 年頒布的《幼兒園教育要領》為開端進行幼兒園課程改革,并通過不斷頒布相關政策法律為其順利發(fā)展提供根本保障,修訂新版、增補內容,其內涵從健康、社會、自然、語言、音樂、繪畫和手工在內的6 大領域更改為健康、人際關系、環(huán)境、語言和表現5大領域[2]。此外,2007 年6 月,日本政府在其頒布的《學校教育法》中也明確指出,幼兒園的教育目標是讓兒童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充分開發(fā)身體各項機能,調動其積極性,為幸福、安全的生活而努力[3]。
顯而易見,日本相關政策的制定十分重視健康領域,其最大表現就是身體教育。其一,健康在教育體系中所凸顯的重要性,旨在培養(yǎng)兒童具備健康的身體和精神?!敖】怠眲t要求兒童主動進行身體鍛煉,充分舒展自己的身體,盡情解放天性,從而提高孩子對周邊環(huán)境的適應力,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一種更加積極的態(tài)度融入集體環(huán)境。其二,政府制定的相關措施使日本國民更加重視幼兒身體素質的培養(yǎng),促進其身心健康發(fā)展,由此“身體教育”引入幼兒園課程也就順理成章,事實證明這一舉措大大促進了日本學前教育的蓬勃發(fā)展。
日本的“身體教育”最初由著名的教育哲學家矢野智司提出,他以《身體與教育》為題論述了“身體教育”的初步概念[4]。據此,很多學者單就體育和運動哲學這類話題展開了深入研究。此后,廣島大學的郅向東明確提出:身體教育分為身體和教育兩部分,是對以身體形式存在的人發(fā)揮教育的社會和文化作用。身體教育并不僅限于體育研究領域,更是與教育的各個方面都緊密相關。
1961 年,日本以《體育振興法》為開端逐漸重視體育鍛煉,這也是身體教育理念的萌芽。此后,日本加大對公共體育的資金投入,不斷增加體育設施數量以提高全民體育鍛煉頻次,進而使日本國人對身體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增加,使身體教育這一理念被廣泛推廣。日本政府2000 年頒布《體育振興基本計劃》中明確指出身體教育應從幼兒和少年抓起,建立終身身體教育理念。10 年后,日本政府在其頒布的《體育立國策略》中,又進一步強調要注重幼兒和少年體育活動的多樣性和創(chuàng)新性,豐富活動內容,推進國民各個年齡段身體教育的發(fā)展。這些政策法律的頒布,既表明日本政府正以立法的手段切實解決日本學前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以此鞏固和完善日本學前教育體制;又強調了日本以法治教的決心,力圖通過進一步改革,讓所有的學前兒童都能獲得高質量教育,切實推進日本學前教育的發(fā)展。
20 世紀初,正值歐美國家宣揚幼兒本位和自由保育觀念時期,日本以此為鑒,提出幼兒園應讓幼兒自由玩耍,而保育工作的重點是遵循自然,反對設置專業(yè)課程來壓制幼兒天性。日本教育學家在充分借鑒外國先進思想的基礎上,提出帶有本國特質的教育思想,使日本教育文化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新局面,其中以日本教育家谷本富和家倉橋三思想最為鮮明,他們反對一切造作的教育。這一改革浪潮,促使日本逐步形成獨具本國特色的學前教育理念,加強對身體教育的重視程度。在進入21 世紀后學前教育穩(wěn)步進入新階段,日本政府2006 年頒布的《教育基本法》首次把幼兒教育寫入其中,充分借鑒國外學前教育理念,進而建立符合自身發(fā)展狀況的學前教育體制,推動日本身體教育理念的產生與發(fā)展。
在日本,幾乎每一所幼兒園均秉持身體教育理念,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開展學前教育。盡管各幼兒園課程設置不盡相同,但均彰顯日本對于身體教育的重視程度。即在游戲中快樂學習、解放天性。
例如日本大阪的蓮花幼兒園,庭院里隨處可見單桿、障礙物、標志桶等游戲器材,每天早上孩子們赤裸上身,大聲喊口號,通過鍛煉去喚醒身體,發(fā)散并燃燒自己的身體能量。既充分解放兒童的運動天性,又使兒童真切感受到“身體”帶來的沖擊與歡愉。此外,孩子們還會進行“大喊訓練”課程,一是可以增強孩子們的活力,二是鍛煉孩子們的紀律性。幼兒園指導孩子首先具有優(yōu)良體態(tài),只有一個好的坐姿才能發(fā)出這樣洪亮的聲音,進而讓孩子去享受大喊的過程,表達自我情緒和想法,用自己的身體去發(fā)出聲音,找到自己身體里的“節(jié)奏”,同樣要求日本兒童能夠學會自我訓練,不斷調整身體坐姿,來適應身體教育[6]。
至今,日本學前教育發(fā)展趨于平緩,仍不斷完善學前教育體制,其具備規(guī)范的管理模式,而身體教育理念的前瞻性也在日益凸顯,將其靈活融入到日常課堂之中,其經驗具有可借鑒之處。
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視學前教育的社會價值,明確提及學前教育為人生之根本,體健則作為人生和研究學問的重要目的之一,并大力進行社會宣傳,引起多方關注。鑒于此,國家教育部門應著重分析目前我國學前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尤其是對身體教育的忽視,積極探索其成因,并制定相關法律法規(guī)。其次,各地政府應根據國家政策及要求,結合本地實情及學前教育現狀,積極推動本地學前教育體系的完善,可考慮將身體鍛煉的相關課程納入到幼兒園評級指標體系,而幼兒園則需加強對身體教育課程的引入,促使幼兒園和家長等方對身體教育的重視程度。再次,我國學前教育工作者在注重學前教育研究的同時,應注重引導國人去了解身體教育在學前教育體系中的基礎作用,改變對幼兒身體教育的輕視,真正關注于幼兒的身心發(fā)展,多方努力,真正促進我國基礎教育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
從不健全到完善、修正到規(guī)范,經歷六十余年的歷程,日本逐步確立了符合日本國情的學前教育體系。日本政府通過有效管理和干預,大力推進日本身體教育的平穩(wěn)發(fā)展。因此,我國應該借鑒日本相關身體教育政策法律,深入研究和分析日本身體教育的先進理念和科研成果,以此為根基,充分發(fā)揮我國社會的有利條件,進一步健全和發(fā)展具有我國特色的身體教育課程。宏觀上,制定符合本國國情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在體制上確立幼兒教育與其他學段教育的均衡關系,對執(zhí)行力度不夠或忽視幼兒教育的單位給予嚴懲;微觀上,允許各地區(qū)結合自己實際情況進行調控,幼兒園在課程設置中要充分體現身體教育理念,注重活動內容的多樣性和創(chuàng)新性,諸如開設多種形式的體育課,但體育課的教學內容一定要符合兒童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可以分階段設置課程內容,逐漸開發(fā)兒童身體的潛能,保持兒童的積極性和新鮮感。因此,在要求教育相關部門重視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重視解放兒童天性,建立規(guī)范的管理和監(jiān)督制度的同時,還需以安全為第一要義,還幼兒一個自由寬泛的空間。
日本幼兒園十分重視環(huán)境在幼兒教育中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創(chuàng)設過程具有其完整性和科學性。其充分借鑒蒙臺梭利的教育方法,積極創(chuàng)設有準備的環(huán)境,具體表現為教師在保障兒童自由活動的前提下,著重培養(yǎng)兒童的紀律性和自主性,鍛煉其意志力等。給兒童最大限度的自由,使其體力和智力得到充分發(fā)展。此外,需重視教具在其中的輔助作用,在讓兒童充分表現自我,身體能量得到釋放之后,需要求其把教具等教學工具歸位,注重自覺的培養(yǎng)。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有關身體教育的教學環(huán)境和授課內容應立足兒童實際,使其在生活中發(fā)現和解決問題,進而促進兒童自發(fā)性身體教育活動的展開。因此,其教學環(huán)境需定期更新場地,戶外最佳,讓兒童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呼吸,感受生命的律動。適時更新教法,積極探索體育課的教學方式,實時更新教具,提高兒童的積極性和興趣點。幼師要善于引導,鍛煉兒童的獨立自主能力,給兒童更多獨立玩耍的時間,盡情展現童真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