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法民
(南昌師范學院文學院,江西南昌 330032)
以怪誕審美形態(tài)學評論方法,探索魯迅文學作品中人性怪誕震撼功能的生成原因。先給怪誕審美形態(tài)下一個本質(zhì)界定,以此界定為標準通讀魯迅作品鑒選怪誕實例;再以此界定推論出怪誕審美形態(tài)的結(jié)構(gòu)原則與普遍功能,對魯迅的怪誕實例進行分類分析,歸納其震撼功能特征。
“怪誕”誕生于1500年左右對剛剛發(fā)掘出來的一世紀羅馬皇帝尼祿的宮殿廢墟里奇異幻化裝飾畫的命名。這些原初怪誕,畫的都是人與動物、植物、器物的混雜對接生長;人物、動物在受害中都無知無覺無表情;都采用寫實畫法;人與物為何長在一起并能活下去,畫中都神秘地沒有答案;形象布局統(tǒng)一和諧,造型勻稱生動矯健,無血腥無骯臟無色情;想象大膽奇特,形態(tài)陌生震撼,都走向了藝術(shù)的極端;形象構(gòu)成只用物形、物性而沒有象征;人與物對接生長在一起,既如同真正的怪物讓人恐懼,又因為形貌反常讓人感覺好笑。[1][P307-309]所以怪誕在本質(zhì)上是“以滑稽和惡為構(gòu)成成分,以反?;癁闃?gòu)成方式,既可怕又好笑為接受反應的系統(tǒng)結(jié)構(gòu)模式”審美形態(tài)。[2][P75]由于原初怪誕展示惡時沒有正面批判惡,因而在當今的評論話語中,怪誕幾乎被泛化為“惡”與“黑色滑稽”的同義語。但事實上原初怪誕是以滑稽嘲笑方式展示惡,對惡均有天生的否定功能,并且原初怪誕形象中均無血腥、骯臟、色情因素,因而“怪誕”在本源上是無褒無貶的中性詞,本文以怪誕審美形態(tài)評論方法評論魯迅時,將嚴格按照“怪誕”的中性本源客觀地使用它。
筆者以怪誕這一定義為準,通讀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18卷本《魯迅全集》,從中鑒選出怪誕實例近400個。魯迅文學怪誕中有大量的人性書寫,可以以題材為標準,將這些怪誕歸入“人性怪誕”類別進行專題研究。魯迅的人性怪誕雖有揭示啟發(fā)、震撼、神奇、智慧、有趣、消解嚴肅、制造吸引、否定丑惡等八個方面的功能,但最突出的還是震撼,本文主要分析歸納魯迅人性怪誕震撼功能的生成原因。所謂震撼功能,是指觀賞對象對接受主體的重要需要的破壞而引發(fā)的驚駭反應。生命與安全是人最重要的需要,危害生存與安全的惡會引起最強烈的反抗-逃避行為以及驚駭、恐懼、憤怒、厭惡情緒。怪誕與崇高、悲劇都描繪惡,但崇高、悲劇自始至終有偉大、正義與惡進行艱苦卓絕抗爭,再現(xiàn)的是被阻擊被限制的惡。而在怪誕中,受害主體對惡無知無覺不反抗不斗爭,有時甚至還會幫助惡來害自己,敘事主體對惡也沒有譴責和批判,因而惡會向極端發(fā)展,引發(fā)強烈恐懼與驚駭,這就是怪誕特有的震撼功能。在外部世界中,人是人見得最多而認識得最少的對象,由于知道一些又不全知道,不但與自己有關(guān)而且與所有人有關(guān),所以人性問題是人人都好奇關(guān)注的對象。對魯迅人性怪誕深入考察,會發(fā)現(xiàn)他對人性現(xiàn)象見解的深刻性與獨到性,是近百年來學界普遍關(guān)注他,卻又深感難以企及的重要原因。
對魯迅文學人性怪誕震撼功能進行研究,先要給人性下一個本質(zhì)界定,做到評論標準的具體明確?!叭诵浴笔侨酥詾槿说谋举|(zhì)屬性,是中外哲學史上爭論最多也最難統(tǒng)一的論題之一,魯迅就曾與梁實秋進行過人性與階級性關(guān)系的激烈爭論。本文從結(jié)構(gòu)成分與激活機制的角度,對人的本質(zhì)進行界定。哲學大師馮友蘭在《新理學》中指出:“人不僅是人,而且是物,是生物,是動物。所以凡是一般物,一般生物、一般動物,所同有之性,人亦有之。此諸性雖亦為一切人所同有,但非人之所以為人而所以異于禽獸者,故此只為人所有之性,而非人之性。但雖非人之性,而亦為人之性所涵蘊。例如人之性涵蘊動物之性。此即是說,有人之性即有動物之性,但有動物之性,不必有人之性?!盵3][P84-85]這個著名人性定義提出了一個雖然簡單但又極難被人聯(lián)系起來的事實,即人來源于物、生物、動物。人之所以為人,一方面是因為人與物、生物、動物有本質(zhì)區(qū)別,另一方面,又是因為人與物、生物、動物有深刻的相同,人性中蘊含著物性、生物性、動物性、人文性,是物性、生物性、動物性、人文性的統(tǒng)一體。因此王海明教授解釋說:“首先,人是物、物質(zhì),存在和運動于時空之中,因而具有能量守恒和質(zhì)量守恒等一切物質(zhì)所具有的普遍屬性,亦即所謂‘物性’,這是人最基本的本性,是最基本的人性,亦即一級人性;其次,人是生物,因而遵循生物進化規(guī)律而具有生物性,這是人的第二級本性,是二級人性;再次,人是動物,因而具有食欲和性欲等一切動物都具有的動物性,這是人的第三級本性,是三級人性;最后,人具有區(qū)別于其他動物的特性,這是人的第四級本性,是四級人性。”[4][P20]
人性雖然在結(jié)構(gòu)上是物性、生物性、動物性、人文性的統(tǒng)一體,但人在現(xiàn)實活動中,有時主要表現(xiàn)出人文性,有時又主要表現(xiàn)出生物性、動物性;人的人文性,有時主要表現(xiàn)出階級性,有時又主要表現(xiàn)出仁愛性,具體呈現(xiàn)方式如同萬花筒般隨時應境而變。所以要研究人性的本質(zhì),除了分析它的構(gòu)成成分,還要研究它的呈現(xiàn)機制,將馬克思的“需要即本性”論與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說相結(jié)合,就能很好解決這個問題。馬克思關(guān)于人的本質(zhì)的論斷之一,是從需要角度進行的,他說:“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薄八麄兊男枰此麄兊谋拘浴?。[5][P342,514]
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由從低到高的五個層級構(gòu)成,最低的是生理的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這五種需要,是人天生的本能需要,需要的層級越低,力量及潛力越大,只有低級需要獲得滿足后,高一級的需要才會出現(xiàn)。[6][P18-29]這就是說,人在本質(zhì)上雖然是物性、生物性、動物性、人文性的統(tǒng)一,但這些潛伏屬性的即時表現(xiàn),卻是由需要決定的。當人完全被生理需要控制時,他的人性就主要表征為動物性而缺少人文性,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得到滿足后,他的尊重的、自我實現(xiàn)的人文性需要也才會更多表現(xiàn)出來。不過,即使是完全受生理需要控制,人表現(xiàn)出來的動物性,也還是會帶著人文性色彩,即使完全受自我實現(xiàn)需要控制,他表現(xiàn)出來的人文性也同樣擺脫不了物性、生物性和動物性的影響。依此可以進一步解釋階級性與其他人文性的關(guān)系。人文性包含著人民性、民族性、階級性、仁愛性等等,它們作為人的具體需要同時共在地潛藏于人的意識中,等到對應的對象出現(xiàn)后,這一需要才有可能被激活而成為動機,驅(qū)動機體產(chǎn)生行動,呈現(xiàn)出某一人文性。如小說《第四十一個》,紅軍女戰(zhàn)士押解俘虜白軍中尉途中遭遇海難,兩人逃到了一個人跡罕至的小島上,不知不覺中相愛了。一天一艘白軍的船只駛過,欣喜若狂的中尉奔向船只想要離開,女戰(zhàn)士在背后舉槍將其擊斃,之后又抱著他的尸體哭泣。在這一既可怕又好笑的怪誕事件中,男女二人的人性中都不缺乏仁愛與階級感情,身陷純粹的自然環(huán)境時,仁愛性上升階級性下潛,一旦階級間的武裝斗爭來臨,階級性立即爆發(fā),仁愛性銷聲匿跡。所以人性中的各種成分,特別是階級性與仁愛性,并非學術(shù)史上曾誤解的那樣有你無我非此即彼,而是一種共潛單發(fā)的有顯有隱關(guān)系。總之,人性在本質(zhì)上是物性、生物性、動物性、人文性的靜態(tài)構(gòu)成與這些屬性被需要激活的即時表現(xiàn)的統(tǒng)一,本文將以人性的這一本質(zhì)界定解讀魯迅文學人性怪誕的震撼功能。
這里需要說明一下,本文界定人性過程中采用了哲學與心理學結(jié)合的方法。哲學對人性進行宏觀把握,心理學則對人的動物性、人文性規(guī)律進行具體揭示,但哲學的宏觀概括,必須以心理學提供的微觀人性規(guī)律為依據(jù),因而,將哲學與心理學相結(jié)合起來探索人性,在學理上是融洽的。心理學家許金聲曾提出一個事實對這一結(jié)合的合理性進行證明:“恩格斯指出‘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shù)、宗教等等?!盵7][P574]在這樣的原理中,實際上已經(jīng)隱含著一個心理學的需要理論的前提,即需要滿足狀態(tài)是支配人們活動的重要的內(nèi)在因素……而不同類型的需要在支配人們的行為方面,具有層次之分?!榜R斯洛的需要層次論認為,人的生理需要處于需要層次結(jié)構(gòu)的最低層?!薄斑@些基本生存(生理)需要的滿足是從事其他一切需要滿足活動的基礎,可以說,上述的歷史唯物主義不可能不需要這樣的微觀心理學的前提?!盵6][P397]
本文解讀人性本質(zhì)所依托的理論中,馮友蘭的人性定義與馬克思的“需要即本性”論,是對人性的宏觀哲學概括,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說,是對人性的微觀心理學揭示,通過對它們的融合運用,也得到了可靠的結(jié)論。因而,哲學與心理學相結(jié)合是研究人性問題的正確途徑,本文對魯迅人性怪誕震撼功能生成原因的探索,將繼續(xù)運用馮友蘭、馬克思的宏觀哲學與馬斯洛的微觀心理學的這一結(jié)合。
描寫人最低層需要的破壞,是魯迅文學人性怪誕產(chǎn)生震撼的重要原因。按照馬斯洛的理論,人的需要從低到高依次是生理、安全、歸屬與愛、尊重、自我實現(xiàn)五個層級,需要的層級越低,力量及潛力越大,如果遭到破壞,反應也會越強烈。需要層級是普遍的人性規(guī)律。
魯迅的怪誕常常通過低層級需要的破壞來制造震撼。他在《立論》中寫道:“一家人家生了一個男孩,合家高興透頂了。滿月的時候,抱出來給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點好兆頭。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發(fā)財?shù)??!谑堑玫揭环兄x。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做官的?!谑鞘栈貛拙涔ЬS。一個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谑堑玫揭活D大家合力的痛打。”[8][P212]人發(fā)財、做官,是尊重需要與自我實現(xiàn)需要的滿足,而死亡,則是對生理需要的全面破壞。生理需要中的食物需要,是為了保護個體的生命存在,性需要,是為了保護群體的生命延續(xù),因而生命存在的需要,是人層級最低的本能天性。人出于趨利避害本能,會首先逃避死亡,生命有了保障后,才會考慮去發(fā)財、做官,這是由需要層級規(guī)律決定的人的本能意識活動,古今中外一切人概莫能外。因而,對孩子的祝愿,說會發(fā)財能做官的,家長只是一般的言語感謝,說“要死”的,家長則視為要斷絕孩子性命,是合力痛打,反應要強烈得多,就是這種需要層級規(guī)律決定的人的本能沖動。魯迅的怪誕形象描繪了這一人性規(guī)律,人們讀到此處,自然會心頭一震而格外注意。
魯迅還有不少怪誕描寫因揭示這一人性規(guī)律而產(chǎn)生了震撼功能。《“生降死不降”》說,“漢人死了入殮的時候,都將辮子盤在頂上,像明朝制度,這叫做‘生降死不降’!”[9][P121]清朝滿族統(tǒng)治推行“留發(fā)不留頭”酷法,漢人雖然熱愛自己的民族,反對侵略及暴力統(tǒng)治的態(tài)度終生沒有改變,但因為怕死又不敢顯露,只是在喪失了生存需要后,才會將這民族自尊的需求公開表現(xiàn)出來。魯迅評述的“生降死不降”怪誕現(xiàn)象,就是人性中這一需要層級規(guī)律在起作用?!侗本┩ㄐ拧氛f,“竟有父母愿意兒子吸鴉片的,一吸,他就不至于到外面去,有傾家蕩產(chǎn)之虞了?!盵10][P55]鴉片是毒品,大量吸食會丟去性命,而傾家蕩產(chǎn)只是喪失一些身外之物,相較而言,性命的需要比財富的需要重要得多。家長寧愿舍棄兒子性命去保家產(chǎn),正是對人性中這一需要層級規(guī)律的違背。魯迅對這一反人性意愿的揭示與嘲笑,會使讀者如醍醐灌頂,突然感受到家長糊涂得可怕好笑。人的需要,由追求的目的與實現(xiàn)的手段共同組成,因而實現(xiàn)的手段與追求的目的一樣,也體現(xiàn)著具體的人性內(nèi)容。在《北京通信》里魯迅寫:“中國人雖然想了各種茍活的理想鄉(xiāng),可惜終于沒有實現(xiàn)。但我卻替他們發(fā)見了,你們大概知道的罷,就是北京的第一監(jiān)獄。這監(jiān)獄在宣武門外的空地里,不怕鄰家的火災;每日兩餐,不慮凍餒;起居有定,不會傷生;構(gòu)造堅固,不會倒塌;禁卒管著,不會再犯罪;強盜是決不會來搶的。住在里面,何等安全?!薄翱墒钦嬖诘谝槐O(jiān)獄里的犯人,都想早些釋放,雖然外面并不比監(jiān)獄里安全?!盵10][P55]
人一旦食能果腹,安全又有保障,自然就會產(chǎn)生愛、自尊、自我實現(xiàn)等更高層的需要。不過,監(jiān)獄里雖然安全,能夠產(chǎn)生愛、自尊、自我實現(xiàn)這些需要,但卻沒有實現(xiàn)這些需要的行動自由。由于監(jiān)獄外面有這種自由,盡管不如監(jiān)獄里面安全,人們還是愿意到外面去。魯迅這是在告訴我們,自由活動是人實現(xiàn)各級需要的共同手段,人在追求各種需要的同時,也必然會追求實現(xiàn)需要的自由行動,追求自由行動是普遍的人性規(guī)律。如果用魯迅的這一揭示解讀裴多菲的著名詩篇“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就可以產(chǎn)生合乎詩作字面含義的另外一種闡釋:民族獨立比生命、愛情更為重要,為了得到實現(xiàn)民族獨立的行動自由,哪怕是舍棄生命和愛情也在所不惜。這一名詩之所以觸動無數(shù)人的心,是因為它符合魯迅揭示的、人在追求各種需要的同時也在追求實現(xiàn)這些需要的行動自由這一人性規(guī)律。此時,我們會為魯迅這一揭示的巨大認識價值的突然顯露而驚異浩贊。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引用了《閱微草堂筆記》的兩個怪誕故事,其一是:“雍正末有丐婦一手抱兒一手扶病姑涉此水,至中流,姑蹶而仆,婦棄兒于水,努力負姑出。姑大詬曰,‘我七十老嫗,死何害?張氏數(shù)世待此兒延香火,爾胡棄兒以拯我?斬祖宗之祀者,爾也!’婦泣不敢語,長跪而已。越兩日,姑竟以哭孫不食死;婦嗚咽不成聲,癡坐數(shù)日,亦立槁?!盵11][P222]按照需要層級理論,在嬰兒、媽媽與婆母三者中,嬰兒是媽媽生命的延續(xù),保護兒子是媽媽不學就會的動物性本能需要;而孝敬婆母是后天人文美德,屬于愛與自尊一類需要,靠培養(yǎng)學習才能獲得。因而在婆母激流跌倒的千鈞一發(fā)危急時刻,媽媽的第一本能反應必然是抱緊懷中嬰兒伸手去拽淹水婆母,在掙扎中也許會慌亂地失手掉落孩子,但她一開始即主動丟掉孩子去救婆母絕無可能,因為它違背人的本能天性。此故事中,一家三口之所以悲慘死掉,全在于“婦棄兒于水”違背人的本能天性去行孝,這不僅害了孩子,也害了老人和她自己。這媽媽是封建社會的孝婦標桿,但在今天看,卻是封建禮教殺人的幫手。從故事中的婆母痛斥及三代人盡死的內(nèi)容設置來看,作者紀曉嵐的敘事對丐婦的行為持否定態(tài)度。魯迅在引用這一怪誕故事時有一段前語:昀“處事貴寬,論人欲恕,故于宋儒之苛察,特有違言”?!扒矣诓磺橹摚篱g習而不察者,亦每設疑難,揭其拘迂,此先后諸作家所未有者也,而世人不喻,嘵嘵然競以勸懲之佳作譽之?!盵11][P221-222]表明魯迅對紀曉嵐的否定態(tài)度是明白和贊同的。魯迅正面引用的這一怪誕故事,也因為主人公行為破壞了人的需要層級規(guī)律,觸碰到人性最隱秘的痛楚而造成了震撼吸引。
書寫人體剖割殺戮,也是魯迅文學人性怪誕產(chǎn)生震撼的重要原因。也許讀者注意到了,在魯迅的小說、散文、書信中,有著數(shù)不盡的關(guān)于人身體的剖割殺戮死亡書寫,其中不少因蘊含著對惡的諷刺而成為既可怕又好笑的怪誕形象。比如“不過它原是洋鬼子,當然誰也看不慣,為比較的順眼起見,只能改換他的衣裳,卻不該削低他的鼻子,剜掉他的眼睛?!盵12][P365]“只是在無意中,卻替這位‘朋友’發(fā)表了‘商情’之外,又剝了他的臉皮?!盵13][P430]“但我從別國里竊得火來,本意卻在煮自己的肉的,以為倘能味道較好,庶幾在咬嚼者那一面也得到較多的好處,我也不枉費了身軀?!盵14][P214]“甲乙決斗,甲贏,乙死了,人們固然要看殺人的兇手,但也一樣的要看那不中用的死尸,如果用蘆席圍起來,兩個銅板看一下,準可以發(fā)一點小財?shù)摹!盵15][P313]“現(xiàn)在的光天化日,熙來攘往,就是這黑暗的裝飾,是人肉醬缸上的金蓋”。[16][P204]
從本質(zhì)上講,對人的需要的破壞都是惡,不過在人的需要層級結(jié)構(gòu)中,生命存在是最底層最強勁的本能需要,對生命的危害,與對安全、歸屬、愛、尊重、自我實現(xiàn)的破壞相比,是最嚴重的惡,所引發(fā)的恐怖憤怒情緒也是最強烈的,人對危害生命的惡產(chǎn)生強烈心理反應和生理應激都是本能性的,是普遍的人性規(guī)律。魯迅這幾個怪誕實例中的“削鼻剜眼”“剝?nèi)四樒ぁ薄爸笞约旱娜狻薄敖枋瑪垮X”“人肉醬缸”等等怪誕形象之所以格外驚人耳目,具有特殊的震撼功能效應,就在于體現(xiàn)了這一人性規(guī)律。
魯迅在作品中大量書寫人體剖割殺戮,這肯定與他早年學醫(yī),熟悉解剖學,習慣于從生理學角度思考問題有關(guān),但主要的,還是因為這種極惡形象會引發(fā)讀者感同身受的本能恐懼驚駭,他要以這種震撼功能為自己的作品制造吸引。他的不少怪誕實例都清楚地顯露了這一動機。比如書名中的兩個字,字頂上少了筆畫,被他說成是割皇帝的腦袋:“雍正朝《東華錄》本名《維止錄》,取‘維民所止’之意,而實則割了雍正的頭,后因?qū)⑴d大獄,乃急改名《東華錄》”。[17][P75-76]又如文章被刪掉大部分,被他說成只有一個人頭了:“日前做了一篇隨筆到文學社去賣錢,七千字,檢查官給我刪掉了四分之三,只剩下一個腦袋,不值錢了?!盵18][P316]“年底做了一篇關(guān)于明末的隨筆,去登《文學》(第一期),并無放肆之處,然而竟被刪去了五分之四,只剩了一個頭,我要求將這頭在第二期登出,聊以示眾而已。”[19][P338]再如文章被刪掉了某些觀點,被他描繪成在人體里抽骨頭:“一個朋友說:現(xiàn)在的文章,是不會有骨氣的了,譬如向一種日報上的副刊去投稿罷,副刊編輯先抽去幾根骨頭,總編輯又抽去幾根骨頭,檢查官又抽去幾根骨頭,剩下來還有什么呢?我說:我是自己先抽去了幾根骨頭的,否則,連‘剩下來’的也不剩。”[20][P438]還有,不許奴仆獨立思考,被他寫成了人沒了頭:“假使沒有了頭顱,卻還能做服役和戰(zhàn)爭的機械,世上的情形就何等地醒目呵!這時再不必用什么制帽勛章來表明闊人和窄人了,只要一看頭之有無,便知道主奴,官民,上下,貴賤的區(qū)別。”[21][P215]
字的頂部的筆畫少了,在魯迅這里,就等于將它所指代的人砍去了腦袋,意識能夠代替物質(zhì)。文章有開頭有主干,有觀點有主題,文章修改中對某部分某觀點作出刪除改換,在魯迅筆下,也變成了人體割下腦袋,截掉軀干,扒肉抽出骨頭。反動統(tǒng)治者實行愚民奴化政策,被愚奴的下層階級,又被魯迅說成是沒有腦袋的人,只會聽從命令干活打仗,而沒有考慮自己利益的能力。當讀者正以平常心態(tài)閱讀魯迅的這些敘述時,會對面前突然出現(xiàn)的殘暴恐怖情景產(chǎn)生本能驚駭,并去關(guān)注思考其形象中蘊含的思想內(nèi)容。魯迅清晰地認識到了,藝術(shù)對人最低層的生存需要破壞的描寫,會引發(fā)讀者強烈的驚駭恐怖反應而產(chǎn)生強勁的震撼吸引功能,他大量描寫人體剖割殺戮,就是為了制造吸引對這一人性規(guī)律的主動運用。
魯迅文學人性怪誕產(chǎn)生震撼的原因中,有殺親是無奈大愛看法的提出。魯迅在談到《潰滅》的翻譯時寫道:“他們當危急之際,毒死了弗洛羅夫,作者將這寫成了很動人的一幕。歐洲的有一些‘文明人’,以為蠻族的殺害嬰孩和老人,是因為殘忍蠻野,沒有人心之故,但現(xiàn)在的實地考察的人類學者已經(jīng)證明其誤了:他們的殺害,是因為食物所逼,強敵所逼,出于萬不得已,兩相比較,與其委給虎狼,委之敵手,倒不如自己殺了去之較為妥當?shù)木壒?。所以這殺害里,仍有‘愛’存。”“西洋教士,常說中國人的‘溺女’‘溺嬰’,是由于殘忍,也可以由此推知其謬,其實,他們是因為萬不得已:窮?!盵22][P372]
筆者深信,任何有一定生活經(jīng)驗的人,讀到魯迅的這段述評,都會發(fā)生心靈的震撼。殺掉自己的戰(zhàn)友、老人孩子和剛出生的嬰兒,屬于殺親滅友行為,是人類倫理觀念中最深重的罪孽,對于這種人類同憤共討的惡行,也許永遠都無法想象會有人冒著天下之大不韙去為它開脫,現(xiàn)在突然遇到了,自然會感到驚駭。深思這一辯解,魯迅是在告訴我們,雖然殺掉自己的戰(zhàn)友、老人孩子和嬰兒的行為,手段是奪取他人性命的害,但不能因為手段的害就籠統(tǒng)地將整個行為視為惡,因為這行為的動機,是出于避免將親人“委給虎狼委之敵手”,丟給貧窮遭摧殘暴虐,包含著深切而無奈的目的愛;因為愛他而殺他,只是目的的善被手段的惡掩蓋了,本質(zhì)并非全惡。由于人的行為由目的與手段共同組成,目的與手段各有單獨的善惡屬性,不能單一地以目的或手段的善惡來確定整個行為的善惡。不過在現(xiàn)實生活中,由于避惡趨善的本能的限定,人們對物態(tài)化手段惡的感受要比意識性目的愛的感受強烈得多,因而在判斷這一類行為時,很容易被手段惡遮蓋而看不透目的善。魯迅這一怪誕實例客觀正確地揭示了這類行為特有的人性目的愛,使讀者茅塞頓開。
不過也要注意魯迅對人的生死的另外一些看法。他敘述過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七的一段怪誕故事:“一個人想自殺,各種鬼便聞風而至,求作替代。縊鬼勸他上吊,溺鬼勸他投池,刀傷鬼勸他自刎。四面拖曳,又互相爭持,鬧得不可開交。那人先是左不是,右不是,后來晨雞一叫,鬼們都一哄而散,他到底沒有死成,仔細一想,索性不自殺了?!盵23][P183]這是魯迅表明自己觀點的一個正面引用。想自殺的人總是猶豫糾結(jié)到最后放棄自殺,已經(jīng)死去的人又一直在尋找復生的機會,因而在他看來,想活著不愿死去是人的普遍本能,任何人都不能以任何方式剝奪他人生命。魯迅在另外一個怪誕中也申明了類似的觀念:我“不勸他人去做犧牲,說為社會死了名望好,高巍巍的鐫起銅像來。自己活著的人沒有勸別人去死的權(quán)利,假使你自己以為死是好的,那末請你自己先去死吧?!盵24][P229]
想活著不愿死去是人的本能,活著的人沒有權(quán)利勸別人去死。初看起來,魯迅的這一觀念似乎與他的殺親滅友是無奈大愛的辯護沖突,但仔細辨析,會發(fā)現(xiàn)兩者并不矛盾,只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以目的愛為理由去駁斥“文明人”、西洋教士“殘忍蠻野、沒有人心”的污蔑,這是從施殺者角度做的觀察。想活著不愿死去是人的本能,不得以任何理由剝奪他人生命,這是從被害者的立場做的思考。如果將魯迅的這兩個角度綜合起來,就會看到他的人性觀念是很全面很客觀的。他是在說,人危急窮困時殺親雖然有大愛的目的,但只可用來寬慰他們殺親的行為,卻不能用作剝奪他人生命的理由,因為誰都必須服從人想活著不愿死去的最高需要。魯迅的這種人性觀念,對我們會有諸多啟發(fā),比如西方人倡導的“安樂死”之所以不能達成社會共識,原因就在于“安樂死”的“無奈的大愛”目的,很容易成為殺親滅友的理由,而被殺滅者想活著不愿死去的需要,卻無法阻止這“無奈大愛”的發(fā)生。
將人與動物比較看人本性,也是魯迅人性怪誕產(chǎn)生震撼的重要原因。動物的許多行為,與原初人類是相似的,但正是與人類祖先相似的這些行為,如性公開、食活等,在人類眼中最無恥、最野蠻,因為這些行為在人類這邊已經(jīng)倫理化了;猶如與人類血親最近最相似的動物相貌人類感到最丑陋一樣,因為相貌在人類這邊已經(jīng)審美化了。認為性公開、食活等行為最無恥最野蠻,是進化的人類擔心退回動物的本能焦慮,因而,在人類話語中,具有這些行為的“畜牲”就成了最壞的人最丑的人的代名詞,將人與動物比較論人本性的言說,很容易引發(fā)人的震撼。
魯迅的怪誕常從人與動物區(qū)別的角度闡釋人或動物的本性,比如他不同意用倫理標準評價動物,因為倫理是人獨有而動物沒有的屬性。1933年3月號的《中學生》雜志,有一篇文章說“動物界中,要殘食自己親丈夫的很多,但最有名的,要算前面所說的蜘蛛和現(xiàn)今要說的螳螂了?!濒斞笇Υ嗽u論說:“螳螂界中也尚無五倫之說,它在交尾中吃掉雄的,只是肚子餓了,在吃東西,何嘗知道這東西就是自己的家主公。但經(jīng)用‘人話’一寫,一個就成了陰謀害命的兇犯,一個是謀死親夫的毒婦了。實則都是冤枉的。”[25][P79-80]他還堅決反對將病態(tài)的人當動物,他說:“‘大頭漢’則是病人,其病是腦水腫。而乃置之動物園,且說是‘動物中之特別者’,真是十分特別,令人慘然?!盵26][P407]
魯迅的怪誕也常從人與動物相同的方面觀察人的本性。孟子說“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27]以為人的本質(zhì)就在與動物的不同上。亞圣這一看法影響了中國社會觀念兩千多年,直到今天還是人性論的主調(diào),一部哲學辭典就說,人性是“人區(qū)別于其他動物的共性”。[28][P77]本來將人與動物相提并論就容易引人驚異,再加上顛覆了從人與動物區(qū)別的角度看人性的習慣,因而從人與動物相同的角度看人本質(zhì)的論說,就更容易會引發(fā)震撼。比如恩格斯揭示人性中難免會有獸性時說:“人來源于動物界這一事實已經(jīng)決定人永遠不能完全擺脫獸性,所以問題永遠只能在于擺脫得多些或少些,在于獸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異。”[29][P140]人們第一次讀到這段論述時,就會感到一定程度的震撼。
魯迅的怪誕從人與動物的相同方面論人性短長,也必然引發(fā)震撼。比如他說:貓的“性情就和別的猛獸不同,凡捕食雀鼠,總不肯一口咬死,定要盡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厭了,這才吃下去,頗與人們的幸災樂禍,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壞脾氣相同。”[30][P240]人和自己喂養(yǎng)的貓竟然會有相同的脾氣,魯迅從動物的虐食來看人,使讀者在震驚之余,加深了對人的“幸災樂禍”“折磨弱者”習性的認識。又如他寫細腰蜂:“她知道青蟲的神經(jīng)構(gòu)造和作用,用了神奇的毒針,向那運動神經(jīng)球上只一螫,它便麻痹為不死不活狀態(tài),這才在它身上生下蜂卵,封入窠中。青蟲因為不死不活,所以不動,但也因為不活不死,所以不爛,直到她的子女孵化出來的時候,這食料還和被捕當日一樣的新鮮。……人類升為萬物之靈,自然是可賀的,但沒有了細腰蜂的毒針,卻很使圣君,圣臣,圣賢,圣賢之徒,以至現(xiàn)在的闊人,學者,教育家覺得棘手?!薄坝谑俏覀兊脑煳镏鳌涂珊蘖耍骸奁洳粚⒈恢握咴斓眉词箍橙チ瞬刂乃枷胫袠械哪X袋而還能動作——服役?!迸c細腰蜂將青蟲螫得不活不死進行詳細比較,魯迅是要讓人們知道,人的反動統(tǒng)治術(shù)也是要將被治者弄得不死不活,能夠無條件服役,卻又不會思考不會反抗。動物行為是無目的合規(guī)律的獸性,反動統(tǒng)治術(shù)則是有目的合規(guī)律的獸性,魯迅這一人與動物的相同性比較,也使讀者在震撼中從獸性看到了人性。
魯迅的文學怪誕從人與動物相同角度揭示人性,還包括從生理狀態(tài)看人性。按照馮友蘭的人性定義,人是物性、生物性、動物性、人文性的統(tǒng)一,由于生理性既是人的組成部分,也是動物的組成部分,是人與動物相同相通的部分,因而,從人與動物相同角度看人性,就可以轉(zhuǎn)換為從生理狀態(tài)看人性。魯迅有好幾次提到“穿濕布衫”,先是在給許廣平的信中寫:“只是終日渾身不舒服,那種感覺,我們那里有一句俗話,叫作‘穿濕布衫’,就是恰如將沒有曬干的小衫,穿在身體上?!盵31][P253]再是給鄭振鐸的信中寫:“令人如穿濕布衫,雖不至于氣絕,卻渾身不舒服”。[19][P337]“穿濕布衫”是人體的生理狀態(tài),“不爽快”“終日渾身不舒服”,是人的生理體驗。雖然沒寫心理感受,但讀者大都有諸如暖干汗透的內(nèi)衣,淋濕的衣褲等生活經(jīng)驗,都會感同身受地對穿濕布衫產(chǎn)生難受、煎熬的心理感受。
通過生理狀態(tài)的描繪,引發(fā)讀者相應的心理感受,應是魯迅從生理狀態(tài)揭示人性的基本途徑。魯迅在《〈出了象牙之塔〉后記》里寫:“生在陳腐的古國的人們,倘不是洪福齊天,將來要得內(nèi)務部的褒揚的,大抵總覺到一種腫痛,有如生著未破的瘡。未嘗生過瘡的,生而未嘗割治的,大概都不會知道;否則,就明白一割的創(chuàng)痛,比未割腫痛要快活得多。這就是所謂‘痛快’罷?”[32][P269]“未破的瘡”“腫”“一割”是生理狀態(tài),“腫痛”“創(chuàng)痛”是生理體驗,“快活”的心理內(nèi)容盡管要靠讀者自己的切身經(jīng)驗來生發(fā),會因人而異,但卻是人人都有的,人人都能理解的。魯迅通過生理狀態(tài)生理體驗的描繪,揭示了人人皆有的痛而快活著的人性心理。
模仿是個體自覺不自覺地重復他人行為的過程,是“先天傾向”。[33]魯迅的怪誕對人的模仿活動多有言說?!吨略鎏锷妗分袑懀骸暗疫@里的海嬰男士……總愛模仿士兵。我以為讓他看看殘酷的戰(zhàn)爭影片,可以嚇他一下,多少會安靜下來,不料上星期帶他看了以后,鬧得更起勁了。真使我啞口無言,希特拉有這么多黨徒,蓋亦不足怪矣。”[34][P344]《后記》里說:“而孝子的事跡也比較地更難畫,因為總是慘苦的多。譬如‘郭巨埋兒’,無論如何總難以畫到引得孩子眉飛色舞,自愿躺到坑里去。”[35][P338]《偶成》里寫:《申報》上有一則新聞,“‘匪乃將沈和聲父子及蘇境方面綁來肉票……大施酷刑。法以布條遍貼背上,另用生漆涂敷,俟其稍干,將布之一端,連皮揭起,則痛徹心肺,哀號呼救,慘不忍聞?!薄八捎玫?,便是一個古法,見于……《說岳全傳》一名《精忠傳》上,是秦檜要岳飛自認‘漢奸’,逼供之際所用的方法”。[36][P599]
將魯迅的這些怪誕放在一起分析歸納,會發(fā)現(xiàn)它們揭示了藝術(shù)接受中的一種人性規(guī)律。在魯迅筆下,兒童模仿士兵,不管是正義還是非正義的,都非常熱心;對于能夠模仿的對象,除了親眼看到會弄死自己的,也都會照著去做。成年人模仿刑罰,也完全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對于刑罰對象是好是壞是善是惡,根本沒有考慮。在魯迅這里,即使藝術(shù)再現(xiàn)的是惡,即使殘忍血腥得使人恐懼,也仍然會有青少年自發(fā)模仿;即使藝術(shù)中陷害忠良的酷刑遭到了敘述主體的嚴厲譴責,也照樣會有人當作樣板去學習。這實際上是說,在藝術(shù)接受中,模仿的動機是人的興趣與利益,模仿并不對對象的真善美假惡丑進行區(qū)分選擇,壞藝術(shù)炫耀表彰的惡有人模仿,崇高、悲劇等好藝術(shù)批判打倒的惡也會有人效法。所以,模仿惡與模仿善一樣,都是人的本能。大量的研究證明魯迅的這一觀念是正確的。社會心理學的實驗發(fā)現(xiàn),“兒童通過觀察其他人的侵犯行為學到了具體的侵犯性反應?!盵37][P280]美國的相關(guān)研究也普遍認為,“電視暴力導致了青少年兒童的侵犯行為”。據(jù)報道,世界上最小的銀行搶劫犯才九歲,因為他剛看過一部關(guān)于搶劫銀行的偵探片,覺得很有趣,就模仿電影上的壞蛋,用玩具槍去搶銀行。中國也有類似新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審訊一個罪犯時,他承認自己搶劫銀行的周密計劃,是從報紙上一篇批判性報道犯罪過程的文章中學來的。
魯迅揭示的這一接受規(guī)律提醒我們,要完全杜絕藝術(shù)展示的惡被人模仿是不可能的,只有采用科學方式和技巧,將模仿效應降到最低才是最佳選擇。當下有的美育理論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設置了一個潛在的理想前提:被歌頌的善能成為首要的效法對象,被批判的惡不會有人模仿。只是強調(diào)崇高悲劇藝術(shù)的正義偉大的積極作用,很少注意它們再現(xiàn)的惡必然會被模仿的消極面。魯迅揭示的模仿惡是人本能的人性規(guī)律,對這一現(xiàn)代版的“人之初,性本善”觀念具有反撥功能,會給讀者和藝術(shù)美育帶來諸多震撼、警示。
所謂“面子”是比喻的說法,指社交活動中滿足自尊的“表面的形象;虛榮”,[38][P905]魯迅文學怪誕對古今一些突出的面子行為進行過展示與評價。因不能獨食一桃就紛紛自殺,也許是歷史上最震撼的面子事件,魯迅評述道:“‘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聞,晏子過而趨,三子者不起,’于是晏老先生以為無禮,和景公說,要除去他們了。那方法是請景公使人送他們兩個桃子,說道,‘你三位就照著功勞吃桃罷?!?,這可就鬧起來了”?!肮珜O接仰天而嘆曰,‘晏子,智人也,夫使公之計吾功者,不受桃,是無勇也。士眾而桃寡,何不計功而食桃矣?接一搏猏而再搏虎,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無與人同矣?!叶??!薄疤镩_疆曰,‘吾仗兵而卻三軍者再。若開疆之功,可以食桃而無與人同矣?!叶?。”“古冶子曰,‘吾嘗從君濟于河,黿銜左驂以入砥柱之流。當是時也,冶少不能游,潛行逆流百步,順流九里,得黿殺之……若冶之功,可以食桃而無與人同矣!二子何不反桃?’抽劍而起?!薄翱偠灾髞砟嵌孔岳⒐Σ蝗绻乓弊?,自殺了;古冶子不愿獨生,也自殺了:于是乎就成了‘二桃殺三士’”。[39][P314-315]魯迅明顯對三士因自己功大不愿與人分食一桃而自殺的行為持譏諷否定態(tài)度。
以殺人方式勸酒,可能是歷史上最殘忍的面子行為。魯迅評述說:“石崇每要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飲酒不盡者,使黃門交斬美人。王丞相與大將軍嘗共詣崇,丞相素不能飲,輒自勉強,至于沉醉。每至大將軍,固不飲以觀其變,已斬三人,顏色如故,尚不肯飲,丞相讓之,大將軍曰,‘自殺伊家人,何預卿事?’”。(卷下《汰侈篇》)[40][P64]此文引自劉義慶《世說新語》的《汰侈篇》,“汰侈”的篇名對石崇已暗含斥責之意,魯迅又說此作“記行則高簡瑰奇,下至繆惑,亦資一笑”,[46][P63]將石崇的行為歸入“繆惑”作明確的貶斥,可見他對這種行為的態(tài)度也是否定的。
爭孝衣的戰(zhàn)斗,大概是歷史上最無聊的面子行為,魯迅寫到,“九月三十日的《申報》就告訴我們一條新聞:滬西有業(yè)木匠大包作頭之羅立鴻,為其母出殯,邀開‘貰器店之王樹寶夫婦幫忙,因來賓眾多,所備白衣,不敷分配,其時適有名王道才……亦到來送殯,爭穿白衣不遂,以為有失體面,心中懷恨,……邀集徒黨數(shù)十人,各執(zhí)鐵棍,據(jù)說尚有持手槍者多人,將王樹寶家人亂打,一時雙方有劇烈之戰(zhàn)爭,頭破血流,多人受有重傷?!濒斞冈u論道:“白衣是親族有服者所穿的,現(xiàn)在必須‘爭穿’而‘不遂’,足見并非親族,但竟以為‘有失體面’,演成這樣的大戰(zhàn)了。這時候,好像只要和普通有些不同便是‘有面子’,而自己成了什么,卻可以完全不管?!盵41][P131]魯迅對爭孝衣的戰(zhàn)斗作了直接的批判否定。
魯迅敘述批判的這些爭面子行為,屬于心理學中的自尊需要。馬斯洛對自尊需要解釋說:“社會上所有的人都有一種獲得對自己的穩(wěn)定的、牢固不變的、通常較高的評價的需要或欲望,即一種對于自尊、自重和來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或欲望。”[6][P28]馬斯洛還認定,自尊是人的高級需要,與其他層級需要一樣,都是人性的一部分,“高級需要與低級需要有著不同的特性,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兩者都必須屬于基本、天定的人的本性,它們不會異于或違背人性,它們是人性的一部分。”[6][P71]愛面子行為追求的對象,雖與物質(zhì)實用利益有間接關(guān)聯(lián),但更多的還是心理情感的虛榮。由于愛面子行為是人的自尊需要,屬于人天定的本性,人極度愛面子,不僅必然地會發(fā)生自殺、殺人等殘暴、野蠻、愚蠢行為,而且肯定要給自己帶來種種不幸與災難。因而,魯迅對極度愛面子行為的展示否定,實際上是對人性中與生俱來的一種痼疾、一種弱點進行的批判。
極度愛面子行為作為人性的痼疾與弱點,在古代更為嚴重,因而不少先賢都標榜出克服的榜樣進行反制,最有名的,是司馬遷對韓信的表揚,“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視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盵42][P2610]韓信從惡霸胯下爬了過去,男子漢的面子都丟光了,他理性地忍受“胯下之辱”,為自己的人生發(fā)展留下機會。極度愛面子行為,不光中國人有,世界各民族中都是普遍現(xiàn)象,文學藝術(shù)對此進行了許多夸張描繪。比如猶太國暴君赫羅德下令,等他一死,就把“貴族和官員全部殺光。這樣一來,全猶太國勢必將戴孝舉哀,讓外國人看起來是因為我的死亡,正像一位偉大的人物死時那樣?!盵43][P770]魯迅所批判的極度愛面子行為,是人人皆有的人性痼疾和弱點,像一面鏡子可以從中照出自己,因而具有普遍的震撼啟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