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林
(天水市秦州區(qū)大門中學 甘肅天水 741011)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人生發(fā)展的重要階段,也就是青春期。青春期的學生心思敏感,思想波動幅度較大,很容易會受到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教師需要通過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的推進,合理的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向其滲透正確的思想認知,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品質。然而在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下,很多教師卻錯誤的理解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價值,將課程教學變成了說教,導致學生對學科產生了極為明顯的抵觸情緒。
課程改革任務的推進,對于各個學科都提出了全新的開展要求。道德與法治學科不僅會關系到學生的成績,更會影響到學生的思想以及未來的生活。在素質教育環(huán)境中,教師不能單純地對學生實施理論教育,讓學生死記硬背教材中的知識,提高學生的成績,更應該注重借由道德與法治課堂轉化學生的思想,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思想觀。因此,深化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創(chuàng)新教師教學理念、手段十分重要。
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我國大多數(shù)教師都已習慣了師生授受的教學手段。在課堂上,他們會過分關注自己的地位以及自己的教學情況,卻會忽視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以及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傳統(tǒng)教學理念下,道德與法治教學偏重理論教育,所以很多教師也會錯誤地把課堂變成自己的獨角戲,單方面地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師生之間缺乏互動,整個課堂也缺乏活力。這些問題的存在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熱情,久而久之道德與法治課堂變成了一攤死氣沉沉的死水,而課堂本身所具有的教育價值也蕩然無存。對此,教師需要適當?shù)霓D變教學思想,改進教學方法,以多樣化的教學途徑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當學生愿意對道德與法治學科產生了解欲望,并能夠主動投身于學習活動中,所形成的學習效果必然可以得到有效的改善[1]。
例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以情境教學法為切入點,活躍學生的思維。也可以小組合作的手段,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
道德與法治學科與學生的生活之間具有較強的聯(lián)系。在學生的生活中,也會遇到很多與道德與法治學科相關的情景。所以,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實際的生活情景為出發(fā)點,鼓勵學生站在生活角度,對知識加以分析,與教師形成互動,活躍學生的思維,加深學生的體會。例如,在講解“依法行使權利”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就可鼓勵學生以自身為出發(fā)點,講一講與自己相關的法律條例。如《未成年人保護法》《受教育法》或者,教師也可以以社會中比較熱門的一些熱點新聞為案例,引導學生分析在這些案例背后都涉及已繳費了哪些法律,受害人應該通過什么樣的途徑維護自己的權利。站在真實生活的角度上,引導學生分析案例、解讀案例,加強學生的自主表達意識,也可加深學生對于不同法律作用之間的關系理解。
在課堂上,教師也可多多的利用小組合作這一教學手段,讓學生可以站在主體角度上,反向開展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自主意識。例如,在正式開展教學活動之前,教師可為學生布置一些預習任務,要求學生了解教材中的相關內容,找出自己不理解的知識點。在課堂上,教師可先與學生展開簡單的交流,做好知識遷移,奠定基礎,然后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相互闡述自己的問題,彼此解決對方的問題。在有效交流的過程中,對知識達到深度理解的狀態(tài),提高教學的靈活性,自由性。并且,小組合作教學模式的有效利用,也可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意識,有效發(fā)展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yǎng)。
學生是否具有較高的學習興趣,會直接影響到整體的教學效果。所以,在深化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的路上,教師需要學生為主體,側重發(fā)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此為整個教學活動奠定穩(wěn)定的基礎保障。
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很多初中階段的學生對于道德與法制課堂都會存有一定的抵觸心理,認為在課堂上無非就是單純的聽教師講解,然后不停的記錄筆記。這一過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以及學生所產生的錯誤想法,會直接導致教學效果逐漸下滑。因此,教師需要調整教學形式以及教學內容,以趣味課堂帶動學生的學習欲望。為了進一步刺激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學科產生興趣,教師需要調整自己的教學導入方法。選擇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話題,引導學生通過對話題的討論,產生注意力,并能夠主動探究話題背后所蘊含的道德與法治知識,激發(fā)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除此之外,教師也可改變教學形式。例如,教師可根據(jù)具體的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微課教學視頻或者多媒體教學課件,將枯燥無味的文字信息,以動態(tài)的視頻音頻圖片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讓學生可在多重感官刺激下了解到知識,拉近學生與課堂之間的距離,深化教學效果。
理實結合指的是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互融合的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傳統(tǒng)教學理念中,教師大多已習慣了理論教學,加之道德與法治學科中涉及較多的理論知識,因此教師在對學生實施教育時,所采取的教學方法也比較單一。但道德與法治學科也具有較高的實踐性、生活性,所以,教師也需要適當?shù)募哟蠼虒W的實踐比重,在理實相互結合的過程中夯實學生基礎,提升學生能力,從而有效深化教學的效果[2]。
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學科與小學階段的思想品德不同,其中會包含更多的哲學知識、思政知識,具有較高的綜合性及道理性。對于初中生來說,如果教師只是一味地采取知識灌輸進行教學,那么學生很容易會在課堂上產生思維疲憊感,甚至會因此而抵觸學科學習。在講解一些與學生生活相關聯(lián)的知識時,教師完全可以將其轉化為實踐活動,讓學生可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感受知識的內涵。以“民主與法治”這一單元為例。在教學中,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與選舉相關的小活動,引導學生開展演講、投票、公開唱票等環(huán)節(jié)。讓學生了解到民主選舉的流程以及民族存在的意義。再比如,教師可利用節(jié)假日時間,帶領學生走上社會,開展一些公益活動。如輔助環(huán)衛(wèi)工人進行大街清掃,慰問孤寡老人等。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感受到與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價值,真正升華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yǎng),發(fā)揮該門學科的教學價值。
在深化教學效果的過程中,與學生之間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也是教師應重點開展的一項任務[3]。初中生正處于人生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具有較高的敏感意識,也具有較強的自尊心。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只是過分地關注自己的想法地位,而忽視學生,那么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就會越來越疏遠,甚至兩者會存有劍拔弩張的狀態(tài)。正確的做法是,教師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上,想學生之所想,做學生之所需,在和諧的師生關系上共同展開學習活動,以此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升華教學效果。并且,如果教師在課堂上發(fā)現(xiàn)學生出現(xiàn)問題,也應盡量將問題轉移到課后,私下與學生處理,而不是當場與學生形成沖突,既影響了兩者關系,也延誤了教學進度,影響教學效果。此外,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與學生交流,也應該注意在課下與學生構建和諧關系。例如,可以多多地與學生交流生活,交流想法。比如喜歡的明星、喜歡的歌曲、喜歡的游戲。讓學生感受到教師也可以成為他們的朋友。在這一和諧的關系下,學生會愛屋及烏,喜歡上道德與法治學科,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現(xiàn)如今教學改革任務在我國推進得如火如荼,針對于各個階段各個學科所提出的要求也逐漸明確,體系也在不斷完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具有較高的綜合性、實踐性以及教育意義。教師不能單純將其看作提高學生成績的學科,而是應該將其視為培養(yǎng)學生正確思想的途徑。通過改進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興趣,貫徹理實原則,構建和諧關系的方法,打造全新的道德與法治教學體系,推動學生全面成長,有效加深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