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臘梅
(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qū)南苑幼兒園 甘肅定西 743000)
教師在幼兒教育中的干預,對于幼兒的成長和發(fā)展,不僅具有推進作用,還具有糾正作用,從而確保幼兒在游戲中獲得最大的“收益”。但是,很多教師在“干預”的時候,常常將“干預”轉化成“干擾”,其主要原因在于,對于“干預”“干涉”的概念,沒有進行深入的分析。
干預,在字典中的意思是“過問(別人的事)”,而干涉在字典中的意思是“過問或制止,多指不應該管硬管”。通過干預和干涉兩個詞的意思對比,不難發(fā)現(xiàn),干預的強度要比干涉低上許多,并不會妨礙他人的行為,而干涉則不同,具有“介入”的意味,通過“介入”而妨礙他人的行為。所以,教師在對幼兒行為進行干預的時候,一定把握好時機,不然非常容易形成“干擾”不利于游戲活動的開展。
針對教師對幼兒的干預和干涉行為,在國外教學中并沒有對二者進行明確的區(qū)分,相反,還將二者看作是同義詞。而在國內教育領域,同樣認為干預和干涉意思相近,且對幼兒的行為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干擾”。雖然,教師在教學中對幼兒的干預和干涉非常重要,但是,如果教師在干預干涉過程中,不注重干涉干預方法的話,同樣也會給幼兒的行為、心理帶來極大的干擾,嚴重影響了幼兒能力的提升和潛力的挖掘。
教師在幼兒進行游戲的過程中,適當?shù)母深A能夠起到非常不錯的游戲效果。然而,在經(jīng)過大量的教師游戲干預的研究后,得出了一個結論,大部分教師在幼兒游戲的過程中,存在對幼兒過多干預的現(xiàn)象,并且這種干預方式,具有很強的教師意識,從而提高了低效、無效甚至負效的發(fā)生概率,其主要外在表現(xiàn)為以下兩種:
負面效果干預,即教師在對幼兒進行干預的時候,沒有達到正面的積極的游戲效果。教師,作為成年人具有強烈的個人意識,很多情況下,教師在對幼兒行為干預的過程中,過多地加入了個人意識,導致游戲的發(fā)展、走向按照教師的想法進行發(fā)展,使得游戲失去了鍛煉和培養(yǎng)幼兒能力的效果,從而使干預強行變成了干涉。幼兒在游戲中的樂趣,往往和成年人不同,他們的樂趣點,可能并不在游戲本身,而是于游戲有關的東西。例如,在很多幼兒游戲中,都會涉及骰子,骰子的作用是幫助游戲順利進行下去,而有的發(fā)現(xiàn)拋骰子非常好玩,這個時候,教師發(fā)現(xiàn)幼兒并沒有按照自身的游戲安排進行游戲,前來制止幼兒的行為,以此達到幫助幼兒、糾正幼兒行為的目的。這種行為,就屬于干預變成干涉的一種體現(xiàn)。[2]幼兒在被教師打斷游戲樂趣后,即便按照教師的意思繼續(xù)游戲,也無法達到理想的游戲效果。
教師的干預,必須要講究合理、科學這樣才能夠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無效的干預,主要原因在于,教師沒有理解幼兒的行為或是想要表達的意思,而下達了和幼兒意識相沖突的“命令”,自然難以得到幼兒的反饋或是“應答”,最終導致教師的干預失去原本的效果。例如,幼兒在玩積木的時候,教師的主觀意識是想通過積木的顏色,鍛煉幼兒的歸納整理能力,但是,幼兒在意識中,無論什么顏色的積木,它們都應該是被堆疊起來的,沒有顏色分類的意識。而這個時候,教師過來干預幼兒的行為:“寶寶,我們一起將不同顏色的積木進行分類擺放好不好?”,80%的幼兒都會選擇忽略教師的干預或是指導。通過案例,教師在干預幼兒的過程中,應當結合幼兒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能力,在此基礎上,對幼兒的行為進行指導,才不會讓教師的干預失去效果,才能夠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
教師在對幼兒進行干預的時候,都需要建立在了解和觀察的基礎層次上,深入分析幼兒的能力情況,適當?shù)卦黾踊蚴莿h減游戲內容。例如,教師為了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讓幼兒利用樂高玩具搭建成不同的小房子。在搭建游戲的前期,作為教師應當利用這個時間,完成對幼兒的觀察和了解,通過幼兒的動手速度、正確率從而判斷是否需要教師進行干預。如本次的搭建游戲,教師在觀察的過程中,幼兒憑借以往的堆積木的游戲經(jīng)驗,輕松完成了門窗、屋頂?shù)陌惭b工作,有的幼兒甚至在利用樂高積木做出了小桌子和小椅子。這個時候就不需要教師對幼兒進行干預。
繼續(xù)上述游戲案例內容,有的幼兒在搭建房屋的時候,手里拿著積木卻不知道應該放到哪個地方,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對幼兒的行為進行干預和指導了。首先,教師必須要清楚幼兒的無法搭建房屋的原因是什么。記得有一次,我們班的小朋友在搭建房屋的時候,同樣遇到了瓶頸,于是有老師過去告訴幼兒:“小房子呢?需要尖尖的屋頂,方方的墻壁和門窗,接下來老師跟你一起搭建好不好?”,結果該幼兒直接哭了起來。我馬上跑過來詢問了情況,通過對教師和幼兒回答,我了解到事件的真相,原來是小朋友,想要搭建一個小樓房,而老師的干預直接導致了小樓房的失敗。因此,教師在干預小朋友游戲的時候,問清幼兒瓶頸的原因非常重要,其次,才是給予幼兒行為方面的指導。
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每個關鍵點的把握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幼兒園中,為了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動腦能力,教師通常都會選擇采用玩游戲的方式,提升幼兒的動手動腦能力。所以,為了降低幼兒在游戲中的困難,教師都會在旁邊隨時準備對其進行指導。幼兒在幼兒園中的成長和發(fā)展,離不開教師對其行為的干預和干涉,而教師的干預和干涉非常講究時機,如果干預的時機不對,不僅會降低幼兒的鍛煉效果,還會幫助幼兒養(yǎng)成“不勞而獲”的不良習慣。[3]如果,教師干涉的時機恰到好處,可以提高幼兒參與游戲的興趣,提升幼兒動手動腦能力。
例如,幼兒在幼兒園中,常常會進行繪畫練習。通過繪畫的內容、顏色,以此調動幼兒參與繪畫游戲的興趣,豐富幼兒的想象力。某次,在繪畫的過程中,有個小朋友時不時放下手中的畫筆,不斷地觀察其他小朋友畫的內容。這種情況,必然是小朋友在繪畫的過程中,遇到了困難,需要教師的干預和干涉。教師在對幼兒的進行干預的時候,一定保持微笑,用親切和藹的態(tài)度去幫助幼兒,引導和激勵幼兒,用自己的畫筆,將想要繪畫的事物畫出來。
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常常會有教師出來對幼兒的行為進行干預或是干涉。教師的這種行為,表面上是一種干涉或干預的行為,但其本質是對幼兒行為的指導和引導。教師在對幼兒游戲行為進行干預的時候,觀察和時機是非常重要的階段,如果缺乏適當合理的干預干涉方法,同樣無法得到良好的干預效果。據(jù)了解,常用的干預干涉幼兒游戲行為的方法有以下三種:平行干預、交叉干預、垂直干涉。平行干預方法是指幼兒在進行游戲的時候,教師同樣參與到游戲當中,當然并不是幼兒的游戲中,而教師一起玩耍和幼兒類似的游戲,促進幼兒向教師進行模仿,從而調動幼兒的自主性和模仿性的特點,實現(xiàn)幼兒自我干涉的幼兒游戲干預方式;交叉干預方式,這種方法適合多人游戲的時候,對幼兒的行為進行干預。[4]即幼兒在游戲過程中出現(xiàn)人數(shù)不夠等特殊現(xiàn)象的時候,由幼兒自發(fā)邀請教師一起參與到游戲當中,教師可以扮演某個角色,通過游戲內的溝通,引導和干涉幼兒的行為,以此達到提高幼兒游戲能力的目的;垂直干涉方法,從該方法的名稱中就可以看出來這種方法相對有些“直接、暴力”,該方法在使用的時候,往往是幼兒在游戲當中出現(xiàn)違規(guī)或危險的時候,教師直接對游戲進行干預的一種方式,以此保證游戲過程中幼兒的安全和游戲的順利進行。
另外,除了行為干預方式,還有語言和非語言干預方式,語言干預方式,非常容易理解,即教師對幼兒采用口頭的表演、鼓勵和批評,對幼兒的行為進行干預;而非語言干預方法,則是利用肢體語言,教師通過動作、眼神等對幼兒進行“遠程干預”的一種方法??傊?,無論哪種干預方法,適合幼兒當時情景、情況的干預方法,就是最好的干涉方法,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幼兒的能力和潛力。
總之,教師對幼兒的干預,應當是靈活的、多變的,而不是一味地采用一種方法或是策略。因此,作為教師必須要具備良好的機敏性和應變能力,這樣,才能讓幼兒在游戲中獲得更好的體驗和潛力開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