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莫言的不完全社會閱讀報告"/>
□ 文/石華鵬 馬拉 陳燕玲 等
參與者
:石華鵬 馬拉 陳燕玲 涂祎 秦晴 洪博文 劉博 薛廣旗 王文穎 葛健康 譚海燕 黃杭昌統(tǒng)籌整理:
陳燕玲石華鵬(《福建文學》副主編,評論家,現(xiàn)居福州)
:莫言先生獲“諾獎”之后,我極少甚至不再閱讀他。這一內(nèi)心決定倒沒什么申明要義,主要是性格使然。我性格里有冷的一面,見到熱鬧人事會不自覺繞道而行,或敬而遠之。我們知道,一個中國作家獲“諾獎”意味著什么,意味著閱讀和談論的狂歡大戲上演。錢鐘書先生說朝市之顯學必成俗學。既然圍繞莫言的閱讀和談論如燒磚窯里的爐火那般熱鬧,那我就繞道而行了,少我一個也不會減弱那份熱鬧,免得成為俗學中的一分子。從2012年10月11日那個激動人心的時刻傳來之際,我就決定不再閱讀莫言。雖說下了這個決定,但落到手邊的莫言新作比如長詩《餃子歌》、短篇集《晚熟的人》還是會翻閱一下,翻閱之后的感覺是,“諾獎魔咒”或“諾獎焦慮”果然如約而至,一個諾獎作家如果沒有馬爾克斯那般強大的內(nèi)心和才華,他的創(chuàng)作高峰終將逝去,莫言先生好像正走在這條道路上。這一點,更加堅定了我的想法。
不再閱讀莫言還有一個潛臺詞,就是我對莫言的系統(tǒng)閱讀基本完結(jié)。他重要的作品在他獲“諾獎”之前的十多年里我都橫掃過一遍,如果不是去做莫言研究,再讀有什么意思呢。閱讀莫言帶給我的文學美味和刺激已經(jīng)品嘗過了,十多年的人生時光烙上一個作家作品的印記,也是一種別樣的記憶,很好了。
想一想,我對莫言的最初閱讀始于大學將結(jié)束的階段。讀中文系勢必要讀作品,無奈要讀的作品太多,魏晉南北朝老師讓我們讀魏晉作品,唐宋文學老師讓我們背誦唐詩宋詞,元明清小說老師讓我們讀元明清,現(xiàn)當代文學更不必說了,老師讓我們讀的更多。要讀這么多,干脆什么都不讀了,讀老師沒要我們讀的,我們讀哲學、卡西爾《人論》、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等等,讀得迷迷糊糊,似懂非懂,但莫名喜歡?;斓娇飚厴I(yè)了,本科生也要寫一篇畢業(yè)論文,我才開始讀一些當代文學作品。我準備在莫言、余華、張承志三位作家中間選一位,開始沒日沒夜地閱讀他們,最后寫的是張承志,一個簡單的答辯后便畢業(yè)離校了。
我入職一家文學雜志做了文學編輯,對我來說,真正的文學閱讀才開始,才開始大量閱讀當代作品。莫言是無法繞過的一位重要作家,他每出一部長篇、新寫一個中篇或短篇,我都追逐著去買來或找來讀,還會做筆記,寫點讀后感,談點小說的得失。我想,大量讀過莫言的讀者,大都被他征服過,這群人中應該有好多人都預測過莫言會得“諾獎”,時間早晚而已。后來總是有人站出來夸耀自己的“眼力”說自己預測到過,其實不是什么高明的事兒。我都不好意思說這事兒。
莫言獲獎了,我不再閱讀他。當然,我的讀與不讀無足輕重,不妨礙莫言先生的偉大和重要。
馬拉(作家,現(xiàn)居中山):
2012年,某一天,同事一臉迷惑地問我,馬拉,你知道中國有個叫莫言的作家嗎?我當然知道他為什么這么問。前一天,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讓他迷惑,為什么諾獎頒發(fā)給這樣一個寂寂無名的作家?難道不是G某某名氣更大嗎?我不得不告訴他,據(jù)說,諾獎不頒發(fā)給四十歲以下的作家,G老師還太年輕了,還要等上幾年。這個回答讓他滿意。這是一個讓我驚駭?shù)奶釂?,那一天之前,莫言依然是一個沒有出圈的無名作家。也就是說,他對大眾的精神生活幾乎沒有任何影響。這太不可思議了。和大多數(shù)讀者一樣,我對莫言的閱讀從《紅高粱系列》開始。老實說,那時,我并沒有意識到這些作品的偉大,只是那些奇崛燦爛的故事吸引了少年的心智。至于《酒國》《檀香刑》,并沒有超出這個范圍。直到有一天,我在雜志上看到了《與大師約會》。那時,我已寫作多年,多少也讀過幾本書,有了基本的判斷。這個短篇讓我驚訝,它讓我重新理解當下的漢語寫作。但這依然不是最讓我崩潰的瞬間,我知道莫言偉大,卻還不足以摧毀我的意志和幻想。等我重回校園,有了大量的閱讀時間。北京的某個下午,我從宿醉中醒來,宿舍的陽臺上全是細砂般的光線,銀杏樹早已枝繁葉茂,離金黃還隔著兩個月。我隨手拿起同學書架上的一本書,莫言的《白狗秋千架》。讀了幾篇,再查閱寫作時間,我的頭腦變得異常清醒,莫言早期小說中表現(xiàn)出的氣象徹底征服了我。他的視野和格局,語言吞吐量,宛如巨鯨歌唱。那時,他不過也只是一個三十歲左右的年輕作家罷了。這種沖擊才是致命的,它讓我意識到自身才華的稀缺。我讀到過張清華先生對《豐乳肥臀》的評價,用詞果敢堅決,認定那是一部“通向偉大的漢語小說”(《敘述的極限——莫言論》,張清華,見《當代作家評論》2003年第2期)。如今回頭看這個判斷,不得不佩服批評家的遠見卓識。
必須說說《晚熟的人》。我當然在朋友圈看到過對這部小說集的批評、諷刺和不屑,這太正常了。盡管大部分篇目早就在雜志上讀過,我還是花了一個禮拜,細細讀了這部集子。我意識到,對這部集子的不敬是多么的荒唐和狂妄。對我而言,我愿意俯身致敬。
陳燕玲(學科教學語文在讀碩士,現(xiàn)居泉州):
想起高中最初看到莫言的這本《豐乳肥臀》時,由于青春期的特殊心理,便敬而遠之。說來慚愧,輾轉(zhuǎn)直到大學才拜讀了這本書,沒有令我失望的是它給我?guī)碓S多關(guān)于生命和母親的思考。莫言筆下的這位官魯氏是位亂世時代受盡罹難的母親,用“肥臀”生育了九個子女,用“豐乳”養(yǎng)育了孩子,用母愛筑起一道道堅強的堡壘,保護著自己的兒女。雖然苦難是這一家子生命的主旋律,但兒女們也在不斷地長大中找到了自己的歸屬。品完書中一切無情與一切有情,深感莫言筆下這位母親是如此的堅強,她就像余華筆下的福貴一樣從來沒有向命運低頭,沒有放棄與艱難的環(huán)境作斗爭,靠自己強大的內(nèi)心和勇氣支撐著整個上官家族。雖然她們的生活如爛泥一般,但卻像打不死的小強。這一切悲劇都是時代造就的,艱辛時代里能活下來的人何其有幸,這位母親的經(jīng)歷足以讓人敬佩!這是莫言寫給他母親的一部作品,也是獻給天下母親的,我想無論在哪個時代,每一位母親都是為子女遮風擋雨的墻,母愛的偉大是歷史洪流永遠沖刷不掉的。《蛙》是我讀莫言的第二本書,剛開始讀的時候,總是有他外在光環(huán)的加持,但閱讀完后更多的是一種對作品本身的震撼。首先它的書名就十分有趣,“蛙”與“娃”同音,與“媧”同音,皆與生命孕育有關(guān),便明白了這是一個關(guān)于人類的故事。這個比喻形象得很,全文以書信和話劇的方式來講述了姑姑作為一個鄉(xiāng)村產(chǎn)科醫(yī)生波瀾壯闊的一生,在歷史的車輪面前,姑姑確實是聽取“娃”聲一片,她承擔了太多東西。時代在姑姑身上留下的烙印也承載了作者對于生命的思考。本書展示了幾十年來的鄉(xiāng)村生育史,毫不避諱地直面社會敏感問題,雖然故事有虛構(gòu)成分,但也給了沒有經(jīng)歷過那個時代的我們一個了解過去的窗口。莫言曾說:“文學的精魂還是要關(guān)注人的問題,關(guān)注人的痛苦,人的命運?!彪m然計劃生育的政策制定在當時特殊國情時期是必要的,但對生命的定義也應是人人該思考的問題,因為對每個親身經(jīng)歷者來說,留下的是一輩子無可擺脫的傷痛。我想每一代都有每一個時代人的犧牲,而我們也應該慶幸我們能完整地來到這個世界上。這本書有深度也有沉淀,傳達了對生命強烈的人道關(guān)懷,也呈現(xiàn)出知識分子靈魂深處的矛盾與傷痛,好的文學總能讓我們看到痛苦、看到生命,又讓人深思后回歸理性,讓人耳目一新。
莫言先生書里的一個個家族、一種種故事,都讓我感受到了中國歷史的更迭和百年滄桑,他的文字能將殘酷的一面寫得美好,也能露骨削肉般地演繹出黑暗的一面。他的每本書都像一扇窗,通向我們未涉足的世界。作為讀者的我們,試著去感受藏在文字下充滿血與淚的矛盾世界,我想這不僅是作者的或他人的,也許也是我們的,雖然那些吃人的歲月離我們漸行漸遠,但我們不要就此遺忘。最后,再次感謝閱讀生涯中能與莫言筆下的文字相遇,讓我享受到閱讀、思考、頓悟的愉悅。
涂祎(房地產(chǎn)營銷人員,現(xiàn)居上海):
關(guān)于莫言的作品我最想談的是《蛙》。莫言的《蛙》真實地反映了計劃生育政策在農(nóng)村地區(qū)艱難推行的過程,通過姑姑這位婦科醫(yī)生的眼與手,向讀者展示出了一場場關(guān)乎生育的悲劇,甚至是慘劇。文中王仁美、王膽等一位位鮮明形象的逝去,無疑令人心如刀絞,不禁發(fā)問自?。壕烤故鞘裁瘁劤闪四莻€時代?誰才是最應當“贖罪”的人?提到贖罪一詞,文中最為鮮明地作出懺悔的人正是姑姑。計劃生育的正確性毋庸置疑,姑姑也只是萬千執(zhí)行者之中的一員,卻成了眾矢之的,也成了負罪感最重的人。在姑姑的晚年,一反常態(tài)地鼓勵萬小跑和小獅子進行生育,以及姑姑沿著那條泥濘的小路想逃離蛙聲的包圍時,那從四面八方而來、糾纏著她的凄涼而怨恨的哭叫聲,何嘗不是她心底恐懼與懺悔的真實寫照。作為婦產(chǎn)科的醫(yī)生,姑姑素來對生命飽含愛意與敬畏,而讓她成為眾人口中的“活閻王”、一次次做下墮胎手術(shù)的,不是政策與時代,更不是他人口中的“嫉妒”與“狠心腸”,卻恰恰是藏在這個故事深處的獲利者:為生育——為生育“男孩”而著魔的那些人。
計劃生育并非完全扼殺人們的生育本能,文中一場又一場的悲劇之中的父母也并非沒有孩子,而只是沒有“兒子”——女人在那個時代并沒有被當作人看,唯有兒子才擁有“傳宗接代”的權(quán)利。萬小跑的母親在有了孫女以后仍說道:“黨籍、職務能比一個孩子珍貴?”潛臺詞中,是從不曾將女孩當作自己的家人的;陳鼻為了超生,不惜一切代價甚至賠上了王膽的性命,卻因為“又是一個女孩”,剎那間“頹然垂首,仿佛泄了氣的輪胎”。悲劇之中,每一個看似尊重生命、渴望生命、熱愛生命的“超生者”都有著正義,他們演繹著“保護生命”的一方,為了一個孩子寧逃到天涯海角,相比之下“趕盡殺絕”的姑姑則顯得大逆不道、有悖人倫。但現(xiàn)實真的是這樣嗎?已經(jīng)有了女兒的人,難道不也是已經(jīng)有了孩子的人嗎?為何寧可為未知的生命撞破頭,也不肯停下來,好好地愛一回自己手中已有的生命呢?
因而這群為生育男孩所著魔的人,他們對生命的尊重是假尊重,對生命的追求也是假追求,他們忽視人類最美好的品質(zhì),眼中唯有性別,因而看不見同樣熱烈的生命——仁美、王膽和那一個個甚至沒有姓名的女性——為生而死;他們不會反省,因而聽不見浪潮般將人所吞沒殆盡的蛙之悲鳴。人們的利刃之所以瞄準了姑姑,只因為她是存在的、具象的,才成了靶心,成了替罪的羔羊;但父權(quán)制度之下超生行為真正的獲利者,那腦中根植著“傳宗接代”觀念的人,才是最該為這場悲劇贖罪的人。
計劃生育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時至如今也依然在發(fā)揮著重大作用。一方面,它確實讓許多未出生的生命胎死腹中;但另一方面,它切實地保障了已出生的生命身而為人的權(quán)利。生者與未生者,究竟誰更重要?人們究竟該為誰而活?生命絕非一紙空文的數(shù)據(jù)斑斑,也絕不該是任何人自滿于權(quán)威與獸性的工具,在《蛙》所呈現(xiàn)的這場代價空前的鬧劇之中,這道尊重生命的議題,莫言留予我們的思考與警示還有很多。
秦晴(教育機構(gòu)老師,現(xiàn)居安徽):
在讀莫言小說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其中并存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敘事筆調(diào):一種是以東北高密縣為代表的鄉(xiāng)土敘事腔調(diào),體現(xiàn)了中國舊社會鄉(xiāng)土原生態(tài)景觀的真實性一面;另一種是帶有狂歡化精神氣息的荒誕筆調(diào),彰顯了對傳統(tǒng)審美藝術(shù)規(guī)范的顛覆與重構(gòu),這兩種筆調(diào)彼此相映又背離,共同構(gòu)筑出莫言的文學世界。作為從“尋根文學”的尾聲并走進“先鋒文學”陣營的作家,莫言被許多研究者視為中國當代“鄉(xiāng)村知識的轉(zhuǎn)述者”,而莫言的故鄉(xiāng)東北高密縣則被他視為精神園地。我在閱讀小說《紅高粱》中,就被莫言筆下的余占鰲形象所展現(xiàn)的那種原始野性所深深震撼了,這是一種生命與激情的迸發(fā),并張揚出旺盛的生命力。
但需要我們注意的是,高密縣與沈從文筆下的湘西世界一樣,都是經(jīng)過作者的過濾與沉淀后所產(chǎn)生的一種衍生物:原本剽悍粗獷的湘西世界無疑被沈從文美化為一個世外桃源,而東北高密縣也理所應當?shù)乇荒运鶎彸蠡?,莫言以一種宣泄的態(tài)度,將民間的話語場域轉(zhuǎn)為一種亂象迭出的狂歡化場域,無論是《豐乳肥臀》中的上官金童形象,還是《生死疲勞》中的西門鬧形象,無論是《檀香刑》里的血腥刑罰場景,還是《紅高粱》中的縱情野合場面,早已超出了原本的鄉(xiāng)土敘述空間,而跳脫為一種荒誕的自白,使之被賦予了一種狂歡化特質(zhì)。
我認為莫言小說的狂歡化特質(zhì)首先表現(xiàn)在人物形象的變形荒誕,例如小說《生死疲勞》中的西門鬧形象,他經(jīng)歷了六道輪回,驢牛豬狗變幻異形,這種輪回式的人物,無疑是帶有荒誕色彩的。其次是語言的暴力化,小說《檀香刑》的“趙甲道白”一章中,曾經(jīng)名噪一時的劊子手趙甲對丈人孫丙所進行的一種慘絕人寰的刑罰——檀香刑,即把經(jīng)過香油滋潤浸透過的檀木橛子,從孫丙的谷道(肛門)進去,然后貫穿他的身體,還要他五天五夜不得死去,更為殘忍的是對圍觀者、看客們包括孫丙戲班子所造成的恐懼。這種極具血腥的暴力描寫,無疑給讀者以極大的沖擊力。最后,這種狂歡化氣質(zhì)表現(xiàn)在小說語言的陌生化特質(zhì)。莫言不斷發(fā)掘出中國鄉(xiāng)土語言的粗鄙化傾向,并糅合文學語言的陌生化特點,使之煥發(fā)出狂歡化的精神氣質(zhì),因此,在閱讀莫言的小說中,我不僅能強烈地感受到民間鄉(xiāng)村的純樸粗獷,又能隱約觸摸到一種現(xiàn)代派的異質(zhì)元素。
總之,在魔幻現(xiàn)實主義影響下的莫言,其筆調(diào)既有荒誕不經(jīng)的夸張式涂抹,又有精準平實的細節(jié)描繪,在狂歡化與本土化既抵牾又糾纏的過程中,莫言小說生動展現(xiàn)了斑駁的鄉(xiāng)村歷史圖景,以及在這厚重的歷史圖卷下原生態(tài)人民所產(chǎn)生的異化與扭曲,并完成了最絕妙的交響。
洪博文(系統(tǒng)工程師,現(xiàn)居上海):
紅,血腥的紅,字里行間充斥著的紅是《紅高粱》帶給我的第一視覺印象。熟透了的高粱是一片片壓倒天地的紅,羅漢大爺鮮血染就的高粱酒是血紅,奶奶的臉頰是桃紅、出嫁時是“一抹酥紅”,搶錢的土匪腰間裹著的布包也是紅的,高粱地上升起的一弧朝陽也是血紅的。在《紅高粱》的世界里,艷麗的紅仿佛是一切事物的本色,然而,唯獨本該是鮮紅的血不是紅的,至少不是純粹的紅色。羅漢大爺流的血是混合著地上的黑土的黑紅色;王文義的妻子頭顱上濺出的液體是紅黃相間的;奶奶的血也不僅是紅色,她的血把父親的手染紅了,又染綠了。這顯然是矛盾的,但這矛盾是解釋得通的,黑是黑土的顏色,黃是黃沙的色彩,綠是高粱汁液的綠色。羅漢大爺、王文義和我的奶奶都是為抗日而死,他們的血液里流淌著的是對高密土地的熱愛,是對家鄉(xiāng)深深的眷戀,所以他們的血是融合了高密的色彩。除了這顏色的矛盾外,文中還有著類似的矛盾。墨水河的淤泥的味道是血的味道,甚至“萬物都會吐出人血的味道”,但是羅漢大爺?shù)难菦]有味道,奶奶的血是新鮮的高粱酒味道。這顯然也是飽含著對這些因抗日而死之人的崇敬之意與歌頌。除去刺眼的紅,情詩《紅高粱》是帶給我的第二感動。余司令,這個錚錚男子漢,土匪頭子,他身上帶著高密男人的野性,他在面對劫賊的劫財劫色時,“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英勇地救助了弱女子戴鳳蓮;在單家父子憑借強大的經(jīng)濟勢力,置戴鳳蓮的誓死反抗與全體村民的沉默反對于不顧,即將要用麻風病菌慢性殺害一個16歲的花季少女時,他毅然下手鏟除了這兩個企圖殺人于無聲的兇手;在日軍不斷侵犯、殘害家鄉(xiāng)與人民時,他果斷投身于民族戰(zhàn)爭,伏擊日軍車隊。他對“我”奶奶的愛與對國家的愛都十分的深沉,然而,當伏擊日軍與奶奶生命垂危同時發(fā)生時,他不顧“我”的呼喊,一心撲在伏擊日本人身上,當伏擊軍隊終于有成效后,他回到奶奶身邊,回到他們相愛的地點,替她安置好后事,最后狠狠咬了一口奶奶帶來的拤餅。故事戛然而止,爺爺對奶奶的深情并沒有直接表露,但每個動作都含著深情,在小愛與大愛之間,爺爺先國后家,這份深情著實讓人動容。劉博(法學在讀研究生,現(xiàn)居重慶):
第一次真正地了解到莫言這位作家,應該還是在微博熱搜上那條“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信息,當時呼聲最高的村上春樹又一次無緣諾獎,大家落寞打笑其為“千年老二”,而作為中國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莫言也因此被推向了大眾的視野。于是乎我就在閑暇之余找來他的作品拜讀,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蛙》。雖然讀完這部作品讓我原本固化的閱讀后的暢感一時間如噎刺在嗓變得語塞難言,心里說不出來的滋味。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部作品不僅僅對我的身心造成了極大沖擊,同時也確實引起了閱讀者本人的深刻頓悟和反思。蛙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一個小生物,由于它可以幫助人類捕捉蚊蠅,當仁不讓地成為大家口中的“益蟲”?!锻堋愤@部作品主要是以書信的形式圍繞著“我”的姑姑——萬心展開的,在那個時代,姑姑無疑是人群中最耀眼的一個,在醫(yī)療條件極端落后的農(nóng)村地區(qū),姑姑被大家尊稱為“送子娘娘”,在她的妙手之下挽救了無數(shù)個嬰兒和產(chǎn)婦的生命,無數(shù)個娃娃都是在姑姑的見證下生長起來的。這個出色的婦產(chǎn)科醫(yī)生接生了無數(shù)的娃娃,但也有許許多多的娃娃命喪她之手,這時她是人們口中的“殺人惡魔”,這時是計劃生育的年代,萬心不僅僅是婦產(chǎn)科醫(yī)生,她還是黨和國家計劃生育干部。在執(zhí)行任務的過程中,萬心是鐵面無私的、是果敢麻利的,身邊人的怨恨都沒能阻止得了萬心的一心堅毅,她也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拔摇钡睦掀旁谝a(chǎn)中喪命,王膽為了生出兒子和萬心打游擊戰(zhàn),最終喪命也沒有生出兒子來等等,這些不計其數(shù)。萬心在晚年和老伴做泥娃娃去救贖自己,可是真正的萬心早就死在了那晚的蛙群中。強制計劃生育下的中國人真的沒有人權(quán)嗎?如果沒有計劃生育,中國人又是怎樣的?中國又是怎樣的?可是歷史沒有假設(shè)沒有如果,也不能被驗證。
原來文學作品不只是可以向大眾直接傳達輕松愉悅的真善美,還可以像《蛙》一樣通過揭示人類自身的丑惡來挖掘人性的弱點,并以此來引起讀者的共鳴和思考,畢竟有反思才會有進步的機會。
薛廣旗(事業(yè)單位干部,現(xiàn)居鄭州):
今日讀了莫言老師的《晚熟的人》,這是一本新出的短篇小說集,讀完以后不免有一番思考和對比。讀后最大的收獲倒不是語言和寫作手法的收獲,更多的是我仿佛也在各個角色中找到父母小時候的生活場景。之前也讀過他的《蛙》,我感覺他最大的特色就是寫出了中國那個年代最真實的一面。這部小說集同樣也是,我會更多地聯(lián)想到從媽媽和奶奶口中知道的艱苦歲月。
我理解的晚熟就是有的人,小時膽大,長大以后可能膽子會越來越小,是因為,我們肩上擔著太多的責任,上有老下有小,我們不敢輕易地跳槽,不敢做出輕易的變動和選擇。不管你是早熟還是晚熟,有些道理最后都懂,只是你選擇了去懂還是裝作不懂。
其中有一篇《地主的眼神》,寫的是“老地主孫敬賢”:“我”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寫了一篇轟動全縣的作文——《地主的眼神》,里面有這樣的句子:“這老地主看似低眉順眼,但只要偶爾一抬頭,就有兩道陰森森的光芒從他的黃眼珠子里射出?!币驗檫@篇作文,老地主受了很多苦,他割麥技術(shù)很高,卻依然被貧協(xié)主任為難,“我承認,我對這個具有高超割麥技藝的老地主沒有絲毫好感,但我對他無端挨打又充滿同情,我對專橫跋扈的貧協(xié)主任充滿反感,但又對他懲治老地主感到幾分快意。”小說中“我”的這種糾結(jié),既有特定的時代特色,又有著樸素的愛憎,反映了樸素的農(nóng)村人在政治撕扯下的一種狀態(tài)。
一方面,身為地主,在那個不正常的時代,孫敬賢的確無法逃脫來自政治的打壓與懲處,但在另一方面,孫敬賢人性中惡的因素的存在,也是無法被否認的一個事實。無論是裝病逃避勞動,還是把兒子一家不無殘酷地趕出家門,諸如此類的細節(jié)所透露出的,正是他內(nèi)心世界的奸猾與狠毒。即使是他地主身份的得來,也與他的過于貪婪,與他總是要打腫臉充胖子的那種心理存在著無法剝離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小說的末尾又回到當下,兒孫們給老地主風風光光操辦了葬禮,老地主終于可以安安穩(wěn)穩(wěn)合上眼睛了,那嘲諷、憤怒抑或仇恨的眼神也消失了。但是到底應該如何評判看待老地主,如何理解那個過去了的復雜歷史時代,作者并沒有提供標準答案,我們也不會尋找到標準答案。
王文穎(小學老師,現(xiàn)居商丘):
之前有一段時間特別抗拒讀莫言老師的作品,因為每一次讀完心里都很壓抑,這和我想象中的中國不太一樣,他總是讓我看到我不想看到的中國,雖然我一再逃避,卻還是要面對現(xiàn)實,因為我知道那是我們一直無法逃離的歷史,總要去面對他。最近又讀了他的《蛙》,除了給我心靈上帶來很大的震撼之外,更多的是對當時現(xiàn)實的無奈。對于父母那一輩人來說,最難度過的不是饑荒,而是計劃生育管制,這是很多家庭多少年都無法彌補的創(chuàng)傷。書中的“姑姑”應該是所有人都痛恨的對象,對于我來說也一樣,因為我也生活在那個被迫計劃生育的家庭,而且直到現(xiàn)在父母都在為二十年前失去的那個孩子傷心。我們無法用現(xiàn)在的觀念和眼光去評判當時的政策,但那些傷痛確實永永遠遠留在了那一代人的內(nèi)心深處。作為一個計劃生育堅決的執(zhí)行者“姑姑”可以做到六親不認,不惜機關(guān)算盡也要把孩子打掉,不得不說她是這個政策的堅決擁護者,看到前半部分的時候我對這個人物深惡痛絕,因為從書中我依稀還能看到母親絕望的哭聲和我那未出世的已經(jīng)八個月大的弟弟,“姑姑”深夜抓人的“勤奮”背影讓我想起了剛被大學錄取的小姨因為媽媽懷孕而被困在冷水里站了幾天,可能是我個人經(jīng)歷的原因,所以我對于每一個場景都感同身受。
我慶幸自己幾次強忍著合上書的沖動堅持把它讀完了,文中的“姑姑”也不只有大義滅親,沒有人性這一個方面,同時她也是一個可憐之人,她做的那些事情很容易讓大家忽略她是一個盡職盡責的婦產(chǎn)科醫(yī)生,在她的手上也順利地出生了很多孩子,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對政策和工作的負責。一生都要強的人,最后情人卻做了逃兵,讓她在所有人面前都抬不起頭,后半生孤獨落魄。晚年的她也在為自己所做的事情懺悔,變相地在贖罪,她把那些泥娃娃賦予生命,把他們當做各個家的孩子并給她們起了名字,可能是想用這種方法得到心靈上的救贖。
計劃生育是很多中國人心里的痛,那個時代像姑姑這樣的人有很多,受計劃生育之痛的家庭更多,在那樣的體制下我們都有活著的權(quán)利但是不一定有出生的權(quán)利,制度的執(zhí)行者也一直都是受爭議的對象。
葛健康(個體經(jīng)商,現(xiàn)居北京):
我看的第一本莫言的作品是《蛙》,在這部小說中,以鄉(xiāng)村女醫(yī)生姑姑為婦產(chǎn)科事業(yè)奮斗終生的人生經(jīng)歷為線索,用生動感人的細節(jié)和人物刻畫,展現(xiàn)了20世紀60年代的“生育史”和“社會史”,以及實施“計劃生育”國策時走過艱辛而復雜的坎坷歷程,在閱讀的過程中心里五味雜陳。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書中寫道“歷史是只看結(jié)果而忽略手段的,就像人們只看到中國的萬里長城、埃及的金字塔等許多偉大建筑,而看不到這些建筑下面的累累白骨”,當時的社會條件、衛(wèi)生條件都不如當下,人們吃不飽、穿不暖,但他們依舊樂觀、勇敢地面對生活,再看看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提升,國家繁榮昌盛,社會太平。
《蛙》中的姑姑一輩子接生了一萬多位新生兒,但卻因為貫徹執(zhí)行“計劃生育”政策而被叫作“殺人狂魔”,但她并不是惡毒的人,由于年輕的時候有“與叛逃飛行員相好”的污名,姑姑一直向國家表示她的忠心,用了半生的時間拼命證明自己的清白,以至于姑姑到了晚年有一些精神恍惚,通過郝大手捏的泥塑娃娃來為自己懺悔。每次讀到這里,我總能感受到姑姑的形象是我們當下奮戰(zhàn)在黨和國家事業(yè)前線的工作人員的縮影,他們?yōu)榱巳嗣竦男腋I願^戰(zhàn)在一線,默默為人民作出無私的奉獻。如今的我們更要珍惜當下的美好生活,體會當下生活的來之不易,今天的美好生活都是無數(shù)的英雄、英烈、人民的奉獻犧牲換來的。
當我重讀《蛙》時,合上書本的那一刻,腦海浮現(xiàn)的竟然不再是刻板印象中“坐井觀天”的蛙,“不著急,慢慢來,像青蛙穩(wěn)坐蓮葉等待昆蟲那樣耐心;想好了下筆,像青蛙躍起捕蟲那樣迅疾?!泵腿活D悟這也是寫作乃至生活的奧秘,如果想成為一只跳躍的青蛙,那就從蝌蚪做起;如果想成為一道耀眼的星河,那就從星辰做起;如果想成為一座巍峨的高山,那就從塵土做起。厚積薄發(fā),一鳴驚人,這大概就是莫言教會我最真切的道理。
譚海燕(新聞學專業(yè)學生,現(xiàn)居廣州):
高中的時候,我們班上有一個書架,上面放的不是教材也不是工具書,是形形色色的小說和散文集,從村上春樹到托爾斯泰,只要把想看的書寫進書單,下周就能看到它在架上。這么多書里,我獨愛中國文學,在我看來,相比讀譯文,翻開中國文學似乎能夠更快速抵達作者洶涌澎湃的內(nèi)心世界,在相似文化背景下體會共通的情感。有一次拿起了《蛙》,看到一半才發(fā)現(xiàn)小說是諾貝爾文學得主莫言寫的,我驚嘆于他光怪陸離的想象力,瑰麗奇異的隱喻意向,以及書里呈現(xiàn)出來的魔幻現(xiàn)實主義,明明故事荒誕離奇,卻都是深深根植于中國大地上的真實背景,好像給歷史插上了魔幻的翅膀,文學的想象力大開,將人招進他筆下構(gòu)建出來的奇幻世界。
讀罷《蛙》,我又陸續(xù)拜讀了《豐乳肥臀》《檀香刑》《紅高粱》以及許多中短篇小說,甚至反復看,我對它們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不知道看什么的時候總喜歡翻一翻。莫言的長篇小說往往具有厚重感,寫透幾十年的光景,訴人物生平,我仿佛也跟著在歷史中徜徉。除了歷史的厚重,語句之間流露出濃濃的中國鄉(xiāng)土氣息,直白卻不粗鄙,畫面一下子就有了,人物一個個鮮活得不得了,讓人直呼過癮。
初讀莫言,能讀出“欲”。不少人封《豐乳肥臀》為禁書,因為里面有著大量對于愛欲的描寫。其他作品也大抵想象,莫言筆下的男男女女,在他們的鄉(xiāng)土上釋放著最原始的熱烈欲望,不需要“猶抱琵琶半遮面”,《愛情故事》里,“小弟嗚嗚地哭起來,他哭著說:‘……姐姐,姐姐,我要摸你了……我想摸你了……’”莫言的語言很“白”,他用不重樣的語言抒發(fā)人的愛欲,正是將人的“本我”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給讀者。
再讀莫言,讀到了“真”。不光是人物的真實,還有故事背景的真實。人物直率坦誠,嬉笑怒罵間呈現(xiàn)出最真實的中國鄉(xiāng)土風貌。讀《紅高粱》時,甚至能感覺高密的高粱正密密麻麻種在眼前,里面的人物豪邁、剛烈,要把最真實的人性打開給人看。故事背景也是真實的,那些大時代在眼前鮮活起來,穿透力極強,把整個時代連根拔起。
反復讀莫言,讀到了“美”。天馬行空的想象,桀驁不羈的語言,鮮活熱烈的人物,他的作品扎根泥土,而又脫胎泥土。他寫欲望之“丑”、人性之“丑”、禮俗之“丑”,用幾近殘酷的筆觸寫人寫事,也難怪看《檀香刑》的時候高度不適。在“丑”與殘酷之中,美學張力得到極大延伸,或許這就是文學“審丑”,通過“丑”來展現(xiàn)壓抑的原始野性與欲望。
黃杭昌(國企職員,現(xiàn)居福州):
莫言作為當今文壇屈指可數(shù)的一流作家,其一直保持著旺盛的創(chuàng)作力,他非凡的人生經(jīng)歷造就了他的作品極具個性,如《蛙》描述的是計劃生育在農(nóng)村艱難的推進過程,只有在農(nóng)村土生土長的莫言,才會對這段親歷的歷史記憶猶新;又比如《酒國》這部長篇諷刺小說,從不同的角度,借用酒這種飲品來抨擊官場的腐敗……當然,最令我流連忘返的要數(shù)莫言的經(jīng)典之作——《紅高粱》。“火紅的高粱在這片無垠的疆土之上蔓延直至天際,像火一般原始、野性、富有生命力?!痹谥腥A民族的眼中,紅色象征著喜慶,代表著旺盛的生命力。在這片高粱地上,人們的紅褂、紅褲、紅頭繩就如同頭頂?shù)牧胰眨窒衲_下的高粱。書中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愛情,也恰似高粱般火熱。與往常的小說不同,莫言用精妙的文筆將余占鰲與那些溫潤如玉的才子書生區(qū)別開來,那種漢子的剛硬透露著最原始的生命力。在與九兒一見傾心后與她在高粱地里野合,不顧旁人言論,依舊不改真情,敢愛;直到后來日寇侵入,帶領(lǐng)著弟兄們抗擊,為的是保住腳下這片土地,敢恨。性格剛強的九兒,在經(jīng)歷被父親賣給單家,多次被妯娌陷害,村民言論紛紛之后,卻依舊能夠沖破封建束縛做回真正的自己。從不知人事的懵懂少女到為人婦、為人母,再到酒坊的女掌柜,最后點燃高粱酒與日軍同歸于盡……盡管這段愛情不被世人所看好,但她絕不會因此而放棄愛的人。犧牲自己,不過是為了保全豆官、保全她的男人、保全這片土地。
在他們的身上,我看到了那份富有穿透力的不羈,看到了他們?yōu)榱俗非笞杂?,打破封建舊禮教束縛而做的努力。高粱地上的人們用自己的不羈和野性,用一種特殊的方式在保護這片土地——這是一片被人民踩踏出來的圣土。當日本人將這片高粱地踐踏在腳下時,高粱卻并沒有就此摧殘。我始終堅信,不論是被剝皮示眾的羅漢,還是余司令的揮淚斬叔,這些正義化作的靈魂將會永生永世地長存于此。記不清在哪里看到一句話,大概意思是:好的文學作品一定是反映現(xiàn)實的。過去的歷史是血淋淋的歷史,是無數(shù)雙眼睛見證的,像記憶中的烙印一樣,無法磨平,更不允許篡改。尊重事實是人最起碼的良知。
歐成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