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壘
[中圖分類號]R27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21)19-0239-02
慢性腎炎是臨床一種較為常見的腎臟系統(tǒng)性疾病,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壓及水腫為主,病情遷延不愈時會導致患者發(fā)展為終末期腎衰竭。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若慢性腎炎患者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極易發(fā)生貧血、電解質(zhì)紊亂、骨代謝異常、代謝性酸中毒及心血管疾病等一系列性的慢性腎衰竭并發(fā)癥,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在治療方面,臨床主張通過多種治療方式來延緩患者的病情進展,最大限度延緩腎功能退化、防治心腦血管疾病,最為常用的治療方式以藥物治療為主,可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隨著祖國醫(yī)學的發(fā)展,其在慢性腎炎治療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尤其是益腎健脾化瘀湯與防己黃芪湯在慢性腎炎治療中效果顯著,其中的防己黃芪湯是治療水腫的代表性方劑,有健脾利水的功效,益腎健脾化瘀湯有健脾益腎和祛濕化痰的功效,在慢性腎炎治療中均有廣泛的應用。為進一步明確益腎健脾化瘀湯聯(lián)合防己黃芪湯治療慢性腎炎療效及對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本文對我院腎內(nèi)科2020年5月至2020年12月接診的126例慢性腎炎患者開展回顧性分析,現(xiàn)就本次研究成果作如下的分析論述。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對我院腎內(nèi)科2020年5月至2020年12月接診的126例慢性腎炎患者開展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入院經(jīng)血常規(guī)、尿液檢查、腎臟B超、腎臟活檢等確診,對本次研究知情,且本次研究已經(jīng)得到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執(zhí)行。觀察組63例患者中男39例、女24例,年齡45~78歲,平均(57.6±10.6)歲,病程1~7年,平均(4.7±2.1)年;對照組63例患者中男41例、女22例,年齡45~79歲,平均(57.8±10.6)歲,病程1~7年,平均(4.8±2.2)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規(guī)治療,包括血壓控制、低脂飲食、利尿治療。對照組接受防己黃芪湯治療,處方包括:漢防己10g、茯苓20g、生黃芪20g、厚樸6g、蒼術(shù)10g、陳皮10g、生白術(shù)10g、冬瓜皮10g、木香10g、澤瀉10g、豬苓10g、柴胡10g、金銀花20g、黃岑10g,加水煎煮,取藥汁200mL,分早晚2次服用。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接受益腎健脾化瘀湯治療,處方包括:生黃芪10g、蒼術(shù)10g、生地10g、枸杞子15g、茯苓20g、丹參10g、大黃6g、益母草15g、菟絲子15g、生白術(shù)10g、當歸15g、川芎15g、仙靈脾10g,加水煎煮,取藥汁200mL,分早晚飯前半小時服用。兩組均接受3個療程的治療。(注:1個療程為4周)
1.3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治療前后的IgG(免疫球蛋白G)、IgA(免疫球蛋白A)、NK(自然殺傷細胞)、CD4+T。中醫(yī)證候積分:對患者治療前后的水腫、神疲乏力、腰酸背痛、納呆、胃脘不適和便溏癥狀作一評估,無記為0分,輕度記為1分,中度記為2分,重度記為3分。治療總有效率:臨床控制:癥狀明顯改善或趨于消失,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95%;顯效:癥狀明顯改善,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70%~95%;有效:癥狀有所改善,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30%但<70%;無效:癥狀無改善,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不足30%,治療總有效率=(臨床控制+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免疫因子水平包括IgG、IgA、NK、CD4+T,IgG、IgA使用速率散射比濁法測定,NK、CD4+T使用EPICS-XL流式細胞儀測定。
1.4統(tǒng)計學方法 研究結(jié)果數(shù)據(jù)應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3.0完成處理,計量資料、計數(shù)資料分別用x±s、“例,%”表示,差異性分別對應t檢驗、x2檢驗;檢驗依據(jù):P<0.05: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jié)果
2.1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2.2兩組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IgG、IgA、NK、CD4+T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IgG、IgA均低于對照組,NK、CD4+T均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3討論
就目前臨床治療慢性腎炎的方式來說,尚未形成徹底性的治療方案與藥物,西醫(yī)治療以免疫抑制劑和激素等藥物為主,雖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癥狀,但需要長期服用藥物且有較高的不良反應,導致患者依從性較差。隨著祖國醫(yī)學的發(fā)展,其在慢性腎炎治療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顯著優(yōu)勢在于可以降低尿蛋白、保護患者腎臟功能,以此實現(xiàn)延緩病情進展和改善生活質(zhì)量的目的。晉中恒在研究中指出,健脾益腎清化法在治療慢性腎炎氣虛濕熱瘀阻證中有良好的效果,不僅可以降低患者尿蛋白排泄量,而且可以提升血清IL-2、TNF-α及IL-6水平,不良反應也較少。
祖國醫(yī)學將慢性腎炎歸結(jié)為“水腫”和“虛勞”的范疇,認為是因為飲食不節(jié)、脾氣虧虛、勞倦過度、及內(nèi)傷腎元等導致,其主要病機是本虛標實和虛實夾雜,標實為濕、熱、濁、瘀、毒,本虛以氣虛和陽虛為主。因此,針對慢性腎炎的病理特點,治療時要秉承利水消腫和健脾固表的原則,以此實現(xiàn)益腎補脾、瀉濁解毒及活血化瘀的治療目的。防己黃芪湯與益腎健脾化瘀湯均是祖國醫(yī)學治療慢性腎炎的經(jīng)典方劑,尤其是其中的防己黃芪湯是祖國醫(yī)學治療水腫的代表方劑,治療優(yōu)勢極為顯著,而益腎健脾化瘀湯與慢性腎炎的病因有較強的對應性,可以起到祛濕化瘀和健脾益腎的治療目的。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免疫功能指標水平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相比于防己黃芪湯治療慢性腎炎,益腎健脾化瘀湯聯(lián)合防己黃芪湯治療慢性腎炎的療效更加顯著,可更好改善患者癥狀,改善免疫功能。分析原因在于:防己黃芪湯處方中的漢防己和黃芪均為君藥,分別有行水和益氣固表與利水的功效,聯(lián)合應用可以在益氣固表的同時不傷害機體正常功能;生白術(shù)本身有健脾祛濕的功效,不僅可以幫助黃芪增強益氣固表的功效,而且可以輔助漢防己更好的行水,治療效果非常顯著;厚樸、柴胡與陳皮均有行氣的功效;豬苓、冬瓜皮及澤瀉均有利水消腫之功效;蒼術(shù)有健脾燥濕的功效。諸多中草藥物聯(lián)合使用可以共同起到行氣利水消腫、益氣健脾的治療效果,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防己黃芪湯在改善慢性腎炎患者納呆、神疲乏力、水腫及胃脘不適等癥狀中效果十分顯著。益腎健脾化瘀湯處方中的白術(shù)、茯苓、黃芪及蒼術(shù)均是治療慢性腎炎的常用藥物,均有益腎健脾燥濕利水的功效;菟絲子、生地、仙靈脾及枸杞子均有滋陰填精的功效;大黃有瀉濁解毒的功效;當歸、益母草及川芎均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諸多藥物聯(lián)用可起到益腎健脾、瀉濁解毒及活血化瘀的治療效果。通過聯(lián)合益腎健脾化瘀湯輔助防己黃芪湯,可以優(yōu)勢互補,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對于改善機體免疫功能十分有利。
綜上所述,益腎健脾化瘀湯聯(lián)合防己黃芪湯治療慢性腎炎的療效顯著,可以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