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秀妮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21)19-0184-02
呼吸衰竭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肺通氣、換氣功能障礙,導致氣體交換出現(xiàn)異常,引起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等,進而發(fā)生一系列生理功能、代謝紊亂的臨床綜合征。引起呼吸衰竭的常見病因包括氣道阻塞、心臟疾病、肺組織疾病、肺血管疾病、神經(jīng)肌肉病變等,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發(fā)紺、呼吸困難、昏迷、血壓升高、心率加快等癥狀,嚴重時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威脅。無創(chuàng)通氣是針對存在自主呼吸的患者,通過鼻罩或面罩連接呼吸機進而為其提供通氣支持的一種治療方式,無需插管、患者痛苦小,且可間斷使用,在臨床應用較廣泛,但若護理不當可能引起口咽部干燥、氣胸、腹部脹氣等并發(fā)癥,影響治療效果。為提升呼吸衰竭患者使用無創(chuàng)呼吸機的治療效果,本研究對患者加強了氣道護理,收效滿意,報道如下。
1資料及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9月~2020年8月期間于我院接受治療的75例呼吸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本組患者中,男35例,女40例,患者年齡35~78歲,平均(51.23±3.56)歲,原發(fā)原因:有機磷中毒18例、肺氣腫/肺結(jié)核/肺心病等肺組織疾病15例,心肌病/惡性心律失常/缺血性心臟病等心臟疾病15例、胸廓與胸膜病變15例,肺栓塞8例,氣道阻塞4例。本組患者均符合呼吸衰竭相關診斷標準,治療前動脈血樣分壓低于60mmHg,二氧化碳分壓>50mmHg。此次研究內(nèi)容及程序均符合醫(yī)藥學倫理學標準,經(jīng)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后實施。
1.2方法 入院后積極治療原發(fā)病,并采取BiPAP呼吸機輔助患者通氣,綜合考慮患者臉型、大小選擇氣囊墊面罩或硅膠墊鼻罩,使用ST壓力支持模式,首次吸氣壓力設置為6~8cmHO,后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逐漸增加至16~20cmHO;首次呼氣壓力為2cmHO,逐漸增加至4~10cmHO,一般情況為4cmHO,F(xiàn)iO230~40%,每日治療8h以上,在患者耐受情況下盡量延長使用時間,當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后每日可縮短使用時間至6h左右。
治療期間加強氣道護理。包括:對于嘔吐者,將患者頭部偏向一側(cè),立即吸引嘔吐物,若發(fā)生誤吸,進行翻身拍背,盡可能采取半臥位進行體位引流。吸痰,吸痰的處理是保證呼吸道暢通的關鍵,若患者出現(xiàn)呼吸伴痰鳴音、咳嗽、呼吸窘迫、呼吸機氣管壓力升高警報、氧飽和度突然下降等情況應當進行吸痰,刺激患者咳嗽,促進肺泡膨脹,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吸痰過程中注意動作輕柔,每次不超過15s,以免對氣道黏膜造成損傷,吸痰管需插入足夠的深度,便于將氣道深部痰液吸出,主張一次性吸引,原則上吸痰管不可進入氣道超過3次,對于一次無法吸凈者,可在第一次吸完后,進行吸氧,待血氧飽和度回升后進行下一次吸痰。吸痰過程中,首先鼓勵患者咳嗽,對于清醒者進行翻身拍背后再吸痰,注意觀察痰液量和性質(zhì),發(fā)現(xiàn)異常立即報告醫(yī)生。氣道濕化護理,氣道濕化是保持呼吸道暢通、減少黏膜損傷的重要措施,若人工氣道濕化不到位,可能在呼吸道上形成痰痂,而濕化過度則可能引起頻繁咳嗽,增加肺水腫風險,故咋進行氣道濕化時應當及時、準備、合理掌握濕化程度。感染預防,保濕室內(nèi)通風,定期對病房空氣進行紫外線消毒,呼吸痰操作遵循無菌原則,定期更換呼吸機回路管道,及時傾倒呼吸機冷凝水,定時清理濕化器并徹底消毒,避免發(fā)生細菌定植。加強口腔護理,采用PH值合適的口腔清洗液進行口腔護理。
1.3觀察指標 (1)通氣指標:對本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呼吸頻率、心率、PH值、動脈血氧分壓(P0)、二氧化碳分壓(PCO)、血氧飽和度(SaO)。(2)臨床癥狀:記錄患者治療前后胸悶、氣短、口唇發(fā)紺、心悸等癥狀變化情況。(3)搶救成功率:記錄本組患者中搶救成功人數(shù),計算搶救成功率。(4)并發(fā)癥:記錄治療期間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4統(tǒng)計學分析 以SPSS20.0軟件分析資料,(x±s)描述計量資料,(%)描述計數(shù)資料,分別以t、χ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jié)果
2.1治療及護理前后生命體征變化 患者治療后,呼吸、心率逐漸平穩(wěn),下降至正常范圍,酸堿失衡狀態(tài)得以糾正,P0、SaO顯著提升,PCO2顯著下降,與治療前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臨床癥狀 本組75例患者中68例經(jīng)治療和護理,胸悶、氣短、口唇發(fā)紺、心悸等癥狀顯著改善,生命體征平穩(wěn),病情好轉(zhuǎn)后出院,7例因病情加重,行氣管插管輔助呼吸,病情好轉(zhuǎn),拔管后生命體征平穩(wěn)后出院。本組所有患者均搶救成功,成功率為100%。
2.3并發(fā)癥 本組75例患者中,3例出現(xiàn)胃脹氣,2例出現(xiàn)局部皮膚破潰,3例出現(xiàn)皮膚紅腫壓瘡,總發(fā)生率為10.67%,程度均輕微,經(jīng)對癥處理后緩解。
3討論
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憑借其無需插管、痛苦小、患者耐受性好等優(yōu)勢已經(jīng)廣泛應用于各類原因所致的呼吸衰竭的臨床治療中。對于輕中度慢性呼吸衰竭者,傳統(tǒng)臨床多采取鼻導管給氧方式進行治療,雖能取得一定效果,改善患者的低血氧癥,但受患者肺泡不張、小氣道陷閉、呼氣不充分等因素的限制,對二氧化碳潴留的改善有限。而無創(chuàng)呼吸機的應用,可通過鼻面罩為患者提供呼氣、吸氣雙水平壓力支持,在糾正患者低血氧癥的同時可兼顧二氧化碳潴留的問題,具有安全、無創(chuàng)、操作簡單等優(yōu)點。
無創(chuàng)呼吸機使用最初,相當一部分患者對呼吸機工作原理缺乏了解,面罩的使用容易導致患者產(chǎn)生焦慮、緊張、幽閉恐懼、煩躁等情緒,而氣流較大時可引起患者產(chǎn)生抵觸,影響治療效果。此外,呼吸衰竭患者中多存在氣道基礎病變、肺部感染等情況,痰液分泌相對較多,對通氣量有較大影響,故臨床護理工作中需加強患者氣道護理。為提升患者治療效果,本次研究在患者使用無創(chuàng)呼吸機期間加強吸痰、氣道濕化、嘔吐物引流、感染預防等護理工作,收效理想,經(jīng)護理后,患者生命體征逐漸平穩(wěn),酸堿失衡得到糾正,病情好轉(zhuǎn)后均順利出院,搶救成功率達100%,實踐證實,有效的護理是提升呼吸衰竭患者搶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提升預后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