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4月30日至5月8日,上海歌劇院的兩部歌劇大作——民族歌劇《江姐》與原創(chuàng)歌劇《晨鐘》首度亮相北京,登陸國家大劇院歌劇節(jié)連演五場。
新版《江姐》:海派風格
4月30日、5月1日,作為國家大劇院2021年“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系列演出及活動”之一,上海歌劇院新制保留歌劇《江姐》首登北京國家大劇院的舞臺。兩天三場演出,在著名指揮家張國勇與青年指揮家張誠杰的輪番執(zhí)棒下,上海歌劇院第六代“江姐”何曉楠、周琛領銜該院合唱團、交響樂團,圓滿完成了演出任務。
自1965年上海歌劇院第一代“江姐”任桂珍首演該院《江姐》以來,堅持排演近60年,是上海歌劇院的保留劇目。這次亮相國家大劇院的新版被大家稱為“青春版”制作——從導演、舞美燈光到主演、合唱、演奏,臺前幕后都是一張張年輕的臉龐,整個劇組演員的平均年齡只有35歲上下,還有不少年輕演員是第一次接觸這部民族經典。這一新制從今年年初建組,到4月初在上海大劇院首演,時間短任務重,面對前輩們珠玉在前的經典演繹,如何在音樂的呈現和角色的詮釋上表現出新時代的風范,成為年輕演員們身上的壓力和挑戰(zhàn)。
兩位“85后”“江姐”何曉楠、周琛都曾跟隨任桂珍學習多年,一腔一勢、眼神身段都曾蒙恩師的口傳心授。其他重要角色的演員中,無論是年輕但經驗豐富的“老將”,還是大舞臺實戰(zhàn)場次不多的“新兵”,也都曾在排演中得到前一任主演老師的言傳身教。而上海歌劇院青年導演馬達,優(yōu)秀青年設計師朱嘉君、劉沈輝,則在上海戲劇學院教授、舞美設計韓生、莫小敏、閔曉梅等前輩的鼓勵與配合下,以素描手筆、版畫風格的舞美設計,基于歷史時代亦融入當下審美的人物造型,塑造出一個讓人眼前一亮的屬于“紅巖”的世界。“從老一輩手里接下這部作品,大家自然而然有一種使命感,繃著勁要把這部我們年輕人演繹的經典‘立’在舞臺上?!睂а蓠R達如是說。
在4月30日首場演出開演前,“‘紅梅花開唱江姐 紅巖精神代代傳’《江姐》北京見面會”在國家大劇院新聞發(fā)布廳舉行。見面會現場邀請到歌劇《江姐》作曲之一的作曲家羊鳴、原空政文工團第二代“江姐”孫少蘭,與上海歌劇院院長、指揮家、鋼琴家許忠,國家一級舞臺美術設計師韓生、導演馬達及上海歌劇院第六代“江姐”何曉楠、周琛,一同與熱心觀眾們分享《江姐》早期的創(chuàng)排故事,以及上海歌劇院版《江姐》的特色。
見面會上,羊鳴回憶起當年創(chuàng)作時的情景感嘆:“歌劇《江姐》是我60年創(chuàng)作生涯中最使我難忘也最使我動情的一部作品?!?962年的夏天,劇作家閻肅只用了18天便完成了《江姐》的劇本初稿,而羊鳴、姜春陽、金砂這三位年輕的作曲家創(chuàng)作的音樂初稿卻未被采用。但幾位年輕創(chuàng)作者并未灰心,在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他們前往多地采風,秉持一種韌勁,一步步讓歌劇《江姐》不斷邁向藝術精品的境界。
孫少蘭則與新生代青年演員們分享了當年的表演秘籍?!爱敶嗄暄輪T對于當時的生活很難有感同身受的體會,那就更應該多多研讀劇本,多看《紅巖》《烈火中永生》這些經典作品。還有一個訣竅是:寫人物自傳——在梳理過程中不知不覺就會加深體驗感和信念感。與其被動地由導演、指揮去灌輸一些知識、技巧,不如自己主動去思考體驗深刻。”孫少蘭說。
上海歌劇院院長許忠說:“《江姐》從誕生起便有著深厚的觀眾緣,也正因為觀眾對這部劇的鐘愛,上海歌劇院從1965年至今,登舞臺、進校園、入社區(qū),堅持排演了近60年。在超過500場大大小小的演出中,這部經典之作由劇院第一代‘江姐’任桂珍老師代代相傳,成為劇院的保留劇目,更是滬上許多觀眾過‘七一’的保留內容。今年,我們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刻來到北京演出《江姐》,既是帶著劇組的年輕主創(chuàng)和演員們回到它首演的地方接受北京觀眾的檢驗,也希望讓北京的觀眾感受海派文化的魅力,更希望在緬懷先烈的同時,能夠將先輩們‘三九嚴寒何所懼 ,一片丹心向陽開’的品格、愿‘五洲人民齊歡笑’的初心以及‘為共產主義把青春貢獻’的崇高精神傳承下去?!?/p>
活動現場,南北兩代“江姐”首次同臺,孫少蘭與何曉楠、周琛一同演繹了歌劇中的經典片段《紅梅贊》《繡紅旗》,引得現場不少觀眾感動不已。一位頭發(fā)花白的老爺爺說,“沒想到今天,一下見到三位‘江姐’。令我很高興的是,這樣的紅色經典能夠一直傳承,未來還會有更多更年輕的‘江姐’出現在舞臺上,把這個故事永遠講下去?!?/p>
上海歌劇院新版《江姐》北京首演當晚,觀眾席中既有白發(fā)蒼蒼的老者,也有胸前佩戴著紅領巾的少年。熱情的北京觀眾們數次在熟悉的唱段之后報以熱烈的掌聲,更有跟著《紅梅贊》《繡紅旗》《五洲人民齊歡笑》等詠嘆調的旋律輕聲哼唱的“鐵桿粉絲”,還有人看到動情之處不禁流下眼淚。劇終謝幕時,坐在臺下看完全場的羊鳴老師也舉臂鼓掌,連連點頭:“感人,感動。能看到年輕人們把這部作品唱下去,真的是太好了!”
演出的第二天,恰逢“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當日劇院安排了下午場和夜場兩場演出以滿足觀眾的需求,但這對于上海歌劇院的藝術家們不啻巨大的挑戰(zhàn):樂池中的樂手要連續(xù)作戰(zhàn),后臺的舞監(jiān)、舞美、化妝人員在第一場演完后馬不停蹄地轉景,做好第二場開演的準備,群演和合唱們也只能抽空休息、用餐,并立即調整至演出狀態(tài),“迎難而上、力克時艱,把最好的狀態(tài)展現在舞臺上,就是我們演員們在現實中對‘紅巖精神’最好的展現。”一位上海歌劇院合唱團的演員那么說。
“一部經典可以流傳至今,自然有它的閃光點。在這個基礎上,讓戲劇層次更加分明,細節(jié)更加豐滿,‘既傳承經典,又駐足當下’是這一版《江姐》在排演之初,所有主創(chuàng)、主演思考的問題。”青年導演馬達在兩場演出的間隙和開場前,一直在歌劇廳入口處與來往的觀眾進行近距離的交流,聽一聽觀眾的反饋,“希望能讓這部經典歌劇歷久彌新,以更具青春氣息的面貌展現在北京觀眾面前,也希望通過演員們的演繹,將紅巖精神傳遞至大家的心間?!?/p>
就在圓滿完成《江姐》演出任務后,上海歌劇院全體演職人員于5月2日參觀了位于北京盧溝橋畔宛平城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及打響了全面抗戰(zhàn)第一槍的盧溝橋。紀念館中陳列的各種歷史文獻和相關實物,真實再現了中國人民同日本侵略者進行英勇斗爭的光輝歷程與艱苦卓絕的抗戰(zhàn)之路,深深打動每一位參觀者的內心??箲?zhàn)廣場上那象征中華民族覺醒的“盧溝醒獅”,藍天白云下那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讓人又想起回蕩心間的《繡紅旗。。
原創(chuàng)《晨鐘》:上海品質
“何謂信仰,那是歷久彌堅。何謂誓言,那是永不背叛。何謂理想,那是矢志不移。何謂先鋒,那是奮勇向前?!?月7日、8日,國家大劇院歌劇節(jié)的舞臺上,由上海歌劇院歷經多年創(chuàng)排、打磨的原創(chuàng)歌劇《晨鐘》,在上海歌劇院院長,指揮家、鋼琴家許忠的執(zhí)棒下,由上海歌劇院歌唱家韓蓬、于浩磊、徐曉英擔綱主演,上海歌劇院合唱團、舞劇團、交響樂團共同演繹,首度亮相北京。作為慶祝建黨百年上海首批重點文藝創(chuàng)作項目,原創(chuàng)歌劇《晨鐘》引領著觀眾,重溫了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展現著信仰的力量。
“黃卷青燈,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為庶民求解放,一生辛苦艱難”,這是對李大釗一生光輝形象的概括,而“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則成為他一生精神風范的寫照。為了更好地演繹革命先輩,更真實地塑造先烈形象,上海歌劇院《晨鐘》劇組,特意安排了兩次“緬懷革命先烈、牢記初心使命”主題黨日活動——參觀李大釗烈士陵園和李大釗故居,旨在讓主演們更多地了解李大釗的英雄事跡。
5月5日是馬克思誕辰日。當天一早,《晨鐘》劇組便來到北京李大釗烈士陵園。原創(chuàng)歌劇《晨鐘》劇組全體人員瞻仰李大釗同志雕像,劇中李大釗的扮演者韓蓬、于浩磊則向李大釗烈士敬獻了花籃。隨后,主演韓蓬、于浩磊、徐曉英、陳朝賓與陵園講解員代表梁軍、栗建龍共同朗誦的《〈晨鐘〉之使命》節(jié)選,將整個活動推向高潮。
上海歌劇院男高音歌唱家韓蓬感慨:“在《晨鐘》北京首演前,近距離地感受大釗先生的精神,可謂一次難忘而深刻的經歷。作為青年文藝工作者,我要心懷崇敬與感佩地謳歌英雄,通過真誠的演繹,準確塑造好英雄形象,并鼓舞當下的青年在新的征程中奮斗,而這正是我們青年黨員對百年前中國共產黨人使命與擔當最好的傳承?!蓖瑯釉趧≈兄餮堇畲筢摰哪懈咭舾璩矣诤评趧t表示:“青年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我們青年黨員更要有崇高理想與堅定信念。希望我的演繹能讓北京觀眾們,在《晨鐘》中感受到青春的力量、信仰的力量?!?/p>
上海歌劇院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范建萍說:“在慶祝建黨百年之際,我們帶著《晨鐘》到北京演出,對劇目本身和演員們來說,都可謂是一次精神的洗禮。此次‘緬懷革命英烈 牢記初心使命’主題黨日活動,是我們從上海出發(fā)之前就特別策劃的。之后,我們還會邀請李大釗之孫李建生,講述李大釗先生當年以堅定信仰奉獻生命的故事。希望青年演員們在經過特定情境下的學習與感悟后,讓自己所塑造的角色更真實、更感人?!?/p>
上海歌劇院此番是攜《江姐》《晨鐘》兩部大戲亮相國家大劇院?!督恪汾A得北京專家與觀眾高度認可后,院長許忠沒有留在北京休整,而是放棄兩部戲之間短暫的幾日假期,立即帶著近200名藝術家及演職員,回到上海進行緊張的排練,繼續(xù)打磨細節(jié)。導演熊源偉也同樣考察國家大劇院舞臺后,對大到布景小到頭飾的每一處細節(jié)進行反復斟酌、不斷完善,力爭每一處細節(jié)盡善盡美。
5月7日,在“晨鐘”聲聲里,北京觀眾們不僅為原創(chuàng)歌劇《晨鐘》的上海品質所吸引,亦被藝術家們的真誠演繹所打動。隨著劇情的層層推進、音樂的鋪陳烘托,歌劇《晨鐘》中所展現的以李大釗為代表的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為探尋民族復興之真理,不忘初心、不移信仰、不畏犧牲的崇高精神,深深震撼著現場每一位觀眾。首演后,《晨鐘》收獲了業(yè)內專家和普通觀眾的一致好評。
原解放軍藝術學院政委喬佩娟說:“上海歌劇院的血液里流淌著紅色基因,這次《晨鐘》來北京演出,是為慶祝建黨100周年帶來的一份禮物。這部作品代表了上海藝術院團的水平,也代表了上海的水平?!?/p>
李大釗之孫李建生感慨:“《晨鐘》的感染力特別強,我注意到現場觀眾對這部作品的反應很熱烈。劇中描摹的一些細節(jié)非常打動我,我感覺飾演李大釗的演員演繹出了大釗先生的‘精氣神’?!崩畲筢摰暮蟠⒗钛兹A之女李曉莉亦大為感動:“可以說,《晨鐘》中刻畫的李大釗,非常符合我心目中大釗先生的形象。劇中的‘尋道、行道、殉道’也非常準確地概括了大釗先生的一生。這部歌劇非常打動我?!?/p>
肖華將軍之女肖霞說:“在《晨鐘》中我看到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李大釗,他既有感情又有激情,更有革命的豪情。對于年輕一代來說,《晨鐘》是一部能夠很好地了解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作品。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不久的將來,這部作品會成為一部經典之作。”
原中央黨史研究室副巡視員邢濟萍說:“在慶祝建黨百年之際,上海歌劇院攜原創(chuàng)歌劇《晨鐘》來京正當其時。因為看歌劇,一方面是聆聽,第二方面是感悟精神,第三方面是致敬先烈。觀摩《晨鐘》,不僅僅是欣賞藝術,更是從藝術中感悟中國共產黨的精神。《晨鐘》反映了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在“李大釗”“陳獨秀”這些早期建黨人物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他們?yōu)榱死硐電^斗的精神。”
本次《晨鐘》作為國家大劇院“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系列演出中的重要劇目首度亮相北京,有著特別的意義。在第二次主題活動中,李大釗之孫李建生更是為原創(chuàng)歌劇《晨鐘》題詞——“晨鐘之使命”。
兩部“上海出品”歌劇,一部致敬經典,一部彰顯實力。
上海歌劇院組建時,大部分成員主要來自曾行程5萬多公里宣傳抗日,一路跟著新四軍、打著腰鼓進上海的新安旅行團,“紅色”基因一直流淌在上海歌劇院的血液里。
“‘傳承紅色基因、講好紅色故事’對于一個藝術團體來說是不可推卸的責任?!痹S忠說,“這次的北京行,《江姐》展現的是對經典的傳承,《晨鐘》表達的是當代人對歷史的回望與新思考。無論是經典作品的常演常新,還是原創(chuàng)劇目的全新感悟,都是對先輩足跡的追尋,對革命精神的延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