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一度流行“夸夸群”。據(jù)說不管是誰,不管遇到了什么煩心事兒,只要打開手機或電腦,在“夸夸群”里一傾訴,馬上就會有一堆群友沖上來夸你,夸得你天上少有、地上無雙,夸得你精神煥發(fā)、雄心再起……
火力如此密集的夸獎,其實古人也經(jīng)歷過,例如宋朝的文學家、政治家兼改革家王安石。
我們知道,王安石是文學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同樣躋身于“唐宋八大家”的另一位文壇大腕曾鞏是他的至交,兩人結識于青年時代,剛見面就成了鐵哥們兒。曾鞏給王安石寫詩道:此言此笑吾此取,非子世孰吾相投。今諧與子脫然去,亦有文字歌唐周。(曾鞏《發(fā)松門寄介甫》)
這首詩大意是說:我的言語和喜好比較不合群,只有你能夠理解我,世界這么大,只有你跟我志趣相投。希望我能跟你一起快快樂樂地歸隱山林,寫文章歌頌最美好的時代。
很明顯,《發(fā)松門寄介甫》是一首夸王安石的詩。
曾鞏夸王安石,不僅當面夸,還向別人夸。宋仁宗慶歷四年(1044年),曾鞏給朝中大佬蔡襄(北宋書法家、政治家,蔡京的堂兄)寫信,信末專夸王安石:
鞏之友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稱其文,雖已得科名,然居今知安石者尚少也。彼誠自重,不愿知于人,然如此人,古今不常有。如今時所急,雖無常人千萬,不害也,顧如安石,此不可失也。執(zhí)事倘進于朝廷,其有補于天下。亦書其所為文一編進左右,庶知鞏之非妄也。(曾鞏《上蔡學士書》)
我們不妨把曾鞏的夸獎翻譯成白話文:我的朋友王安石,文章非常典雅,人品非常高尚,如今他已考中進士,但是知道他的人還很少。他太低調,不愿意毛遂自薦,可他的學識和才能真是古今少有。在當今這個時代,普通人才缺一千缺一萬都不要緊,但是像王安石這樣的人才如果得不到重用,那可真是國家的一大損失。我希望您能把他舉薦給朝廷,讓他有機會匡扶天下。我把他的文章編成一本小冊子,隨信寄給您,您看過他的文章之后,就知道我對他的夸獎不含絲毫水分。
宋仁宗慶歷六年(1046年),曾鞏又給另一位大佬歐陽修寫信,信末又是??渫醢彩?/p>
鞏之友王安石,文甚古,行甚稱文,雖已得科名,居今知安石者尚少也。彼誠自重,不愿知于人,嘗與鞏言:“非先生無足知我也?!比绱巳?,古今不常有。如今時所急,雖無常人千萬,不害也,顧如安石不可失也。先生倘言焉,進之于朝廷,其有補于天下。亦書其所為文一編進左右,幸觀之,庶知鞏之非妄也。(曾鞏《上歐陽舍人書》)
不知道大伙注意到?jīng)]有,曾鞏向歐陽修夸王安石,與他向蔡襄夸王安石的路子一模一樣,連用詞都是雷同的。這就好比網(wǎng)上那些試圖用收費“夸夸群”賺快錢的商家,為了省事兒,將夸人的話語批量發(fā)給他們低價雇來的水軍,讓水軍復制、粘貼、發(fā)送,把進群買夸的客戶夸到惡心為止。當然,曾鞏與所有“夸夸群”的群主都不同,他不收費,并且只夸王安石一個人。
歐陽修是曾鞏的老師,他聽了曾鞏對王安石的夸獎,又讀了王安石的文章,對王安石也是大加贊賞。1054年,歐陽修給宋仁宗寫奏章夸獎王安石,請求仁宗皇帝破格提拔。
查《宋史·王安石傳》,在歐陽修向宋仁宗夸獎王安石之前,比歐陽修官級和威望還要高的大臣文彥博也夸過王安石,說他“恬退,乞不次進用,以激奔競之風”。
王安石當?shù)胤焦贂r的老上司韓琦、當京官時的老上司包拯,以及王安石的同年進士兼親家吳充,王安石年輕時的好友兼同事司馬光、范鎮(zhèn)、韓維等人,都在不同場合夸過王安石。其中韓維是宋神宗當太子時的秘書,經(jīng)常在神宗跟前夸獎王安石的才干。每當神宗說“你這個方案很不錯”的時候,韓維就答道:“這不是我想出來的,是我的好朋友王安石想出來的?!彼运紊褡诩次灰院螅R上重用王安石,隨后又聽從王安石的建議,搞起了轟轟烈烈的變法改革。
也就是說,王安石之所以能夠宣麻拜相,之所以能夠推行自己的變法主張,與那么多人在皇帝面前夸他是分不開的。
成名前被很多人夸,變法時被很多人罵,但王安石對夸贊和毀罵都不放在心上,既不討好夸他的人,也不打擊罵他的人。好朋友曾鞏夸過他,他執(zhí)政后并不提拔曾鞏,因為曾鞏反對變法;文彥博、韓琦、歐陽修不僅夸過他,而且提拔過他,他執(zhí)政后卻將這些大佬趕出朝廷,因為大佬們反對變法;司馬光、范鎮(zhèn)、蘇轍和小官鄭俠都罵過他,他也從來不懷恨,還為鄭俠開脫罪名,只是對這些在道德上同樣優(yōu)秀的賢人君子始終不理解他的政治主張而感到遺憾。
最后再補充一點,宋朝選官制度比較獨特,將科舉和薦舉糅為一體:一個人考中了進士,還要再參加相當于公務員選拔考試的“銓試”,而銓試前需要獲得三名以上在職官員的“點贊”和舉薦;一個低級官員想成為中等官員,需要參加“朝考”,而朝考前又要獲得五名以上在職官員的“點贊”和舉薦。
所以呢,每個官員都被其他官員夸過,夸夸群在宋朝官場其實到處都是,并不僅限于王安石和他的朋友圈。
(沈靜秀薦自《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