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榕
(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qū)內林小學,福建 廈門 361022)
《標準》中指出:操作學習是小學生進行數(shù)學學習的主要方式之一。曹培英認為:從數(shù)學課程標準的表述來看,空間觀念在小學階段主要表現(xiàn)在空間表象、空間想象、空間描述和動手操作等四個方面。動手操作,是學生通過多種感觀協(xié)調實現(xiàn)對事物的探索過程,該操作有利于喚醒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力。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對圖形進行想象,再動手操作,驗證結果,從而獲得感知經驗的同時,培養(yǎng)空間觀念。
筆者曾經聽過有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北師大版四下《搭一搭》:整節(jié)課以玩魔術的游戲為主線,設計了三個層次的教學活動:第一個層次,教師先讓學生想象:用四個小方塊擺成立體圖形,可以擺成什么圖形?接著教師出示正面(如圖1),師:“只看正面可以搭出幾種立體圖形?”生繼續(xù)想象,接著同桌交流合作搭一搭,然后教師再給出上面(如圖2),生繼續(xù)想象,通過之前想象出的立體圖形的情況中進行逐一排除,最終確定了立體圖形;第二個層次,教師將正面、上面、右面(如圖3)等三個面都給學生,學生先想象,再動手擺一擺,在合作交流中,展示學生不同的拼擺方法:有人先擺正面,有人先擺右面,有人先擺上面,鼓勵操作方法的多樣性;第三個層次:出示有一位學生根據(jù)立體圖形畫出的三個面(如圖4),學生先想象,然后再動手搭,學生發(fā)現(xiàn)搭不出這樣的立體圖形,借助小組交流,明確問題出在哪里,原來是這三個面相互矛盾,發(fā)現(xiàn)有一個面畫錯了,可以加在哪里?可以幫她改一下嗎?學生擺出來兩種不同的正面圖(如圖5)
圖1 正面
圖2 上面
圖3:正面 右面 上面
圖4:上面 右面 正面
圖5:類型1 類型2
再如,筆者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的《面積》這一單元,通過讓學生課后進行調查研究,他們在調查、設計、研究出教室瓷磚的方案之后,筆者利用信息技術課上所學習的Word技術,將收集到的瓷磚圖片先“復制”到文檔,再剪裁成不同形狀,采用“復制”“粘貼”“旋轉”等方法進行圖形的拼接和組合,設計出不同的鋪磚方案。利用Word技術,不僅節(jié)約材料,而且培養(yǎng)學生用信息技術手段解決問題的能力。圖6是學生設計的部分鋪磚圖片。
圖6 鋪磚圖
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形象思維為主,然而到了高年級,練習中一般以文字描述為主。對部分學生來說,僅僅從問題的文字闡述要解決問題,成了學生解題的攔路虎。如果借助圖形這根拐杖,讓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對題目的理解進行外顯,數(shù)形結合就成為解決問題的一個有效突破口,在無形中培養(yǎng)學生空間觀念。
例如,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有這樣一道練習題:一個圓柱與一個圓錐的底面積和體積分別相等。已知圓柱的高是4dm,圓錐的高是多少?學生剛開始拿到這道題,覺得手足無措,困難在于一是沒有給出底面積和體積的數(shù)據(jù),無法通過計算溝通圓柱與圓錐高之間的關系;二是對題目的理解較模糊。此時,筆者引導學生在草稿紙上畫出圓柱和圓錐的立體圖形,嘗試解決問題。在課堂上,有學生利用假設法:假設圓柱和圓錐的體積都為1dm3、底面積為1dm2,計算出圓錐的高,從數(shù)據(jù)中尋找圓柱和圓錐底之間的關系;有學生利用公式法:從圓柱和圓錐的體積公式出發(fā),尋找圓柱和圓錐底之間的關系;其中有學生通過這道題總結出了這樣的打油詩:圓柱圓錐好朋友,要想體積都相等,高都一樣,柱底乘三;底都一樣,柱高乘三。學生認為,可以結合這個打油詩在頭腦中想象兩個體積相等的圓柱和圓錐,它們的高都相等,圓柱要比圓錐“瘦”,因為圓柱的底乘三等于圓錐的底;如果底一樣,圓柱要比圓錐“矮”,因為圓柱的高乘三等于圓錐的高。
華羅庚曾經說過“數(shù)缺形時少直觀,形少數(shù)時難入微,數(shù)形結合百般好,隔離分家萬事休”。這句話中道出了數(shù)形結合的重要性。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在頭腦中想象,在指尖中畫圖,在表達中外顯,讓一道原本枯燥的題目變得生動而富有童趣,將抽象的文本閱讀材料與幾何圖形之間建立聯(lián)系,學生的空間觀念也在無形中融入。
不同層次的練習,有助于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滿足不同層次學生思維品質的發(fā)展;富有趣味性的練習,有助于學生享受學習樂趣的同時,觸發(fā)學生積極向上的思維品質;具有開放性的練習,有助于學生靈活思考問題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的思維品質。
羅鳴亮老師在執(zhí)教人教版四上《平行四邊形和梯形》一課設計了這樣的練習:師與生共同認識了平行四邊形和梯形之后,教師首先出示裝在信封里只露出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讓學生猜,有人猜是平行四邊形,有人猜是梯形,教師追問:“為什么不說是不規(guī)則的四邊形?”生:“看到了一組對邊平行”,教師從信封里慢慢拉動這個圖形,引導學生繼續(xù)想象,生認為是平行四邊形,答案揭曉:是梯形。教師直擊問題本質:“為什么是梯形?”再次透過現(xiàn)象對比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只給學生一個提示:有兩組對邊分別平行,學生在大腦中想象,大部分學生認為是平行四邊形。然而教師拿出來的卻是長方形,再次將剛剛建立的認知平衡打破,在交流討論“長方形是否是平行四邊形”中達成共識:長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教師用富有兒童化的語言追問:“請所有平行四邊形來開會,長方形要去嗎?”“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都有兩組對邊分別平行,不僅要去,而且要坐在特級嘉賓的位置?!睂W生精彩的答道;第三環(huán)節(jié),教師描述:“有一個四邊形,它兩組對邊分別平行,并且四條邊都相等”,學生猜是正方形,可是教師偏偏拿出了一個菱形,有了剛才研究長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的例子,對于“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這一問題,學生自主地從圖形的本質屬性出發(fā)考慮問題;第四環(huán)節(jié),教師拿出信封里的一個三角形,讓學生很是失落,迫使學生想到袋子還有四邊形,果不其然教師拿出一個梯形,讓學生想象將三角形和梯形拼起來是一個什么四邊形,有學生想到是長方形,有學生想到是梯形,還有學生想到是平行四邊形,最后通過剪、平移、旋轉等動手操作過程將結論進一步得到驗證,課堂進一步升華。
再如,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的《面積》這個單元,解決問題不限于書本上的練習,筆者設計了:在學生提出問題之后,思考得出三種測量辦法:第一種,用卷尺測量教室的長和寬,再計算教室的面積;第二種,用米尺先測量一塊磚的面積,再數(shù)一數(shù)有幾塊磚,最后計算教室的面積;第三種,測量一個人正常走路時走一步的長度,再讓這個人以正常走路的步伐沿著教室的長測量步數(shù),沿著教室的寬測量步數(shù),計算教室的長和寬,再計算教室的面積。確定方案之后,研究出了教室的面積。
接著,學生選擇瓷磚,有的小組去建材市場調查瓷磚的材質和價格,有的小組則在網上進行調查,以下是一位小組成員寫的調查報告。
上周,林老師讓我們去建材市場看瓷磚,因為我沒有去建材市場,于是我靈機一動,就打開電腦,在淘寶網上看瓷磚的價格和面積。
剛開始我上看下看,東看西看,后來看到一款價格公道,質量不錯的瓷磚了。它的周長是120厘米,面積是900平方厘米,這是一個正方形瓷磚,它的價格是每塊24.64元,它的風格是田園風,它是由一朵朵白花和一條條紋做成,裝在教室會顯得非常溫馨,非常合適,我還咨詢了賣家,這款的防滑效果不錯,看來這款適合鋪在教室。
史寧中教授指出:空間觀念是對空間中物體的位置以及位置之間關系的感性認識。羅老師以新穎的練習設計:一個信封,幾個圖形串聯(lián)起了這個層次性、趣味性、開放性的練習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觀察、思考、合情推理中刺激大腦中對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思維定式,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圖形特征,“逼迫”學生辨析對比圖形的本質,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和建立知識的結構化聯(lián)系。
空間觀念的發(fā)展不是一步到位,它是循序漸進、呈階段式的發(fā)展。只有教師心中裝著“空間觀念”,不忘初心地把“空間觀念”基于學情揭示于課堂中,學生的空間觀念才能從模糊走向清晰,才能深入發(fā)展,才能在接下來更高層次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