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
中醫(yī)方劑的煎服法是決定臨床療效的關(guān)鍵因素之一。歷代醫(yī)家對于湯劑的煎法、服法,頗為重視,不同的疾病中藥煎服法不一樣。
目前,中醫(yī)較統(tǒng)一的煎服方法為:將飲片放進砂鍋等煎藥器皿中,加水浸沒過藥面3~5厘米,浸泡半小時,武火煎開以后改為文火,煎煮約30~40分鐘即成,倒出藥汁;然后再加水與藥面平,再煎一遍,將兩次的藥液混合,分開兩次早晚服用?;蛘邔⒅兴幖迦?,三次的藥汁混合在一起,然后分三次喝。
古人煎藥注重湯劑的第一次煎液,幾乎沒有第二煎的方法,尤其是治療外感病或急癥,當(dāng)取最佳藥液并盡快給藥,以爭取早治療、快治療。尤其是運用經(jīng)方,可按照《傷寒雜病論》的原劑量、原方法,只煎一次,不用第二煎,根據(jù)病情,分次服用。急性病、大病不采用復(fù)煎的原因如下:
外感病邪在上在表、衛(wèi),用藥不任猛烈,除選藥輕清宣散、用量宜小外,煎煮宜輕宜短,勿須久泡,武火急煎,則氣味俱薄,所謂“輕可去實”。
方劑再煎會稀釋藥物的有效濃度,改變組方的藥物配伍比例,降低臨床療效。
中藥煎煮時,第一煎以沸騰開始計算需要20~30分鐘,第二煎30~40分鐘,第三煎則時間更長,以便將所有成分提取出來。
煮散法,粗末者,煎熟去渣服用,或開水浸泡服用;細末者,煎熟和渣服用,或開水直接調(diào)服。蒲輔周先生曾竭力提倡“煮散”,并譽之為“輕舟速行”,認為其對慢性病,久久用之,穩(wěn)中見效,且甚鞏固,即使某些危重疑難證,頓收捷效的亦不乏其例??梢姶藙┬椭档猛茝V。
這種方法,只針對身體特別衰弱的慢性虛損性疾病。雖然不必拘泥其法,但總以味少量輕、時時顧護脾胃為要。對此,前人多有告誡。
湯劑的煎煮是一個看似簡單卻又十分復(fù)雜的問題,由于藥物及病情的差異,所采取的煎煮方法也不盡相同。煎煮方法是否得宜,對中藥湯劑療效有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