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陽舉 秦 曉
“不言之教”①是老子無為思想的突出體現(xiàn),是統(tǒng)治者在遵循道的原則下進行的治理之術(shù),是在“尊道貴德”的主旨下圣人進行的統(tǒng)治教導(dǎo)行為,是老子思想在現(xiàn)實社會的一種實踐方式。“不言之教”的主體是老子筆下的“圣人”?!安谎灾獭弊鳛橐环N社會行為,兼具政治性和倫理性。玄德是“不言之教”的深化,自然是“不言之教”的實質(zhì)?!靶衙瘛钡纳鐣?guī)劃,是圣人進行“不言之教”的場域之一。老子在政治上要達到天下大治的目的,“不言之教”是對政治治理的反思、對執(zhí)政者權(quán)力的約束和對道自然無為的歸復(fù),是中國古代寶貴的思想資源。結(jié)合《老子》文本進行分析,探究“不言之教”的深意,有利于對老子思想的深入把握。
“不言之教”在《老子》中凡兩見,一是見于《老子·第二章》②: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此章首先論述美與惡,善與不善是相對出現(xiàn)的,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丑就出現(xiàn)了,都知道什么是善,不善就出現(xiàn)了。從這兩對相反相成的概念出發(fā),老子得出了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后六組有對之物,它們是相互依存的,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下、音與聲、前與后,一切事物都有正反兩方面,脫離了任何一方都不能形成對應(yīng)關(guān)系。從對立統(tǒng)一的存在中,老子窺探出治理天下的方式,那就是在政治上要“處無為之事”和“行不言之教”。這里的“不言”和“無為”有相似的含義,只不過一個是“處”③的狀態(tài),一個是“行”的舉動?!把浴痹诖颂幹刚谭?,“不言”就是不需要多的政教法令④教導(dǎo)管理民眾。河上公注“行不言之教”曰:“以身帥導(dǎo)之也?!保?]7表明統(tǒng)治者要效法道的無為來引導(dǎo)民眾。結(jié)合第二章整體來看,老子從萬事萬物對立統(tǒng)一的角度切入,引申到政治領(lǐng)域,主張統(tǒng)治者要全面看待事物,要從道的高度去“全面地觀察”,王弼曰:“自然已足,為則敗也。”[2]6懂得事物都有其“自然”存在的狀態(tài),不要干涉,不要妄為,而要“無為”和“不言”,達到“功成而弗居”的理想效果?!段淖印ぷ匀弧罚骸巴醯勒撸師o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清靜而不動,一度而不徭,因循任下,責(zé)成而不勞?!保?]322進一步細化了老子的意思,要求統(tǒng)治者要清靜無為以達到治理的目的。
“不言之教”又見于《老子·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于無間,吾是以知無為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此章通過至柔能夠貫穿至堅說明“柔弱勝剛強”的意思,老子說:“天下莫柔弱于水?!保ā独献印さ谄呤苏隆罚┛梢姶颂幍摹爸寥帷睉?yīng)該指水,老子用有形的水進行比喻,水雖柔弱但“攻堅強者莫之能勝”(《老子·第七十八章》)。老子用水喻道,因為“弱者,道之用”(《老子·第四十章》)?!墩f文》謂:“用,可施行也?!保?]128這里的用表明“弱”是合乎道的施行方式。通過水之喻進而論述“無有”的作用,河上公曰“無有謂道也”[1]173。“無有”就是道⑤,道可以進入沒有縫隙的事物之中,說明道無形不入,道貫通天地萬物。由此老子知道無為有益⑥,進一步引入政治層面,提出“不言之教,無為之益”的主張。此章的論證邏輯和第二章相似,都是從生活現(xiàn)象入手,進而通過“是以”引到政治層面。此章通過以水作為比喻,展示了道“常無為”⑦(《老子·第三十七章》)的巨大作用。無為的益處正是道的益處,而“不言”是無為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安谎灾獭本褪亲裱赖慕虒?dǎo)方式,而遵循道的教導(dǎo)方式表現(xiàn)為無為的特征。老子用形象的比喻說明治國的道理,例如:“治大國若烹小鮮?!保ā独献印さ诹隆罚┡胫菩◆~要盡量減少翻炒,就如同治國需要清靜無為一樣。無為的方式在老子看來是非常有用的,但統(tǒng)治者們卻很少能夠體會到這樣的道理⑧。
綜合第二章和第四十三章的內(nèi)容可以得出“不言之教”指的是統(tǒng)治者在遵循無為的原則下進行的治理之術(shù),是道在現(xiàn)實世界的一種實踐,而這種實踐需要通過圣人的行為來展現(xiàn)。第四十三章用“天下”作為主語而沒有用第二章的“圣人”,從一個側(cè)面說明了圣人的獨特性和示范性。這里也透漏出一些信息:“不言之教”的主體是圣人,是身處統(tǒng)治地位而且與道契合的特殊人群。為了進一步說明圣人的特征和“不言之教”的思想內(nèi)涵,需要綜合考察老子“圣人”的含義。
圣人作為“不言之教”的主體,是老子筆下的有德有位者,但此處的德不同于一般意義的德,也不同于儒家所說的倫理道德,而是得于道之“德”⑨。老子說:“孔德之容,惟道是從?!保ā独献印さ诙徽隆罚┱f明大德要遵從道,“圣人”⑩也必然是尊道而行的人。蔣錫昌說:“《老子》全書所謂‘圣人’,皆指理想之人君而言?!保?]14老子面對社會亂象寄希望于理想化的君主即“圣人”來施行道的教化,通過無為的手段和方式達到“復(fù)歸于樸”的目的。除了第二章,“圣人”一詞在《老子》書中多見,例如:
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第三章》)。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七章》)。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第二十九章》)。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第四十七章》)。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第七十八章》)。圣人執(zhí)左契,而不責(zé)于人(《第七十九章》)。
以上所列舉的圣人展示了自身行道的特征和方式,圣人治理要體悟道的無窮魅力并且還要踐行道的無為原則。正因為“天道無親”(《老子·第七十九章》),所以“圣人不仁”(《老子·第五章》)。正因為“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yīng),不召而自來,然而善謀”(《老子·第七十三章》)。所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老子·第七十七章》)?!独献印芬粫谐S薪频念惐?,道的無為類比于圣人的無為,而道—物的關(guān)系也可以類比于圣人—百姓的關(guān)系?。例如,《老子·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yǎng)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于?。蝗f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边@里道的作用完全可以平移到圣人身上,《老子·第六十三章》中說:“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笨梢钥醋魇恰叭f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的近似語。而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老子·第七十七章》)不正是道在社會層面的表現(xiàn)嗎?“圣人抱一為天下式”?(《老子·第二十二章》)正說明了圣人領(lǐng)悟道的真理后進行的示范性治理,執(zhí)道而治理天下,通過無為的方式,百姓就會“自化”“自正”“自富”“自樸”,達到理想的治理效果。
老子強烈譴責(zé)了統(tǒng)治者無道的行為,“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余”(《老子·第五十三章》)。老子把這樣腐敗奢靡的統(tǒng)治者叫作“盜夸”?,也就是強盜頭目。同時老子也反對用過多的巧智和法令治理國家,“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老子·第五十七章》)。這樣做只能使國家走向衰亡,并不能長治久安。相比較而言,遵循道的無為原則是最好的治理方式,無為就要求統(tǒng)治者認識到權(quán)力的限度和對自身行為的反思,通過清靜無為的方式不去干擾百姓的正常生活,如此則“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老子·第三十七章》)。
在社會政治層面上,老子將“圣人”作為道的“代言人”,通過圣人效法道達到治理天下的目的。圣人作為體道行道的主體,在老子的設(shè)計中是不可或缺的,因為老子必須要在人間社會尋找一個他思想理念中最高存在的“理想領(lǐng)導(dǎo)者”,這不單是老子的個人想法,先秦思想家在探討社會治理的時候,總傾向于找到可以作為示范和表率的人?。《尚書·虞夏書》中對堯舜禹的頌揚,《詩經(jīng)·大雅》中對公劉、武王、宣王功績的歌頌,《論語》中孔子對堯舜周公的推崇等,都說明了中國先秦時期有濃厚的圣人崇拜傾向?。《尚書·呂刑》曰:“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其寧惟永?!保?]239說明古代君王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國家的安寧長久和人民的幸福都要依靠統(tǒng)治者的示范作用。此外,《國語·楚語下》有“觀射父論絕地天通”的故事?,更能體現(xiàn)統(tǒng)治者有協(xié)調(diào)人神的能力。這些百姓敬仰推崇的人物,類似韋伯描述的“卡里斯瑪”(Christmas)?魅力型權(quán)威,而老子筆下的“圣人”多少有這樣的“形象”。老子之所以要設(shè)置圣人的存在,顯然是由來已久的傳統(tǒng)造成的,老子的思想雖然有突破三代文化的創(chuàng)新方面,但是也深受三代文化積累的影響。除了道家?,先秦時期的儒墨法等諸家也都有自己的“圣人形象”,這種思想對中國社會和政治影響深遠。
當(dāng)然,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老子·第十九章》中的“絕圣棄智”應(yīng)該如何理解?如前所述,老子推崇“圣人”又何來“絕圣”之說呢?郭店楚簡本《老子》(戰(zhàn)國中晚期)的出土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解答。今列郭店本?此章如下:
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絕偽棄慮,民復(fù)季子。三言以為文不足,故命之有所囑。視素保樸,少私寡欲。
以上郭店本第一章即今本《老子》第十九章,釋讀從廖名春,詳見《郭店楚簡老子校釋》?一書。楚簡本與帛書本及王弼本最大差異是文字的不同,如郭店本原為“絕智棄辯”“絕偽棄慮”,而沒有后來流傳本之“絕圣棄智”“絕仁棄義”等儒道勢同水火的語言,可見《老子》在傳抄過程中經(jīng)歷了后世學(xué)者的改造,改造之一就是促使儒道思想的對立。據(jù)簡本推測,至少在戰(zhàn)國中晚期楚地流傳的《老子》抄本中,道家與儒家思想并沒有那么尖銳的對立。但在漢代帛書中則表現(xiàn)了道家強烈反對儒家仁義智圣,從戰(zhàn)國到西漢思想界發(fā)生了顯著變化,戰(zhàn)國時道家思想不必同于漢代的道家。同樣,有根據(jù)時代需要而改撰經(jīng)典的,也可以利用文獻表達一己之意,或者如有的學(xué)者猜測,早期儒道區(qū)分不明顯,思想上也多有相互吸納,不過即便如此也不能說儒道思想全然混同?。
以上學(xué)者們的討論,有利于深化對《老子》文本及其傳播的了解,也有利于對圣人“不言之教”的理解。若“絕圣棄智”在老子筆下是“絕智棄辯”,那么通覽整部《老子》就會發(fā)現(xiàn)老子心中的“圣人”是體道行道且有統(tǒng)治地位的人,是“理想型的統(tǒng)治者”,是老子褒揚的對象。對道的遵循和體悟是“圣人”的前提條件,所以老子批評那些窮奢極欲的統(tǒng)治者,并不認為他們是圣人。真正的“圣人”,正如《老子·第八十一章》所說:“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這里的“不積”表明圣人自己并不積攢而只是給予他人,“為人”也就是“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意思。
老子筆下的“圣人”是理想型的存在,老子要在現(xiàn)實的政治世界中尋找道的落實,就需要設(shè)置理想的統(tǒng)治者。通過圣人的治理,上行下效,引發(fā)百姓自我治理的良性狀態(tài),這種百姓自化、自正、自富、自樸的狀態(tài),就是自然。圣人之道符合天之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老子·第八十一章》)。圣人在效法道的過程中,通過無為的手段達到治理天下的目的。這是一種高明的統(tǒng)治之道,是對統(tǒng)治者濫用權(quán)力的限制和反省,這說明老子已經(jīng)在思考政治治理的限度和適應(yīng)性問題了。
此外,不能簡單地將“不言之教”理解為身教,不言對應(yīng)的是無為,身與不言在老子的語境中并非對應(yīng)關(guān)系。不言之教是遵循道的教化行為,是出于無為考慮的教導(dǎo)方式。身教給人的感覺還是有自我彰顯的意思,而無為則更加蘊含一種輔助的作用。圣人沒有自我的私心,“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老子·第四十九章》)。圣人的行為全然是為百姓考慮,是大公無私的,這種大公無私實則就是老子提到的“玄德”?!安谎灾獭蓖癸@了老子的玄德思想。為了深化對“不言之教”的認識,則需要了解老子的“玄德”思想。
“不言之教”既然是圣人施政教導(dǎo)的一種方式,必然具有重要的政治價值和社會價值。從政治層面上來說,“不言之教”是無為政治的體現(xiàn),老子說:“以正治國?!保ā独献印さ谖迨哒隆罚┯谜乐卫韲遥曛饩褪怯脽o為的方式治國。從社會層面來說,“不言之教”可以促進社會的良性運作,達到“其政悶悶,其民淳淳”(《老子·第五十八章》)的淳樸狀態(tài)。當(dāng)然在老子思想中這兩者是不能分離的,政治和社會在中國古代有時候是一回事。綜合來看,“不言之教”是老子“玄德”?思想在社會實踐層面的展開,“玄德”作為理解老子思想的重要概念,需要格外注意。
“玄德”在通行本《老子》中凡三見,分別在第十章、第五十一章和第六十五章。據(jù)學(xué)者考證,《老子·第十章》中的“玄德”句屬于竹簡錯亂,整句放在第十章不太恰當(dāng)。由此,考察第五十一章和第六十五章的“玄德”內(nèi)涵,需要結(jié)合這兩章的全部內(nèi)容來看?!独献印さ谖迨徽隆罚?/p>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此章論述了道、德與萬物的關(guān)系,特別凸顯了“道”“德”的重要特性。就整部《老子》來說“道”的首要地位毋庸置疑,但是“德”也是老子重要的思想概念。道生長萬物,德養(yǎng)育萬物,所以萬物都要“尊道貴德”,道與德的尊貴主要是因為其自身無為而自然的存在。道與德因為自然無為所以并不居功也不控制萬物,而是讓萬物自己產(chǎn)生成長,這樣一種幽深玄妙的品質(zhì),老子叫做“玄德”。王弼注曰:“有德而不知主也,出乎幽冥,故謂之玄德也?!保?]137所謂“幽冥”就是老子的“道”。據(jù)前文論述,老子的德主要指萬物從道中獲得的“德”,這種“德”不同于外在的倫理要求,而是萬物自然存在的依據(jù),是一種依據(jù)道而生長的“本性”。此章的“莫之命”表明無外在強制命令的含義,是萬物在道的“護佑”下“健康成長”的狀態(tài)和過程。
此外,《老子·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順。
此章探討統(tǒng)治者治國的方式,“善為道者”就是老子所說的“圣人”。老子主張統(tǒng)治者要用質(zhì)樸之道來治理國家,用智巧治理國家反而是國家的禍害,不用智巧來治理國家是國家的福氣,懂得這樣的道理和原則,就是“玄德”。玄德幽深遼遠,是對道的歸復(fù),如此治國才能極其順利。此處的“稽式”就是遵循無為的方式治理國家,也深含自然之意。成玄英義疏曰:“冥真契道謂之玄德?!保?]283老子再一次強調(diào)“玄德”就是遵循道的德,是道的原則在政治層面的運用?!芭c物反矣”要結(jié)合“反者,道之動”(《老子·第四十章》)來理解,玄德與物一起復(fù)歸于道,“夫物蕓蕓,各復(fù)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fù)命”(《老子·第十六章》)。萬物回歸到生命的本真狀態(tài),也就是自然的狀態(tài)。
以上兩章的“玄德”結(jié)合起來看,體現(xiàn)了道—萬物(《第五十一章》)和圣人—百姓(《第六十五章》)的統(tǒng)一,說明玄德不僅是道的體現(xiàn),也是圣人治理百姓的準則,這種玄德在實踐中的表現(xiàn)就是無為,是道在形而上層面和現(xiàn)實政治層面作用的體現(xiàn)。統(tǒng)治者施行的玄德就是道的無為,“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也體現(xiàn)了“上德不德”?(《老子·第三十八章》)的內(nèi)涵。從深層次來看,“不言之教”就是“玄德”的體現(xiàn),是統(tǒng)治者在“尊道貴德”理念下的施政方式,這種“玄德”是“圣人”必須遵循的原則,是一種“深道德”。筆者認為:“道家把這種通于宇宙的道德叫做‘玄德’,也就是筆者所謂的‘深道德’。在道家那里,德離不開道……德歸于道,這正是為什么道家的道德是深道德的原因所在。深道德由于統(tǒng)一道—德,因為也可以說是合成了規(guī)范和描述雙重意義,可能這是針砭人道而到達最深病根的道德之學(xué)?!保?]80玄德作為“深道德”必然不同于一般世俗的倫理道德,也不是處于親親血緣關(guān)系形成的宗法人倫道德。老子的“玄德”是一種超越人世對待關(guān)系的思想,是根植于道的視野中的最高道德。而“不言之教”體現(xiàn)了“玄德”在社會層面的運用??梢哉f,“不言之教”不僅是道在社會層面上圣人治理的方式,也是“玄德”(深道德)在政治哲學(xué)上的明確表達。
在“玄德”思想影響下的“不言之教”要求統(tǒng)治者對百姓公正無私、一視同仁。“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保ā独献印さ诙哒隆罚┨煜掳傩斩际鞘ト说淖用?,在百姓危難之時圣人都會義無反顧地去求助?!爸H?,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保ā独献印さ谑隆罚┦ト梭w認常道,海納百川,大公無私,如此符合天道自然因而可以長久?!吧普?,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保ā独献印さ谒氖耪隆罚o論百姓善與不善,圣人都用寬廣的胸懷去接納包容教化,這才是符合玄德的“上善”。如何長久地保持呢?老子主張要“嗇”“重積德”,老子說: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第五十九章》)
統(tǒng)治者治國養(yǎng)身要注重愛惜保養(yǎng),要早做準備不斷地積蓄德,達到玄德的境地,如此才能領(lǐng)悟保國的深刻道理,國運方可長久維系?!皢荨北硎緪巯詹?,吳澄注曰:“嗇,所入不輕出,所用不多耗也。”[9]84從一定程度來說就是無為,這樣一種“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正契合“不言之教”的內(nèi)在要求。此外,統(tǒng)治者也需要“慈”的品質(zhì),作為“三寶”之首,慈的作用極大,“慈,故能勇”,“夫慈,以戰(zhàn)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wèi)之”(《老子·第六十七章》)。慈愛所以勇武,戰(zhàn)無不勝。慈愛是一種大愛,象征天道的守護。慈愛的理念和行為也是“不言之教”的應(yīng)有之意,不用政令去規(guī)勸百姓,而是用慈愛去救助維護百姓,圣人懷慈愛之心通過“不言之教”的方式達到治理的目的,實質(zhì)就是老子追求的“自然”。
“自然”是老子的重要概念,如何理解“自然”成為理解老子思想的關(guān)鍵。學(xué)界對老子“自然”?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傾向?qū)⒗献拥摹白匀弧崩斫鉃樽匀欢坏臓顟B(tài)和趨勢,是最佳態(tài)勢,而“不言之教”的實質(zhì)就是為了實現(xiàn)這種狀態(tài)?!独献印さ诙隆分械摹安谎灾獭笔峭ㄟ^認識對立統(tǒng)一的關(guān)系來揭示的,既然事物之間存在對立統(tǒng)一的矛盾,就必須全面地看待問題,不能執(zhí)著于一方面。那么在老子看來什么樣的方式是全面地看待問題呢?那就是“自然”的方式,以事物自身的狀態(tài)和趨勢去看待事物,而不是用“前識”?去私意揣測?!安谎灾獭笔且獪p少統(tǒng)治者自以為是的干涉,讓人們自然而然地生活?!安谎灾獭笔且环N無為,就是在遵循道的前提下,順應(yīng)自然的行為,這其中也有“為”,但是這種“為”是以順應(yīng)事物自身的特性和態(tài)勢而采取的輔助行為,是“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第五十一章》)和“輔萬物之自然”(《老子·第六十四章》)的體現(xiàn)。圣人通過“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方式,達到了治理的目的,而目的實質(zhì)就是“自然”。《老子·第四十三章》中老子感嘆“不言之教”的益處不被統(tǒng)治者理解,說明統(tǒng)治者沒能理解“自然”的真意?!安谎灾獭钡奶岢?,表明老子希望通過圣人的引導(dǎo)和規(guī)范來教化天下百姓,通過圣人的無為來實現(xiàn)百姓的自然?。
談?wù)摗白匀弧保瑒t需要返回《老子》中考察自然的出處,“自然”一詞在《老子》中凡五見: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第十七章》)。希言自然(《第二十三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第五十一章》)。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第六十四章》)。
其中第十七章、第六十四章的“自然”表示百姓萬物自然而然的狀態(tài)和態(tài)勢,而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和第五十一章“莫之命而常自然”則情況較為復(fù)雜,需要辨析?!跋Q宰匀弧北磉_了“希言”是符合自然的一種方式,在老子的思想中,“言”多指政教法令,“希言”在這個意義上等同于“不言”“貴言”?而與“多言”相對,明確表達了老子主張無為的主旨,而無為是合于自然的,所以才有“希言自然”。希言的主體無疑就是“圣人”,所以這一句若從政治層面來講,可以看作圣人—百姓模式下的良性關(guān)系,圣人無為符合百姓的自然,同樣也合于道的自然?!暗婪ㄗ匀弧蓖蹂鲎⒃唬骸胺ㄗ匀徽撸诜蕉ǚ?,在圓而法圓,于自然無所違也。”[2]64所謂“于自然無所違”表明不要違背道的特征和狀態(tài),也就是不要違背第二十五章前面提到的“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等道的存在狀態(tài),老子認為道的這些狀態(tài)是自然的,是道“常無為”的表現(xiàn),“無為的實質(zhì)就是自然,完全遵循道,按照道的要求言行活動”[10]102?!胺ㄗ匀弧钡睦砟盥鋵嵉秸螌用嬉蟆笆ト恕毙Хǖ赖淖匀粻顟B(tài)從而順應(yīng)自然,“不言之教”體現(xiàn)“為無為”(《老子·第六十三章》)。同樣,百姓的自然也順應(yīng)道的自然,圣人治理的目的就是通過“不言之教”達到“百姓皆謂我自然”的理想狀態(tài)。此外,“莫之命而常自然”?表明道德的尊貴并非外在的賦予,而是其自然而然形成的,這種狀態(tài)表現(xiàn)為對萬物“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覆之”,而且要“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老子·第五十一章》)。雖育養(yǎng)萬物,卻不占為己有,也不自恃有功,而是順應(yīng)萬物的自然,這正是圣人對百姓進行“不言之教”的方式和目的,是為了“輔萬物之自然”。
通過對《老子》“自然”的分析,進一步深化了對“不言之教”的認知。自然表現(xiàn)為多層結(jié)構(gòu)的整體,道、萬物、圣人、百姓的最佳狀態(tài)和態(tài)勢就是自然,這種自然在老子的筆下是貫通的。不如此則無為、不言等就不能徹底施行,“不言之教”在政治層面上表現(xiàn)為圣人通過無為的方式“輔助”百姓達到生活的最佳狀態(tài)和態(tài)勢——自然,而自然則是圣人、百姓要共同遵循的,因為自然在最高層面上就是道自身的“呈現(xiàn)”,所以“不言之教”的實質(zhì)就是自然。
本文以上論述了老子“不言之教”的內(nèi)涵、主體、深化和實質(zhì),還沒有涉及其施行的場域。老子的這種思想是不是只是頭腦中的自言自語呢?或者說“不言之教”是不是老子的空想產(chǎn)物呢?抑或是“開倒車”呢?結(jié)合《老子》文本,筆者認為不能如此武斷地對待老子的思想,歷來有論者將老子的“小國寡民”視為“烏托邦”,似乎老子說的這一社會場景是幻想中的產(chǎn)物,這多少有一些“后見之明”。筆者以為,老子所描述的社會在其所處時代不啻為一種“社會規(guī)劃”,是老子深思熟慮的產(chǎn)物?!独献印さ诎耸隆罚?/p>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fù)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小國寡民”展現(xiàn)了國土狹小、人煙稀少的狀況,在這樣的設(shè)計下才有下面老子具體的描繪。這樣的社會中雖有機械發(fā)明但不使用,百姓重視死亡而不向遠遷徙,體現(xiàn)了“安土重遷”的觀念。這樣的社會有舟車、武器,但不使用,人民過著簡單樸素的生活,統(tǒng)治者無為治理從而達到百姓飲食可口、衣服美觀、居所安適以及習(xí)俗和樂的和諧狀態(tài)。在這樣的社會中,人們不會羨慕其他地方,雖然兩國相鄰而望,但是卻不相往來。陳鼓應(yīng)說:“這是老子在古代農(nóng)村社會基礎(chǔ)上所理想化的民間生活情景?!保?1]345這種社會源于老子對其生活時代的認識,但是不是“構(gòu)幻出來的桃花源式的烏托邦”[11]347呢?本文認為老子“小國寡民”的社會規(guī)劃,正是其自然無為思想的體現(xiàn),是“不言之教”的場域。當(dāng)然,“不言之教”的場域在《老子》中不止這一種。
在老子生活的春秋末期,隨著鐵農(nóng)具和牛耕的出現(xiàn)與使用,土地開墾變得相對容易。變法運動的興起,井田制的破壞,使得個體小農(nóng)生產(chǎn)和土地私有成為可能。隨著周王室式微,諸侯國競相爭霸,各個諸侯國都試圖打破舊有的生產(chǎn)關(guān)系,發(fā)展壯大自身實力。除了大的諸侯國,也有一些依附于大國的小國,可以想見這些小國的處境一定特別艱難。老子有見于社會動蕩,國家爭戰(zhàn),本著心向和平、造福蒼生的理念,提出了自己的社會構(gòu)想。這樣的社會并非回到原始時期,而是“有什伯之器”“有舟輿”“有甲兵”,統(tǒng)治者卻采取了“使”有而不用的方式,如果像有的學(xué)者將“什伯之器”“舟輿”“甲兵”詮釋為武器,可以說老子此章有明顯反對戰(zhàn)爭的思想,老子主張統(tǒng)治者不要發(fā)動戰(zhàn)爭,而是要止戰(zhàn),使百姓獲得安寧的生活。在這樣的生活場景下,由于國小民少,便于治理,也便于上行下效,“不言之教”的理念和方式能夠得到更好的貫徹。
此外,“國”在老子筆下要小于“天下”,《老子·第五十四章》: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xiāng),其德乃長;修之于國,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xiāng)觀鄉(xiāng),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
此章展現(xiàn)了道的作用和功效,“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xiāng)觀鄉(xiāng),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就是以自然的方式來“觀”。此章也透露了由個人到社會的擴展序列,身—家—鄉(xiāng)—國—天下,說明國是處于鄉(xiāng)和天下之間的地域概念。結(jié)合春秋戰(zhàn)國時代諸侯國林立的現(xiàn)象,老子所言乃持之有故。作為一國的統(tǒng)治者,采取“不言之教”的施政方式,通過“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老子·第四十八章》)使百姓達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美好生活。如果天下各國都采取“不言之教”的方式,那么由各國組成的天下不就“有道”而“卻走馬以糞”(《老子·第四十六章》)了嗎?所以在老子筆下允許有大國?、小國,但反對爭戰(zhàn),要求統(tǒng)治者通過“不言之教”來管理百姓,從小國到大國再到天下,反推之則可以涉及鄉(xiāng)、家、自身,如果都采取無為的方式,通過整體關(guān)聯(lián)和類比推演,就可以做到“清靜為天下正”(《老子·第四十五章》)。
老子的“小國寡民”是獨特的設(shè)計理念,相比于先秦諸子動輒言天下的氣魄,老子更多地表現(xiàn)了思想家的深邃和擔(dān)憂。德國漢學(xué)家梅勒說:“《道德經(jīng)》是一本關(guān)于如何維護和平、維護社會秩序、獲得持久成功的書?!保?2]207老子在政治層面最終要達到天下大治的目的,而他采取的方式則是對統(tǒng)治者權(quán)力和范圍的反思,對國與國之間和平相處的期望,“不言之教”正是這一寶貴思想的體現(xiàn)。雖然老子依舊設(shè)置了“圣人”的存在,但是這種“圣人”是道自然無為的“代言人”,是遵循道之自然和呵護百姓之自然的母親形象,是“天網(wǎng)恢恢”(《老子·第七十三章》)在人間的典范,是公正無私的代表,這樣一種圣人—百姓模式正好契合道—物模式。圣人的“不言之教”體現(xiàn)了道的自然無為,凸顯了“玄德”的深刻。
圣人通過“不言之教”使百姓安適地生活,老子的愛是大愛,是心懷百姓的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對老子所說的“愚”?也要做到“了解之同情”,“愚”是追求淳樸,少私寡欲的表現(xiàn),是“其政悶悶,其民淳淳”(《老子·第五十八章》)的反映。老子有見于時代的動亂,加之熟諳歷史,對統(tǒng)治者的繁多政令和窮奢極欲有深刻警醒,老子提出一套新的思想理念,在政治層面要求統(tǒng)治者“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目的是為了“救世”,是為了天下蒼生的幸福。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這意味著別樣的治理文明。雖然老子沒能提出具體可行的操作步驟和策略,但這樣一種對政治治理的限制、對執(zhí)政者權(quán)力的約束和對道自然無為的歸復(fù),給后人留下了豐富而深刻的精神財富。
注釋
①學(xué)界對老子“不言之教”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對“不言之教”概念進行解讀分析。例如黃克劍通過梳理《老子》文本中道與教的關(guān)系對“不言之教”進行疏證,詳見黃克劍:《老子“不言之教”義趣疏證》,《哲學(xué)研究》2013年第9 期。該文從法自然、不言之言、正言若反等方面論述“不言之教”的旨趣,揭示了言與不言的內(nèi)在的抵牾,從而引申出對儒道互補的思考。王康寧通過老子之“道”來解讀“不言之教”,從而引申出“不言之教”的政治內(nèi)涵和教育內(nèi)涵,重點論述了“不言之教”的教育意義。詳見王康寧:《“不言之教”原解——由老子之“道”解讀“不言之教”》,《當(dāng)代教育評論(第五輯)》,2017年10月。二是論述“不言之教”與圣人的關(guān)系,詳見何善蒙、趙琳:《“不言之教”與圣人之治》,《中原文化研究》2015年第4 期。該文從何為教、言與教、不言之教與老子的政治理想三方面對《老子》中圣人和不言之教的關(guān)系進行了分析,強調(diào)了“不言之教”是實現(xiàn)道的歸復(fù)的方式。三是闡釋“不言之教”的教育美學(xué)意義,此類文章較多,主要通過對“不言之教”的分析,闡釋其對現(xiàn)當(dāng)代教育方法和思想的啟示,也涉及教育中的哲學(xué)思想和美學(xué)思想。例如趙陽:《老子“行不言之教”教育哲學(xué)思想探析》,《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8年11月第32 期;王卉:《“道法自然”與不言之教——中國道家美學(xué)思想的理論啟示與現(xiàn)實意義》,《學(xué)理論》2014年第14 期。本文力求在分析《老子》文本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老子的思想主旨和核心概念,對“不言之教”的內(nèi)涵、主體、深化和實質(zhì)等方面進一步探討。②本文《老子》內(nèi)容不做特別說明的均引自(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jīng)注校釋》,中華書局2008年版。③“處”在帛書甲乙本中都作“居”,且王弼注亦有“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可知老子原文當(dāng)作“居”。詳見高明:《帛書老子校注》,中華書局1996年版,第232 頁?!熬印薄墩f文》解釋為“蹲也”,“處”《說文》解釋為“止也”。比較而言,“居”形象生動,引申為居住、處于等。④此處“言”表現(xiàn)為統(tǒng)治者的政教法令,而非一般所說的語言。因為此處表現(xiàn)為統(tǒng)治者的一種施政方式,《老子》中也有類似的表達,例如“希言自然”。除此之外,“言”也有表示言說、言論的意思,例如老子說:“言有宗,事有君”,“正言若反”等。⑤對于“無有”的理解,可以結(jié)合《老子·第二十一章》中“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的內(nèi)容來看。道是恍惚不定的,也是幽深不可見的,但是確實真的存在。又《老子·第十四章》中“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也可以作為理解“無有”的內(nèi)涵。⑥范應(yīng)元在解釋此處時說:“謂道之所以馳騁于至堅,入于無間者,惟柔弱虛通而已,豈有為哉,吾是以致無為之有益而無損也。”引自[宋]范應(yīng)元集注:《宋本老子道德經(jīng)》,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年版,第180 頁。⑦王弼本作“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郭店本、帛書甲乙本、北大本都沒有“而無不為”這四個字。⑧《老子·第七十章》也發(fā)出這樣的感嘆:“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闭缤蹂鲎ⅲ骸盎笥谠镉?,故曰‘莫之能知’也。明于榮利,故曰‘莫之能行’也?!崩献佑幸娪诋?dāng)時天下之人特別是統(tǒng)治者多惑于利欲,不能深明他的言論之旨,故而感慨不已。⑨“《道德經(jīng)》的‘德’字是介于‘道’和‘萬物’之間的范疇,是可以當(dāng)作萬物無限的本源來理解的?!币院钔鈴]、趙紀彬、杜國庠:《中國思想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41 頁。張岱年說:“德是一物所得于道者。德是分,道是全。一物所得于道以成其體者為德。”引自張岱年:《中國哲學(xué)大綱》,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2 頁。⑩老子筆下除了“圣人”外,還有侯王等類似概念,例如:“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老子·第三十二章》),“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老子·第三十七章》)等。?此處是一個大致的區(qū)分,實則在《老子》中“萬物”有時候也包括百姓。需要說明的是,道和萬物的區(qū)別是很明顯的,老子說“復(fù)歸于無物”“無物之象”都說明了道不是具體的事物。《老子·第二十五章》中“有物混成”的“物”在郭店本中作“狀”,可以更好地理解道的特征。?“式”在帛書甲乙本和北大本中作“牧”,“牧”作治理講,更能體現(xiàn)一種君民的關(guān)系。?“盜夸”的“夸”,帛書甲乙本殘缺,北大本作“竽”,《韓非子·喻老》也作“盜竽”?!墩f文》謂夸“奢也,從大于聲”。于竽同音,竽夸可通假。?當(dāng)然這樣一種“崇拜”不光是中國古代的現(xiàn)象,實則其他文明在早期也有類似的情況。例如柏拉圖構(gòu)想的“哲學(xué)王”,《荷馬史詩》中對阿喀琉斯等英雄的推崇,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對鎮(zhèn)群王、毗濕摩等統(tǒng)治者的崇拜等。?《論語·泰伯》中有:“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薄白釉唬骸笤請蛑疄榫?!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以上引自程樹德撰,程俊英、蔣見元點校:《論語集釋》,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547、549、551 頁。這兩章對堯舜禹的贊揚溢于言表。?“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為巫史,無有要質(zhì)。民匱于祀,而不知其福。烝享無度,民神同位。民瀆齊盟,無有嚴威。神狎民則,不蠲其為。嘉生不降,無物以享。禍災(zāi)薦臻,莫盡其氣。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復(fù)舊常,無相侵瀆,是謂絕地天通?!币孕煸a撰,王樹民、沈長云點校:《國語集解》,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514-515 頁。?詳見[德]馬克斯·韋伯:《支配社會學(xué)》,康樂、簡慧美譯,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0年版,第258-262 頁。?《莊子》一書體現(xiàn)了逍遙自由的精神追求,但是書中也有很多關(guān)于“圣人”的表述。《淮南子》作為西漢初期黃老道家的代表作品,其中也有多處論及“圣人”。?《老子》一書版本較多,除了目前出土的郭店本、帛書本和北大本外,據(jù)鄭良樹《老子新論》引島邦男《老子校正》一書,將《老子》傳本歸為以下系統(tǒng):1.嚴遵本;2.想爾本(有索洞玄書、次解本、龍興觀碑、道藏李榮等諸本);3.王弼本(有釋文王本、道藏王本、武英殿本、浙江書局本等諸本);4.古本(有道藏傅奕及范應(yīng)元本);5.河上本(有治要本、意林本、廣明碑、景福碑、道藏本等諸本);6.玄宗本(有開元二十六碑、開元二十七碑及道藏本諸本)。以上引自鄭良樹:《老子新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9頁。?廖名春:《郭店楚簡老子校釋》,清華大學(xué)出版社2003年版。當(dāng)然具體釋讀如“絕偽棄慮”或“絕偽棄詐”中“慮”或“詐”、還有“吏”或“文”等,學(xué)者有不同意見。如裘錫圭、李零、廖名春等人釋讀有差異。參看聶中慶:《郭店楚簡〈老子〉研究》,中華書局2004年版。?李零一段話很有意思,“郭店楚簡出,學(xué)者發(fā)現(xiàn),今本‘絕仁棄義’,簡本是作‘絕偽棄詐’,大家說,儒道原本是一家,這種說法,我不同意。古代思想,如何分類是大問題。簡化和繁化,常常鬧矛盾。簡化呢,可以簡到十家、六家、兩三家,或者干脆無家。繁化呢,則稱百家,或者一人就是一家。這兩種說法,各走一個極端……我認為,儒道有明顯區(qū)別。大家說,《老子》不貶仁義。這是睜眼說瞎話。比如‘絕仁棄義’,大家說,可能是后人竄改,不一定,情況可能相反,郭店楚簡的主人既然兼修儒道,竄改的可能反而是他。更何況,即使這是原貌,簡本還是有不少反儒家的言論,總不能都是竄改……學(xué)者要把這些反對儒家的話統(tǒng)統(tǒng)解釋為莊子和其他后學(xué)的改造,根本不可能?!币岳盍悖骸度送吞幾摺蠢献印堤煜碌谝弧?,三聯(lián)書店2008年版,第75-76頁。與此相反的意見可參看陳鼓應(yīng):《老莊新論》,臺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35-39 頁。?帛書乙本、北大本作“恒無心”,據(jù)此可將王弼本改為“常無心”,能夠更好地理解老子的意思。?“玄”《說文》謂:“幽遠也。黑而有赤色者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倍斡癫米⒁独献印さ谝徽隆贰靶中眮碚f明?!靶隆笔抢献拥膭?chuàng)新語,相對于西周以來的各種社會道德,老子本于道的崇高性提出了更為深沉的思考,有學(xué)者將“玄德”與西周以來的“明德”進行對比分析,可見老子的“哲學(xué)突破”。詳見鄭開:《玄德論——關(guān)于老子政治哲學(xué)和倫理學(xué)的解讀與闡釋》,《商丘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13年第1 期。?老子在《第三十八章》提出“上德”“下德”,是重要的區(qū)分,對于理解老子的“玄德”有重要參考意義。此外,《老子》中的“上德”“廣德”“孔德”等,也表現(xiàn)了相似的內(nèi)涵。?劉笑敢認為自然概念有“自己如此”“本來如此”“勢當(dāng)如此”三種含義。詳見劉笑敢:《老子自然觀念的三種含義》,《哲學(xué)動態(tài)》,1995年第6 期。鄭開在論述道家自然時,對比了古希臘的physis(自然、生長),指出道家自然包含了“自然而然”“本性使然”“自然界的”幾層含義。詳見鄭開:《道家政治哲學(xué)發(fā)微》,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9年版,第120 頁。本文傾向于將老子的自然理解為自然而然的狀態(tài)和趨勢,其中包含有自然而然和本性使然的含義,更側(cè)重于從動態(tài)的角度去理解,詳見《老子自然概念的理論及其實質(zhì)》一文,收入謝陽舉:《老莊道家與環(huán)境哲學(xué)會通研究》,科學(xué)出版社2014年版,第41-65 頁。?老子批評“前識”,認為:“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保ā独献印さ谌苏隆罚┛梢娎献臃磳τ邢热霝橹鞯钠?,也就是“成心”,“上德無為而無以為”,最高的德性就是無心而為,就是自然而然,所以前識是華而不是實,老子要追求的是道本而非末。?“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老子·第五十七章》正是表達了這種意思。?《老子·第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其中“命”字在帛書甲乙本和北大本中作“爵”。?老子對大國、小國有要求,《第六十一章》:“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可見老子的政治設(shè)計意圖。?《老子·第二十章》:“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薄独献印さ诹逭隆罚骸肮胖茷榈勒?,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