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總體目標中提出,要使學生經歷運用數學符號和圖形描述現(xiàn)實世界的過程,建立初步的數感和符號感,發(fā)展抽象思維。培養(yǎng)小學生的數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不斷地去摸索、去嘗試。課堂上每一次學生開啟數學思維的契機,都蘊含在教師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中。
低年級學生對數字都不陌生,但意識中對“數”的概念是懵懂而模糊的。認識數,我們不僅要讓學生感悟“數是對數量的抽象”,還要讓學生感悟“抽象出來的數與數量的聯(lián)系”。
在《認識自然數1》的課堂教學中,我引領學生去尋找課堂中的“1”,一支鉛筆、一本書、一間教室、一位教師……同學們熱情高漲,找到很多很多的“1”。我把大大的“1”寫在中間,把學生找到的“1”的事物鋪在周圍,體現(xiàn)出“數是對數量的抽象”這一數學概念。
數感的形成都需要經歷“數學地思考”,就是形成數學化和抽象化的觀點。小學生的思維活躍,他們在學習中提出的很多問題有時會讓教師措手不及。
在教學《數的關系》時,我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對身邊的數對比大小,在學生熱烈的討論中,問題就出現(xiàn)了。一名學生提出質疑:4比3大,但4只螞蟻比3頭大象大嗎?小學生在理解數量關系的時候很容易產生類似的困惑,造成知識理解上的混亂。理不辯不明,我索性引導學生一起辯論。很快,同學們就提出來:數的大小比的是數量,不是比實物的大小。我把學生討論的數量關系放到不同的集合圈中,舍去現(xiàn)實背景,引導學生通過一一對應的方法理解數的關系,這也是對數量關系抽象的過程。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高品質的思維助力高質量的數學學習,所以優(yōu)化思維既是數學學習的目標也是手段。數學教育不能只在知識點上做文章,而是要在引導和啟迪學生學會正確思考上下功夫,培養(yǎng)思維品質,提升數學素養(yǎng)。
如教材中的一道課后習題,旅行社推出“某某風景區(qū)一日游”的兩種價格方案。
方案一:成人每人150元,兒童每人60元。
方案二:團體5人以上(包括5人)每人100元。
(1)成人6人,兒童4人。選擇哪種方案合算?
(2)成人4人,兒童6人。選擇哪種方案合算?
學生喜歡埋頭分別算出各種價格再選擇方案。在教學中我要求學生不動紙筆,直接判斷解決問題。有的學生感覺無從下手,由于需要對其中的人數及單價進行比較分析,學生對這樣的判斷比埋頭解答困難得多。我引導學生比較數量間的關系,一張成人票比團體票貴50元,而一張兒童票比團體票便宜40元。第(1)題中成人多,選擇方案二買團體票合算??此坪唵蔚呐袛?,其實更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提高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