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雷芳芳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我國繼“非典”后面臨的特大公共衛(wèi)生危機,自武漢1月21日實施進出管制,共31個省市區(qū)啟動一級應急響應。媒體是社會的發(fā)聲者,對地方主流媒體而言,在社會溝通中做好上傳下達、引導輿論才能使我國更快戰(zhàn)勝疫情。因此,明確地方媒體如何進行新聞報道及引導輿論,對疫情期間的輿論研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框架”被人類學家貝特森界定為“個人組織事件的心里原則與主觀過程”,上世紀80年代被引入新聞傳播學領域,指受眾對一件事情的看法很大程度取決于媒體報道的新聞框架。疫情期間地方主流媒體的新聞報道是民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其報道框架影響受眾對疫情的認知。本文基于2020年1月1日至12月20日《重慶日報》微信公眾號的疫情文章進行分析,從報道數量、來源、主題、標題、位置和傾向等方面分析該地方主流媒體在疫情期間的報道特點并總結其在疫情報道中所承擔的角色。
統(tǒng)計可知,其一,《重慶日報》全年關于疫情的文章在二月份達到峰值,為88篇,日均發(fā)文量3篇,幾乎每天的文章都與疫情相關。其二,值得注意的是,在一月份的發(fā)文量為29篇,但疫情報道是在武漢1月21日實行進出管制后才出現的,因此一月的日均發(fā)文量也達到3篇。其三,報道數量在三月后呈現下滑趨勢,在十月又出現上升趨勢。是因為三月后全國疫情基本得到控制有所好轉,社會生活逐步正常,十月有所上升是由于冬季疫情防控難度加大,部分省市有少許病例出現,報道提醒本地民眾注意防護。
新聞報道來源對于新聞的真實性是一個衡量的有力尺度,因為新聞報道來源的權威性增加了受眾對媒體的信任度,受眾根據報道來源去判斷新聞內容的真實性,因此報道來源對幫助受眾判斷新聞的可信度和真實性起到重要作用?!吨貞c日報》微信公眾號關于疫情的文章數量為239篇,來源本地媒體的文章量為208篇,占比87%;來源于外地媒體的文章量為19篇,占比8%;來源于政府網站的文章量為12篇,占比5%。在報道來源的本地媒體中,《重慶日報》自身報道量占比95%,極大的原創(chuàng)性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媒體的擔當。
本文把疫情間的新聞報道分為疫情動向、政府防控、疫情科普、疫情影響、疫情國際和疫情正能量等類。在報道主題中,疫情動向、政府防控和疫情正能量是報道主體。有關疫情動向方面的報道為62篇,占比25.5%,主要是疫情病例報告、境外輸入以及新冠病毒檢測等方面的通報。有關政府防控的報道有93篇,占比38.8%,其中多為政府會議、防控舉措報道及領導人活動報道。有關疫情正能量的報道為43篇,占比16.9%,多是對抗疫人物和事跡的記錄等。其余報道為疫情國際、疫情科普和疫情影響三個方面,共42篇,其中國際新聞是地方媒體關注度較低的一個方面,僅有3篇報道。從以上可以看出,《重慶日報》更注重政府防控等方面的報道,引導正確的輿論,把握好意識形態(tài),穩(wěn)定社會民心。
新聞標題具有提示和評價新聞內容、吸引和指導讀者閱讀的作用,而關鍵詞則體現新聞報道的側重點,即公眾關注點。本文通過“微詞云”對《重慶日報》的239條新聞標題進行自動分詞,統(tǒng)計可知,出現頻率為10次以上的詞為25個,頻率最高為“疫情”134次,其次是“重慶”93次、“防控”92次。但盡管高頻詞多樣,《重慶日報》疫情報道的側重點在于重慶當地的疫情防控,因此地方媒體傾向于報道本地疫情情況。而“打贏”“貫徹”“阻擊戰(zhàn)”“工作”等鼓勵積極性高頻詞出現74次,凸顯了政府致力于戰(zhàn)勝疫情和安撫人心。另外,媒體也從一線英雄、經濟社會發(fā)展及醫(yī)護患者等方面進行報道,滿足不同民眾對疫情信息掌握的需要。
報道位置指一篇新聞在微信公眾號的推送位置,微信公眾號每次的文章推送量是8篇,因此,報道位置體現了該新聞內容的重要程度及該媒體新聞建構的傾向性。分析可知疫情報道放在頭條進行推送的文章量最多,共74篇,占比31%。在第二、第三、第四位置進行推送的文章量為152篇,占比64%。在推送靠后的文章僅13篇,占比5%。體現了《重慶日報》給予疫情相關報道足夠的曝光量和重視程度。在頭條文章中有51條是有關于政府防控的文章,占比69%,可以看出《重慶日報》作為地方主流媒體,起到了重要的輿論導向作用。
通常,報道傾向分為正面、負面和中性三種,代表媒體對新聞事件的態(tài)度和情感,一定程度上引導受眾認知?!吨貞c日報》的239篇報道,中性報道有172篇,正面報道有63篇,負面報道僅4篇。可知其在疫情報道中的情感傾向以中性為主,其次是正面報道,體現其鮮明的報道立場及客觀性原則。
《重慶日報》作為中國共產黨重慶市委員會主管、主辦的機關報,政治任務是其首位。自媒體的魚龍混雜使得受眾的認知框架和專業(yè)媒體的媒介議程難以達成統(tǒng)一,越是在這種情況下,在疫情防控期間媒體更要以政府防控為先,穩(wěn)定受眾情緒,回應和引導好輿論。一方面要對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央的重要決策解釋,積極做出反應。如《重慶日報》共報道“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市委常委會召開會議”等相關新聞共62次,體現《重慶日報》的官媒身份且突出了媒體共產黨員與一線抗疫者同行的決心。另一方面,對新冠疫情這種重大突發(fā)性事件,新聞媒體尤其是地方主流媒體更是要承擔起自身的角色,凝聚人心成為戰(zhàn)勝疫情的有力武器。
地方媒體的定位即報道當地新聞、傳播本地信息和服務本土民眾。在公共衛(wèi)生突發(fā)事件中,受眾更傾向于關注自身周邊疫情的發(fā)展動向。而本地媒體正好由于地理位置接近性,更能詳細對當地疫情事件進行報道,使受眾更具有真實感和貼近性。因此,地方主流媒體這種以本土疫情為主的新聞報道方式,不僅滿足了當地受眾對周邊事件的認知需求,并且與受眾共生了依賴感和信任感。兩者相互依存相互認同的共存模式有助于地方媒體實現自身傳播功能,形成好的傳播效果。如《重慶日報》疫情文章閱讀量超過10萬的標題為“更嚴更實更細!重慶再推一批硬核舉措防控疫情”“家庭聚集性疫情需高度關注:重慶一家庭聚餐聚會,5人被傳染”等,可知傳播廣的報道與本地事件和防控舉措相關。因此,地方主流媒體在建構新聞框架時會根據定位來進行選擇。
《重慶日報》也對疫情報道進行了創(chuàng)新,設立《國風·戰(zhàn)疫》欄目,全年創(chuàng)新報道抗疫故事共31篇,弘揚了抗疫精神。如最高閱讀量的文章“國風·戰(zhàn)疫:十個淚目的瞬間”一文,采用一張圖片、一個詞講述了十個故事引起了受眾情感上的共鳴,講好了抗疫故事,凝聚了人心。另外,在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其采用小視頻對一線人員采訪,記錄了他們在抗疫時的心聲,用連載形式的報道表明了抗疫英雄脫下防護服也是普通人,從細節(jié)上展示了國家強大的背后是無數個小小偉大鑄成的?!吨貞c日報》在內容和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宣傳報道不僅滿足了受眾的多樣化需求,也從行動上提高了受眾的疫情防控參與度。
面對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地方主流媒體通過建構新聞框架來引導好輿論?!吨貞c日報》以高頻報道為基礎,以原創(chuàng)客觀為準則,以黨政領導為旗幟,以本土事件為主體,以受眾需求為目標,以創(chuàng)新宣傳為手段來建構其新聞框架。由此地方主流媒體在突發(fā)事件中,力求爭當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宣傳中央重大決策的先鋒者,成為傳播突發(fā)事件信息、把握輿論風向的主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