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電網廣西崇左供電局韋莉麗韋海慧易歡
國旗巡線班對友誼關內供電線路進行巡視維護。(易歡攝)
廣西憑祥與越南諒山接壤,作為中國通往東盟最便捷的“南大門”,具有“打開門就是越南,走兩步就進東盟”的區(qū)位特點,是昔日的軍事重鎮(zhèn)、兵家必爭之地,曾經留下了許多紅色印記,紅色基因早已深深融入這片熱土之中。
1974年,南方電網廣西崇左供電局“國旗巡線班”成立,長期在邊境地區(qū)巡線作業(yè),沒有統(tǒng)一規(guī)范的工作服,為方便邊防查驗身份,班員們便在工具包里裝上一面國旗,國旗就成為最鮮明的標志。如今,有了統(tǒng)一的服裝,巡線時依舊保留著隨身攜帶國旗的習慣,老百姓給起了一個名字叫“國旗巡線班”,這個名字熔鑄著對國旗的深情、傳遞著對人民的真情。
“國旗巡線班”“因信念而生、為信念而守、篤信念而行”,班組成立47年來,5代電力人秉承著“眼前是國門、腳下是國土、心中是祖國”的信念,為民辦實事,為邊境發(fā)展、邊民致富、邊防穩(wěn)定貢獻光和熱。
“國旗代表祖國,也代表肩上的責任!”在“國旗巡線班”隊員心中,守護的不僅是輸電線路,還有神圣的國門。在戰(zhàn)爭年代,“國旗巡線班”負責整個憑祥戰(zhàn)地前線的電力保障任務,雷達需要不間斷供電。槍炮聲就是命令,國旗就是沖鋒陷陣的動力,班員冒著槍林彈雨搶修供電線路。
第一任班長張進同在戰(zhàn)爭前線保供電使用的國旗,一直傳承至今,歷經數(shù)十載,這面國旗依舊鮮艷如初。5代人的接續(xù)奮戰(zhàn),延續(xù)著老前輩的光榮傳統(tǒng)和職責使命,為邊境發(fā)展提供高質量的電力保障。邊境線上的10千伏輸電線路也從1974年的3條增加至40條,線路長度達830千米,如毛細血管般布滿祖國南疆國門的每個角落。
“國旗巡線班”親歷了祖國“南大門”、千年雄關友誼關第一盞燈亮起到邊城燈火通明,見證了憑祥從“一條路,兩排樹”的邊陲小城華麗轉身為中國與東盟最便捷的陸路黃金大通道。
“國旗巡線班”47年來先后有17名退役軍人班員,他們放棄回原籍工作的機會繼續(xù)留在邊境,以軍人鋼鐵般的意志為邊城憑祥的電網建設和社會經濟發(fā)展奉獻力量,以無悔的邊關情懷詮釋著老兵的別樣風采。
“國旗飄到哪里,電就通到哪里!”1995年,憑祥僅有一條35千伏的線路,兩條10千伏線路為邊境駐軍供電。電網建設迫在眉睫!邊境地區(qū)還遺留的雷場、雷區(qū),苦難和危險沒有嚇倒“國旗巡線班”,他們穿行在遍布地雷的溝壑密林間架設線路。歷經三輪電網改造,2018年,憑祥建成“小康電示范縣”標準,提前2年達到國家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目標要求。
“邊”和“電”讓邊關實現(xiàn)了“富”。在這47年歲月間,“國旗巡線班”不單把根扎在了這片土地上,更和這里的人結下了深厚的感情。2020年,隨著35千伏法卡山變電站投運,為中國-東盟自貿區(qū)崇左憑祥片區(qū)發(fā)展提供高質量電能,憑祥市已實現(xiàn)外貿進出口總額位居全國沿邊開放城市第一,邊境小額貿易進出口總值連續(xù)4年、口岸水果進出口貨量連續(xù)7年全國第一。堅強的電網也為脫貧摘帽提供了充足的動力,2020年底,“國旗巡線班”收到了8封來自以村屯“用好電”的感謝信。
曾經“國旗巡線班”的退伍老兵們?yōu)榱诉@每寸國土灑過熱血,如今接過了老一輩的接力棒,班員把國旗“頂在頭上”“扛在肩頭”“放在心上”,作為對腳下這片國土最樸實的情感表達。
隨著部隊軍用裝備更新,軍事基地對供電質量要求不斷提高,“國旗巡線班”主動為各駐軍部隊、基層哨所開辟用電“綠色通道”,每年定期到部隊開展用電安全排查,累計消除隱患超過100次,最大限度滿足部隊用電需求,讓駐軍部隊用上高質量的“放心電”,成為駐軍部隊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駐地“娘家人”。
憑祥市共有17所邊境小學,都設在人口稀少的邊境3千米范圍內,學生多為困難家庭兒童。當?shù)弥搪毴藛T不足,班員精心準備了愛國教育課、科學實驗互動課等,與學校一同策劃了小型運動會,通過直播的方式,讓孩子和遠方的父母共同參與。孩子們看肩膀上的國旗,親切的稱呼為“國旗叔叔”?!皣煅簿€班”不僅為邊境地區(qū)的孩子們打開了近距離接觸科學的大門,更將濃濃愛國情深植孩子們的心中。
邊境村屯里住著的留守老人和低保戶也是班員心中的牽掛。他們主動擔任邊境村屯的流動電工,開設“流動營業(yè)廳”,累計走進邊境村屯開展“電力義診活動”超過300次,幫助邊民處理用電需求等難題700多件,用實際行動造福邊民,邊境用電從“無憂”到“更優(yōu)”。
為了確保新冠疫情期間電力的正常供應,班組重新制定了線路設備巡視維護計劃,梳理出涉及境外疫情輸入封控點、各類企業(yè)供電的13條約104千米的供電線路,進行特巡特維,全面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保障邊城各行各業(yè)用電需求。
守邊建邊的事跡先后在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新華社等媒體刊播12次。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之際,班組獲評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八桂楷?!薄?/p>
從一種身份,到一種信仰;從一種信仰,到一種傳承。時間在變、人員在變,國旗永不退色、精神永遠傳承!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接過國旗就是接過責任?!?/p>
崇左供電局“紅木棉黨史宣講團”在烈士陵園為青年員工講黨史。(易歡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