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平
(南通市海門區(qū)東洲國際學校,江蘇南通 226100)
英語課程在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發(fā)展學生的語言水平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而問題則是英語課堂學習上的“火苗”,能夠有效引燃學生思維的火花,使學生在英語課程的學習中保持活躍的思維狀態(tài)。所以,在引導學生學習英語知識時,教師不能只是讓學生盲目、機械地認識英語單詞、短語,了解語篇中的內(nèi)容,而是要嘗試利用問題,搭建英語課程與學生思維之間的橋梁,引導學生從問題出發(fā),實現(xiàn)自身英語思維品質(zhì)的發(fā)展。
課堂伊始,導入環(huán)節(jié)是重頭戲,它決定著學生學習一堂課英語知識的態(tài)度。為了讓學生在一開始就積極地思考,教師有必要在導入環(huán)節(jié)結合教學內(nèi)容設計問題。這樣,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就會有強烈的目的性,從而將思維維持在活躍狀態(tài)。
例如,在譯林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8A Unit 5 Wild animals 第一課的教學中,筆者在課堂一開始就用多媒體播放了有關野生動物的視頻,并提問:“What are these animals?Do you know their names?”這使學生可以基于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主動地將目光放在課堂上?;趯W生的回答,筆者繼續(xù)向?qū)W生提出“Is it necessary for us to protect these animals?”“What would be the impact of not protecting these animals?”等問題,并向?qū)W生發(fā)出“Maybe the content of this lesson can bring us the answer, let’s go into the new lesson to have a look!”的建議,意在使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產(chǎn)生探究欲望,“迫不及待”地進入新課之中。
教師以教材上的內(nèi)容為基礎設計問題,能夠讓學生在一開始就激活自己的思維,從而帶著問題開啟學習之路,逐步點燃思維的火花。
小組合作是學生課堂學習的一種重要組織方式,它注重為學生營造自由的學習氛圍。然而,在有些英語課上,小組合作常常流于形式。某些小組合作雖然表面上熱熱鬧鬧,但是卻沒有使學生有所收獲和提高。這是因為組織活動的教師沒有為小組活動設定探究的方向,以至于合作學習活動的效果與預期有明顯的差距。所以,教師有必要在學生合作前為學生設定探究性的問題,以便學生在合作中能夠有方向地進行交流和討論,并進行思維的碰撞。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9A Unit 8 Detective stories 時,筆者在學生閱讀語篇前就提出了“When did the murder take place?So far how many suspects have the police had?”等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自主進行語篇的分析。然后,筆者為學生預留自主思考的時間,使每個學生都能基于自身的閱讀能力,對上述問題產(chǎn)生自己的思考。當每個學生都擁有了自己的想法后,筆者再組織小組活動,引導學生在小組中闡述自己的想法。學生在表達自己對“When did the murder take place?”等問題的看法中,實現(xiàn)了思維的有效碰撞,更加全面地理解了語篇內(nèi)容。
可見,在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前先提出探究問題,能夠使學生的合作不是盲從和機械的,而是擁有明確方向的。這樣,學生的思維也可以在英語課堂上發(fā)生有效的碰撞。
學生的學習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漸進的。教師要根據(jù)學生學習思維的特點,結合語篇內(nèi)容,為學生設定由易到難的梯度性問題,以便學生從簡單問題入手開啟英語思維,再以復雜、困難的問題為階梯,進一步鍛煉英語思維。
例如,在譯林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8A Unit 4 Do it yourself的教學中,筆者首先結合常識,向?qū)W生提出“What is the source of DIY?”“What does DIY stand for?”等問題,并為學生展示相應的圖片,以便學生逐步認識DIY的來源。隨后,筆者向?qū)W生提出“What i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article?”這一問題,引導學生開啟閱讀之旅。最后,筆者設計了“Will Eddie help Hobo?What should Hobo read first?What does Hobo probably need?”等問題,引導學生對文章中的內(nèi)容進行深度分析,以便學生在解答這些問題后,能夠真正了解文章的內(nèi)容。
教師按照由易到難的順序安排課堂上的問題,能夠充分體現(xiàn)對學生學習思維特點的尊重,使學生在循序漸進中完成對語篇內(nèi)容的探究,逐步攻克學習中的難關,有效發(fā)展閱讀思維。
在英語課堂上訓練學生的思維,并非單純地讓學生對英語知識點進行分析和解讀,而是還應當指導學生對文本以外的內(nèi)容進行思考。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訓練學生的高階思維,使學生在離開英語課堂后,依舊擁有良好的思維習慣。因此,教師還要圍繞整節(jié)課的教學內(nèi)容為學生設計一些延伸性的問題,以便學生可以基于這些問題拓展自己的思維。
例如,在譯林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9A Unit 3 Teenage problems 的教學中,筆者在學生學習了單詞、短語等知識并理解了文章主要講述的話題后,向?qū)W生提出了“Do you have any problems at present?”這一延伸性的問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現(xiàn)實生活進行思考。當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情況,提出“What should we do in the face of a quarrel between our parents?”等問題后,筆者借機鼓勵全班學生圍繞這些青春期的話題進行探討,以便學生在結合自己的情況進行分析中獲得高階思維的鍛煉。而對于一些較有爭議的問題,如“What should we do in the face of a quarrel between our parents?”等,有的學生提出“We should get involved in the quarrel between our parents”的意見,有的學生提出“Parents’problems should be solved by themselves”的意見。對此,筆者組織學生開展辯論活動,讓他們在快節(jié)奏的對答中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思維品質(zhì)。
教師以教學內(nèi)容為依據(jù)并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設問,能有效延伸學生的思維空間,使學生將英語學習與現(xiàn)實生活進行聯(lián)系,實現(xiàn)高階思維的發(fā)展。
總而言之,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問題發(fā)揮著的重要的作用。教師應重視問題的價值,利用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使學生擁有更多的思辨機會,提升思維品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