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榴,葛 威
(遼寧師范大學 文學院 ,遼寧 大連 116081)
遼寧方言包括北京官話、膠遼官話和東北官話等。以遼寧方言詞匯為研究對象的著作和論文很多,但大都從單點方言的詞匯特征或遼寧方言詞語的詞性入手。前者如厲兵的《長海方言的兒化與子尾》(《方言》,1981年第2期),后者如遲永長的《遼寧口語中的程度副詞》(《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6期),很少有著作涉及遼寧方言中的古語詞。袁家驊認為:“其實方言詞匯中一部分可能是古語的保存,一部分卻是創(chuàng)新或別有來源的,也有一部分是不易稽考的?!盵1]王虎的《遼寧方言詞語例釋》(下面簡稱《例釋》)依托傳統(tǒng)的訓詁學和詞源學,對遼寧方言中的古語詞進行探源和考釋,可以說是遼寧方言古語詞研究的有力之作。下面將從框架結(jié)構(gòu)、學術(shù)價值和存在不足3方面對此書進行述評。
《例釋》主要包括2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緒論,介紹了本書的主要內(nèi)容和研究方法,比較了遼寧方言和普通話在詞匯上的區(qū)別;第二部分對遼寧方言中近百個有價值的古語詞進行具體的考釋,這是本書的主要部分。
在第一部分的內(nèi)容介紹中,王虎指出所考詞條主要分為3類:第一類是方言詞義對古義的沿用,例如“幫襯”“笨”“差已”等;第二類是詞語的古義在使用過程中有所引申和發(fā)展,最終出現(xiàn)了方言中的用法,如“菜”“驏”“細作”等;第三類是在考釋其意義的來源及發(fā)展過程的同時,兼有對其本字的考察,例如“歹飯(逮飯)”“攮嗓”“徐兒”等。3種分類合理切實,符合邏輯。在研究方法部分,王虎舉出了遼寧方言詞語考釋3種方法,即 “因聲求義”“追根探源”和 “類同引申”,使得方言詞語考釋更具有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在遼寧方言詞匯與普通話詞匯比較部分,王虎從總體上指出兩者在詞義、構(gòu)詞和詞語來源上的不同。此種比較全面具體,使得遼寧方言詞匯的特性盡顯,更有利于對遼寧方言特色詞匯的了解。
《例釋》一書具有很高的學術(shù)價值,茲列舉數(shù)條如下。
縱觀全書,《例釋》除了運用“因聲求義”“追根探源”和“類同引申”3種方法外,仍有其他值得稱道的研究方法,體現(xiàn)出作者研究方法的多樣性和科學性。
1.“古方普”結(jié)合
“古方普”三角理論是邢福義在《語法研究中“兩個三角”的驗證》一文中提出來的。文章指出:“古”角即“古代近代漢語”,“方”角即“方言”,“普”角即“普通話”。并且文中進一步指出:“研究現(xiàn)代漢語共同語語法 ,為了深化對語法事實的認識 ,有時可以‘普’為基角 ,撐開‘方’角和‘古’角 ,形成語法事實驗證的一個‘大三角’?!盵2]邢先生是做語法研究的,提出的“普方古”理論自然是為語法研究服務的,看似和方言詞匯研究沒有關(guān)系。但是王虎在《例釋》書中考釋遼寧方言古語詞時,吸收了“大三角”的研究角度,靈活地運用了“普方古”的理論,做到以方言和古漢語為基角,以普通話和其他方言為比較的結(jié)合。
例如“款”詞條,《例釋》首先拿“款”在遼寧朝陽和普通話中的用法作比較,即兩者都有相同的“錢款”“款項”“架子”等意義,但不同的是,“款”在朝陽方言中存在“規(guī)矩”“風俗習慣”“架勢,樣子”等意義,而這些意義在普通話“款”中并不存在。然后指出遼寧方言中“款”的“規(guī)矩”義,是由“款”的古義“鐘鼎鑄刻的文字或書畫上的題名”引申而來,引申方式是轉(zhuǎn)喻,即在鐘鼎或書畫作品上落“款”是作品最終完成時不可缺少的一個步驟,由此“款”引申出“規(guī)矩”義。“款”的 “架子”義也是“規(guī)矩”義的引申,原因是在遵守符合自己身份的行為規(guī)范時,尊者在言行上表現(xiàn)出的樣子常常被稱為“擺架子”;“樣子,架勢”義則是“架子”義上的引申,因為“擺架子”的人所表現(xiàn)出來的姿態(tài)就是“架勢”,但遼寧方言中的“樣子,架勢”義多指一些搞怪或者為引人注意而故意做出的動作,這可以看作是詞語使用范圍的擴大??傊髡咄ㄟ^“普方古”的結(jié)合,準確地描寫方言詞匯的意義特點,清晰地梳理詞義演變的過程。
2.詞匯研究與語音、語法研究結(jié)合
《例釋》的研究對象是方言詞匯中的古語詞,研究任務是理清詞義的發(fā)展脈絡(luò)。但詞匯研究不能單單從詞匯本身入手,還應該與語言的其他子系統(tǒng)——語音和語法結(jié)合起來?!独尅吩谘芯吭~匯的同時做到與語音、語法研究的結(jié)合。
例如“歹飯(逮飯)”一詞,作者在研究過程中做到了詞匯研究與語音研究的結(jié)合?!独尅废葟脑~義發(fā)展的角度判斷遼寧方言中“歹”的“吃”義不可能是由“壞”(歹)和“抓住”(逮)義引申出來,確定“歹飯”中的“歹”只是一個同音替代字。然后分析“歹(逮)”或是“啖”的變音。其理由不僅是“啖”有“吃”義,而且“啖”的“an”韻與“歹(逮)”的“ai”韻在上古有很近的聯(lián)系,從“懶”和“賴”在上古的通用即可得到證明。
而對于“死”一詞,作者在研究過程中做到詞匯研究與語法研究的結(jié)合?!独尅肥紫戎赋龀柗窖猿潭雀痹~“死”由動詞“死”虛化而來,原因是動詞“死”有“生命結(jié)束”“拼死,拼命”“窮盡,止息”等義項,這些義項都蘊含“盡頭,極端”義,而“盡頭,極端”義容易促使“死”演化出程度副詞的用法;然后指出遼寧方言中存在類似的演化路徑,如“惡”“邪”“賊”等?!独尅愤€指出方言中程度副詞“死”還保留貶義色彩,修飾對象多為人們極度排斥或不愿接受的事物,組合形式常為“ABAB”式,如“死懶死懶”“死窮死窮”等。通過以上的分析可知,語用和認知在語法化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們進行詞義演變研究不可忽視相關(guān)的語法研究。
3.用文化佐證方言詞匯
對于詞語詞義的解釋和探源,往往離不開詞語所處的文化背景。羅常培在《語言與文化》中指出:“在各國語言里有許多語詞現(xiàn)在通行的涵義和它們最初的語源迥不相同。如果不明了它們的過去文化背景,我們簡直推究不出彼此有什么關(guān)系來。可是,你若知道它們的歷史,那就不單可以發(fā)現(xiàn)很有趣的語義演變,而且對于文化進展的階段也可以反映出一個很清晰的片影來?!盵3]方言詞是詞語的一種,對其詞義的考釋也當如此?!独尅吩趯σ恍┓窖栽~語進行考釋時,多從避諱、民俗等文化角度來證明其意義。
例如“不好”詞條,作者從避諱角度證明其義?!独尅废戎赋觥安缓谩痹谶|寧方言中指“身體不舒服,生病”,有時也指“病重”,如:“昨天還挺好的,今天就不好了?”對于為何用“不好”來指代“身體不舒服,生病”,作者論斷是出于避諱。理由是生病是人們極度排斥的,所以在表達“生病”時,人們往往會選擇一個相對隱諱的說法來指代。并舉出人們常常稱呼“死”為 “謝世”“老了”的例子進行對比證明。
又如“魚亮子”詞條,則體現(xiàn)了語言研究與民俗文化的結(jié)合。作者先指出“魚亮子”從文意上可以推斷出是一種捕魚工具。而在解釋“魚亮子”到底是用何種材料構(gòu)成、用何種方法操作、使用時需要的人力多少以及是否一切河流都適宜使用這些問題時,作者不僅考察了一些方言詞典的釋義,還從民俗文化角度,既從記錄漢族使用“魚亮子”的文獻如烏丙安的《中國民俗學》、清人張縉彥的《寧古塔山水記》和秦岱源的《東陲紀聞》入手,又從記錄赫哲族、達斡爾族和鄂倫春族等少數(shù)民族使用“魚亮子”的文獻考察。最后得出結(jié)論:“魚亮子”的構(gòu)成材料既有用于攔魚的石頭或樹木荊條等組成壩或笆,也有用于捉魚的柳條等編成的斗狀的魚荃;捕捉方法則是在河道中用石頭筑壩或放上笆,中間留個缺口放入魚荃,而魚游進魚荃中便可輕易捕獲了。
方言古語詞考釋,需要用不同時代的大量文獻來證明詞語的意義由本義到各種引申義的變化?!独尅匪玫奈墨I,從時代范圍來講,上自先秦經(jīng)書史書,如《尚書》《左傳》,下至當代專著論文,如王云路的《中古漢語詞匯史》、江藍生的《說“蹀躞”與“嘚瑟”》。而從性質(zhì)來講,既有字典詞典,如《說文解字》、許寶華和宮田一郎的《漢語方言大詞典》,也有史書縣志,如《宋史》《古丈縣志》;既有詩歌小說,如杜甫的《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曹雪芹的《紅樓夢》,也有農(nóng)書醫(yī)書,如賈思勰的《齊民要術(shù)》、《黃帝內(nèi)經(jīng)》;既有曲目歌謠,如曹伯植的《陜北說書傳統(tǒng)曲目選編》、于麗艷的《白清桂民間歌謠集》,也有語言文字的理論性著作,如王力的《漢語史稿》、陸宗達和王寧的《訓詁與訓詁學》。
從單個詞條來說,例如“拔”,《例釋》在證明“拔”本義為“抽拔,拉拽”時,既引用《說文》《增韻》等傳統(tǒng)字書中的釋義,也分別引用《左傳》《北齊書》、宋詩《龍掛》、話本小說《二刻拍案驚奇》等文獻中的實例;在證明“拔”有 “吸出”義時,引用東晉葛洪的醫(yī)書《肘后備急方》中的實例;在證明“拔”的遼寧方言義“把食物放在冷水中使其變涼”為“吸出”義在特定語用環(huán)境下的引申時,引用方一新《〈老乞大〉及〈老乞大集覽〉詞語雜記》中對“拔”的解釋;在證明“拔”在方言中存在“把食物放在冷水中使其變涼,或除去雜質(zhì)、異味等”和“把冷凍的食物放在涼水中,使其化凍”兩種用法時,引用了《楊爭光文集》《大連古鎮(zhèn)》《滿洲里文史資料選輯(第2輯)》各領(lǐng)域文獻;在證明方言中“拔”存在第三種用法——“使寒冷”時,則引用了《永世情簡》《買嫁妝》多種文獻。
總的說來,《例釋》對詞語的釋義旁征博引、鉤沉書證,極大地增強了釋說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1.參考眾家成說
作者以嚴謹負責的態(tài)度對待方言詞語的考釋工作。這一方面體現(xiàn)在對一些詞語的釋義和引申關(guān)系的說明時,引用了古今語言學學者的優(yōu)秀研究成果,古者如許慎、郭璞、段玉裁等,今人如王力、王锳、太田辰夫等,保證了其論說的科學性。例如上文提到的在“拔”詞條中引用方一新的解釋;又如在“差已”詞條中的論述——表示“病愈”“情況有所緩和”的“差”是“瘥”的假借字,則是引用了王力在《漢語史稿》書中的觀點;再如在解釋遼寧方言詞語“趁”和普通話中的“有”都不僅指單純的領(lǐng)有,而且有表多傾向時,引用了劉丹青在《“有”字領(lǐng)有句的語義傾向和信息結(jié)構(gòu)》一文中對“表多傾向”的說明,即“主觀大量,即說話人認為數(shù)量超出水準”。
2.指出他人不足
另一方面,作者研究態(tài)度的嚴謹還體現(xiàn)在對他人著作中待商榷和不足之處的指出。例如馬彪先生《古代漢語狀態(tài)詞綴的變化發(fā)展》一文認為“蹀躞”是個狀態(tài)詞綴,只是單純記音,不表示意義”。而作者在研究“白毛蹀躞兒”時發(fā)現(xiàn):“蹀躞”最早見于南北朝文獻,意思是小步行走。南朝·何遜《嘲劉孝綽》:“房櫳滅夜火,窗戶映朝光。妖女褰帷出,蹀躞初下床?!焙笾格R行貌,陸游《金牛道中遇寒食》:“鶯穿驛樹惺惚語,馬過溪橋蹀躞行?!比嘶蝰R“蹀躞行”時,走的狀態(tài)多為步子細碎、不停地上下替換,因而“蹀躞”會有“晃動,擺動”義。 元雜劇楊暹《西游記》 :“白頭蹀跇,似紅日西斜。煩惱甚時休,離愁何日徹?”這些文獻用例證明“蹀躞”為狀態(tài)形容詞,有實際意義,形容顫動、不穩(wěn)當。
《例釋》一書仍存在一些不足,我們所指未必公允,只供參考。
一方面,作者的研究對象是遼寧方言古語詞,但對于一些古語詞只是在緒論中作簡要說明,未能做到詳盡的解釋,如“賴塞”“油子”等;另一方面,作者雖在一些詞條中對遼寧與其他地區(qū)使用的相同方言詞在詞義上進行了區(qū)別,但也許囿于方言間差異過大的原因,缺少二者詞義引申過程的比較。方言中類似于這樣的詞有很多,而對這樣的詞進行對比研究無疑會對漢語史的研究提供幫助。
謝留文在《漢語方言研究七十年》中提出對方言研究內(nèi)容的思考:“利用已有調(diào)查材料和成果進行深入分析的較少,針對某一語言現(xiàn)象進行跨方言、跨語言橫向比較研究和縱向的歷時演變研究還相對薄弱。加強漢語方言學與語言學相關(guān)學科如當代語言學、現(xiàn)代漢語、漢語史乃至其他學科研究的的結(jié)合,開闊視野,拓展?jié)h語方言研究的深度與廣度,是漢語方言研究不斷進步的必由之路?!盵4]
《例釋》一書在解釋方言古語詞詞義時,與其他地區(qū)使用的同一方言詞語進行了詞義上的比較,并從漢語史的角度探求了詞義演變的過程和理據(jù),分析了詞義演變的動因和機制。可以說,《例釋》既做到了橫向的共時比較和縱向的歷時演變結(jié)合,也做到了方言詞匯與漢語史研究的結(jié)合,是一部研究遼寧方言古語詞詞匯的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