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三十年的經驗使我深信,學生的智力發(fā)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閱讀的技能就是掌握知識的技能?!比绾渭ぐl(fā)學生讀書的熱情,是一個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話題。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培養(yǎng)廣泛的閱讀興趣,努力擴大閱讀視野。學會正確、自主地選擇閱讀材料,讀好書,讀整本書?!痹凇墩n程標準》實施的這幾年,課外閱讀的重要性日益被教師們認識和接受。然而,我們也清楚地看到在具體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應試教育根深蒂固
為了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取得一個好成績,教師已經習慣了只教教材內容,一學期下來學二三十篇課文,更多考慮如何使學生將這些課文嚼得爛、嚼得透。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所得十分有限,也難怪語文教學一直被一些專家指責“少、費、差、慢”。
2.學生課外閱讀缺少指導
在引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時,教師更多的只是布置任務,而缺乏具體的閱讀指導?!昂⒆觽儯x書可以豐富知識,在課外多讀書吧!”為師者僅僅停留在這樣說教式的宣傳,而沒有系統、科學、理性的思考,也沒有嘗試有效、多元、豐富的閱讀方法的推廣,那么真正能養(yǎng)成自覺閱讀習慣的學生是為數不多的。
3.課堂內外閱讀脫節(jié)
課堂教學如果沒有與學生的課外閱讀做到有效的銜接,學生課內所學的閱讀方法就難以在課外閱讀中有效運用;課內所閱讀的課文缺乏整合,也是零散的。
4.閱讀目的不夠明確
由于對閱讀文本特質認知的缺失,當前許多閱讀教學沒有具體的閱讀情境作為支撐,使得閱讀教學沒有明確的目標,從而導致閱讀行為與內容的嚴重錯位。
5.閱讀視野狹窄
閱讀教學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以及不恰當的閱讀教學方式、方法的使用,使學生的閱讀視野僅僅局限于課內、教材中,學生獲得的知識、體驗和感悟十分有限,不利于形成全面的語文素養(yǎng)。
6.閱讀內容凌空蹈虛
當前我國普遍使用的文選型語文教科書都是由若干單元、若干篇文章組成的,就單篇文章而言,每篇文章的教學價值具有多元性和不確定性,因而每篇文章的閱讀內容本身不能給學生明確的指示。教科書的這一特征使得當前閱讀教學的內容不集中,或一味重視人文精神的涵養(yǎng),使得語文學習的價值異化;或鉆進單一的知識傳授、能力訓練的死胡同,缺少文本特質針對性,使得語文學習的價值縮水。
7.閱讀方式過于單一
當前閱讀教學普遍存在過于強調單篇閱讀,精讀、略讀不分,閱讀方式過于單一等現象。這直接導致學生的閱讀效率較低、難以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興趣和積極性受到極大壓制和挫傷等問題。
綜上所述,我們探索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新策略、新模式,增加閱讀量,使學生在閱讀中學習比較歸納、分析綜合等方法,為學生學習多樣化的閱讀方式、終身閱讀與發(fā)展奠定基礎。
1.更新閱讀理念,突破傳統教學思維
群文閱讀是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背景下,閱讀者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從不同平臺上,在復雜資源中進行信息的自由提取和有效整合,從而實現閱讀者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構建。
群文閱讀是圍繞一個或多個主題選擇一組文章,然后師生圍繞主題展開閱讀和集體建構,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因此,群文閱讀教學是多個文本、同一主題、探究式的教學。群文閱讀既是對教學內容的突破,也是對傳統教學思維方式的突破。
群文閱讀教學,是教師結合教材及課外讀物,以一定主題為依托,以粗讀、略讀為主要閱讀方法,以分享感悟為核心,以探索發(fā)現為樂趣進行的多文本的閱讀教學。在單位時間內,教師要指導學生閱讀有某種內在關聯的多篇文章。
群文閱讀教學是閱讀教學的一種新形式,關注學生的閱讀量和速度,關注學生在多篇文章閱讀過程中的意義建構,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語文教學領域,它是一種先進的教學思想,改變了傳統的單篇教學模式,沖破了單元教學的框架。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它是一種有生命力的教學形態(tài),在課堂上表現為“群文閱讀課堂教學模式”,在課堂外表現為“群文閱讀綜合實踐活動”。
群文閱讀教學打破了一篇文章一篇文章、一本書一本書依次閱讀的習慣,突破了這種孤立閱讀的模式。從“一篇”到“一群”,它的教學價值絕不只是課堂閱讀形式的革新,內涵也不限于課外閱讀文本進入“課堂”的簡單疊加,更是教師對語文閱讀教學理念的更新。
2.深鉆教材內容,確定閱讀教學主題
語文教材主編溫儒敏教授把“語文核心素養(yǎng)”定義為“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維度。在教學中,教師要圍繞這四個維度探索教學新路徑。
群文閱讀教學提倡充分開發(fā)利用教學資源,而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就是語文教材。教材作為課堂教學的基本依據,在課堂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要認真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努力做到真正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同時,教師還應該根據教學的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
高中語文的選修部分涉及大量國內外優(yōu)秀經典小說,有較強的可讀性。高中生正處于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階段,閱讀大量經典能潛移默化熏陶學生,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品格。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仔細深研教材,注重知識的整合運用,提高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同時,為拓寬學生視野,教師要充分借助教材之外的閱讀材料,為群文閱讀注入新鮮素材和活力,使閱讀教學立足于課內,運用于課外。
比如,在教魯迅的《祝?!窌r,教師可將“魯迅不同時期作品的人物形象塑造”作為主題,結合魯迅的《孔乙己》《阿Q正傳》等文本,讓學生運用對比分析的方法對作者筆下的人物性格特點、時代背景、塑造人物的手法、景物描寫的作用等進行討論,在學生的對比分析中,體現閱讀教學的延伸性。
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為學生提供紙質書籍,還可以尋找適合學生閱讀、能使學生發(fā)散思維的電子閱讀材料。在選取材料時,要注重合理性,這是實現群文閱讀教學目標的關鍵。同時,在群文閱讀教學前,教師也要仔細探究所選的文本,深入思考在教學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問題,提前做好準備。這樣不僅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率,也能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更深刻,提高閱讀效率。
3.實施五步教學,構建群文閱讀課堂
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主題回顧—閱讀概覽—片段分享—精彩賞析—主題拓展”五步教學法。
第一步是“主題回顧”。學生在閱讀文本后簡單回顧,提煉文本的主題,并以“知識樹”的形式呈現。這實際上是在訓練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引導學生用簡練的語言對文章內容進行精確概括。
第二步是“閱讀概覽”。學生根據閱讀要求,對文本進行瀏覽性閱讀,然后填寫閱讀卡進行知識整合、概括。
第三步是“片段分享”。這是課堂的主體環(huán)節(jié),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開展民主、互動、多元的對話,不僅能讓學生快樂分享閱讀心得,還可以營造濃厚的團隊讀書氛圍,提高個體與群體的閱讀素養(yǎng)。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的感悟無論是深刻還是淺顯,教師都應充分尊重,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既是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fā)者,也是學生開展閱讀活動的引導者,還是整個過程的組織者,更是閱讀活動的參與者和傾聽者。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不必一味地追求將文本講深,而更應關注學生的多元理解。這樣能使學生對文章有新鮮感,而且“聊書”的形式會讓他們感到很輕松,并且有成就感。
第四步是“精彩賞析”。在學生進行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向縱深方向思考。這需要教師設置話題。一個好的話題,既能反映閱讀材料的主題,又能激活學生的閱讀積累和生活經驗,啟發(fā)學生思考。這個話題可以是對學生閱讀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的預設,也可以在課堂上臨時生成。一般有價值的話題來自四個方面:一是對作品的整體把握;二是學生的認知沖突或矛盾點;三是作品的文體特征和作者的表達風格;四是作品與學生的生活和感情世界的銜接。
第五步是“主題拓展”。課堂的功能相當于一塊試驗田,更廣闊豐富、生動多變、精彩的世界在課外閱讀中,在生活中。學生有了在課內閱讀扎下的根,又有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生發(fā)的枝和葉,必將結出累累碩果。
4.緊扣單元主題,找到群文閱讀載體
教材是學習語文知識的重要載體,群文閱讀也需要運用好教材。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的編寫特點,為學生的群文閱讀找到切入點。對同一閱讀主題的深入挖掘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在運用群文閱讀教學方法時,教師可以根據不同閱讀主題選擇閱讀文章,并以此劃分文章內容、作者的表達方式、文章傳遞的思想感情等,為學生的群文閱讀找到載體,從而在群文閱讀中發(fā)揮教材價值。
人教版語文教材以不同的主題編排各單元,巧妙地將同一類型的文章編排在一起,這就是教師進行群文閱讀的重要載體,便于學習賞析其異同。
如必修②的散文單元,主要是寫景狀物,以寫景來抒發(fā)對現實和人生的感慨。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作為知識分子的朱自清和郁達夫,在面對反動政府和日本侵略者時,無法改變現實又不能從內心接受現實,郁悶彷徨之下,他們不約而同想到了向自然傾訴,朱自清找到了荷塘,郁達夫找到了故都,把內心矛盾的情感通過散文宣泄。
再如必修②第二單元是先秦到南北朝時期的詩歌,三篇文章都是以愛情為主題,無論是《氓》中的癡情女子,還是屈原筆下無法追求到的香草美人,或是自掛東南枝的焦仲卿和舉身赴清池的劉蘭芝,都在暗示:每個人都在追求自己的理想,都在追求自己的完美伴侶,但無情的現實常常成為無法逾越的鴻溝,無法改變又不愿意順從,只能通過文字的方式,為自己找到一個情感宣泄的出口。從這個角度來說,每個人都在突圍。進而,異中求同,同中求異,讓學生探討新時代的愛情觀、價值觀。
5.深挖閱讀趣點,拓展群文閱讀空間
當前學生對閱讀不感興趣的原因很多,教師引導策略不當是其中之一。不少教師圍繞考試開展閱讀教學,忽視基于文章的拓展閱讀,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fā)。在群文閱讀教學的引導下,學生可以通過對比同一主題的不同文章找到閱讀的趣味,并學習閱讀的技巧。教師必須創(chuàng)新閱讀教學策略,巧妙地引入群文閱讀,以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促使學生持續(xù)參與閱讀。
群文閱讀具有豐富的內涵,再現豐富多彩的生活,閱文無數,方能了解人生百態(tài)。群文閱讀就是同無數智者的對話,從他們的身上汲取智慧和營養(yǎng)。比如,王羲之的生死觀,蘇東坡的曠達觀,對我們來說都是可以學習的人生智慧。通過群文閱讀,學生既豐富了生活內涵,也提升了自己的閱讀能力,并且把這些多元化的理解,寫成有思想和深度的文章。
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引導學生主動廣泛閱讀,或讓學生根據近期閱讀的文章選定一個主題,進行全班分享討論,這樣能夠喚醒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激發(fā)參與興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群文閱讀中,學生需要在單位時間內處理多篇文章。由于文章的篇幅長短不一,為了讓學生有效掌握文本內容,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略讀、精讀、提取文章主要內容等閱讀方式,有效把握文章主題,并圍繞主題思考、討論。
1.學生的閱讀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群文閱讀讓學生由閱讀單篇文章到同時閱讀多篇文章,不僅擴大了學生的閱讀范圍,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實現均衡閱讀,還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更落實了《課程標準》的要求。
2.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通過對期末質量監(jiān)測數據進行分析,筆者發(fā)現,各年級閱讀理解和寫作的成績明顯提高。這充分說明,教師在教學中加強閱讀的指導對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切實有效的。
3.促進教師角色的轉變
在傳統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角色是知識的傳授者,是課程實施的忠實執(zhí)行者。然而,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的實施,促使教師教育觀念的改變。面對開放的、共享的群文閱讀資源,教師基于群文閱讀教學資源進行教學活動,在教學過程中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和促進者。教師從促進自身專業(yè)發(fā)展的角度認識到了參與課程開發(fā)的意義,充分調動了自身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并在參與過程中不斷提高課程意識,培養(yǎng)課程開發(fā)的技能。
4.增強了語文課堂教學內容的指向性
教師有效利用群文閱讀教學資源,語文課堂教學內容的指向性更加明確,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提高了學生的鑒賞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敏捷性。
5.教師合作共進的團隊意識得到加強
群文閱讀的每一個主題都是基于學生的學習、生活經驗來確定的,不可避免地涉及多學科的知識。但在傳統的分學科教學模式下,許多教師對本學科外的教材知識體系不太熟悉。因此,在實際教學中,一方面,教師需要尋求本學科內教師的幫助,借助他們的不同理念、閱讀經驗來廣泛選材,結合所教年級學生的閱讀需求和技能儲備,商討決定哪些優(yōu)秀的經典作品能作為選文;另一方面,教師還需要打破局限,從主題出發(fā),尋找其他教學資源。如在“動物類”群文專題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視頻吸引學生對動物外形、習性的觀察,然后再通過老舍、梁實秋等名家描寫動物的文章進行比較閱讀。各學科教師可以多進行學科知識間的溝通交流。在長期的溝通交流之后,各學科教師更注重從整體上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的發(fā)展,學科間初步形成合作共進的意識。
6.解決了學生節(jié)假日時間安排不科學的問題
課改背景下,學生的休息日越來越多,加之上課時間縮短,自由時間多了,很多學生不是一個人在家里看電視,就是上網玩游戲。雙休日寫完作業(yè)后,剩下的時間也不知如何安排。隨著群文閱讀的深入推進,學生閱讀能力和興趣的提高,特別是開發(fā)的閱讀資源逐漸豐富,學生離校后時間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越來越多的學生愛上閱讀,走進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