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要積極探索基于情境、問題導向的互動式、啟發(fā)式、探究式、體驗式等課堂教學。尊重學習主體生命立場、強調基于“情境·問題”的自主創(chuàng)造、聚焦高階思維及解決問題的深度學習,是培養(yǎng)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必然選擇。就古代詩歌教學而言,要從淺層次閱讀中突圍,關鍵在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信息加工的主體意識,使學生主動建構意義,高效協(xié)作,進行自我接納及監(jiān)控,真正實現(xiàn)自主創(chuàng)造,讓深度學習真正發(fā)生。
教師可以采用“自主命題、以問促讀”的教學策略,進行課程設計、策略引導,使學生合作對話,實現(xiàn)對文本的深度解讀。筆者對這一教學策略進行了實踐,下面以古代詩歌《長安晚秋》為例進行具體闡述。
深度學習強調在真實情境中進行文本解讀和問題解決,情境是凸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載體,教師要著力于構建真實的、復雜的情境,以思維變式與問題解決為線索,提供適切的深度學習的內容,以此設立深度學習的起點。
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在學習古代詩歌時普遍對寫景抒情類詩歌比較熟悉,但大多數(shù)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卻浮于表面,他們會沿著“借景抒情”的套路去思考,并嘗試用一把“萬能鑰匙”解開所有“類”文本的“鎖”,無法深入發(fā)現(xiàn)文本的“個”,從而陷入模式化、淺閱讀的窠臼。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提供真實、復雜的情境,除了設置常規(guī)的生活情境和個人認知情境外,適切的文本情境至關重要,文本的復雜性、獨特性尤為關鍵。
《長安晚秋》是唐代趙嘏所作,詩歌不僅具備寫景抒情詩的“類”特征,還有寫景角度多元化、藝術手法豐富化、意境的深遠化、風格的峻峭化等特點。文本情境的設置,有利于生發(fā)問題,促使學生深刻思考、深入探究,實現(xiàn)基于情境的問題解決。由于詩歌中的用典較難理解,筆者提供了一些注釋。
長安晚秋
趙 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
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
紫艷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
鱸魚正美①不歸去,空戴南冠學楚囚②。
[注]①鱸魚正美:西晉張翰(字季鷹)在秋風起時,思念故鄉(xiāng)鱸魚的鮮美,便辭官回家。②南冠:出自《左傳·成公九年》,指囚徒或戰(zhàn)俘。
余文森教授認為,自主學習是一種主動、自通和自發(fā)的學習,學生的學習行為在本質上是自主的、自控的。自主性為深度學習的重要元素,學生要自主化、結構化理解學習情境,對情境信息進行深層次加工處理。在傳統(tǒng)的古代詩歌教學中,大多是教師單向灌輸知識,采用“背景分析—文本細讀—藝術賞析—情感品鑒”的線性模式,學生缺乏自主參與,難以提升關鍵能力。學生自主命題,采用“情境理解—命題思考—探究對話—規(guī)范表達”的多維度模式,倡導學生自主設問、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完成學習任務,以實現(xiàn)關鍵能力的提升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
命題是一種高階思維活動,其難點在于如何在結構化理解文本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問題。由于古代詩歌具有多樣性、復雜性的特點,且《長安晚秋》的藝術手法比一般的寫景抒情詩更豐富多元,再加上學生認知水平及能力的局限,筆者不確定學生是否能命制出符合要求的試題。筆者把全班分成10個小組,每組4人,要求每個小組充分討論,發(fā)揮集體智慧,命出一道基于文本亮點且有意義的題目。學生上交的試題中不乏一些有創(chuàng)意、邏輯嚴密的試題,如:
1.“鱸魚正美不歸去”與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都使用了“鱸魚”的典故,表達的志趣有何異同?請簡要分析。
2.劉禹錫詩云:“自古逢秋悲寂寥?!北驹娛侨绾伪憩F(xiàn)這種“寂寥”的?
3.金圣嘆評價本詩:通篇苦在一“空”字。你對此有何理解?請結合文本分析。
4.詩歌頷聯(lián)甚為精妙,其在景物描寫方面有何特點?請簡要賞析。
5.詩歌通過哪些觀察角度描寫長安秋景?請結合詩句分析。
6.頸聯(lián)在詩歌中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
以上設問,從不同角度挖掘文本的特色和關鍵點,有的從借典抒情的角度切入,分析詩歌的內涵;有的關注“煉字”的效果,探究“詩眼”的運用;有的關聯(lián)情景,或思考景物描寫的特征,或探討情與景的關系。命題聚焦文本深讀、細致分析、審美鑒賞等能力。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明確的教學建議:創(chuàng)設綜合性學習情境,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學生自主命題,是一種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深度學習方式,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監(jiān)控,在多元探究中促進思維的深度發(fā)展,這符合《課程標準》的理念。自主命題對習慣于被動式、機械化的傳統(tǒng)學習方式的學生而言,既有創(chuàng)造性,也有挑戰(zhàn)性,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自主命題能體現(xiàn)學生、作者、文本三者之間的多元交流,通過小組合作、多元探究,形成屬于學生自己的個性化的思維。命題只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起點,而探究則是深度學習的關鍵內容。
學生完成命題后,需要按照“說題—答題—議題”的流程進行探究?!罢f題”是讓各小組在文本深讀后派代表說明命題意圖和思維的過程;“答題”是讓每個組員對題目進行解答,在思維碰撞和相互討論后,得出初步答案;“議題”是其他組同學就此答案進行深入討論,分析其錯漏之處,探討改進的方法。比如問題6,該組學生提供的答案是:
①視覺轉換。由頷聯(lián)“殘星”和飛雁、遠處樓傳來的笛聲,到頸聯(lián)半開的菊花與凋零的蓮花,由仰視到俯視,由遠到近。
②移情于物。頸聯(lián)以“靜”賦菊,以“愁”狀蓮,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蘊含了濃厚的悲愁。
③由景入情?!俺睢弊忠鑫猜?lián)抒情,表達作者愁極后產生的歸思。
經過討論,各組提出了一些疑問:視覺轉換是頸聯(lián)的作用嗎?移情于物是作用還是藝術效果?“由景入情”這一作用怎樣表述才更完整?命題小組成員根據(jù)這些疑問再次進行思辨探究,對答案進行改進。
在深度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應該做到即使在陌生的情境中,仍然能夠迅速調動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解決實際問題。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和實踐性學科,自主命題要求學生基于陌生的真實情境,調動所學知識,遷移思維和能力,思考如何規(guī)范表達,在探究性實踐中提升語言運用能力。
命題—說題—答題—議題四個環(huán)節(jié),體現(xiàn)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而“評題”則體現(xiàn)教師的引導作用。在學生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進行深入探究的基礎上,教師對各組提供的試題和答案進行點評,對命題小組進行贊揚鼓勵和點撥反饋,也就架空文本、不合邏輯、重點偏移、重復設點、語言繁冗等問題提供指導意見,讓學生繼續(xù)“修題”。以下為問題5修正后的答案:
①點面結合。首聯(lián)“云霧凄清”“漢家宮闕”總攬長安夜景,是“面”的描寫,頷聯(lián)“殘星幾點”“長笛一聲”是“點”的刻畫,生動傳神,相互映襯。
②遠近結合。頷聯(lián)“殘星”“雁橫塞”“人倚樓”是遠景,頸聯(lián)“籬菊”“渚蓮”為近景,遠近秋色層次分明,立體感強。
③俯仰結合。頷聯(lián)為仰觀,頸聯(lián)寫俯視,高低結合,形象細膩,呈現(xiàn)出深秋拂曉凄涼景象,烘托作者羈旅思歸之情與孤寂惆悵之悲。
西方有一句諺語,教育的本質,不是把“籃子”裝滿,而是把“燈”點亮。遵循“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基于真情境,聚焦真問題,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轉為主動學習并進行深入思考,能力得以遷移,思維得以拓展,是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的深度學習模式的一種有效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