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德仁,武夫波
(1.蘇州大學 社會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2.西南政法大學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重慶 401120)
中國政治史的研究需要在吸收思想史、制度史、社會史、文化史等多領域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融會貫通,方能獲得對某一特定歷史階段或長時段縱向歷史脈絡的理解,這已成為學界的共識。雖然理論上的融合必需且必要,但研究者囿于經(jīng)歷、能力、精力所限,在嘗試融合的過程中往往難以輕言實現(xiàn)。假如能夠透過一個有效的切口,抽絲剝繭,逐層深入,將中國古代的政治理念、政治制度、政治運行與政治實效串聯(lián)貫通,則不失為明智之舉。商愛玲教授所著《設官為民和君臣道合:唐代官論研究》(商務印書館,2019年版,以下簡稱《唐代官論研究》)一書,在這些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嘗試。
全書以唐代官論為中心,以小見大,把形而上的思想史與形而下的制度史相結合,從思想延伸到思想影響下的實踐,構建了一個包括中國古代官論的終極依據(jù)、基礎理論、思維特征、本質(zhì)屬性、政治實踐等多個重大問題在內(nèi)的官論思想研究框架,結構緊湊,邏輯嚴密,內(nèi)涵豐富。細讀全書,我們深感這是一部從研究內(nèi)容到理論方法和學術觀點等方面多有創(chuàng)新之處的精心結撰之作,頗能給人啟發(fā),值得學界同道關注。①王浦劬主編的《新時代中國政治學學術發(fā)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年版)第284頁專門推介了該書。
該書在研究過程中主要體現(xiàn)出四方面的鮮明特色。
一直以來,談到中國政治史上的官、官員、官僚、官制,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官”的相關理論。有關“官”的理論,即是商愛玲教授《唐代官論研究》中所討論的“官論”。頗有意思的是,該書第一章標題是“從‘立君為民’到‘設官為民’:官論的終極解釋”,論官卻先論君,這一點吸引了筆者的注意。細細讀來,才發(fā)現(xiàn)原來這正是本書創(chuàng)新點之一:對官論的理論基礎及其淵源的研究深入到中國古代的君主這一根本問題上來。中國古代的官因何而生,因何而立?這是研究官僚問題首先要面對和解答的問題。以往的研究,往往從官、官僚、官制本身入手,就官而言官,在一定程度上將中國古代的君臣關系撕裂開來。所以作者指出:“在中國古代,‘設官為民’思想是官論的終極依據(jù),‘君臣道合’理論是官論的主要理論基礎,是對君臣關系的基本理論指導和價值定位?!雹偕虗哿幔骸对O官為民和君臣道合:唐代官論研究》,商務印書館,2019年版,第56頁。君臣道合和君臣道別成為官論解釋的一體兩面:君臣之道,既要合,又要別。所謂合,從宏觀層面講,中國古代主流思想堅持王者為民,無論是西周的以德配天,還是后世儒家堅持的“立王(君)為民”,官僚被統(tǒng)轄在君主之下,君和官的關系猶如臂之使指,其根本仍然是一體的。漢代大儒董仲舒稱,“天之生民,非為王也,而天立王,以為民也”②(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堯舜不擅移湯武不專殺第二十五》,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96頁。,在天生萬物、天立王為民的思想指導下,王與官關系的理論解釋就變得明確而清晰:天生萬物,有陰有陽,陽為王,陰為官?!熬?、父子、夫婦之義,皆取諸陰陽之道。君為陽,臣為陰。”③(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基義第五十三》,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61頁。陰陽一體合于道,就如同君臣一體,這是官論的終極根本——中國人以天/道為本的終極理據(jù)。商愛玲教授此書告訴我們,無論是從對官論的學理推演,還是從中國思想史的發(fā)展脈絡來看,都應該將官與君(王)放在同一視野下考量。正如金觀濤、劉青峰所說:“以王權為核心的大一統(tǒng)官僚機構的支援意識,主要來自亙古不變的天道與大一統(tǒng)國家學說?!雹芙鹩^濤、劉青峰:《開放中的變遷:再論中國社會超穩(wěn)定結構》,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34頁。
君臣道合既是中國天/道文化模式展開的結果,又是中國政治文化君主設官以牧民的結果。中國歷朝歷代皇權與相權的互動關系早已為大家所關注,那么,君主和官員之間的矛盾和沖突,能否從官論的角度加以解決?實際上,君臣關系的乖離既可以從前述陰陽的文化體系加以解釋,又可以從政治實踐的角度進行詮釋。在傳統(tǒng)理論中,陰陽的辯證關系是互動的,盡管在特定時期,陰可勝過陽,但陽仍然要在整體趨勢上居于主要地位。《春秋繁露》中稱:“陰陽無所獨行,其始也不得專起,其終也不得分功,有所兼之義。是故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陰兼功于陽,地兼功于天?!雹荩h)董仲舒:《春秋繁露·基義第五十三》,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61頁。從理論上說,董仲舒認為陰陽之中,陽要居功,陰要盡事,這種關系延伸到君臣領域,便是人君要享其成,人臣要盡其事、擔其責。這種理論詮釋可以完美地解釋唐代官員的政治實踐,商愛玲教授在書中也指出:“‘君臣道別’不僅與‘君臣道合’不是矛盾的,還是對‘君臣道合’的進一步補充和更嚴密的論證,突出強調(diào)君臣的‘和而不同’。”⑥商愛玲:《設官為民和君臣道合:唐代官論研究》,商務印書館,2019年版,第61頁。
商愛玲教授該書為我們研究官論提供了一條清晰的思考路徑:在中國古代,官是依附于君的,想要理解官就要先了解君,君臣之道既是同向的道合,又在某種程度上是反向的道別。宏大理論上的天/道——陰陽體系足以解釋為何君臣道合,殘酷的政治實踐也要求身為人臣的官員在君主面前要堅持“君無為而臣有事”的原則,歷史的經(jīng)驗告訴官員們,與君主爭利、搶功、奪名的后果是不言而明的。
嚴耕望曾指出,研究中國政治制度史要“從政事看制度,不專著眼于死的規(guī)章”⑦嚴耕望:《中國政治制度史綱》,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5頁。。政治理念、制度設想和政治實踐、政治實效之間存在著天然的鴻溝。政治實踐是復雜多變的活動,歷史上不乏有至善的政治理念追求而政治實踐中卻事與愿違的事例。王家范說:“理念畢竟是理念,理念要變?yōu)楝F(xiàn)實,必須靠制度運作,不斷地化為實踐上的操作。……長期的歷史進程不斷警示我們:中國歷史上不缺思想與文化的高度,但實踐起來卻不那么簡單?!雹偻跫曳叮骸吨袊鴼v史通論》(增訂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9年版,第597—598頁。如何在政治理論和政治實踐之間發(fā)現(xiàn)其鉤連和邏輯,是學界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需要繼續(xù)發(fā)掘的領域。在對官論進行理論梳理的基礎上,商愛玲教授《唐代官論研究》一書更進一步將有關官論的理論與唐代官員的政治實踐加以對照,力圖從政治實踐中找到官論解釋的真實范本。作者在書中指出:“本書注重考查政治理論與政治制度、政治理念與政治實踐、統(tǒng)治思想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多視角、多層次、全方位地研究唐代官論。”②商愛玲:《設官為民和君臣道合:唐代官論研究》,商務印書館,2019年版,第10頁。作者事實上也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她按照從中央到地方的順序把唐代官員的政治實踐進行了分章分節(jié)的梳理,明確了在立官為君與立官為民辯證統(tǒng)一的基礎上,想要實現(xiàn)官員各自的職能,就要設官分事,并將其視為唐代官僚制度的運作原理。“無論是設官的基本原則,還是選官的思想理念以及御官之道與御官之制;無論是以孝馭官,還是依法治官等,都典型地體現(xiàn)了設官‘分事’的價值取向。”③商愛玲:《設官為民和君臣道合:唐代官論研究》,商務印書館,2019年版,第131頁。為此,作者從設官、選官、馭官、治官等不同角度對官員的管理和官制的設立進行了分析。
關于設官分事這一理念及具體實踐,《資治通鑒》曾記載了一個很有代表性的案例,唐太宗曾與房玄齡、蕭瑀等人探討隋文帝治國之事。“乙丑,上問房玄齡、蕭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對曰:‘文帝勤于為治,每臨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論事,衛(wèi)士傳餐而食;雖性非仁厚,亦勵精之主也?!显唬骸闷湟唬粗涠?。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則照有不通,喜察則多疑于物,事皆自決,不任群臣。天下至廣,一日萬機,雖復勞神苦形,豈能一一中理。群臣既知主意,唯取決受成,雖有愆違,莫敢諫爭,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則不然。擇天下賢才,寘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關由宰相,審熟便安,然后奏聞。有功則賞,有罪則刑,誰敢不竭心力以修職業(yè),何憂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自今詔敕行下有未便者,皆應執(zhí)奏,毋得阿從,不盡己意?!雹埽ㄋ危┧抉R光:《資治通鑒》卷193《唐紀九·太宗貞觀四年》,中華書局,1956年版,第6080頁。在中國古代,君主親操政事,一直是對君主的認同和褒獎。商愛玲教授在書中從唐太宗討論隋文帝得失這個事例出發(fā),指出唐代在設官、選官、任官的時候已經(jīng)意識到官在得人,不在員多的道理?!疤拼计毡檎J識到設官治理天下,并非郡縣和官員的數(shù)量越多越好,關鍵在于用人得當?!雹萆虗哿幔骸对O官為民和君臣道合:唐代官論研究》,商務印書館,2019年版,第137頁。這一認識完全可以通過李世民時期的官員數(shù)量得到驗證,“例如公元627年,精明的唐太宗省并官職,偌大一個唐帝國的京都——百余萬人口的長安,只留用了643至730名京官,外官數(shù)量也相應減少”⑥金觀濤、劉青峰:《興盛與危機:論中國社會超穩(wěn)定結構》,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71頁。。
鄧小南認為:“政治史是豐富鮮活而非干癟抽象的。這種鮮活,集中體現(xiàn)在它對于政治過程中人的‘行為’的關注。在政治史研究中,事件與人物固然是行為的組合;體現(xiàn)為‘過程’的制度,其形成、運作與更革,亦與‘行為’密不可分?!雹哙囆∧希骸蹲孀谥ǎ罕彼吻捌谡问雎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4年版,第6頁。商愛玲教授《唐代官論研究》一書并未局限在對單個個體行為的研究,更試圖在透視多個個體行為的基礎上,梳理唐代在官僚規(guī)范理論、官僚行政理論等多個維度的現(xiàn)實踐行與發(fā)展,真正做到了個體—行為—制度研究的結合。
唐代官論的研究,既是一個歷史學研究的命題,同時也是政治學研究的命題。作為不同學科的交叉研究領域,這類問題的研究天然地帶有“爭議性”,這種爭議性本身也是交叉學科研究的特點?!白鳛橐粋€跨學科的領域,中國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應該注意如何將政治學的視角與歷史學的視角有機地結合起來?!雹贄铌枺骸吨袊沃贫仁肪V要》,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7頁。商愛玲教授《唐代官論研究》則很好地做到了將政治學理論、觀點與歷史學研究相結合:在解釋唐代官員的進諫傳統(tǒng)與制度的時候,作者引用了政治過程的政治學概念;在解釋中國古代官僚起源的時候,作者從政治學國家起源理論的角度做出了解讀;面對唐代官僚階層的多重選擇和位居國君和民眾的中間狀態(tài),作者積極引入利益政治觀??梢哉f,這本書既是一部歷史學著作,又是一部援引政治學理論、政治學研究方法的政治史著作。它既是歷史的,又是政治的。在作者看來,官員能忠君愛國、以道事君,能上弼圣政、下理群司,最終實現(xiàn)“與天子共治天下”,既是中國傳統(tǒng)官論的理論目標,其實也事關政治學中要著重討論的問題——唐代國家的能力。
當然,商愛玲教授《唐代官論研究》對唐代官論及其實踐的研究雖然抽繹出唐代政治的某些優(yōu)點和特點,但并未“言過其實”,對于中國古代君主專制的本質(zhì)并未忽視。作者認為,設官為民和設官為君,無論是在理論的終極解釋上,還是在君臣關系的維系模式上,都是可以統(tǒng)一的。但是,這也并不意味著宣稱的設官為民,就一定能夠最終真切地實現(xiàn)為民的效果,“當二者發(fā)生取舍沖突時,‘為民’往往服務于‘為君’,‘道合’往往讓位于‘道別’,凸顯君權的尊崇性成為最高行為規(guī)范。因此,這種政治理論的本質(zhì)屬性是君主專制理論”②商愛玲:《設官為民和君臣道合:唐代官論研究》,商務印書館,2019年版,第348頁。。
傳統(tǒng)的政治思想史研究,一般只是注重闡釋一些思想家或社會精英的政治思想,以經(jīng)典的政治思想著作作為內(nèi)容取材研究范圍。這樣的研究視野,具有明顯的狹隘性與不足,因為這只能反映一些思想家與社會精英的政治思想,而不能準確地反映整個政治集團的政治意識。有鑒于此,商愛玲教授的《唐代官論研究》一書自覺地將研究視野從唐代的經(jīng)典著作、精英思想拓展到審視唐代政治集團的政治意識,以揭示社會主流階層的價值共識。除了唐代著名思想家的著作之外,唐代的欽定經(jīng)典、皇帝著述、詔旨敕令、朝堂議政、宰輔奏疏、策問政論、群臣文集等反映政治思想的文獻都納入了本書的研究范圍,從而大大拓展了研究的視野。這一點,我們可以商愛玲教授的《唐代官論研究》一書關于官吏選拔問題的相關論述為例。
眾所周知,為政之要,要在得人,因而歷代統(tǒng)治者都非常重視選官用人。然而,怎樣才能選拔出優(yōu)秀的政治人才及其標準如何,都是一個相當復雜的現(xiàn)實政治問題與思想問題。關于選拔人才,歷代思想家不乏眾多的精彩論述??鬃右浴叭省弊鳛樵u價人物的重要標準,例如他稱贊管仲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yè)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③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17年版,第213—214頁。這個地方連用兩個“如其仁”,可見“仁”在孔子評價人物時的分量。漢代主要通過“察舉”的辦法選拔人才,郡國要定期向朝廷舉薦各種專門人才,如孝廉、茂才、賢良方正、文學、明經(jīng)、明法、優(yōu)異、治劇、兵法、陰陽災異等,其標準基本上是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節(jié)清白;二曰學通行修,經(jīng)中博士;三曰明達法令,足以決疑,能案章覆問,文中御史;四曰剛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決,才任三輔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雹芊稌?、司馬彪:《后漢書·百官一》卷114注引應劭《漢官儀》,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3559頁。因此,德、學、法、毅是漢代選官的四個主要標準。魏晉南北朝時期則通過“九品中正制”評價選拔人才。隋唐時期通過科舉制度選拔人才,士子科舉中式后還須通過吏部考試才能入仕為官,吏部則以“身、言、書、判”四項考核這些中式的士子。帝王作為封建國家最高統(tǒng)治者,對于如何選拔官員和人才都有自己個人的獨特見解。唐玄宗在選拔評價官員時,非常重視被考核者的孝道情況,既要在理論上測試他們對《孝經(jīng)》的掌握情況,還要考察他們的孝行實踐,這其實是唐玄宗的以孝馭官的政治思想和實踐?!短拼僬撗芯俊芬粫敿氄撌隽诉@一政治思想,并先后征引《唐六典》《揀擇刺史詔》《唐大詔令集》《唐會要》《全唐文》等論著和文集,充分闡釋了唐玄宗“力圖將孝的倫理原則和道德思想貫徹到政治生活和行為實踐中去,利用國家的力量,內(nèi)化為社會每一個人的價值信念和理想追求”①商愛玲:《設官為民和君臣道合:唐代官論研究》,商務印書館,2019年版,第170頁。的政治觀念。而在這些征引的論著中,就有詔旨、敕令、群臣論議、政書、文集等多種形式的史料,擴充了《唐代官論研究》一書研究資料的來源。在該書中,像這樣拓展資料取材的實例,俯拾皆是。這不僅為本書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支撐,還進一步拓展了相關問題研究的學術視野。
以上就是我們在仔細閱讀《唐代官論研究》一書之后的一些心得體會。概括而言,商愛玲教授的《唐代官論研究》一書緊緊圍繞“設官為民”和“君臣道合”這兩個政治思想命題展開論述,既深入考察了這兩個命題的歷史淵源與理論基礎,又逐層分析了它們在政治實踐中的表現(xiàn),最后得出結論:“立君為民”及由此衍生的“設官為民”和“君臣道合”是中國古代官論的主要理論基礎,不僅直接表現(xiàn)為理論形態(tài),而且貫穿于政治過程中,落實在制度安排、政策制定以及官僚施政的各個層面。②商愛玲:《設官為民和君臣道合:唐代官論研究》,商務印書館,2019年版,第14頁。這是本書通過詳實的史料分析、細致的學理分析之后得出的結論,具有可信性??偟恼f來,商愛玲教授的《唐代官論研究》一書對唐代官論理論與政治實踐的梳理研究,抓住了古代官僚思想及其現(xiàn)實運行中的關鍵問題,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與現(xiàn)實意義,不僅深化了學界對于古代官僚政治理論問題的認識,為今人探究歷代王朝興衰更替的思想密碼提供了學術參考,也為現(xiàn)代政治運行提供了思想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