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陳曉俐 李素瓊
干謁詩是一種特殊的詩歌題材?!案芍]”在《古代漢語詞典》中是“有所求而請見”的意思,是古代文人為推薦自己而寫的一種詩歌。一些文人為了求得晉升的機會,會十分含蓄地寫一些詩作,呈獻給達官貴人,借此展示自己的才華與抱負,以求引薦,類似于現(xiàn)代的自薦信。作為一種帶有明確請求、援引目的的詩歌題材,自漢代以來,歷代都有這類詩歌出現(xiàn),且在唐代尤為壯觀,不僅創(chuàng)作隊伍龐大,詩作數(shù)量也極多。
干謁詩也曾出現(xiàn)在高考考場之上,如2019年全國卷Ⅱ古代詩歌閱讀考查的杜荀鶴的《投長沙裴侍郎》,便是一首干謁詩。
古代詩歌鑒賞題是高考的必考題,盡管很多學生熟練地掌握了各種答題技巧,但分數(shù)卻不盡如人意。根本原因就在于學生無法準確理解詩歌??梢哉f,讀懂詩歌永遠是做好詩歌鑒賞題的第一步。而干謁詩有別于常見的離別詩、邊塞詩、詠物詩、山水田園詩等,故許多學生無法根據(jù)以往所掌握的知識去理解作答。那么怎樣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讀懂干謁詩呢?筆者以為,首先應該明確干謁詩的種類。
1.與科舉考試相關的干謁詩
(1)與??瓶荚囅嚓P的干謁詩
常科考試是指每年定期舉行的考試。考試科目主要包括進士、明經(jīng)等項目。其中,進士科備受重視。因為進士科是??疲既∮肿铍y,一般每次只取二三十人,僅是明經(jīng)科錄取人數(shù)的十分之一,故進士科的地位居各科之首?!短妻浴分姓f:“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笨梢娺M士出身在當時的重要性。在唐朝,進士考試可以在考前公開推舉,稱作“通榜”。因此凡是應進士舉的人,常常將自己的作品送給朝中有文學聲望的人看,希望他們可以宣揚自己的文采,甚至直接將自己推薦給主考官,這就是“溫卷”。
【例1】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張丞相即張九齡,也是唐代的著名詩人,時任丞相,為人正直。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長安,想進入政界,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引薦。他在入京應試之前寫下這首詩贈給張九齡,目的是想得到他的賞識和錄用。
(2)與制舉考試相關的干謁詩
制舉考試是唐代科舉考試的重要組成部分。考試科目、考試時間都不固定。制舉一旦登第即可授官,具有舉士與選官的雙重作用。正因為制舉是登上仕途的捷徑,進士及第的舉子、現(xiàn)任官員等紛紛應制舉,制舉頗受文人青睞。當時參加制舉考試的人多采用“上啟陳詩”的方式請求提拔,干謁活動頗為興盛。
【例2】
丁珰又道:“天哥他確有過犯,自己送了命也就罷了,最可惜石莊主夫婦這等俠義仁厚之人,卻也要賠上兩條性命?!?/p>
贈翰林張四學士
杜 甫
翰林逼華蓋,鯨力破滄溟。
天上張公子,宮中漢客星。
賦詩拾翠殿,佐酒望云亭。
紫誥仍兼綰,黃麻似六經(jīng)。
內(nèi)分金帶赤,恩與荔枝青。
無復隨高鳳,空余泣聚螢。
此生任春草,垂老獨漂萍。
倘憶山陽會,悲歌在一聽。
張垍是當時已故宰相張說之子,寧親公主駙馬,能詩文,官居翰林學士。詩的前半部分稱贊張垍位高勢大、才華出眾、寵遇無比,后半部分自嘆貧苦漂泊,有意無意地在暗示:像您這樣通天的大人物,若念舊情,稍加提攜,我就可以平步青云了。借此表達了希望能得到他的汲引的意愿。
2.與授官和調(diào)選相關的干謁詩
(1)有關銓選、守選的干謁詩
唐代是一個將“舉士”和“選官”嚴格區(qū)分開的朝代,舉士與選官分屬不同部,各有自己的機制和程序。唐代舉子及第后不能立即做官,還要經(jīng)過吏部的銓選。六品以下的官員也需要守選。守選的目的無非是做官,因而很多人就向相關人員投獻干謁詩文。
【例3】
和談校書秋夜感懷,呈朝中親友
白居易
遙夜涼風楚客悲,清砧繁漏月高時。
秋霜似鬢年空長,春草如袍位尚卑。
詞賦擅名來已久,煙霄得路去何遲。
漢庭卿相皆知己,不薦揚雄欲薦誰。
此詩是詩人被貶為江州司馬時所作。談校書應為詩人在朝為官時的同事、朋友。在詩中,作者寫自己雙鬢斑白似秋霜,雖然人一天天老去,但身上的官袍依舊青如春草,暗指官職依舊卑微;尾聯(lián)借“薦揚雄”的典故,表達了自己文采卓絕卻無伯樂引薦的苦悶心情。
(2)與入幕相關的干謁詩
中國的養(yǎng)士、入幕之風由來已久,世亂則幕府盛,養(yǎng)士之風也盛。社會處于大變革時期,統(tǒng)治者十分重視智囊團隊的作用,誰能爭取到更多賢士的支持,誰就能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于是,謀士們作為特殊的存在,憑借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參與政事,為統(tǒng)治者效力。迫于現(xiàn)狀,一大批文人投身幕府,盡管他們?nèi)肽换虮粍?、或主動,但仕階難進的現(xiàn)實使他們或以入幕作為進階的跳板,或以入幕作為謀生的手段。而歷來幕主往往非貴即顯,要想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得到幕主的垂青,文人們就需要事先寫文作詩以顯才華,打動幕主。
【例4】
贈何七判官昌浩
李 白
有時忽惆悵,匡坐至夜分。
平明空嘯咤,思欲解世紛。
心隨長風去,吹散萬里云。
羞作濟南生,九十誦古文。
不然拂劍起,沙漠收奇勛。
老死阡陌間,何因揚清芬。
夫子今管樂,英才冠三軍。
終與同出處,豈將沮溺群?
此詩作于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即詩人逝世的前一年。當時詩人飽經(jīng)滄桑,體弱多病,遭受了政治上最沉重的打擊。但詩人不甘心老死阡陌之間,決心乘風破浪,還想建功立業(yè)。此詩前半部分寫詩人不愿白首為郎,而愿血戰(zhàn)沙場,建立功業(yè);后半部分稱贊何判官有管仲、樂毅之才,愿追隨他建功立業(yè),為國立功,希望能得到他的舉薦,為國效力。
(3)與薦舉相關的干謁詩
唐代在實行科舉取士的同時,并沒有完全廢止傳統(tǒng)的薦舉選官的方式,薦舉在科舉中依然發(fā)揮著巨大作用,而且朝廷還可以直接用這種方法征錄人才。也就是說,文人可以不參加任何科舉考試,直接經(jīng)過薦舉而入仕。所以大批文人試圖通過自己手中的筆,敲開官場的大門。
【例5】
投長沙裴侍郎
杜荀鶴
此身雖賤道長存,非謁朱門謁孔門。
只望至公將卷讀,不求朝士致書論。
垂綸雨結漁鄉(xiāng)思,吹木風傳雁夜魂。
男子受恩須有地,平生不受等閑思。
“投”是“投贈”之意,裴侍郎是詩人投贈的對象,他曾任禮部侍郎,后到長沙擔任刺史。詩歌表達了詩人對裴侍郎的崇敬之情,又樹立自己品德高潔、志向高遠的形象,也委婉含蓄地表達了希望得到賞識重用的意愿。
第一類,表達了對自己才華的自信或積極入仕的急切心情。如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中說“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白居易的《和談校書秋夜感懷,呈朝中親友》中說“漢庭卿相皆知己,不薦揚雄欲薦誰”,這兩首詩都不約而同地表明了自己希望得到賞識和重用的愿望。
第二類,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悲憤難鳴的心情或抒發(fā)了自己命運多舛、出身寒微、無所依托的苦悶。如杜甫《贈翰林張四學士》中“此生任春草,垂老獨漂萍”一句,以“浮萍”自比,寫出了自己老之將至卻一事無成、漂泊東西的不堪處境;杜荀鶴的《投長沙裴侍郎》中“此身雖賤道長存”,一個“賤”字道出了自己出身卑微、無所依托的苦悶之情。
第三類,對干謁對象的贊美和歌頌。如李白的《贈何七判官昌浩》的“夫子今管樂,英才冠三軍”,化用典故,直言何昌浩是當今的管仲和樂毅,英才名冠三軍;杜荀鶴的《投長沙裴侍郎》中的“非謁朱門謁孔門”,以“孔門”來贊美裴侍郎心懷道義,才華出眾。
第四類,抒發(fā)了瀟灑曠達、傲視權貴的態(tài)度,表現(xiàn)了文人的清高。如杜荀鶴的《投長沙裴侍郎》中的“男子受恩須有地,平生不受等閑思”一句,直接寫明自己不接受施舍;再如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中的“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盡管他的目的是想得到張九齡的賞識和重用,但是卻說自己生在太平盛世而閑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以委婉的方式展現(xiàn)了文人的清高,極力抹去干謁的痕跡。
1.含蓄委婉
以夫妻或男女愛情關系比擬君臣、朋友、師生等其他社會關系,乃是從《楚辭》開始就出現(xiàn)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一種傳統(tǒng)表現(xiàn)手法。如朱慶馀的《近試上張水部》便運用了這種表現(xiàn)手法。
【例6】
近試上張水部
朱慶馀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通讀全詩可以看出,為了討長輩歡心,新媳婦將自己打扮妥帖,以便在凌晨謁見公婆時能取得“高分”。詩人以“新婦”自比,把張水部比作“夫婿”,把主考官比作“舅姑”,委婉含蓄地表達了自己作為應試舉子在考試前的不安和期待。
2.真誠懇切
這類詩作往往是作者自述才學以及平生志向和抱負,傾吐仕途失意、生活困頓的窘狀,言辭頗為懇切。
【例7】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節(jié)選)
杜 甫
紈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
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
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
李邕求識面,王翰愿卜鄰。
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在當時,這類社交性質(zhì)的詩往往帶有明顯的功利目的,不是刻意討好對方,就是有意貶低自己,容易露出阿諛奉承、俯首乞憐的“寒酸相”。但杜甫這首詩卻能做到真誠懇切、直抒胸臆,吐露了對封建統(tǒng)治者壓制人才的悲憤不平之情,抨擊了當時黑暗的社會和政治現(xiàn)實。
掌握干謁詩的常見風格,有助于把握詩歌的語言特點,初步判斷詩人寫作時的感情基調(diào),在品讀時做到有的放矢。在大致了解干謁詩的類型之后,可以從如下幾方面入手,真正讀懂干謁詩:
1.依據(jù)題目定題材
詩歌標題中蘊含的豐富內(nèi)容,是我們理解詩歌的一個重要依據(jù)。干謁詩的標題中往往有“奉呈”“奉贈”“投贈”“獻”“上”“投”“贈”等字眼,并在這些字后面常有明顯的官名及姓氏,如《贈何七判官昌浩》《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投長沙裴侍郎》。從題目入手,為初步理解全詩奠定基礎。
2.了解作者、依據(jù)注釋明意圖
我們在閱讀欣賞古人的詩歌作品時,應該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環(huán)境和時代,做到知人論世。通過對作者的了解,我們可以窺探作者的思想狀況和寫作動機。如提到杜甫,我們就能想到他憂國憂民的情懷,懷才不遇的苦悶,繼而推測他在干謁詩中想要得到賞識的心理;提到李白就想到他“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斗志。當然很多干謁詩的作者是大家所不熟知的,這時我們就可以借助注釋加深對內(nèi)容的把握,如《投長沙裴侍郎》中就對“至公”做了明確的解釋:“科舉時代對主考官的敬稱?!痹俳Y合整體內(nèi)容,學生很容易判斷這首詩作表達的是一個應試之人期望得到主考官賞識的心情。
3.依據(jù)意象助理解
干謁詩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向高位者、掌權者推薦自己,以期得到賞識,所以作者在詩作中常用“龍門”“折桂”“阡陌”“飛鳥”“良馬”“鳳凰”“螞蟻”“飄萍”等意象來表情達意。如李白的《贈何七判官昌浩》中的“老死阡陌間,何因揚清芬”,借“阡陌”表達了不甘平庸、想得重用的豪氣;杜甫《贈翰林張四學士》中的“此生任春草,垂老獨漂萍”,借“飄萍”表達了自己漂泊流落,想要有一個施展才華的平臺的愿望。而“魚躍龍門”“蟾宮折桂”更是表達了古人對科舉中舉或事業(yè)成功、地位高升的美好愿望。學生在閱讀詩歌的時候,如能準確把握這些字詞所蘊含的深意,在理解詩歌、鑒賞情感的時候自然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