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姜有榮(特級教師)
古代文化知識是高考語文中的一個難點,根據(jù)教育部考試中心公布的數(shù)據(jù),有些文化知識題的正確率僅為29.3%。筆者以為,只要在厘清高考真題規(guī)律的基礎(chǔ)上科學施策,還是可以突破這一難點的。
全國卷對古代文化知識的考查始于2014年,綜觀2014—2020年這七年的全國卷高考真題,我們可以預測2021年古代文化知識題命制的兩個基本趨勢:
1.命題立意:重點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級。
2.題型:選擇題。
3.考查形式:從文言文閱讀材料中選取四個詞,設(shè)置選項時會結(jié)合上下文文意對其進行解釋,并反映其中的文化意義。要求選擇不正確的一項。
4.分值:3分。
2014—2020年有19套全國卷,共考查了數(shù)十個古代文化常識點,基本分類如下:
1.節(jié)日:上元
2.地理區(qū)域和行政區(qū)劃分:契丹、兩京、京師、三晉
3.學問:諸子百家、方士、四六之制、詔令
4.法令制度:變法、收考、株連、黥
5.科舉相關(guān):殿試、登進士第、狀元、茂才、保任、主司
6.禮儀:詣闕、赴闕、頓首、母憂、禮樂
7.稱謂:字、以字行、謚號、廟號、御名、車駕、陛下、姻親、豪右
8.帝王、帝制和宮室:殷紂、湯武、周公、武王、繆公(秦穆公)、踐阼、建儲、立嗣、遜位、嗣位、太子、居攝、近侍、禁中、中宮、陵寢
9.官署、官職及職事:吏部、禮部、兵部、有司、教坊司、首相、當軸、前尹、令尹、太守、司農(nóng)、就國、下車、私祿、致仕、移疾、告老
全國卷文言文閱讀的文本大多選自“二十四史”,其體例多為紀傳體。基于這一特點,皇權(quán)更迭、官場風云便成為傳主生活的時代不可缺少的背景;求學之路、為官之途便覆蓋了傳主的行事軌跡;衣食住行、人際交往更是傳主的生活主題。這些內(nèi)容可以為我們明確備考復習的側(cè)重點提供參考。
探究古代文化知識選擇題選項的設(shè)計類別,可以幫助我們準確判斷。
命題者在解釋詞語的意義時設(shè)置干擾內(nèi)容,以今義代替古義。
例:收考,指先行將嫌犯拘捕關(guān)進監(jiān)獄,然后再作考察,進行犯罪事實的取證工作。(2017年全國卷Ⅱ第11題B項)
例題中,“關(guān)進監(jiān)獄,然后再作考察”明顯不合常理,這個“考”不是現(xiàn)代漢語中的“考察”之意,而是“拷”的通假字,譯為“拷問”。例題犯了以今釋古的錯誤。
命題者在詞語指代的對象上設(shè)置干擾,將甲說成是乙。
例1:湯武即商湯與孫武的并稱,他們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計、戰(zhàn)功赫赫留名于青史。(2019年全國卷Ⅱ第11題B項)
例2:殿試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最高一級的考試,在殿廷舉行,由丞相主持。(2020年全國卷Ⅰ第11題B項)
例1中,“武”不是指古代軍事家孫武,而是指周武王,古人常常將商湯與周武王這兩位君主并稱。例2中,殿試又稱“廷試”,是皇帝對會試錄取的貢士在殿廷上親自策問的考試,因此,主持人應(yīng)當是皇帝,而不是丞相。兩例均犯了張冠李戴的錯誤。
命題者在人物的稱謂上設(shè)置干擾,將特殊對象的稱謂泛用于其他對象。
例1:太子指封建時代君主兒子中被確定繼承君位的人,有時也可指其他兒子。(2015年全國卷Ⅰ第5題D項)
例2:嗣位指繼承君位,我國封建王朝通常實行長子繼承制,君位由最年長的兒子繼承。(2015年全國卷Ⅱ第5題C項)
例3:前尹在文中指開封府前任府尹;“尹”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簡稱。(2018年全國卷Ⅲ第11題C項)
例1中,“有時也可指其他兒子”這一表述是不準確的,在太子必須經(jīng)過正式冊立“被確定”成為“繼承君位的人”這一條件下,是不可能再用“太子”這一特定稱謂來指代太子之外的“其他兒子”的。例2中,我國封建王朝通常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嫡長子為帝王正妻所生的長子,因此,長子繼承制這種表述是不準確的。例3中,說“尹”是知府的簡稱是錯誤的,就如“令尹”,它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最高官銜,并不是知府的簡稱。三個例子均犯了特指泛用的錯誤。
命題者在概念的內(nèi)涵和外延上設(shè)置干擾,擴大或縮小概念的范圍。
例1:古代朝廷中分職設(shè)官,各有專司,所以可用“有司”來指稱朝廷中的各級官員。(2016年全國卷Ⅰ第5題C項)
例2:移疾指官員上書稱病,實際是官員受到權(quán)臣詆毀,不得不請求退職的委婉說法。(2016年全國卷Ⅱ第5題D項)
例3:禁中,又稱禁內(nèi),指皇室宗族所居之處,因所居宮室嚴禁隨便進出得名。(2020年全國卷Ⅱ第11題C項)
例1中,“用‘有司’來指稱朝廷中的各級官員”錯誤,應(yīng)該是主管某部門的官吏。例2中,“移疾”指官員上書稱病請求退職,但稱病的原因有很多種,只說是“受到權(quán)臣詆毀”不準確。例3中,“指皇室宗族所居之處”錯誤,應(yīng)是“封建帝王所居的宮苑”。
命題者在概念的客觀性上設(shè)置干擾,解說或判斷不從客觀出發(fā),而憑主觀揣度。
例1:近侍是指接近并隨侍帝王左右的人,他們不僅職位很高,對帝王的影響也很大。(2017年全國卷Ⅲ第11題C項)
例2:“踐阼”原指踏上古代廟堂前臺階,又表示用武力打敗敵對勢力,登上國君寶座。(2018年全國卷Ⅰ第11題C項)
例3:京師是古代京城的通稱,現(xiàn)代則稱為首都;“京”“師”單用,舊時均可指國都。(2018年全國卷Ⅱ第11題D項)
例4:諸子百家是先秦至漢初學術(shù)派別的總稱,其中又以道、法、農(nóng)三家影響最深遠。(2019年全國卷Ⅰ第11題A項)
例1中,“職位很高”的說法不準確,近侍雖然有些時候會對帝王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有些近侍甚至掌握不小的實權(quán),但一般情況下近侍的職位不高。例2中,“用武力打敗敵對勢力”與“踐阼”無關(guān),是命題人的主觀揣度。例3中,“京”字單用可以稱國都,但“師”字單用是不可以指國都的。例4中,諸子百家中,農(nóng)家雖然對后世有較大影響,但說它的影響“最為深遠”則言過其實,影響最為深遠的還有儒家。例1、例3和例4中的相關(guān)表述都沒有尊重客觀歷史,而是一種主觀臆斷。
命題者在事物的隸屬關(guān)系上設(shè)置干擾,將不屬于某一范疇的事物納入該范疇。
例1:禮部為六部之一,掌管禮儀、祭祀、土地、戶籍等職事,部長官稱為禮部尚書。(2016年全國卷Ⅲ第5題A項)
例2:姻親,指由于婚姻關(guān)系結(jié)成的親戚,它與血親有同有異,只是血親中的一部分。(2017年全國卷Ⅰ第11題B項)
例3:三晉,春秋末韓、趙、燕三家分晉,戰(zhàn)國時的韓、趙、燕三國,史上又稱“三晉”。(2019年全國卷Ⅲ第11題C項)
例4:太守是郡一級的最高行政長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軍事、科舉等事務(wù)。(2020年全國卷Ⅲ第11題A項)
例1中,土地、戶籍等職事歸戶部掌管,與禮部無關(guān)。例2中,“它與血親有同有異,只是血親中的一部分”錯誤,姻親是由于婚姻結(jié)成的親戚關(guān)系,與血親不同,血親必須具有血緣關(guān)系。所以,姻親與血親之間不是隸屬關(guān)系,而是并列關(guān)系。例3中,“燕”不屬于“三晉”,“三晉”除韓、趙兩國之外,另一個是魏國。例4中,太守不掌管科舉事務(wù)。
古代文化知識的復習備考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為切實提高復習效率,可實施如下四條策略:
1.搜集——依綱扣本
2014年高考至今,考查的古代文化知識基本都出自教材,如2016年全國卷Ⅰ第5題D項“契丹是古國名,后來改國號為遼,先后與五代和北宋并立,與中原常發(fā)生爭端”,關(guān)于這一題,可從課文《伶官傳序》中的“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一句及相關(guān)注釋中找到解答的依據(jù)。據(jù)此,對古代文化知識的搜集必須依綱扣本。筆者認為,學生可以準備一個筆記本,按照《201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大綱》的要求,將老師講解、課本注釋、課外閱讀、作業(yè)練習中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識搜集起來,然后分門別類地加以整理。
2.整理——串點成線
師生可將平時積累起來的零散的古代文化知識進行梳理整合,串點成線,整理成一套序列化的備考資料。如“四級”科舉考試線:院試→鄉(xiāng)試→會試→殿試。其要素有主試人、通過考試后所獲資格、前三稱謂等;中央行政機構(gòu)“六部”線: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其要素有掌管事務(wù)、長官稱謂等。
3.識記——化整為零
教師在高一、高二階段可以采用分散識記的方法,利用早讀等碎片時間對搜集起來的古代文化知識“即學即記”;在高三階段可以采用集中識記的方法,將整理出的備考資料切分成不同的板塊,然后有計劃地對每個板塊進行集中強化識記。
4.檢查——三查聯(lián)動
一是自查。教師可以根據(jù)識記的時序進程,配發(fā)一套同步的專項練習題,讓學生每天在識記之后進行自查、自測;二是抽查。教師可以在課前三分鐘隨機提問三到四名同學,抽查當日識記任務(wù)的完成情況;三是考查。每次階段考試,教師都可以按照識記進度,參考高考題型,設(shè)計一道考查古代文化知識的選擇題,對學生進行測試,并對測試中暴露出來的共性和個性問題或集中糾正,或單獨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