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
【摘要】信息技術在中小學課堂教學中已經得到了廣泛應用,但當下中小學教師特別是農村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yǎng)的發(fā)展仍存在認識不足、技術薄弱、學習不夠、運用不足等問題。針對以上問題,筆者提出如下提升策略:強化教師信息管理意識;加強基礎設施和信息資源建設;加強教師信息知識培訓;促進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
【關鍵詞】農村;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yǎng);現(xiàn)狀;提升策略
【中圖分類號】G526.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01—0028—02
信息素養(yǎng)教育是在教育活動過程中,人們對于信息的感知、識別、運用和進行教學評價的一項重要功能。信息時代,信息知識和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在中小學的教學中。只有培養(yǎng)和提高中小學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才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高中小學教師的課堂信息技術素養(yǎng)要從多方面展開,包括深化教師的信息技術教育意識,轉變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觀念,加強對信息知識和技術的研究,推進基礎硬件設施的建設,加強對教師信息技術的培訓等,通過這些方式,可以有效促進信息技術與教學的結合,有效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達到課堂教學所追求的效果。
一、提升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yǎng)的必要性
當前,我國教育已經完全步入高度信息化的發(fā)展軌道。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是推動教育現(xiàn)代化的核心動力和實現(xiàn)信息化的重要標志。國家大力投入教育信息化的經費,為推進現(xiàn)階段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新型教育環(huán)境,搭建了軟硬件結合的平臺,激勵著教育者積極學習先進的現(xiàn)代教育技術。未來信息時代教育,一定程度上是傳統(tǒng)教育構建在移動互聯(lián)網上的新信息時代教育,是一種將傳統(tǒng)教育和現(xiàn)代信息技術進行有效融合的新信息時代教育。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標志著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素養(yǎng)和信息化能力的提高已成為教育的必需。
二、中小學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現(xiàn)狀
1.認識不足。雖然多數(shù)教師都認為及時掌握信息技術和充分了解信息知識對于教學工作十分有必要,也希望能夠在備課的環(huán)節(jié)中運用網絡信息資源收集大量的教學資料,但這也僅停留在對技術層面的需求上,而對于如何盡快提高自身信息素養(yǎng)仍然認識不足。一些農村老教師還停留在“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教學階段,即便是下載課件,也只是依葫蘆畫瓢,很少顧及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更不會站在教育現(xiàn)代化的高度去學習和運用信息技術來提高自身信息化素養(yǎng)。
2.技術薄弱。對農村中小學專業(yè)教師的采訪和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shù)教師的信息知識和技術能力較為薄弱。雖然他們具有一定的信息技術應用意識,但是普遍缺乏專業(yè)系統(tǒng)的信息技術培訓。這也是目前阻礙中小學教師專業(yè)信息知識和技術應用能力提高的一個重要原因[1]。面對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的要求,部分農村中小學教師“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大多也只是在上公開課的時候用現(xiàn)成的課件和資源應付。在部分農村小規(guī)模學校,這樣的情況更嚴重。
3.學習不夠。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很多中小學教師都已經基本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固定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要想更好地掌握新知識和技術,就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還要再花費大量精力去把這些新知識應用到信息化教學中。在這個方面,一些教師存在懈怠心理和畏難情緒,投入普遍不足。
4.運用不足。當下一些中小學教師對信息知識和技術的使用能力還處在初級階段,在實際教育教學中對信息技術的運用普遍不足。由于對信息技術的應用意識不強、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薄弱,教師對信息知識技能學習和應用的動力也不足。再加上以往自上而下的、被動的信息知識培訓無法真正直面課堂教學中的具體問題,就形成了“學完用不上,想用沒環(huán)境”的尷尬局面。
三、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yǎng)的提升策略
1.轉變教師的信息化教育理念。當下一部分教師信息化教育素養(yǎng)觀念還比較落后,教師要提升信息化素養(yǎng),就必須更好地學習、接受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觀念,盡快摒棄原有的陳舊觀念。
作為學校,首先要加強對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意識的培養(yǎng),強化教師學習先進教學模式的意識,提升教師應用先進技術的能力。其次要積極鼓勵教師和學生通過各種線上線下的活動,幫助他們認識到在中小學教育信息化2.0時代,教師的信息化能力將進一步成為職業(yè)信息化和能力培養(yǎng)體系的“標配”,使得教師盡早有危機感和緊迫感[2]。另外還要積極引導教師運用網絡收集教學資源,多使用多媒體教室開展教學活動。
2.加強基礎設施和信息資源建設。首先,要進一步加大對校園信息局域網的覆蓋建設,擴大中小學校園信息網的覆蓋面。其次,要配備完善的電教課堂設施,配備完善的計算機和多媒體軟件教室,例如計算機軟件教室、電子網絡備課室等,實現(xiàn)計算機和網絡在小學校園內的“班班通”建設。另外,要改善和優(yōu)化校園信息的使用環(huán)境,建立一套完善的校園信息系統(tǒng)管理制度。
3.加強教師信息知識培訓。農村中小學計算機教師實際進行的計算機培訓主要涉及內容包括計算機的基礎知識、計算機硬件設備的操作、常用軟件的應用、信息技術與相關學科的資源整合、課件視頻的制作等。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對教師的信息知識培訓力度。
(1)要通過現(xiàn)場的講解和教師的實際操作,讓全體教師能夠深入了解和熟練掌握信息技術在實際工作中的各種應用方法。
(2)通過組織和開展互聯(lián)網名師專題講座和互聯(lián)網學術論壇等形式的專題培訓活動,提高全體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從而提升他們的信息綜合素質和能力[3]。
4.開展考核競賽。學校要通過開展考核、競賽等方式,倒逼教師提高信息素養(yǎng),以賽課、曬課等為契機,積極組織引導學校教師參與信息技術與核心素養(yǎng)相融合的教育教學研究。通過開設公開課,形成課堂實錄、微課、教學案例、教學論文等可見性成果,積極進行展示、投稿、參賽。
通過鼓勵優(yōu)秀教師親自研究、實踐、學習,促進教師的信息化應用能力。各級學校有關部門應該將優(yōu)秀教師的中小學信息化應用管理能力和培訓成績納入年終的考核,鼓勵優(yōu)秀教師積極助力于學校的教育信息化管理體系建設。
5.促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整合。廣大中小學教師一定要意識到科研對于教學的發(fā)展具有反哺、支撐和引領的作用,要把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沉淀積累下來的教學經驗上升到理論層面,尋找自身的特色和學術生長點。要充分結合各學科的特點,將科研作為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
(1)以信息技術知識的傳授作為教學載體,將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推廣到普通學科的課堂教學中,探索一種幫助教師和學生主動進行個性化思考的學習策略。
(2)通過互聯(lián)網和大數(shù)據(jù)技術來評價教師和學生主動進行個性化思考的效果,以此來提升個性化學習的有效性。
(3)以信息化課題為教學引領,以課題促教,以建設“互聯(lián)網+智慧”的校園課堂為契機,探索和研究一種利用“互聯(lián)網+”技術服務于中小學師生教與學的新型智慧課堂,促進教師、學生核心競爭力素養(yǎng)的提高與養(yǎng)成,從而促進信息技術與師生之間的深度互動。
(4)要積極探索拓展學科網絡教研,運用網絡工具展開教學活動,例如教學視頻錄播系統(tǒng)、QQ群、微信群及微博等方式,采用網絡手段進行輔助教學,不僅為教學活動提供極大便捷,還能有效開闊學生的視野,為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建立廣闊的平臺。
在信息技術改革的浪潮中,誰也不能抱殘守缺,固步自封。教師要自覺適應時代要求,牢固樹立“活到老,學到老”的思想意識,積極主動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信息素養(yǎng)。要不斷豐富自己的信息技術知識,提高對信息技術的實際應用和研究水平,以此為契機來培養(yǎng)和提高自身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從而使教學向更完善的方向發(fā)展,使信息技術在創(chuàng)新教學課堂上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海東,李朝軍.例析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yǎng)的提升策略[J].中小學數(shù)字化教學,2018(09):25-28.
[2]楊冬海.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運用能力現(xiàn)狀分析與提升策略研究——以黔東南州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2017(17):217-218.
[3]曹傳東,向春艷.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yǎng)現(xiàn)狀及提升策略[J].教學與管理,2015(33):65-68.
編輯: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