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
20歲的藏族青年米增開學已是山東大學的大三學生。他從珠穆朗瑪峰下的日喀則出發(fā),由西向東橫跨中國,抵達濟南。在米增心中,如果不是2007年的一次相遇,孤兒出身的他,如今或許就在小城打工。
命運的轉折始于他的“老爸”——也曾是孤兒的尼瑪次仁。十余年里,“老爸”收養(yǎng)了27名孤兒,這些孩子的人生軌跡也因此被改寫。
2005年,29歲的尼瑪次仁看望鄉(xiāng)下親戚時,偶然得知村里有一位老太太獨自撫養(yǎng)4個外孫、外孫女,孩子的父母早逝。尼瑪次仁想給老人減輕壓力,主動提出:“兩個年齡小的孩子我來收養(yǎng)可以嗎?她們上學的學費都由我來出。”
這之后,尼瑪次仁騎著摩托車,走進偏遠的縣城村莊,尋找需要幫助的孤兒。2007年底,尼瑪次仁二姐家的一處閑置房屋迎來了他陸續(xù)收養(yǎng)的13個孤兒。房前掛著“諾倍習書院”的小牌匾,寓意“承諾”和“信心百倍”,它被認定為日喀則市第一家民辦福利院。但尼瑪次仁強調,對他和孩子們來說,這里是“家”。
孩子們把尼瑪次仁的大姐扎西德吉親切地喊作“奶奶”。這些年,扎西德吉負責做飯、打理家務,照顧孩子們的日常起居。2009年,書院里的孩子增加到18個。姐弟倆一咬牙,賣掉了父親留給他們的300平方米藏式房屋。
幫助孤兒,是尼瑪次仁內心深處的“夢想”。尼瑪次仁9個月大的時候,母親去世。5個兄弟姐妹中,3個外出打工,家里只剩父親、大姐和尼瑪次仁相依為命。在他17歲時,父親也因病離世。尼瑪次仁最清楚失去雙親、孤獨無依的感受。他毫不吝嗇父母般的擁抱,用心和他們交流。
米增是第一批住進書院的13個孩子之一,他的親生父親在他5歲時去世,兩年后,7歲的米增從縣城來到日喀則市江洛社區(qū)。當在社區(qū)居委會第一次見到陌生、高大的尼瑪次仁時,他十分害羞。
尼瑪次仁外向開朗,臉上常常掛著笑容。米增說不清從哪一刻開始,認定尼瑪次仁是“老爸”。“在十幾年的相處中,他一直付出,把我們當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讓我感受到了父愛?!泵自稣f。
邊巴次仁曾是書院最調皮的孩子之一,他的父親很早去世,母親靠賣朋必(當地的一種藏式小吃)為生。2009年,尼瑪次仁帶著米、面、錢來慰問這戶人家,那時,邊巴次仁的母親已經到了癌癥晚期?!拔移渌裁炊疾灰胰ナ篮?,能不能幫我撫養(yǎng)這個孩子,他長不高?!蹦岈敶稳视浀茫@是一位母親最后也是唯一的請求。
那時,19歲的邊巴次仁身高只有一米五幾,他沒有上過幾年學,自卑和抱怨讓他成為街頭游蕩的問題少年。尼瑪次仁承諾他的母親,會像對親生兒子一樣對他好。
他讓邊巴次仁重新回到學校,但常常收到學校老師打來的“投訴”電話。臨近中考的一晚,邊巴次仁遲遲沒回家。尼瑪次仁最終在一家餐館里找到了他。男孩女孩圍坐在一起喝茶做游戲,邊巴次仁就坐在中間。尼瑪次仁氣得想揍他一頓,但想到在這么多孩子面前應該給他面子,于是一改語氣說:“怎么不給老爸打個電話?你們好好玩,今天的單我來買,快要考試了你們早點回家,父母都很擔心?!?/p>
從那之后,邊巴次仁改變很多。后來,邊巴次仁去林芝讀高中,開學沒多久,尼瑪次仁就接到了他打來的電話,他稱在那里人生地不熟,同學都歧視他,甚至產生了輕生的念頭。
當晚,尼瑪次仁連夜開車趕到林芝。父子倆去甜茶館吃藏面,喝甜茶,說了很多心里話。尼瑪次仁告訴邊巴次仁:“個子矮不是你的問題,你要對社會好、對別人好,別人一定會對你好?!边叞痛稳士蘖?,他接受了自己的缺陷,決心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在日喀則市江孜縣一次演講比賽上,有人指著尼瑪次仁,問獲獎的邊巴次仁:“他是誰?”邊巴次仁驕傲地說:“這是我老爸。”尼瑪次仁拿著獎狀開心地跟朋友炫耀:“這是我孩子的榮譽證書?!?/p>
后來,邊巴次仁創(chuàng)造了一個個“小奇跡”。在西藏職業(yè)技術學院讀書期間,他創(chuàng)辦大學生禁毒防艾志愿者協會,參加大學生健康教育文藝下鄉(xiāng)活動,獲得“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提名獎,這是令他最驕傲的一件事。畢業(yè)后,他又先后創(chuàng)辦兩家公司,結對幫助當地的貧困戶,如今已成為日喀則市政協委員。
尼瑪次仁有一個目標,他想讓這些孩子全部上大學。這也是他自己未竟的心愿。尼瑪次仁少年時成績很好,但只念到高一,家里經濟困難無法再供他讀書,沒能讀大學更是他一生的遺憾。
尼瑪次仁因此格外重視教育。在他看來,家庭教育的關鍵是父母以身作則,這抵得上千言萬語。他戒掉抽煙、喝酒的習慣,鮮為自己添置新衣。他常常下鄉(xiāng),帶著物品和錢給需要的人。他四處宣講,宣傳環(huán)保、防艾知識。2020年,他還登記器官捐獻,成為“三獻”志愿者。
最令他欣慰的是,27個孩子里,11個已經大學畢業(yè),9個正在上大學,剩下的孩子還在書院。
在尼瑪次仁的影響下,米增成年后每年都會無償獻血,他還在骨髓庫登記捐獻造血干細胞。米增曾以日喀則市中考狀元的優(yōu)異成績,考進上海西藏班讀初中。尼瑪次仁送給米增一本《弟子規(guī)》,教他去面對社會中人與人的關系、學習的困惑。尼瑪次仁推崇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那些美好品質。學習不僅是為了有個安穩(wěn)的工作,而是更好地幫助更多的人。
他收養(yǎng)的孩子里,大學畢業(yè)后有的去偏遠地區(qū)做基層公務員,有的留在當地做教師,有的創(chuàng)業(yè)做公益。他們像蒲公英的種子飄落在各處,重新煥發(fā)生命力?!拔鞑匾l(fā)展,靠的是這些孩子?!蹦岈敶稳收f。
“我是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蹦岈敶稳食0堰@句話掛在嘴邊?!斑@些年我認識了孩子們,孩子們成就了我?!蹦岈敶稳蚀蛐牡赘屑?,因為他們,自己也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米增始終記得,2013年8月28日的上海,下完雨后,天色灰蒙蒙的。尼瑪次仁為他打點好一切后,兩人在校門口告別?!袄习帧闭f:“我就回去了,你要好好學習?!泵自龃饝?,走進學校,轉身回頭,發(fā)現那個高大的身影依然站在那里,默默地擦淚。
(摘自《中國青年報》)(責任編輯 張宇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