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蔚
(江西省地質局二六六大隊,江西 南昌 330038)
EH4電磁測深法是目前較為常用的地球物理勘探手段之一,采用單點張量觀測方式,測量兩個相互正交的電場和磁場分量,接收大地電磁信號的頻率范圍為10 Hz~100 kHz。因此通過觀測不同頻率的電磁信號,可獲得不同深度的電性信息,結合已知地質資料和地層情況,便可解譯目標體的地質特征。被廣泛應用于工程勘察、地熱勘察以及礦產勘察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本文就EH4電磁測深法在文麻高速公路水井灣隧道(K56+075~K58+665)勘探應用中的實例進行說明。
EH4電磁成像系統(tǒng)具有自動采集電磁數據的功能和先進的數據分析技術,是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和大地電磁法的結合體,是一種全新概念的張量式電導率測量系統(tǒng)。它能夠同時采集天然場和人工場的信號并進行先進的數據分析,能觀測到離地表幾米至1000多米內的地質斷面的電性變化信息,觀測天然場源(10 Hz~100 kHz)成像反應出深部地質信息;觀測人工場(500 Hz~100 kHz)對天然訊號的補償,提高分辨率,從而獲得更精準的地質信息[1-6]。
本次隧道勘探使用的儀器為美國EMI和Geometrics公司聯(lián)合生產的EH-4電導率成像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是目前國際上一種先進的高頻大地電磁儀系統(tǒng)。音頻大地電磁測深原理基于大地電磁測深法原理,由電磁波在介質中傳播的特征可知,趨膚深度(即勘探深度)隨頻率的降低而增大。因此通過觀測不同頻率的電磁信號,可獲得不同深度的電性信息,結合已知地質資料和地層情況,便可解譯目標體的地質特征。電極布極方式主要為“+”字形,野外采集布極示意見圖1。
圖1 EH-4野外采集布極示意圖
根據鉆探揭露及地表調繪,隧址區(qū)地層主要為第四系全新殘坡積層(Q4el+dl)、石炭系下統(tǒng)大塘組(C1d)灰?guī)r、泥盆系中統(tǒng)東崗嶺組(D2d)灰?guī)r、寒武系下統(tǒng)沖莊組(E1ch)千枚巖?,F由新至老將各層分述如下:
紅黏土:褐黃色、紅褐色,主要由黏粒組成,夾灰?guī)r碎屑、角礫;無搖振反應,干強度高,韌性中等,切面稍有光澤,失水干裂??伤?硬塑狀,土體多呈碎塊狀結構,表層見植物根系。該層主要分布于隧址區(qū)進出口斜坡底部谷地內,少量分布于灰?guī)r溶蝕凹槽以及溶縫內,一般厚度0m~3m。視電阻率約為20Ω·m~500Ω·m,表現為低阻電性層。
中等風化灰?guī)r:灰色,礦物成分主要為方解石,隱晶質結構,中厚層狀構造,勘察期間僅揭露中等風化帶,巖芯多呈柱狀,少量短柱狀及塊狀,局部可見寬2mm~6mm的溶蝕溶孔,內多由泥質充填,少量鈣質充填,巖質較堅硬,錘擊聲較清脆。視電阻率約為500Ω·m~4000Ω·m,表現為中阻電性層。
中等風化灰?guī)r:灰色,礦物成分主要為方解石,隱晶質結構,中厚層狀構造,勘察期間僅揭露中等風化帶,巖芯多呈柱狀,少量短柱狀及塊狀,局部可見寬3mm~8mm的溶蝕溶孔,內多由泥質充填,少量鈣質充填,巖質較堅硬,錘擊聲較清脆。視電阻率約為500Ω·m~4000Ω·m,表現為中阻電性層。
千枚巖:地表所見有硅化現象。視電阻率約為5000Ω·m~15000Ω·m,表現為高阻電性層。
在物性斷面解釋中,我們參考已知地質資料,分析了區(qū)域地質特點,考慮到可能不利于隧道施工和安全的地質現象,并研究了工區(qū)這些地質現象在視電阻率斷面圖中的異常特征,得出了各地層電阻率值,從而進一步分析各地層宏觀電阻率結構特點,以及電性變化情況。地球物理解釋的基礎是依據音頻大地電磁法視電阻率斷面圖(如圖2所示),結合地質資料,并詳盡地分析野外實測原始曲線。
圖2 水井灣隧道視電阻率斷面圖
結合已知地質資料和鉆孔,從音頻大地電磁法的解譯推斷圖(如圖3所示),解譯如下:①地表視電阻率較低,普遍小于500Ω·m,推測為第四系覆蓋層及全風化-強風化層,埋深在5m~40m之間;②第四系覆蓋層及全風化-強風化層之下為基巖,基巖的視電阻率變化較大,視電阻率范圍一般在500Ω·m ~ 15000Ω·m之間,最高可達20000Ω·m以上。
圖3 水井灣隧道解譯推斷圖
在K56+075~K57+580里程段,埋深800m~1000m及K58+110~K58+665里程段,埋深800m~1250m,視電阻率值在5000Ω·m~15000Ω·m之間,呈中阻特征,結合地質資料分析,推測為千枚巖。其余基巖推測為灰?guī)r;在K56+275~K56+400里程段,視電阻率等值線存在低阻凹陷,結合地質資料分析,推測為斷裂構造Fs1,該斷裂向小里程樁傾斜,視傾角約為45°;在K56+725~K56+875里程段,視電阻率等值線存在低阻凹陷,結合地質資料分析,推測為斷裂構造Fs2,該斷裂向小里程樁傾斜,視傾角約為45°;在K57+375~K57+575里程段,視電阻率等值線存在低阻凹陷,結合地質資料分析,推測為斷裂構造Fs3,該斷裂向小里程樁傾斜,視傾角約為45°;在K57+975~K58+175里程段,視電阻率等值線存在低阻凹陷,結合地質資料分析,推測為斷裂構造Fs4,該斷裂向小里程樁傾斜,視傾角約為60°,該斷裂處巖溶較發(fā)育;在K58+275~K58+425里程段,視電阻率等值線存在低阻凹陷,結合地質資料分析,推測為斷裂構造Fs5,該斷裂向小里程樁傾斜,視傾角約為60°,該斷裂處巖溶較發(fā)育;在K56+575~K56+775里程段,埋深950m~1200m位置存在一電阻率高值異常,結合地質資料分析,推測為巖溶,此溶洞中未有充填物;在K56+875~K57+375里程段,埋深950m~1250m位置存在電阻率高值異常,視電阻率值為5000~1500Ω·m,結合地質資料分析,推測為巖溶,此溶洞中未有充填物。
(1)根據音頻大地電磁測深視電阻率斷面圖推測覆蓋層厚度為5~40m,變化幅度較大。同時發(fā)現了5處斷裂構造,2處溶洞。
(2)根據音頻大地電磁法勘探成果,部分地段(如K56+275~ K56+400里程 段、K56+725~ K56+875里 程 段、K57+375~ K57+575里程段、K57+975~ K58+175里程段)、K58+275~ K58+425里程 段、K56+575~ K56+775里 程 段、K56+875~K57+375里程段等)隧道硐室處存在斷裂構造區(qū)、巖體破碎區(qū),巖石完整程度較低,建議施工時加強防護,防止垮塌、掉落等危害。
(3)此次EH4電磁測深的勘探結果與實際地質情況基本吻合,這說明該方法在該地區(qū)的應用效果較顯著,這對今后的隧道勘探也具有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