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一召
(山東省臨沂市臨沂大學 山東 臨沂276000)
隨著互聯(lián)網的普及,我們生活也逐漸變得方便和快捷,大學生通過互聯(lián)網絡平臺的接觸小額貸款也變得更加容易。 大量互聯(lián)網借貸平臺趁機盯上了高校愛慕虛榮的大學生們, 各種各樣的“校園貸”宣傳出現在大學生周圍,像在寢室門縫、學校論壇、微信廣告等等上。 針對女大學生的這種套路貸服務成了網絡借貸崛起的一股主力。最近幾年大學生惡性“校園貸”層出不窮。從16 年的河南學生貸款五千到后來滾利60 多萬跳樓自殺, 到小額貸款APP 借貸寶有關女學生裸 貸的十幾個G 的圖片文件壓縮包爆出;從身陷校園貸自盡的廈門高校女生[5];到2017 年4 月的聽信800RMB 買蘋果手機, 致內蒙古近900 名大學生被騙九百余萬。 校園貸讓很多大學生深陷, 校園貸不僅成為危害大學生安全的毒瘤,更引發(fā)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 因此,讓大學生全面了解“校園貸”的套路和毒害,樹立起大學生正確的危機意識和合理消費觀,成為今天教育的重點。即便我們反復強調加強治理, 依然有很多學生觸碰校園貸, 其中諸多緣由值得我們探討深思。
應試教育讓中國的父母們更多的孩子的卷面成績, 忽視了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潛在的內心需要。 這種環(huán)境下成長的人想買一些奢侈品或高檔品向父母尋求幫助時, 本來就缺乏溝通的兩代人,彼此更難以理解,學生自認無法和父母表達清楚,轉向社會平臺尋求援助,正是這種情況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第一次貸款大肆消費帶來了身體快感與內心滿足, 想維持高消費水平或者無力償還貸款時不得不再次借貸。如此利滾利,債務越來越還不起了。 倘若父母能經常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所思所想,發(fā)現他們難以察覺的異樣, 從而教導正確的消費觀, 那么很多的“校園貸”案件從根源就杜絕。
現階段學生多是90 后,家庭富裕與否,都是長輩的溺愛中長大的花朵,邁入到大學校園以后,很容易受新奇事物的感染。各種各樣的網絡很容易接觸到,網紅、網絡游戲等等。 一半的學生生活費只有他們父母提供,除了一些兼職補貼外,沒有其他收入,在被拜金主義所支配的畸形消費觀下,僅有的生活費實在杯水車薪[3]。學生之間攀比之風盛行。許多小學生都開始比裝備段位,車房。 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一些囊中羞澀的大學生就為了滿足自己超前消費,過早享受生活,通過校園貸得到資金,購買高檔化妝品、游戲裝備、Nike 球鞋等,錢失去得更快,如此這般很快背上了沉重的債務[4]。
網絡借貸的適應性發(fā)展。為了更好地中吸引目標客戶,爆炸式小廣告功不可沒,學生不費力氣就可以接觸到貸款渠道[6]。 為了誘惑學生貸款很多的貸款平臺的門檻很低,不需要資產報告、征信,只是通過APP 獲得本人的通訊錄,獲取貸款人朋友的聯(lián)系方式。貸款平臺不擔心自己的錢會打水漂,因為他們背后的父母一定會還。
首先可以肯定網絡信貸有其積極向上的社會正意義,它給那些真正需要錢,資金困難的大學生們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危機救濟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如今國家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校園巨大的消費潛力和政策的支持為大學生自主創(chuàng)業(yè)提供了可能。 可因為政府信貸平臺監(jiān)督有紕漏, 以及小額借貸平臺放貸無門檻等一系列問題,外加一部分學生崇尚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追求過度購買致使了當前大學生網絡信用貸十分的臟亂污濁,“校園貸”也從一個小炎癥 長成了毒瘤。 目前具體形勢分析,“校園貸”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政府缺乏行之有效的監(jiān)管措施, 并沒有具體的監(jiān)管方案同時,當前階段的網絡借貸平臺準入條件基本為0,“借貸公司”操作運營也僅僅需要工商局注冊登記就可以[6]。 16 年的4 月份,教育部辦公廳聯(lián)合銀監(jiān)會下發(fā)了《關于加強校園不良網絡貸款風險防范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文件,提出要把未經國家批準的非法校園網絡貸款依法嚴肅處理, 然而該文件更多內容卻是如何規(guī)范大學生正確消費觀和應學習的相應的金融知識[1]。文中對于網絡信貸的監(jiān)管措施管理辦法卻沒有任何相關的規(guī)定。 網絡信貸平臺們也很默契地沒有統(tǒng)一的征信體系,借易還難,學生還不了雪球般的本息,只能被迫在多個平臺同時借貸,最后小雪花終成雪崩,形成巨額借債。同時由于線上信貸平臺對于借貸人的信息審核和擔保沒有嚴格的要求,形成“前期誘導放款,后期暴力收款”的局面。
學生消費觀畸形、金融知識缺乏、危機風險意識薄弱是導致學生受騙的主要原因。從借貸學生的分類來看,其多為高職院校及民辦學院學生, 家庭經濟條件相對貧困的學生一大半比例[1]。部分學生攀比帶動其他消費觀缺失的學生跟風, 盲目過度消費造成一個帶動多個貸款的局面。 參與借貸的學生多不具備金融方面知識,復利計算風險評估絲毫不了解,過于高估自身的信用和還款能力,導致深陷信貸泥潭無法自拔。
首先應增強對于網絡信貸的審查監(jiān)管力度, 對剛入學的大學生要合理科普必要的金融知識,教授學生識別網絡陷阱,對于不法平臺敢于舉報。
普遍認為當前大學生?!靶@貸”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
羊群效應是沒有主見的人習慣了模仿順從,效仿大眾。經濟學里經常用“羊群效應”來描述經濟個體的盲目從眾無知行為。羊群是一種很麻木且毫無紀律的組織, 羊們看著同伴被殺也會湊上去看個好奇,沒有領頭羊的羊群更是散漫?!熬W貸消費”中的大學生抑或是群肥碩的羔羊。 大學校園比社會人群密集分布程度更高更有聚集性, 其所在的年輕人群體更敢于接觸潮流前沿,挑戰(zhàn)新興。自然“校園貸”也在其中, 但校園內的信息相比社會更明顯的感性和模糊。 因此沒有主見且感性的大學生們就很容易盲眾上當受騙。
從某高校新生網貸實例:學生不明白利率;對于貸款是不是歸于高利貸一竅不通,甚至毫無概念可言;每期還款金額利率、還款期數都不清楚;更甚者學生不知道在我國是嚴禁高利貸的。當然上述學生群體更包括裸貸的學生們。 私下交易約定不受法律保護,質押物裸照無效等等。換一步說提供裸照就已觸犯了傳播淫穢色情信息罪; 即便某些人走投無路, 也沒有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
大學生從經濟層面上是被定義為弱勢群體, 大部分剛開始接觸借貸是學費交不上了或生病了應急用。然而,很多案例中大學生貸款多為游戲、奢侈品, 電子產品者居多;甚至還有些是談給女朋友買她喜歡的高檔品[7]。騰訊的《企鵝智庫》專欄曾經發(fā)出一份名為《大學生分期網貸真實需要報告》的報告,收回一萬兩千份份反饋, 約八千份是在校大學生。 調查顯示, 只有很少量的學生網貸是迫不得已的, 比如救急, 生活費缺乏或者繳納學費,近七成的在校大學生通過分期還款購買高端電子產品。根據速途研究院最近統(tǒng)計, 大學生中占比較高的分期貸款消費金額為5000 元, 占大學生網貸群體數量四成, 5000 元的貸款金額對普通大學生來說, 負擔不小, 故而, 一些大學生這種消費觀的嚴重畸形存在極大的隱患。
當下物質社會極大豐富了大學生的感官體驗, 層出不窮的電子產品吸引著學生的眼球, 校園貸的出現恰好為滿足了經濟偏弱的大學生拜金的虛榮心,其次大學校園貸門檻矮,不需要繁雜的證明, 更是誘惑著廣大學生。當今消費主義盛行,對處于崇尚過度消費且思想價值觀尚不堅定的大學生來說,很難抵抗,為了 滿足自己一時之虛榮,決然選擇校園貸。甚至已經欠了一大筆了還到處耀武揚威, 把拆東墻補西墻的還錢方式看做過家家。 不過是貪婪幼稚對自己不負責任的“小大人”。
高??梢酝ㄟ^這些抖音、微博,B 站等為青年喜歡的應用媒體對學生群體進行思想教育學習。 或者運用傳統(tǒng)黑板教育和新媒體配合結合, 用學生喜歡的表現方式傳達給大學生正確的消費觀,讓大家了解“校園貸”的壞處同時鼓勵學生樹立向上的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 遇到困難積極和朋友老師溝通而不是一個人解決。同時,各高校還可以定時向在校學生推送真實受騙“校園貸”案例、和基本的金融學知識。讓學生切實理解超前消費的不合理性和不切實際的空想,認識到務實腳踏實地才是根本。
營造求真務實、踏實守信的校園環(huán)境。大部分不法網貸平臺都是在學校群體里隱設下線同學, 以同學充當紐帶進行網貸的傳播,進而誘導其陷入“校園貸”并獲取利潤。因此校園之中嚴防網絡信貸,禁止宣傳張貼此類廣告,并及時清除。 禁止學生代理網貸的和推廣網貸,發(fā)現則從重處理。
高校應當利用課下講座,網絡公益直播等方法,為在校大學生科普常見的理財方法以及信用卡的基本使用包括違約的方法處理[2]。在校時間,了解金融方面的基本常識知識,學會識別校園黑貸,根據自身的經濟實力選擇適合自身的消費方式,這些是大學生走向社會前必備的基本素質[8]。
大學校園是大學生獲取知識、鍛煉自身能力的場所,大學某些非法不良的“校園貸”破壞了這份安逸,帶給了當代大學生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后果。 大學生應當從自身出發(fā),抵制外界誘惑,控制自己的不該有的欲望,理性消費,把重心調整到提升自我能力的方面。 同時,也需要學生父母、學校、國家的共同協(xié)作,為大學生的安全成長、健康成才保駕護航。堅信通過社會以及高校等多方面的努力, 不良網絡信貸現象終會消失, 還校園以安逸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