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菲菲,凌 巧,劉姻婷,馮邦朝
(百色學院農業(yè)與食品工程學院,廣西百色 533000)
羊肚菌是深受人們喜愛的藥食兩用大型真菌,屬馬鞍菌科羊肚菌屬,國外主要分布在北美、歐洲,國內主要分布在云貴川等地[1]。羊肚菌口感滑順、味道鮮美。羊肚菌子實體富含蛋白質、脂肪酸等成分,有多達19種氨基酸和鐵、鋅、硒等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氨基酸中屬人體必需氨基酸最多,占了全部氨基酸的一半左右[2-3]。羊肚菌的保健價值獲得了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FDA)的認證[4]。目前,羊肚菌產品主要有保健酒、羊肚菌罐頭、羊肚菌茶等[5]?,F(xiàn)代醫(yī)學研究者吳映明發(fā)現(xiàn)羊肚菌提取液能增強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激發(fā)抗腫瘤、抗心血管藥物的活性,所含有的多糖成分具有抑制腫瘤、抗菌、抗病毒、增強免疫力的保健功效[6]。我國野生羊肚菌十分稀少,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目前,羊肚菌人工栽培尚處于探索階段,我國在羊肚菌人工栽培方面的研究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在云南、四川等地率先開展了羊肚菌人工大田商業(yè)化栽培,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目前,羊肚菌人工栽培技術還很不成熟,產量低,不穩(wěn)定,甚至會出現(xiàn)失收現(xiàn)象。本文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綜述羊肚菌人工栽培研究進展,分析亟待解決的問題,為今后的栽培技術研究提供一些參考。
羊肚菌屬(Morchella)在我國分布的主要種類有黑脈羊肚菌(Morchella angusticepsPeck)、尖頂羊肚菌(Morchella conicaPers.)、小羊肚菌(Morchella delicio?saFr.)、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L.)Pers.]等。我國野生羊肚菌主要分布在甘肅、云南、四川等地。野外生長的羊肚菌分布范圍廣,密度低,尋找采收困難,因此科研工作者多年來一直在努力開展人工馴化栽培研究,以填補市場空缺。
目前已成功馴化栽培的品種有梯棱羊肚菌、六妹羊肚菌、七妹羊肚菌、尖頂羊肚菌、羊肚菌,以及其他黑色品種,如Mel-21、Mel-20 等[7-8]。2013—2015年,四川省農業(yè)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選育出川羊肚菌1 號、川羊肚菌3 號、川羊肚菌4 號等三個新品種[9]。梯棱羊肚菌是我國現(xiàn)階段羊肚菌栽培的主要品種,出菇多,穩(wěn)定性好,容易栽培[10],其次是六妹羊肚菌和七妹羊肚菌。據(jù)統(tǒng)計,黃色的粗柄羊肚菌品種栽培較少,可能是因為其栽培成功率及產量不高。
羊肚菌生長在河邊、森林、路旁等低溫陰涼、雨水充足、保濕好的環(huán)境中,單生或群生[11]。土壤酸堿度以中性或微堿性為好。一般在5 月上旬至6 月上旬出菇較多,屬于喜冷涼型食(藥)用菌。羊肚菌喜生長在樹林下潮濕陰涼的環(huán)境,干旱的環(huán)境不適宜羊肚菌生長。原始森林是最適宜羊肚菌生長的地方,因為有大量枯枝殘葉腐爛發(fā)酵而成的有機物養(yǎng)料,給羊肚菌提供了豐富的養(yǎng)分。羊肚菌在經火燒后的地方也容易生長,可能是植物燃燒后的草木灰為羊肚菌的生長提供了較多的鉀元素。
目前,羊肚菌的主要栽培模式有輪作模式、間套模式、層架式栽培等[12]。陰棚覆蓋栽培羊肚菌,可以保持土壤濕度,有效避免陽光直射,避免溫度劇烈變化,有利于菌絲的生長。羊肚菌栽培由最原始的平棚栽培發(fā)展到林下栽培、設施化栽培、平原機械化栽培、控溫棚栽培等多種方式,大大提高了生產的成功率及效率。
3.1.1 母種制備
3.1.1.1 菌種分離
種植所用菌種必須是經過分離獲得的純菌種,對分離出來的菌種進行篩選和鑒定,以免菌種品質不良而影響生產。羊肚菌菌種分離可采用組織分離、單孢分離、多孢分離、多菌核分離、單菌核分離、組孢混合分離等技術[8]。
3.1.1.2 母種擴繁培養(yǎng)
羊肚菌母種培養(yǎng)常用的培養(yǎng)基是將PDA 和腐殖土混合在一起制成的培養(yǎng)基,pH調節(jié)到正常范圍。培養(yǎng)溫度為22 ℃時,菌絲生長速度較快,一般只需要一周就可以長滿試管。一周之后菌絲開始產生色素,幾天后開始形成菌核。
3.1.2 原種制備
3.1.2.1 原種培養(yǎng)基制備
木屑58%、小麥40%、石膏1%、石灰1%,pH 自然,用高壓滅菌鍋進行滅菌,滅菌溫度128 ℃,時間120 min。
3.1.2.2 接種
將擴繁得到的健康、適齡的母種進行無菌接種,一管母種接5~7瓶原種為好,這樣培養(yǎng)基中的菌絲存活率高。此步驟是為了使羊肚菌菌絲適應小麥和木屑等營養(yǎng)基質,為后期的栽培種培養(yǎng)打下基礎,可大大提高羊肚菌的存活率。
3.1.3 栽培種制備
3.1.3.1 栽培種培養(yǎng)基制備
木屑27%、小麥60%、土壤10%、生石灰1.5%、石膏1.5%,按料水比1∶1.5(體積比)進行攪拌混合,浸泡30 min 后裝袋,高壓滅菌鍋滅菌,滅菌溫度128 ℃,時間150 min。
3.1.3.2 接種
栽培種接種時應使用菌絲茂盛、菌齡合適的原種,原種瓶表面用70%乙醇擦拭后,在超凈臺里用紫外線照射30 min 后進行無菌操作。每瓶原種可接20~30袋栽培種。培養(yǎng)溫度控制在22 ℃以下,產生黃褐色菌核時最優(yōu),約15 d 菌絲長滿菌瓶(袋)[13]。為防止菌種老化后引起抗逆性、豐產性下降,羊肚菌種的播種最佳時期為滿袋后的7~10 d之內[14]。
大田栽培,更確切的定義應該是仿生栽培[12]。最早的方法是,用野生羊肚菌子實體進行分離純化得到優(yōu)良母種,接著制作原種、栽培種,在大田里用闊葉木屑作為主要培養(yǎng)料,一層木屑、一層菌種進行多層播種,之后覆土,模擬自然環(huán)境進行養(yǎng)菌及出菇管理的一項技術[15]?,F(xiàn)今已不用木屑,改為加營養(yǎng)袋補充養(yǎng)分的方式。
3.2.1 大田播種埋土栽培
羊肚菌栽培選擇地勢平坦、土壤疏松且營養(yǎng)豐富、排水性良好的稻田或旱地[14],尤其是陰涼且陽光強度弱的地方適宜羊肚菌生長。播種前先進行土地翻耕,灑上石灰,起到一定的病蟲害防治作用,最后在高錳酸鉀消毒過的盆中把菌種掰碎成小塊進行均勻播種,覆土3~5 cm[16]。
3.2.2 加營養(yǎng)袋
羊肚菌培養(yǎng)過程中需要大量的營養(yǎng)物質,剛開始時加入的營養(yǎng)配方基本已被消耗完,應及時補充養(yǎng)分。補加營養(yǎng)并不是將養(yǎng)料直接撒在大田上,而是將配方所需的原料裝滿滅菌袋后進行滅菌消毒備用。當菌絲布滿土壤,有大量菌霜產生時,在營養(yǎng)袋的縱向一面劃破,并把它放置在菌絲長滿的地面上。羊肚菌在偏暗的環(huán)境中生長快,菌絲濃密,所以多采用黑色遮陽網(wǎng)膜進行蓋膜培養(yǎng)[17]。
3.2.3 采收
羊肚菌子實體出土后7~12 d 成熟,子囊果不再增大,菌蓋表面蜂窩凹狀充分伸展,此時羊肚菌肉質厚實,有彈性,香味濃郁,是采收的最佳時期。采收方法:用左手捏住羊肚菌的菌柄,右手慢慢旋起,以防土壤松動,導致其他沒有成熟的菌種被拔起;應注意輕拿輕放,防止羊肚菌刮劃損傷、折斷[18],商品性降低,對貯藏、銷售造成不利影響。
目前,羊肚菌的保鮮技術研究薄弱,通常采用傳統(tǒng)食用菌保鮮技術如速凍、冷藏法、氣調冷藏法、化學法、輻照法、臭氧處理法等進行羊肚菌的保鮮研究[15]。羊肚菌產品主要以鮮品、干品方式銷售,但由于保鮮技術不成熟,加之采收、采后處理措施、運輸?shù)冗€沒有形成統(tǒng)一標準,產業(yè)鏈不完善,市場流通以干貨為主[19]。
我國羊肚菌人工栽培盡管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栽培技術、栽培效率在不斷提高,但羊肚菌產業(yè)發(fā)展仍然面臨諸多挑戰(zhàn)。遺傳育種工作難以展開,生活史與營養(yǎng)類型研究有待深入,栽培技術難點仍未有大的突破,產品保鮮與加工仍處于探索階段,種質資源仍待挖掘,外援營養(yǎng)袋的作用機理尚未完全研究透徹。商業(yè)化栽培受自然環(huán)境條件變化的影響較大,遭遇低溫、高溫、雪災、風災等自然災害易造成嚴重減產。菌核對栽培產量也有一定的影響。這些問題都亟待研究解決。加大羊肚菌的基礎性研究,推動室外栽培技術快速發(fā)展,使羊肚菌栽培模式更加多元化,逐步實現(xiàn)林下栽培、設施化栽培、平原機械化栽培,不用外援營養(yǎng)袋的高效配方栽培,將成為我國羊肚菌室外栽培的一個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