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張永坤
隨著高考改革的不斷推進,2021 年高考文綜思想政治試卷繼續(x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發(fā)揮選拔人才,引導教學的功能。結構化情境是高考試題考查的重要載體,高考考什么、怎樣考,直接決定著高中教學任務和教學備考策略。研究高考真題,感悟命題特點,明確高考考查方向、考查要求,有利于提升課堂教學水平。筆者以2021 年文綜全國乙卷第39 題為例,談談高考政治類主觀題的結構化情境特點及備考應對策略。
(2021·全國乙卷·3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變,和平與發(fā)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但國際環(huán)境不穩(wěn)定性不確定性明顯上升。
為反制有關外國實體危害中國國家利益,2020 年9 月,中國商務部公布《不可靠實體清單規(guī)定》。為阻斷外國法律與措施“不當域外適用”對中國企業(yè)和公民的影響,2021 年1 月,中國商務部公布《阻斷外國法律與措施不當域外適用辦法》。
2021 年3 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提出,加快推進涉外領域立法,圍繞反制裁、反干涉、反制長臂管轄等,充實應對挑戰(zhàn)、防范風險的法律“工具箱”,推動形成系統(tǒng)完備的涉外法律法規(guī)體系。
結合材料并運用政治生活知識,說明中國為什么要加快推進涉外領域立法。
【參考答案】適應國際環(huán)境變化,應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健全涉外法律制度,統(tǒng)籌推進國內(nèi)法治和涉外法治;堅持獨立自主的對外政策,更好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fā)展利益,保護中國企業(yè)、公民的合法權益;反對以強凌弱,維護公平、自由的國際經(jīng)貿(mào)秩序,推動全球治理變革。
本題以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加速演變,和平與發(fā)展仍然是時代主題,諸多矛盾、挑戰(zhàn)增多,國際格局在發(fā)生深刻調整為情境背景,設問考查學生對國家采取法律手段維護國家利益,推動維護公平、自由的國際經(jīng)貿(mào)秩序的情境材料的理解和認同,考查學生運用政治生活知識理解情境信息、綜合分析闡釋情境問題的能力。本題情境背景來源于時政熱點話題,引導學生關注時事焦點,全面理解和把握國家法律和政策出臺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擔當并擴大學生的國際視野。
情境成為高考試題考核學生素養(yǎng)的重要載體。結構化情境是指情境設置結構化,通過對真實生活情境進行適當?shù)母木?,剔除細枝末?jié)的次要信息,保留核心和關鍵的有效線索,圍繞學科任務,創(chuàng)設解題信息充分的情境。高考主觀題采用新材料、創(chuàng)設新情境,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考查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結構化情境基本可分為結構良好情境和結構不良情境兩大類。結構良好情境指材料情境脈絡清晰、層次分明,情境材料的信息比較容易獲取、解讀,情境材料提供的條件與學科任務的完成之間對應性比較明顯。本題屬于結構良好情境,具有以下特點:
首先,選材反映時代熱點話題。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圍繞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的核心素養(yǎng)。國際環(huán)境錯綜復雜,中美之間的不確定因素增加,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頻頻向中國施壓,嚴重損壞中國國家利益。面對西方國家的種種霸權行為,中國已經(jīng)不是一百八十年前的中國,中國政府同中國人民共同采用法治手段有力回擊西方挑釁舉動,堅決捍衛(wèi)國家利益,維護世界和平和發(fā)展。本題以此為背景,設問中國為什么要加快推進涉外領域立法。通過本題考查,使學生更加深入理解國家相關政策,增強對國家的認同感和責任擔當?shù)淖杂X性。
其次,情境材料分三段呈現(xiàn),脈絡清晰,層次分明。三段材料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lián)系。第一段描述時代大背景,語言簡潔明了,材料中包含“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變”生活化的語言,也有“和平與發(fā)展仍然是時代主題”學科術語。此段為解決設問中的學科任務提供現(xiàn)實必要性的依據(jù)。第二、三兩段按時間順序,闡釋我國采取積極手段去應對不公正的國際霸權主義行為,維護國家利益。二、三兩段為解答設問要求提供不同視角的理論支撐。
再次,設問中呈現(xiàn)的學科任務依托于情境材料。情境是解題的關鍵線索,只有把握情境材料,才能快速準確完成設問中指向的學科任務。結合材料并運用《政治生活》知識,說明中國為什么要加快推進涉外領域立法?;卮鸫祟悊栴}一般可以從知識理論邏輯和事實邏輯結合來回答:現(xiàn)實必要性+目的+意義。材料第一段中國際環(huán)境不穩(wěn)定是推動我國涉外立法的現(xiàn)實必要性;材料第二段中反制有關外國實體危害中國國家利益的行為,維護國家和相關企業(yè)、公民的合法利益是推動我國涉外立法的目的;材料第三段中完善法律體系、反對霸權行為是推動涉外立法的積極意義。
最后,答案體現(xiàn)以學科任務為中心,重點考查學生對材料的歸納、推理能力,其構成主要有三部分:材料歸納+教材理論+時政術語。適應國際環(huán)境變化,應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來自材料的歸納;健全涉外法律制度,統(tǒng)籌推進國內(nèi)法治和涉外法治——來自對材料的歸納和教材理論整合;堅持獨立自主的對外政策,更好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fā)展利益,保護中國企業(yè)、公民的合法權益——來自對材料的歸納和教材理論;反對以強凌弱,維護公平、自由的國際經(jīng)貿(mào)秩序,推動全球治理變革——來自時代背景的時政術語,把材料信息放置宏觀背景中自然容易得到相應的答案。
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要求注重學科內(nèi)容的整合,結構化情境離不開知識的綜合運用。思維導圖具有形象生動的網(wǎng)狀特點,突破不同知識的籓籬,建構整合知識體系。知識體系的建構既可以進行模塊內(nèi)的知識進行整合,也可以進行跨模塊知識的整合,打通知識經(jīng)脈,提綱挈領,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筆者在復習中帶領學生進行思維導圖的建構,梳理知識體系。建構思維導圖以同一主體或者概念為核心,突破單元限制或者模塊限制進行知識的整合。筆者在復習中以人民作為主體,在《經(jīng)濟生活》不同單元中,把人民轉化為消費者、生產(chǎn)者、投資者、勞動者等不同角色進行梳理、建構知識體系;在《文化生活》中,橫跨四個單元進行建構人民為主體的知識體系:從人民是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人民是文化創(chuàng)新的主體、人是文化的傳播者、民族精神的弘揚者到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實踐主體;在《生活與哲學》中,從人民是社會歷史的主體到人民的立場是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最高標準進行知識梳理。通過思維導圖對學科知識的宏觀把握建構,對提升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大有裨益。
情境的素材大部分來自時政熱點,它是學科知識的延伸,學生只有在社會大背景中再次準確理解知識,才能深入解讀結構化情境的意圖和要義。精準解讀時政熱點,把握時代脈搏,才能更好地闡釋試題的時代價值。教師在選取熱點話題時應集中于民生福祉、科技創(chuàng)新、經(jīng)濟政策和規(guī)劃、依法治國、文化自信和傳承等方面,這些熱點話題彰顯國家意志,具有積極的價值導向,有助于落實立德樹人的目標。復習中精選時政熱點會降低學生對試題的陌生感,助力學生快速、準確地獲取和解讀題干材料的相關信息。高考從不回避熱點,但要避免出現(xiàn)對時政熱點的復習停留在只關注表面現(xiàn)象這一問題,應該全面把握時政熱點的來龍去脈以及挖掘其所蘊含的學科素養(yǎng)。
結構化情境以學科知識為中心,考查學生四層四翼能力。在解答問題時,學生能否審題清晰、調用知識準確、闡述問題明白、論證問題透徹,與學生的閱讀能力息息相關。結構化情境主要遵循事實邏輯,掌握閱讀技巧是破除解題瓶頸的突破口。解答問題時需做到四步:首先,從設問入手,尋找情境主題,領悟中心思想;其次,利用標點符號(大多材料以句號、分號、逗號為分層的標志)、核心動詞進行分層,回歸教材,并標出對應的學科術語;第三,對材料中出現(xiàn)的教材以外的知識,進行歸納整理,以便后續(xù)作答;最后,注意從邏輯的結構上進行總結,可以表現(xiàn)為從微觀到宏觀、從個別到一般、從眼前到長遠等。
閱讀技巧的掌握必須通過實踐來訓練。筆者在講評試卷前經(jīng)常布置學生在課堂上分享解題的思維過程,在此分享過程中,教師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思維過程中的得與失,學生可以學習其他同學思考問題的不同視角,便于學生間的取長補短、相互借鑒。解題思維過程的課堂分享改變了過去學生被動地聽,變成學生積極、主動地講,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分享過程中不斷提升能力和素養(yǎng)。
政治類主觀題結構化情境素材來自時政熱點,價值指向立德樹人,承載四層四翼的考查。全面把握其特點,對教師在教學中提高復習備考的質量有一定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