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玲瓏
三寸金蓮,盈盈一握,古人口中的女人小腳,如此美麗。然而,層層白布解下的是扭曲的筋骨,折斷的腳背,這是深烙在我腦海中一個強(qiáng)烈的反差。兒時,對于裹腳的記憶,一直定格在奶奶那雙畸形的小腳上。
小時候,因為家里住房條件差,每天晚上,吃完飯的我都要被“發(fā)配”到距離我家?guī)资淄獾哪棠碳依?,和奶奶同睡一張床。奶奶的床鋪不大,我只能與她頭對腳倒插著睡覺。奶奶的腳一直羞于見人,卻只賦予我這個權(quán)利,每天對著我“現(xiàn)場直播”。只是,面對著奶奶畸形的雙腳,總有太多的困惑和不解纏繞著我:為什么奶奶的腳會長得如此“別扭”?為什么腳趾會擰成一團(tuán)?莫非,這就是傳說中的“三寸金蓮”?
面對我的好奇,奶奶很認(rèn)真地告訴我,她這是裹腳不成功的一個例子。她們那個年代,女孩子要是不裹腳,長大了就找不到好婆家。新娘一下轎,如果露出的是一雙大腳,就會被婆家人瞧不起,甚至嘲笑。裹腳的時段從四、五歲開始,越早越好。裹腳是一段痛苦而漫長的過程。裹腳前先用熱水泡腳,然后在每個腳趾的根部涂抹明礬,趁熱把四個腳趾彎曲后緊貼在腳掌上,用一條長長的布條把腳裹緊,每個裹腳的女孩都要經(jīng)歷骨頭變形的紅腫和難忍的疼痛,幾個月后,扭曲的腳趾開始成形,逐漸變成腳背拱起,腳心凹陷,腳的長度也因此不會再長。奶奶身材高挑,腳板也大,最終還是受不了這種煉獄般的折磨,在裹腳還沒定型之前,不顧家人的強(qiáng)烈反對,徹底放棄了她的“三寸金蓮”之夢。奶奶的腳也因此成了“解放腳”?!敖夥藕蟆钡哪_板雖能恢復(fù)行走自如,遺憾的是所有的腳趾已經(jīng)全部變形?!靶∧_一雙,眼淚一缸”,回憶這些片段,奶奶的眼里含著淚花。裹腳對于舊時的女性來說是一段不堪回首的經(jīng)歷。把一雙正常的腳變成一雙三寸金蓮,沒經(jīng)歷過裹腳之痛的人是無法用文字來描述那種感受的。
和奶奶一樣飽受裹腳之苦,最終放棄的還有我婆家的老奶奶。婆家奶奶身材嬌小,相對于她,裹腳難度并不大。不幸的是,在她裹腳成功在望之際,她的丈夫突然撒手人寰。奶奶帶著遺腹子舉步艱難。死者長已矣,存者且偷生。為了生存,奶奶果斷剪掉裹腳布。生活不能再受限于裹住的雙腳。奶奶家住平和下寨村。這里曾經(jīng)是一個交通閉塞,四面環(huán)山的窮地方。那個年代,一個男人要撐起一個家已經(jīng)不容易。她一個孤家寡人,為了養(yǎng)家糊口,天還沒亮就得上山割茅草,然后挑著一擔(dān)擔(dān)茅草,跋涉二十多里路到小溪集市上叫賣,為的就是每擔(dān)五毛錢的收入用來維持孤兒寡母的開支!這一擔(dān)擔(dān)的茅草就是奶奶賴以生存的唯一經(jīng)濟(jì)來源?。〖舻艄_布的小腳上結(jié)了一層又一層的老繭。奶奶這雙孱弱的小腳,在強(qiáng)大的內(nèi)心指引下,艱難地跋涉了一個世紀(jì),淌過溝塹,踏過疾勞,越過歧視,邁出貧困……
記憶中,真正能讓我嘆為觀止的三寸金蓮是我的鄰居阿婆,一個90多歲高齡的老太太,她從不改變一貫的穿衣風(fēng)格,布衣斜襟外加闊腿褲,似乎永遠(yuǎn)停留在民國時代。阿婆很少外出,一出門必成焦點(diǎn)。阿婆的三寸金蓮是一道風(fēng)景。行走中的她,如地上盛開的蓮花,小心翼翼,步步生蓮,讓人忍不住想上前扶她一把。因為阿婆小腳走路不便的緣故,我經(jīng)常受她差遣,隔三岔五地幫她到附近店里購買一些生活必需品。印象中阿婆是個有錢人家。從她的打扮和她的養(yǎng)尊處優(yōu)里不難看出。只是阿婆的兒女都在外地工作,而她信守落葉歸根的觀念,堅持留守老家。子女們偶爾回來看看她,更多的時候是留下一個行動不便的老人在家里,這也是我經(jīng)常去幫阿婆的一個原由。后來,有一天阿婆的門前突然來了很多人,大家議論紛紛,都說阿婆可憐,一雙小腳行動不便還獨(dú)守房子,摔倒在自己的家中都沒人知道,直到第二天收泔水的進(jìn)去才發(fā)現(xiàn)。阿婆沒想到的是,終結(jié)她生命的罪魁禍?zhǔn)拙谷皇撬@雙引以為傲的三寸金蓮……
我無法理解古人的審美觀念。在我看來,裹腳是束縛自己,取悅他人的一種作繭自縛的行為??墒牵谥袊x煌的歷史與厚重的文明邊上,偏偏就有這樣一串不合時宜的腳印,“三寸金蓮”留下的痕跡是一種國恥。我無法追溯最早的裹腳起源于哪個朝代。為人共識的是,南唐李后主時期,一個妃子的獨(dú)出心裁、君顏一笑,妃子娘娘效之。纏足盛行,最初始于權(quán)貴富豪之家,作為一種流行趨勢和攀龍附鳳的從眾心理,使得一般平民女子競先效仿,逐成天下跟風(fēng)局面,從此女子背負(fù)千年枷鎖,最終演變成困擾一個民族的千年魔咒。也有人說,女子裹腳的風(fēng)俗興起于北宋,直到民國時期有900多年歷史,這件事情一直長盛不衰,究其原因是,自古以來,文人就以與女人羸弱為美。杜牧詩中的“細(xì)尺裁量約四分,纖纖玉筍裹輕云”,刻畫的就很清楚了,連裹腳布的寬窄長短情況也說得明明白白,他可真能花功夫。
對于此種畸形的審美追求,林語堂先生的解釋是:纏足的出現(xiàn)使得女子走起路來變得更加拘謹(jǐn),如此身形本就瘦弱的漢族女子就愈加變得弱不禁風(fēng),產(chǎn)生一種特有的柔弱美,其恰好滿足了士大夫男性本能的膨脹欲望。這種現(xiàn)象,直到“五四”新文化運(yùn)動,才遭到以陳獨(dú)秀、胡適、魯迅與周作人等人的猛烈批判,此后,才漸漸絕跡!
中國人的本性是崇尚自然的,他們把一雙自然而健康的腳視為天足。這是與生俱來的美。三寸金蓮的背后雖然有著諸多的奧秘,有許多引人探尋的元素,但這種違背天然的“時尚”終究成為了遙遠(yuǎn)的記憶。如今,中國的女性正享受著越來越平等,越來越自主的生活。然而這種改變絕非輕而易舉,僅僅一雙腳的解放也不輕松。由天足到“金蓮”只是一陣畸形的時尚旋風(fēng),由“金蓮”回歸天足則有著一段艱難的歷程。